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阿法狗”出自谷歌旗下深度思维(DeepMind)公司。最早在2016 年1月,《自然》杂志以封面位置报道该程序在和所有其他围棋程序的对抗中获得了99.8%的胜率,并且以5 比0 的成绩打败了欧洲围棋冠军。随后同年3月,“阿法狗”挑战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经五局鏖战,人类1:4 不敌人工智能,引发巨大轰动。但“阿法狗”仍在积攒实力。2017年1月,一个神秘账号 Master 公布自己正是“阿法狗”新版。该账号在知名围棋平台上先后挑战柯洁、朴廷桓和井山裕太等顶级高手,豪取胜利,随后战赢“棋圣”聂卫平,直至60 盘时自爆身份,决胜收官。

英国《自然》杂志19 日最新论文中,英国伦敦深度思维公司“阿法狗”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报告了新版“阿法狗”软件——“阿法元”。“阿法元”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无师自通的本领,在每次自我对弈中进步。通过3天的训练——包括近500 万局自我对弈——阿法元以其100 比0的不败战绩,狠狠打击了曾书写历史的前任“阿法狗”。

材料二

AI 和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来自英国,英国可谓是AI 的发源地,多年来对AI 的研发投入已经形成一套独有机制。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委员会(EPSRC)已经对143个科学项目进行研发拨款,目的是研发出智能技术和系统,其跨学科研究体系有助于AI 工具和技术满足伦理和应用需求。估计,在2035 年之前,AI 将为英国经济带来8140 亿美元的产值,其年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将由现在的2.5%增加到3.9%。

2015 年,EPSRC 联合剑桥、爱丁堡、牛津、华威与伦敦大学学院这5 所英国名校,出资4200 万美元成立了阿兰•图灵研究所,研究AI 在国防安全、健康、计算技术、数据中心工程,以及金融和智能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并帮助培训新一代数据科学家。此外,英国还建立了阿兰数据研究集团、开放数据研究所、国家数据创新中心和皇家统计协会数据科学分部等,在AI 的一些关键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材料三

近日,意大利巴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新算法,可以在阿尔兹海默症状出现前10 年,发现由疾病引起的大脑微小的结构变化,以达到尽早检测出阿尔兹海默症的目的。

研究小组通过对67 个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来训练他们的人工智能,其中有38 个来自老年痴呆症患者,29 个来自健康人。研究人员将扫描结果分成小区域,并让他们的人工智能分析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在训练完成后,他们通过对148 个实验对象进行脑部扫描来测试这种算法。在这些测试之外,还有48 次对患有此症的病人进行扫描,48 次对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人进行扫描,最终,人工智能得以全面地检测阿尔兹海默症。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大利巴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新算法,可以在实践中凭借人工智能全面地检测阿尔兹海默症。
B.“阿法元”远比“ 阿法狗”强大,它已不再为人类的知识所限,而能够自行发现新知识。
C.英国注重AI 研发投入,在Al 的一些关键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渴望为英国经济带来新的突破。
D.“阿法元”可以从“零”开始,单纯基于与自己的对弈,不需要任何历史棋谱的指引,也不需要任何人类经验的点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突出了“阿法元”相比于“阿法狗”的新特点和新突破,那就是“阿法元”可以战胜更多的对手。
B.人工智能说到底还是需要人工的研发和不断实践探索才会不断完善和进步。
C.AI 为英国经济带来了8140 亿美元的产值,其年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增加到了3.9%。
D.研究小组通过人工智能的训练和测试,知道了预测阿尔兹海默症状的算法。
【小题3】人工智能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0 05:0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起端午节,人们最易想起的就是赛龙舟、吃粽子,怀念屈原。然而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的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以驱邪辟邪、保健身体。”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

“端午”一词实际上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记载了很多关于端午的习俗习惯,但是关于端午节究竟起源于何时,则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说法。而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则认为端午节不光是纪念屈原,还可能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等。

为什么我们说端午节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呢?

