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题。
潮打空城寂寞回
—朱偰的人生和石头城
朱偰出生在浙江海盐县。幼时,执教于北京大学的父亲朱希祖躬自授读,谆谆教诲,期望良殷,朱偰亦立志自奋。朱自清在北大求学时期,是朱希祖的学生。朱偰才思敏捷,胜朱自清一筹。1932年7月10日,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与朱偰君一同赋诗,朱得句敏于我,诗成,皆出彼手。”1932年,朱偰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年仅二十五岁。
从1950年始,朱偰陆续将父亲的藏书捐献给***艾煊在《帽子和城墙》一文中说:“朱偰的那一顶难受的紧箍帽子,为南京人换回了一座中华门。因此有人建议,南京人是否可用社会集资,在中华门城堡上为朱偰立一塑像。”
④朱偰一生治学态度严谨,他对金陵古迹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促使他研究中外历史和南京明故宫遗址,撰写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性文章,精心绘制了南京古迹图。
(摘自百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偰之所以卓尔不群,是因为他幼时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连他父亲的学生朱自清都自认为略逊其一筹,朱偰二十多岁时就担任教授。
B.建国后,无私而爱国的朱偰将父亲的藏书捐献给国家,化私有为公藏,因此,他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C.明代的古城墙被拆毁,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鬼脸城成为一堆瓦砾废墟,拆下的条石被敲成小石子来铺路,这令朱偰痛心疾首。
D.中国传统的文人虽身躯柔弱,但精神上充满浩然正气,朱偰和他佩服、爱好、喜欢的古代的仁人志士均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E.《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古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却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
(2)文中为什么要写朱自清和梁思成?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先生挺身而出。请结合材料,概括其保护古城墙的具体行动。
(4)作为一位文人,朱偰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6 08:0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我心归去》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A.“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一想起故乡总会悲伤,如果不悲伤,故乡就失去了美学上的意义。
B.“血沃之地”,指的是付出了血、泪、汗水的故乡;“金麦穗和赶车谣”,代指物质、精神的收获和喜悦。
C.这两段文字,作者用排比的修辞、对比的写法,写出对旅泊之地、对故乡的两种有本质差异的失望。
D.这两段文字,作者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感情与哲理的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宋代的陈容、郑思肖,元代的黄玉规、伍元如,明代的周文靖、边景昭,到清代的上官周、黄慎等人,都是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至于20世纪以来,在坚守传统与以西润中的潮流中涌现出的诸如林纾、李霞等画家,与主流画坛名家相较,亦未遑多让。他们无可置疑地成为“闽画”中坚,为中国美术史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光彩。但他们是否构成了“闽派”,这实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这些“闽画”名家,他们不少人已经在小范围中形成了自己的画派。在20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是否真的存在过“闽派”,在学术界来进行争论,似乎已无实质的意义,更无必要。但在晚清以降直至20世纪以来的“闽画”发展中,“闽画”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极为明显,一种野逸之趣与文人画向世俗画转型的画风主宰着福建画坛,与主流画坛大异其趣。如果将这种别具一格的绘画流派称之为“闽派”或者“新闽派”,我认为并无不妥。
事实上,从存世的大量“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是其艺术取向,不拘一格是其艺术特征。这与宋元明清时期“闽画”所具有的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形成鲜明对比。这不能不说是“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当我们在审视与探究这一特殊画派时,尤其不能忽略此点。
晚清以降,“闽派”绘画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林纾既是一个翻译家,也是一个诗人、文学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承继了明清时代文人画余绪,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从黄慎怪诞的人物画风中吸收养分,是近代人物画中世俗性与商业化交融的一个缩影;谢琯樵、沈耀初等人根植于闽地又辐射至台海,其影响力扩至东南亚,若论台湾画史,他们的绘画是不可绕过的重镇;陈子奋、郑乃珖等一批画家,画兼多艺,或擅画人物,或擅写花鸟,同时兼擅山水。他们的绘画开辟了“闽派”新风。
现当代的“新闽派”画家,可谓各擅胜场。山水画家张晓寒,不仅留下了大量艺术佳构,还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于福建的美术教育与艺术传承居功至伟。杨夏林,使得20世纪福建山水画别开生面。有人称其画风为“杨家样”,据此可看出其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成为当代福建山水画的一个范例。至于活跃于闽地之外的闽籍画家则不胜枚举,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丰富了“闽派”绘画的内涵,受到主流画坛关注。
