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酒仙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爷语气很淡又很坚定,央杂着些轻蔑。日军少佐美津智朗,打量了一眼清瘦的张三爷。

哟西,有胆量。

四十碗酒斟得满登登的,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朗做了个“请”的手势。你的,一碗酒放一个人,四十碗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爷,德州武城人,居武城瓦房胡同。几十年过去,老人们仍旧记得张三爷身着长衫,挽着袖口,右手平端一碗鲁北烧酒,秦然自若地端坐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的情景。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玄革命时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团,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就已经端起;日头落入西山,张三爷才将酒碗放下。张三爷微抖长衫、背着双手、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张三爷的碗里。张三爷报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冷汗直流。柴掌柜闻声颠颠地跑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爷泼了三碗,腥,涩,火嫩·····一时酒气飘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阵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步履轻盈,双手捧着一碗高梁酒,不喊三爷口称三哥,轻移金莲来到张三爷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爷脖子一仰滴酒不刺。好一碗“女儿红”,好酒好酒。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梁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朗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柴掌柜就是不吐口,美津智朗恼羞成怒,一声令下,捆了柴家四十口人。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那边绳头就松了二十个。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惊得瞪目结舌。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抖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捆柴掌柜的绳子一松,柴掌柜瘫倒在地上。

喝到三十八碗的时候,张三爷眼皮发木,视线模糊,被相着的柴家大女儿和新女婿双双注视着张三爷,张三爷对柴家大女儿微微笑了笑。

最后两碗酒,张三爷咕咚咕略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朗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鸣哩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野蛮无酒德?告诉你,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有“饮惟祀”“无彝酒”“戒溺酒”等记述。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华夏酒文化源远流长。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我中华民族,竟敢陈说礼法,简直岂有此理!

张三爷不觉兴起,滔滔不绝,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吕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式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

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爷精通日语且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个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踪影。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爷。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来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者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一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梁酒封泥打开,一只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画的一行草字笔走龙蛇: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C.美津智朗最后狞叫,想把张三爷扣下,是因为张三爷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爷不是一般人。
D.这篇小说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征,读者从小说的叙述和议论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小题2】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7:5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总是通过形式的特点,如语言、结构,随着创作方法、艺术技巧的运用等表现出来。但风格却绝不只是艺术形式的问题,实际上密切联系于作品的内容,根源于作者的思想、个性和时代的生活特点,即有作家的主观和社会的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和根据。就作者的主观方面而言,其世界观、生活经验、文化教育、艺术修养、才能和个性等,都对风格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就社会哟客观方面而言,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社会风气、民族传统、阶级斗争形势等,也对风格的形成起重大作用。中国的艺术家与外国的艺术家,无产阶级艺术家和资产阶级艺术家,社会主义时代的艺术家和封建时代以及资本主义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风格有明显不同,重要原因是他们所处的阶级、民族、时代不同。。

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体现在某一个艺术家身上,渗透在他的创作中,形成他作品内容上的特殊倾向,直至表现出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才得以形成。凡是艺术史上有成就的艺术家,莫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就论述了两汉魏晋诸大家由性格到文体的不同特点。叶燮曾论述杜诗与韩诗风格各异:“杜甫之诗,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韩愈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骨相棱增,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疾恶甚严。”

也有许多艺术家由于性格上或思想上的特定原因,可能在风格的倾向上还有大致相同之处。如《文心雕龙•体性》中所论八体,司空图《诗品》中所论二十四诗品,对风格的总的倾向的划分,不是没有道理的。许多艺术家风格上总的倾向的大致相似,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许多艺术家文艺思想相同而形成流派,往往有所谓流派的风格。如明代戏曲中有临川派、吴江派,现代文学史上有创造社派、文学研究会派。二是由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总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内容相适应,于是一个时代的许多艺术作品的风格,也往往有近似或相同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时代风格。如唐诗、宋诗各有其时代风格。三是某一民族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其民族的相似相同之处,有所谓民族风格。但是,所谓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都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可能有绝对一致的风格,而是必然会千差万别。

关于艺术风格问题,更重要的是应注意到风格的多样化。由于所受文化教育不同、艺术修养差异以及时代的、民族的、传统的等条件的千差万别,不同的艺术家必然有不同的风格。不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其风格必然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即使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不同艺术家,由于上述个人的和社会条件不同,其风格也必须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即使同同一个艺术家,由于世界观、思想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所受各种外界条件影响的变化等,他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

