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麦茬地里的母亲

李星涛

①麦子已跟着割麦人回家了,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幸福而疲惫。

②临近中午,阳光在麦茬地里越聚越厚,仿佛变成了光亮的液体,无声地流动起来。那些麦秸儿呢,也像是本来就饱含着阳光汁液似的,汁液仿佛正顺着麦茬口儿,不紧不慢地向外流淌着。

③这时候,我的母亲却正在麦茬地里拾麦穗。她扎着黑头巾,睁着昏花的双眼,弯一下腰,拾起一穗麦子,拾起一穗麦子,弯一下腰,好像是在给麦茬地行着一种古老虔诚的谢礼。母亲是一个左撇子,她左手捡起麦穗,再交给右手保管,右手拿不下了,左手里也捡满了,母亲这才将两只手里的麦子合在一起,扯根麦秸,麻利地一缠一绕一挽,一把金疙瘩似的麦把子便躺在身后的麦垄里了。母亲在前面拾着,麦把子就在后面紧紧跟随着,让人感觉不是母亲在寻觅着麦子,而是那些麦子在主动寻找着母亲。那种执着的追随,就如同是一首漂泊的古诗在苦苦追随着真正的主人。拾穗的间隙,母亲偶尔也会直起腰,抬起头望望远方。远方虽然没有米勒《拾穗者》中的教堂,却站立着一排排绿荫掩映的村庄,像绿色的岛屿一样,在母亲的目光里生动地迤逦着。

④四周很静,母亲的身前是麦茬地,身后还是麦茬地,只有云雀在云影里唱着歌儿给母亲听。母亲很喜欢云雀,称它为麦地鸟。拾穗时,母亲发现了云雀窝,总会转着圈儿,慈祥地看一会儿,但从不用手碰一下窝里的蛋卵。母亲说,云雀只要一闻到蛋卵上的汗味,便不会来孵了。小时候,我见过云雀蛋,大如麻雀蛋,上面缀满了斑点,恰似嫂子怀孕时脸上飞满的蝴蝶。那时候,我之所以愿意跟着母亲下田拾麦,纯粹是想在麦茬地里捉到几只幼小的云雀来喂养,但终因母亲的阻拦而未能如愿。在我的记忆里,云雀总是和麦地与母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我每次看到云雀从麦地里快速飞向晴空时,总以为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里飞翔的灵魂。

⑤母亲白天拾回了一大蛇皮袋子麦穗,晚上便将麦穗铺放在干净的地方,用棒槌轻轻地捶着。捶下了的麦粒,再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麦壳和尘土,放到弟弟家的楼房顶上晾晒。别看家里晒了麦子,母亲是从来不用担心雷雨会突然降袭的。十几年来,母亲那条患关节炎的腿就是准确的天气预报,只要那条腿哪天晚上开始发痒生痛,并且里面像是有大群蚂蚁在搬家,那么第二天天气准会发生变化,不是阴天,就是下雨。别人都为得了这种病而痛苦,可母亲却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是这条病腿帮助了母亲,让她始终走在了好多雨水的前面。