不难看出,“闽派”画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他们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融合,也有独行;既居支流,又入主流。他们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不仅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们的影响力遍及粤东、上海、台湾及东南亚,尤其对台湾画坛的影响,直到今天,还能见到挥之不去的痕迹。但由于历史、地缘等诸多因素,“闽派”及“闽画”的地位还远不及同时期“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和“长安画派”,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其影响力也并不匹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课题。就其发展之现状,现代绘画语境中,在潜心绘事,自身强硬的前提下,“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当下“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闽派”和“闽画”,提升其影响力,确乎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深入思考的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闽画”的历史上,宋元明清已经出现了在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但是这并非作者所说的“闽派”。
B.“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是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的艺术取向,不拘一格的艺术特征。
C.林纾是“闽画”发展进程中一位重要画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D.作为近代福建山水画一个范例的杨夏林,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存世的一些“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绘画具有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特点。
B.如果谈到台湾画史,就不能不提到谢琯樵、沈耀初等人,这些画家根植于福建,影响力还辐射到台海以及东南亚。
C.“闽派”画家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这一群体人才辈出,不仅具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外来文化。
D.“闽派”画家,包括生活在福建的闽籍画家,也包括生活在福建以外的闽籍画家,他们对“闽画”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闽派”与“闽画”的发展历程,认为受一些因素影响,“闽派”与“闽画”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还不及自身发展实力。
B.作者认为,在20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闽派”,因此学术界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C.对于下一步发展,作者认为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前提下,潜心绘事,自身强硬才是“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
D.在作者看来,“闽派”与“闽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两者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就如同不可将“岭南画派”与“岭南绘画”混为一谈一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
张劲
古镇之魂在老街,老街之魂在民居,民居之魂又在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不管别人怎样看,反正我是这样认识的。因此,访郎岱古镇,我把自己兴奋的脚步连接到了那里的东门老街,并和它的青石板路作了一次亲切的“抵足长谈”。
古镇人告诉我,郎岱曾是古夜郎国国都的外邑所在地,又是滇黔要塞,自隋唐以来便商旅繁盛,清乾隆十年(1745)建石城后,它更是通往云南、泰国、缅甸的古驿道的咽喉之地。东门老街就是这“咽喉”中一条流动的血管。
放眼望去,灰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旧房,与之后建造的仿古新房,鳞次栉比地在街道两边延伸开去,既把天光云影裁割出条条块块的空间存在,也把风雨岁月雕琢出深深浅浅的时间刻痕。东邻西舍的风火墙建筑,彩绘门窗,有祖母级资格的,有儿孙级辈分的,皓首鹤发与红颜秀目并肩而立,殷实精致与清贫简陋携手相掺,密密匝匝直至数百米外……
正是午后炽热时分,街上行人不多,踏在石板上面,百年风尘便从周遭冒了出来。我且行且看,且闻且摄,步随心动,景随人移。
一处古朴典雅的廊檐下,有位老年妇女正坐在小凳上绣花。苗族喜欢的蝴蝶图案,把她的老花眼紧紧地绑缚在了绣架上。绣架上有头有绪的斑斓绣线,正牵扯着她心中无头无绪的斑驳往事。
店招“杨家酱”店铺里的甜面酱,浮动着甜丝丝的鲜香,挑逗着人的嗅觉和味觉,那普通而不乏精致的罐状包装,刺激着人的购买欲望。老板极和善,脸面上笑纹漾开,也似糊着一层薄薄的、流动的甜酱汁。
未曾料到的是,一家粉面店外竟对称地熟睡着两条狗,一黑一白。狗的身量长短、眠卧姿态差不多一样,两头相对,四肢侧放,像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外,只在中间横额地带留出一段可以让顾客进出的空白。老街人悠闲的生活氛围,连狗都变得慵懒了。而另两只猫,则更懂得享受生活,它们索性把自己安顿在弹花匠叠成的棉絮堆里,枕着舒适,背靠背地做着柔软的梦。
时尚和亮丽炫耀在时装店里,健康与长寿驻守在医药店里。肃穆的花圈、神秘的香烛,经年累月地默置在冥器店里。对街摩托车修理店前或新或旧的摩托车,有的才整装待发,正憧憬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有的则刚从快车道上风驰电掣归来,享受片刻的宁静。
我注意到,有家人正为孩子筹办满月宴。临时搭建的塑料棚下面,几位厨娘切菜剁肉,忙得不亦乐乎。而塑料棚上面,几缕炊烟,却在犹犹豫豫地挣扎盘旋。炊烟不忍离开棚顶,但又扛不住风的折腾,几经拽扯后,还是恋恋不舍地走了。
猛觉得有一种断断续续的金属击打声在街口游荡。走近一看,才知那声音是从一簇鲜红的火焰里生长出来的。一间孤独的铁匠铺,加上一位雕塑般的老人,构成为大都市里见不着的行为艺术。铁匠铺里锻打着镰刀、锄头,当街的晒席上晾晒着刚刚收割回来的油菜籽。那镰刀、锄头从田野里收工后,喘口气,又赶紧回到铁匠铺内修整,因为接着又要忙于割麦、薅包谷和锄田栽秧了……
铁匠已上了年纪,然而时光不会老去。他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铁块幻化为四溅的绚烂火花,最后,这些智慧、勤劳的碎末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片。我们就是来寻找那些碎片的人。以后,我们自己也将成为碎片微尘。在锤声丁丁当当的叹息里,在火光闪闪烁烁的变化里,一茬人走过去了,又一茬人来了。
