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宋代的陈容、郑思肖,元代的黄玉规、伍元如,明代的周文靖、边景昭,到清代的上官周、黄慎等人,都是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至于20世纪以来,在坚守传统与以西润中的潮流中涌现出的诸如林纾、李霞等画家,与主流画坛名家相较,亦未遑多让。他们无可置疑地成为“闽画”中坚,为中国美术史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光彩。但他们是否构成了“闽派”,这实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这些“闽画”名家,他们不少人已经在小范围中形成了自己的画派。在20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是否真的存在过“闽派”,在学术界来进行争论,似乎已无实质的意义,更无必要。但在晚清以降直至20世纪以来的“闽画”发展中,“闽画”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极为明显,一种野逸之趣与文人画向世俗画转型的画风主宰着福建画坛,与主流画坛大异其趣。如果将这种别具一格的绘画流派称之为“闽派”或者“新闽派”,我认为并无不妥。
事实上,从存世的大量“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是其艺术取向,不拘一格是其艺术特征。这与宋元明清时期“闽画”所具有的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形成鲜明对比。这不能不说是“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当我们在审视与探究这一特殊画派时,尤其不能忽略此点。
晚清以降,“闽派”绘画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林纾既是一个翻译家,也是一个诗人、文学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承继了明清时代文人画余绪,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从黄慎怪诞的人物画风中吸收养分,是近代人物画中世俗性与商业化交融的一个缩影;谢琯樵、沈耀初等人根植于闽地又辐射至台海,其影响力扩至东南亚,若论台湾画史,他们的绘画是不可绕过的重镇;陈子奋、郑乃珖等一批画家,画兼多艺,或擅画人物,或擅写花鸟,同时兼擅山水。他们的绘画开辟了“闽派”新风。
现当代的“新闽派”画家,可谓各擅胜场。山水画家张晓寒,不仅留下了大量艺术佳构,还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于福建的美术教育与艺术传承居功至伟。杨夏林,使得20世纪福建山水画别开生面。有人称其画风为“杨家样”,据此可看出其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成为当代福建山水画的一个范例。至于活跃于闽地之外的闽籍画家则不胜枚举,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丰富了“闽派”绘画的内涵,受到主流画坛关注。
不难看出,“闽派”画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他们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融合,也有独行;既居支流,又入主流。他们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不仅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们的影响力遍及粤东、上海、台湾及东南亚,尤其对台湾画坛的影响,直到今天,还能见到挥之不去的痕迹。但由于历史、地缘等诸多因素,“闽派”及“闽画”的地位还远不及同时期“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和“长安画派”,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其影响力也并不匹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课题。就其发展之现状,现代绘画语境中,在潜心绘事,自身强硬的前提下,“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当下“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闽派”和“闽画”,提升其影响力,确乎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深入思考的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闽画”的历史上,宋元明清已经出现了在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但是这并非作者所说的“闽派”。
B.“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是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的艺术取向,不拘一格的艺术特征。
C.林纾是“闽画”发展进程中一位重要画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D.作为近代福建山水画一个范例的杨夏林,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存世的一些“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绘画具有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特点。
B.如果谈到台湾画史,就不能不提到谢琯樵、沈耀初等人,这些画家根植于福建,影响力还辐射到台海以及东南亚。
C.“闽派”画家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这一群体人才辈出,不仅具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外来文化。
D.“闽派”画家,包括生活在福建的闽籍画家,也包括生活在福建以外的闽籍画家,他们对“闽画”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闽派”与“闽画”的发展历程,认为受一些因素影响,“闽派”与“闽画”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还不及自身发展实力。
B.作者认为,在20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闽派”,因此学术界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C.对于下一步发展,作者认为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前提下,潜心绘事,自身强硬才是“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
D.在作者看来,“闽派”与“闽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两者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就如同不可将“岭南画派”与“岭南绘画”混为一谈一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9 09:0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

(澎湃新闻2016年8月8日)今天,里约奥运会进入到第二个比赛日。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姑娘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赛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傅园慧凭借着自己的丰富表情,和那句“我用了洪荒之力”,瞬间走红网络,被广大网民封为“表情帝”。短短数小时后,微博粉丝数量已经上升至62万。

“58秒9577我以为是59秒!我有这么快?我很满意!”面对镜头,首次参加奥运会就闯入决赛的傅园慧,对自己的成绩非常满意,并怒刷各种“表情包”,当被问及是否有所保留时,傅园慧连说:“没有保留,我已经……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

直到记者提醒恢复下心情时,这位世锦赛冠军才略微平静地说道:“已经是历史最好成绩了,我用了三个月做了这样的恢复,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真的太辛苦了,有的时候都感觉我已经要死了,奥运会训练真的生不如死,但是,今天的比赛,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材料二:

(中新社天津8月9日电)在网上蹿红后,媒体对傅园慧的关注点也迅速连线到她的母校。

对于傅园慧声名鹊起的现象,天津医科大学的师生都觉得与有荣焉。该校康复与运动医学系副主任于东生在得知傅园慧获得奥运会铜牌之后也十分高兴。作为学校体育部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他与傅园慧的接触相对较多,谈到傅园慧网上搞怪的采访表现,于东生也直乐:“她平时也是有点大大咧咧的男孩子性格,挺天真的一个孩子。”但在对待训练和学习上,于东生称傅园慧“非常刻苦”,骨子里乐观又认真,也一直突破着自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获得奥运会奖牌实至名归。