据考证,其实在端午龙舟竞渡的这个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了。相传在吴越之地早在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有反映当时竞渡风俗的句子,如《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由此可见,在屈原投江前就已经有了竞龙舟的游戏存在,那么端午节也很可能并不是用来纪念屈原的。最大的可能性反而是屈原在端午节投江,作为一名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本身的意义已经重过了端午节的意义,所以后人就将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放于一起,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屈原”的说法了。

(摘编自《中华传统节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节日习俗和节日观念了,所以它和屈原无关。
B.中国历史传统认为阴恶从五而生袁五月五日是阳之端点,这一天人们应该驱邪辟邪、保健身体。
C.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比如二月二、九月九等,端午比上述节日晚多。
D.端午成为一个节日,是在西晋时期。因为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中明确出现了“端午”一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阐明端午节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却以“怀念屈原”作为引论部分,避免了开门见山的简单直接。
B.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的概念”这一中心论点。
C.章例举《续齐谐记》及《荆楚岁时记》的说法,既说明古代就有不同的观点,又间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D.引用屈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等诗句,有力地证明了在屈原之前就有了龙舟竞渡的习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龙头节、七夕节、重阳节等这些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数字重叠的概念相关的节日,应该都出现得比较早。
B.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这个说法并无材料可以佐证。
C.前文说“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后文说“在屈原投江前就已经有了竞龙舟的游戏存在”,前后矛盾。
D.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殉国,赋予了端午新的异议,所以后人就将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放于一起并强化了对屈原的纪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媒体上涌现出《汉字英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
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观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佶屈聱牙的疑难词句,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摘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网,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体,得到了创新性发展,涌现出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B.《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C.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反拨了文化节目低俗化、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
D.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时出现了疲态,导致这类节目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目的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
B.文章正面起笔,第二自然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题。
C.文章三、四、五、六段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方法。
D.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作者需要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
B.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就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
C.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与电视传播的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D.《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类节目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节目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有融入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佛教在唐朝走向了成熟,并初步完成了其中国化进程,《西游记》便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宋元时期,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佛教渐渐走向衰败,但佛教的分支——禅宗却在北宋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北宋的社会环境异常复杂,“三冗”问题突出,同时吏治腐败,更加深了百姓的负担。与此同时,北宋时期西夏、辽等少数民族政权空前强大,与北宋政府之间征战不断,边疆百姓居无定所,民怨沸腾。偏偏统治阶级只会对百姓加大压榨力度,对侵略势力却委曲求全,这使国家公信力越来越低。在这种压抑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无法继续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北宋的知识分子于无奈中选择了禅宗作为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工具,借此逃避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同时,北宋的统治者从太祖到神宗,对禅宗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信仰传统对于从舆论上推动禅宗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北宋处于三教合一的大潮流之下,禅宗继承了佛教思想中的精义,但自身又对传统有了新的解读和创新,对儒家思想也有了部分融合,形成了全新的能够使人心灵平和的宗教信仰。禅宗不具备太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可以让人们修心养性,在精神层面得到解脱。因此,在北宋内忧外患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禅宗成为了从平民百姓到士大夫共同追求的精神避风港,其思想被文人们广泛接受。
苏轼成长的眉山地区与佛教圣地峨眉山相去不远,在一个佛教氛围如此浓郁的地方生活,不难想象苏轼的成长一定伴随着佛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父亲苏洵对佛教也颇为青睐。此外,苏洵还非常喜欢收藏佛教珍品。家庭中有如此浓郁的佛教氛围,很难说没有对苏轼产生影响。在生活中,与苏轼交往密切的高僧佛印是对佛教思想领悟颇为深刻的人,大觉怀琏、玉泉承皓等高僧也是苏轼很好的朋友,他们平时经常在一起以佛理佛经互辩。在苏轼的生活与成长环境中,处处都有佛教,这些都极为深刻地影响了苏轼的思想及其诗词创作风格。他在给秦观的诗中写道“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有“五蕴皆空”的意味,一种超脱的情怀跃然纸上。同时,苏轼的很多诗词都与佛典相关,许多意象都来自佛经中的典故,《琴诗》中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便与佛教经典《楞伽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他生活中的佛教浸染是分不开的。
佛教在苏轼的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像空气一样随处皆是,凡目所及处,皆是佛理。这样的环境和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共同造就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诗词风格。
(选自张子西《苏轼创作的佛学背景》,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都对佛教颇为青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渐染下,苏轼的理念中也渗透着佛教思想。
B.虽然禅宗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它可以让人们修心养性,让人们心灵平和,它成为从平民百姓到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避风港。
C.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诗词风格,与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佛教信仰有密切的关联。
D.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禅宗在文人身上及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文人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受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其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绿色时尚在两晋