此时,老街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整个生命画卷都被这条青石板路完整地浓缩了,仔细地收藏了。虽然家家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佶屈聱牙的几页被小心地折叠起来了,念出来示人的多是铿锵的章节。
老街之有趣,就在于它的这种街景的随机性、多样性、变化性。淳朴厚重的平民气息,亲切随和的人情味儿,构成它自有的历史气场与现实节奏,那是一种驳杂里的平淡,琐碎里的集中,纠结后的从容,苦涩后的微甘……
(《西部散文》2014年第1期,有改动)
【小题1】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他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铁块幻化为四溅的绚烂火花,最后,这些智慧、勤劳的碎末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片。
【小题2】作者在文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粉面店外的狗和猫,有着怎样的用意?(4分)
【小题3】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主要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通观全文,作者所认为的“老街之魂”具体指的哪些方面?(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象,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在一些诗人的笔下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而在有的诗人笔下,通过情感的驱动,化物体的静态为动态,使其具备一种流动的美感。徐志摩的诗大多属于后者,他着意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而具有流走的动感,进而使诗歌也具有动态之美。
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构建动态美的画面,而这画面往往因在静中注入了动的血液,而使诗歌愈加清新、活泼、充满生气。
化静为动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重要手法。《她是睡着了》描写的是少女的睡态。少女的睡态,本是安谧、宁静的,但诗人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静态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轻盈的动态,使读者在少女如“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的睡态中,感觉到她在“朝阳里”将是如何像“水仙”那样鲜艳芳菲。《山中》一诗,写静夜里诗人在院中思念山中的恋人。在那月华如水的静夜里,诗人却想要“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去“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面对情人静谧的窗口,诗人不忍打扰熟睡的姑娘,只愿化为一片碧叶,掉在她窗前,“轻柔如同叹息”。诗人在苦心经营了一个极其幽静的环境后,又将笔峰轻轻一转,抓住“一针碧叶”掉下发出“如同叹息”般的声响这一动态,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流动美。在徐志摩笔下,“秋雨在一流清冷和秋水”里从“憔悴的秋柳”的“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见“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的情语(《私语》),“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的心在无言的交谈中同病相怜,天上的星星也会在夜半时分爬上树尖与他的魂灵对话(《变与不变》)。
徐志摩还善于以静写动,即以客观环境极度的静谧来反衬自己心灵空间的大波澜。如在《再别康桥》中,极静的气氛中荡漾着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全部浓缩到诗中那富有个性特色的意象之中。诗的开头就很别致,轻轻的来,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一切都是“轻轻的”;结尾部分,理该放歌而又不愿放歌,这一宕荡叙尽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情。“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本来是几乎不能够调和在一起的,但诗人偏偏要把这对立的事物串在一起,“悄悄”也就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如通人情似的也不鸣叫。这静寂的气氛愈加烘托了诗人异常强烈而深沉的依依别情。
寓动于静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第三个手法。诗人往往会通过对静的描写,使人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就能使诗歌产生动态美。在《难得》一诗中,虽然诗中的两位朋友在清寂的夜里“只静静的坐对着炉火,只静静地默数远巷的更”,“一双寂寞的灵魂”“无言的相对”,此时此刻,万籁俱寂,一切仿佛都已睡去,然而从那默默地为口唇干裂的朋友递去的那一杯白水中,从添上了几块煤后的一炉红焰中,读者会联想到,在两位朋友如此“无言的相对”后面,蕴藏着何等的默契,包含着何等的深情。而正是这样的联想,使诗歌不再单调死板。
(节选自刘景兰《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某些诗人的笔下,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的意象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
B.在《她是睡着了》一诗中,徐志摩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了动态之美。
C.在《变与不变》一诗中,“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交谈,天上的星星也会在夜半时分爬上树尖与作者的魂灵对话。
D.在诗歌中,徐志摩善于用客观环境的极度静谧来反衬自己心灵空间的大波澜,这是他常用的以静写动的手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志摩往往是无意识地追求意象的动态化,这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具有了流走的动感。