(选自杜书瀛《艺术的哲学思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艺术风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风格不仅与使用的语言、结构等艺术形式有关,还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的生活特点密切相关。
B.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社会风气等因素会影响艺术作品的风格,处于同一国家而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风格会有所不同。
C.艺术作品风格具有因于内而符于外的特点,其受作者的生活经验、文化教育等主观因素的直接影响,作者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将其呈现。
D.艺术家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就要把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作为作品的内容以形成内容上的特殊倾向,表现出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勰认识到两汉魏晋诸大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以两汉魏晋诸大家为例,阐述性格对文体的影响。
B.唐诗以其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因而体现出独特的时代风格,而唐诗与宋诗的时代风格必然存在不同之处。
C.艺术作品的风格都只是相对而言的,完全一致的风格是不存在的,具有相同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它们各自的风格其实也存在很多差别。
D.艺术家可能面临生活环境的变化,世界观、思想的变化,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的变化等,这些因素会促使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发生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燮对杜甫和韩愈的诗的风格有较为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杜甫的诗充满爱国悯时之情,表现其处穷自守之志,韩愈的诗则尽显其傲骨。
B.许多艺术家的风格倾向具有相似性,刘勰的“八体”说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说就对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总的倾向进行了划分。
C.艺术家文艺思想存在异同,这促成艺术流派的产生。明代戏曲可划分为临川派、吴江派,现代文学可划分为创造社派、文学研究会派。
D.艺术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不同,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也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万元的父爱

赵丰华

要不是父亲捎信,说病危要见儿子最后二面,志刚是不会回来的。

那条幽深的小巷,青苔比以前更多了。两边土木结构的房屋,破败不堪,路边张贴着拆迁告示。志刚知道不久这片老房子就会从这个小镇上消失。

这些低矮的房子,早该消失了,志刚心里想。

志刚小时候,跟着一瘸一拐的父亲,穿行在这低矮房子间的巷道里……父亲是捡破烂的。

“爸,这儿有烟盒子……哈!这儿还有个酒瓶子!”爷儿俩欢快的笑声,在窄窄的小巷中飘荡。

在志刚的记忆里,父亲总是脏兮兮的。父亲有时候也讲卫生,志刚的杯子要用沸永烫过,吃饭 前要志刚用肥皂洗手……

“喂!志刚,校门口那个收垃圾的是你爸爸?”

志刚与父亲的话越来越少。每天上学,志刚跑在父亲前头,把父亲远远的甩在身后。父亲一颠一颠地紧走慢赶,累得气喘吁吁。

日子一久,父亲好像懂了些什么,不再和志刚一道出门。

志刚长太了,一遍遍的问:“爸,我的亲爹娘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把我交给你!”

父亲沉默。志刚就砸碗扔盘子,然后一甩门跑了出去……

“娃,你认命吧!等你有出息了……我会把一切告诉你的。”转眼,志刚初中毕业了。

“爸!我要出去打工了,你給我凑点路费吧!”父亲拿出一叠钞票,交给了志刚,父亲的眼圈红红的,嘴角抽搐了几下,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

志刚走的头一天晚上,父亲买了几斤猪肉,做了许多……志刚从小到大,还没吃过这么丰盛的饭菜。

那晚,父亲一夜都在为志刚拾掇包袱。父亲几次走到志刚床前坐下来,静静的看着躺在床上的志刚……

几年来,志削在外面颠沛流离。他抱怨自己的身世,夜里,常常捶胸顿足,诅咒上苍的不公平。

志刚推开虚掩的房门。黑魆魆的屋子,静得令人发慌。志刚径直向墙角的那张床走去。

“刚儿,你……回来了!”

父亲挣扎着要坐起来,志刚忙躬身扶起父步。

父亲颤抖的手在枕头下面摸出一个小包来,他从小包里取出一张照片递給志刚。

“刚儿,照片上的孩子就是你!你的父亲原本是生意人,只可惜染上了毒瘾,几十万的资产都快耗尽了……他们求我收养你,给了我一个存折,要我带上你走得远远的,这个窝堋原本是我搭的,我带着你走后,你父母就住进了里面……你父母说存折本的钱是他们最后的枳蓄了,如果不交給我, 他们会花光的……存折上的钱,我一分都没用……”