①中国传统的漆色,上溯夏商,下及明清,绵绵几千年沿袭到今天,几乎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流的。故宫午门两扇高大的朱漆宫门,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至今还令参观者有一种压抑的肃然起敬。 远离京都的江南宅第,红漆的灯笼与黑漆的侯门相映成辉,也象征着财富与身价。民间更把红与黑比喻为生死两极,使这两种漆色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常的生活。

②但是,细细咀嚼中国的历史,却发现也有例外。在频频改朝换代中一个很短暂的两晋时期,却另有一抹清丽的亮色。晋人爱绿髹,文献有记载。王羲之有一篇著名的《笔经》称,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讵必金宝雕琢,然后宝也。”他喜欢绿沉漆的笔管,以为并非一定是金宝雕琢镶嵌的笔管才算名贵。《太平御览》叙说了南朝初期一个官官相妒的故事:“元嘉中中丞刘桢奏,风闻广州刺史韦朗于州作绿沉银泥漆屏风二十三床,请以事免朗官”(用绿沉漆髹饰的名贵屏风,一次就作了二十三床,当官的实在太奢华)可见在两晋时期,从朝廷到州官,从文人到百姓,都以绿髹为时尚,在以黄、红、黑为封建原色的社会里,这种绿色时尚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叛逆色彩。

③缘何两晋时代以绿沉之髹作为时尚?夹在战乱间隙中诞生的两晋难有汉武盛世那种霸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沿袭着三国遗风,显得鞭长莫及,政治氛围的宽松、平和使得士大夫阶层崇尚自然本色的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示。西晋时,南方战乱较少,中原大族纷纷南迁,这批闲适人士生活上依然优裕,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又疏松,与南方本地一批从事文化活动的士族阶层相结合,在文学、经学、博物、艺术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正是这批文人雅士厌倦战乱、向往宁静,厌倦大红大黑的世俗色彩、向往寄情山水的自然本色,倡导绿髹成了生活时尚。陶潜《归园田居》中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王羲之有兰亭文会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名篇;七贤名士更是怡淡闲适于竹林深处,用绿色来包裹视野、包裹生命。绿色之髹正是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皇权色彩喊“不”的人本精神,也得到了社会民众的认同。

④还有一个因素。自三国、西晋以来,制瓷业发展迅猛,青瓷与漆器第一次在手工领域碰撞,青瓷的翠色对传统朱、黑色彩形成了色流时尚的挑战。漆器向瓷器靠拢,着上了绿色的时装,当然,瓷器也向漆器靠拢,则是参考了漆器的器型,丰富了自己的品种。总之,这是一个瓷器、漆器相互竞争、相互发展、并驾齐驱的时代。

⑤绿沉漆始制于两晋,鼎盛于两晋、南北朝(其流行可尾延到宋),为文献所记载,但是那个时候的实物却一直无处可觅,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陕西法门寺塔藏中才发现了一件唐代绿沉漆金平脱钵,让我们在千年猜想中终于找到了一个解读绿沉之色的“黑匣”。

(注)髹(xiū):把漆涂在器物上之意。

【小题1】第一段空格处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况且B.即便C.因此D.但是
【小题2】作者认为传统的漆色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的原因有:
【小题3】写出第⑤段句中加点词“黑匣”的含义。
【小题4】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选择故宫、江南宅第为例,既有建筑上的代表性,又考虑到了地域的特征。
B.绿色之髹体现了社会民众对皇权色彩喊“不”的人本精神。
C.制瓷业的发展推动着漆器着色的改变。
D.文中提及的陶潜、谢灵运、“七贤名士”,都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小题5】关于本文的文体,有人认为是说明文,有人认为是议论文,还有人认为是议论性说明文。你认为是什么?请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