B.在《山中》一诗中,诗人不仅变成了月色,还化作了清风,想要“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
C.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是完全不能够调和的。
D.在诗歌中,徐志摩往往喜欢通过对静的描写来使人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则会使诗歌产生了态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诗歌意象的动态化,这一特点也影响了之后许多诗人的创作。
B.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诗歌也产生动态之美。
C.在《再别康桥》中,极静的气氛反衬出徐志摩心灵空间的波澜,将对母校眷恋之情,全部浓缩到了诗中那富有个性特色的意象之中。
D.徐志摩在运用寓动于静时,并没有直接描写动,而是通过对静的描写使人产生联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酒仙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爷语气很淡又很坚定,央杂着些轻蔑。日军少佐美津智朗,打量了一眼清瘦的张三爷。

哟西,有胆量。

四十碗酒斟得满登登的,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朗做了个“请”的手势。你的,一碗酒放一个人,四十碗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爷,德州武城人,居武城瓦房胡同。几十年过去,老人们仍旧记得张三爷身着长衫,挽着袖口,右手平端一碗鲁北烧酒,秦然自若地端坐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的情景。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玄革命时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团,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就已经端起;日头落入西山,张三爷才将酒碗放下。张三爷微抖长衫、背着双手、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张三爷的碗里。张三爷报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冷汗直流。柴掌柜闻声颠颠地跑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爷泼了三碗,腥,涩,火嫩·····一时酒气飘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阵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步履轻盈,双手捧着一碗高梁酒,不喊三爷口称三哥,轻移金莲来到张三爷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爷脖子一仰滴酒不刺。好一碗“女儿红”,好酒好酒。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梁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朗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柴掌柜就是不吐口,美津智朗恼羞成怒,一声令下,捆了柴家四十口人。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那边绳头就松了二十个。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惊得瞪目结舌。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抖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捆柴掌柜的绳子一松,柴掌柜瘫倒在地上。

喝到三十八碗的时候,张三爷眼皮发木,视线模糊,被相着的柴家大女儿和新女婿双双注视着张三爷,张三爷对柴家大女儿微微笑了笑。

最后两碗酒,张三爷咕咚咕略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朗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鸣哩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野蛮无酒德?告诉你,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有“饮惟祀”“无彝酒”“戒溺酒”等记述。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华夏酒文化源远流长。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我中华民族,竟敢陈说礼法,简直岂有此理!

张三爷不觉兴起,滔滔不绝,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吕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式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

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爷精通日语且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个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踪影。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爷。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来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者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一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梁酒封泥打开,一只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画的一行草字笔走龙蛇: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C.美津智朗最后狞叫,想把张三爷扣下,是因为张三爷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爷不是一般人。
D.这篇小说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征,读者从小说的叙述和议论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小题2】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