⑥从麦子开镰到黄豆耩进地里,母亲的日子一直都心甘情愿地被一穗穗麦子独霸着。虽然每年一到麦季,我在电话里反复劝说她不要再下地拾麦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买回一大堆麦子,但母亲根本不听我的话。她说,“黄金落地,老少弯腰”,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再说,买来的麦子能和拾来的麦子一样吗?因此,每年麦季过后,总会有五六蛇皮袋拾来的麦子堆码在母亲的床头。那些麦子让母亲弯过多少次腰,流过多少汗水,我永远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母亲早晨出门时,身子是朝向麦茬地的,影子是朝向村庄的;傍晚回家时,身子朝向了村庄,影子却朝向麦茬地。当母亲的身子和影子合为一体时,我知道,她老人家要么是幸福地睡在了可爱的村庄里,要么会像父亲一样永远沉睡在金黄的麦地里。但我相信,无论是睡在村庄里,还是睡在麦地里,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②段对麦茬地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 
(2)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里飞翔的灵魂。 
【小题3】文章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在麦茬地里拾麦穗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6 10:2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的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酸酸辣辣、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的细细的、煮的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 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 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 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 半响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 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 惊得连连摇头: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 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 惟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十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 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 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惟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 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上起来, 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 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宇: 味! 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 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 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糊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 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 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小题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近来很火。普通人若要感受人工智能,跟阿尔法狗对弈也许不太好实现,但跟自己手机“对话”就容易多了。拿起手机,屏幕自动点亮,放下就自动锁屏;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打电话,不再需要扯着嗓门嚷嚷,手机能将说话人声与背景噪音分开并增强,轻声细语也能顺畅交流……这些功能,依靠人工智能芯片,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
在手机上显神通,应用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好现象,说明经过几起几落,人工智能的“虚火”在慢慢下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跨越商业化鸿沟,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再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虚实的利器。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即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多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大量行业和领域能够与现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但技术并不是生搬就能用好,要细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如何融入,能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同时,人工智能应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不仅要拿得出硬技术,还要提升软实力,加强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先进了,各项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相匹配,才能让好技术真正发挥效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扶持之余更要提供保障,加强标准建设和监管,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比如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为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对象;建立标准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公平竞争等等。
此外,还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不仅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的视野,也要确保在更远的将来,当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那天来临,人类仍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摘编自赵展慧《人工智能应用为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手机上的应用,标志着它已经完成从实验室向市场的转化。
B.人工智能研究只有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才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C.人工智能如果不能在各行各业中深度应用,它的发展潜力将十分有限。
D.人工智能的技术先进了,管理能力跟不上、不匹配,就不能发挥效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手机上的一些功能谈起,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人工智能”这一概念。
B.文中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比较,意在指出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C.作者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同时没有忽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阶段尚低的现实。
D.关于人工智能,本文强调应用的重要性,从企业、政府、法律等层面进行了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酌一项是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发展,国产手机必将会满足消费者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B.中国如果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C.企业即使在生产中融人人工智能技术,也未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D.国家如果无法为人工智能提供法律保障,人类未来将难以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陶潜、谢灵运的诗,云岗壮伟的造像,洛阳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悲剧最多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以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般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时的事。
魏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当时画家宗炳云:“山水质有而趣灵(自然山水,既其形质又有灵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魏晋人欣赏自然,有超然玄远的意趣。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郭景纯题曰:“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评之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之,辄觉神超形越。”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深透在当时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赏中。
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司图空《诗品》里形容艺术心灵为“空潭写春,古镜照神”,此境晋人有之。王義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心情的朗澄,使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中。
这样高洁爱赏自然的胸襟,才能够在中国山水画的演进中产生元人倪云林那样“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创立出一个玉洁冰清,宇宙般幽深的山水灵境。
(节选自宗白华《学术文化随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B.汉末魏晋六朝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时代,与“文艺复兴”有相似处。
C.魏晋人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尊重了个性价值。
D.魏晋人创作山水面,非常重视意趣,所以他们注重意境的营造,忽视了对山水的描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末魏晋六朝是一个光芒万丈,前无古人的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B.曹操的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是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的表现。
C.殷浩“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是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表现出人格个性之美。
D.晋人那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是用他们虚灵的胸襟和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后建立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琴曲,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都是汉末魏晋六朝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
B.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蕴含着晋人以艺术心灵欣赏自然的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
C.王羲之“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境界如司马空说的“空潭写春,古镜照神”,胸襟澄澈空明。
D.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山水面家倪云林是受汉末魏晋六朝艺术影响的代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关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显现。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枋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关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关学等范畴,其特征是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在文化上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摘编自卢艳芹《“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具有三个维度。
B.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
C.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
D.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既重视物质也重视精神,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B.文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分析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C.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时,围绕美的内涵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和分析。
D.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内含、特征及主体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就无法实现。
B.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C.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有利于审美意义上的社会的形成。
D.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建设什么中国、怎么建设中国”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创作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文学评论的引领作用,文学评论必须勇于承担责任。在某种意义上,评论家是文学作品的质检员。当前文学作品数量快速增长,作品质量   ,及时、公正的文学评论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文学评论要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必须确保自身的艺术质量。首先,评论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养、扎实的理论功底、浓厚的历史感和敏锐的时代感,才能与新时代新文学共同成长,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发现杰作、去除糟粕。

文学评论用大白话能够讲出大道理,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促成文学健康持续发展,改进文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体式多样,序跋、书信、笔记、批语等形态各异,(    )。评论者不能   ,一味地模仿   的翻译腔,应该接续传统文脉,向传统文论学习,形成独特的批评个性与文体风格。而且,评论不妨写得短一些,少一些   的客套,少一些无关痛痒的敷衍,多一些不吐不快的直言,多一些精准点穴的真话。

【小题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参差不齐   故作高深   佶屈聱牙   虚与委蛇
B.良莠不齐   故作高深   深文奥义   虚与委蛇
C.参差不齐   故弄玄虚   深文奥义   敷衍了事
D.良莠不齐   故弄玄虚   佶屈聱牙   敷衍了事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促成文学健康持续发展,改进文风。
B.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而且有利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改进文风,促进文学健康持续发展。
C.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而且有利于促成文学健康持续发展,改进文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D.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改进文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促进文学健康持续发展。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妙的评论寥寥数语,尽得风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声有色
B.精妙的评论言简意赅,有声有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寥寥数语尽得风流
C.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寥寥数语尽得风流,精妙的评论言简意赅,有声有色
D.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声有色,精妙的评论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