志刚接过存折一看,上面赫然写着“5万元整”。

“爸,我……我对不起您!”志刚的眼泪夺眶而出。父亲微笑着又躺下去了,呼吸开始变得急促。

志刚慌忙背起父亲,冲出这片低矮的房子,向镇医院跑去……阳光洒在爷儿俩身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父亲居住的环境,寥寥几句便表现出志刚对儿时成长的这片土地的复杂感情。
B.通过志刚的回忆,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扑面而来。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C.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志刚对父亲的不理解不接受到对父亲的感激,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D.文章几次提到那破敗低矮的房子,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却是温暖。这样的细节描写能更好地凸显父爱的无私。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感受小说结尾划线句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搬家 孙全鹏

(1)不得不说,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部队的首长把亮子留下来,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2)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也哭了,哭的原因是他留在了军营,而且是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3)亮子哭着哭着,就开始在心里埋怨起父亲来:“当兵有什么好?还要到那么偏远的地方,看样子,这辈子到死也不能回家了。”亮子一想起父亲,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4)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

(5)那天晚上,父亲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那是用蛇和中药泡出来的,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亮子终于得到了一个名额,体检和政审后,亮子顺利进了部队。虽然亮子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很上进,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上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6)可是,亮子留下来不假,却到了很偏僻的地方,而且一去就是一辈子。从此,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也少了。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亮子开始担心父亲,想父亲,亮子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

(7)又过了五年,亮子结了婚,有了孩子。亮子终于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能永远回不了老家——不是不愿意回,是没法回。这时候,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头发白了,七十多岁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亮子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

(8)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

(9)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同意搬到这儿来,亮子高兴得要命。他给领导请了假,开车去接父亲,乡里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父亲到了儿子工作的地方,他并不像电话里说的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地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有早点来。

(10)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的。

(11)有一天,父亲回来时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死了埋在那里不错。”

(12)亮子努力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

(13)“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好,适合我木命的人。”父亲坚持说。

(14)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没有了依靠,他感觉更孤独了,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对着父亲的墓碑说话。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到了黄昏,守墓人看见他还不走,就劝道:“回去吧,人死不能复生。”

(15)时间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亮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至家乡,不能再让父亲的魂魄在外漂泊了。一切准备就绪,亮子招呼着一帮人到了墓地。

(16)这时,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父亲啊!”

(17)亮子忙问:“啥意思?”

(18)“以前,你父亲哪里也不去,天天来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害怕死亡,害怕得要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与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才把自己留下来的呀。这里有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取出一封信,递给了亮子。

(19)“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来了,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

(20)亮子回过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坟墓是那么的小,此时此刻却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

(选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搬家”为题,既指父亲从家乡搬到亮子所在军营,又指亮子想要为父亲迁坟。
B.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亮子一边哭一边“在心里埋怨父亲”,是为后文父亲搬到亮子军营做铺垫。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辞华丽,又不失风趣。
【小题2】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自然段可删去,也有人认为不应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下面是详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国际在线刊文《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日趋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的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摘编自刘鑫《不同的“年味”,同要的“情怀”》,“荆楚网”2018年2月7日刊文)
材料四: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之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经济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以陕西关中春节为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根据“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年俗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它的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它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春节活动形式受到冲击,要想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就要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增加北京市的年节氛围。
B.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微信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备受青睐,已经完全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
C.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保持领先,其余城市线依次降低的结论。
D.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为缩减,主要原因是科学观的发展破除了“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而古诗中也有用“高树”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担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又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半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有着 一般“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 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这是“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此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多带来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它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与叶还是比较相近的;而“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螫个疏朗的清秋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窣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 “木叶”的干燥之感,也就缺少飘零之意。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空阔,它连“叶”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 “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
D.“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点;而“树”则没有,它具有繁茂的枝叶, 与“叶”都带浓阴的联想。
B.“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是“木”的暗示性所在,在此影响下,“木”很难让我们想到叶子。
C.“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是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暗示性;视觉上,它是微黄的而不是碧绿的;触觉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D.无干燥之感的“黄叶”不具有飘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黄叶”就没有“木叶”给人的疏朗、飘零之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及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屈原把“木”准确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中,“木”似乎就带有一层浓厚的秋意,如杜甫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就能传达出萧瑟、凄凉的秋意。
B.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木”在中国古诗中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的主要原因。除“木”字外,古诗中“月” “水” “柳”等也具有暗示性。
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很常见,但少有“树叶”这个词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树”“叶” 二字意蕴较相一致,连用起来便使语言显得重复啰嗦。
D.“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交织而成的一个迢远情深的美丽形象,就空阔疏朗之意的传达上,“落木”远远不及“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