材料三:

(网易娱乐2016年8月16日)8月15日凌晨,傅园慧在新浪博客中转发做客央视的视频,并配文:“谁无虎落平阳日,待我风云再起时。愿所有努力拼搏的人,都能得到自己心中所愿。我不是网红,也不是表情包,我是职业运动员。祖国麻麻我回来了。”

材料四:

(新京报2016年8月15日)一个在网络走红的运动员最核心的身份还是“运动员”,我们当然不是要求傅园慧必须夺金牌,但希望她仍然热爱游泳。一个运动员,成绩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因为一段“洪荒之力”的采访,傅园慧一天时间内多了300万粉丝。随后,以表情包和“洪荒之力”为代表的“傅园慧”衍生品广泛流传。8月10日晚,傅园慧做客国内一家直播网站,在线围观人数超过千万人。不少舆论立即把傅园慧等同于“网红”,但这其实是非常大的误解。

在里约奥运会前,傅园慧从来没想过经营自己的网上形象,虽然口无遮拦,但她却是一个挺安静的游泳运动员。她的一夜爆红,也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并不是她有什么创新,或者真的就像相声演员一样幽默,更大的原因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呈现出了十足的乏味。

在网络上突然走红,但却并不等于“网红”。傅园慧的爆红,最灿烂的其实就是那个瞬间。她获得铜牌后的采访,也很精彩,但是比起“洪荒之力”已经逊色了。当然,并不是说她有什么问题,而是当人们对她习惯后,她的语言所带来的惊喜已经递减了。等到她再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来了例假,人们就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

傅园慧这一批“90后”运动员,呈现给人们以新的形象。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依靠一块金牌改变自己乃至全家的命运。尤其是游泳运动员,基本上是城市中产阶级的儿女,他们的自我表达,也更加自我,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套路。

接下来,她会面对很多考验,各种电视节目(据说已经参加了某卫视一档节目的录制),各种代言,这些其实都是“洪荒之力”的后续效应。随着曝光度的增加,她会在公众面前呈现出更完整的自己,但是也有可能迷失自己。很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人们会发现她其实并没有以前那么有趣,或者产生审美疲劳,认为她没那么有趣。里约奥运会上的她,是“初见”,也是“初心”,当“傅爷”开始学会引用网络段子的时候,她的光芒可能也就散尽了。互联网的残酷之处在于,集腋成裘的洪荒之力,来得粗暴,去得也快,所以有些人才急着透支,这也是“傅园慧们”需要警惕的。人们很容易忘记,“洪荒之力”是她拼尽全力游进决赛后发自内心的告白——一个不错的成绩,其实是她这句话得以走红的基础。我们最希望的是,她仍然热爱游泳,仍然想游出更好的成绩。一个现役运动员,成绩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洪荒之力”的采访表达,傅园慧一天之内就拥有了300多万的粉丝,以表情包和“洪荒之力”为代表的傅园慧衍生品广泛流传,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强大。
B.傅园慧虽然没有什么创新,也并没有像郭德纲那样的幽默,但就是靠着这种纯真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流露,迅速在网上蹿红。
C.材料四认为傅园慧的爆红,最灿烂的就是说出“洪荒之力”的那个瞬间,而获得铜牌后的采访回答让网友的惊喜度已经递减了,再后续的采访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D.因为家庭优裕的原因,像傅园慧这批“90后”的运动员,不会再像过去一样依靠一块金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表达也更加自我,不像过去那样充满公式和套路。
【小题2】阅读四则材料,你认为傅园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材料四是怎样评价傅园慧的突然走红的?你怎样看待这种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双凤的瓦当
胡殷红
①摆在我眼前的是我偶然拾得的一片年代久远的黛青色瓦当。
②这片瓦当躲在江苏太仓双凤镇的一户院落里,它在墙角的瓦砾之中静待我的到来。冬季的落叶轻抚在它的身上,干枯的苔痕给它披上了薄薄的棉衣,唯独露出那张俊俏的“脸”,明朗又清晰。这片瓦当上对称地刻画着可爱的动物图形,两只自然活泼、神态天真像是毛茸茸雏鸡样子的小凤,用各自的一只翅膀,共拥着一个象征财富的圆形钱币。钱币中央画着一朵花,花瓣一层层包裹着,最外面一层,像是熟透了似的向外撇着,使劲搭向圆圈的内侧,饱满丰盈、栩栩如生。这片瓦当前半部颜值颇高,后半部瓦身碎了半片。这片瓦当的图案是线雕,点线变化细致精妙,有着明快写实的技巧。在土质细腻的当面上用这种手法,奏出这样和谐节奏和韵律的匠人,是百年前的翩翩少年,还是威武的汉子抑或垂垂老者?
③我依稀听得两瓦敲击发出的清脆悦耳声。当地的一位老者弯腰拾起一片破碎的普通瓦片敲在我爱不释手的那片瓦当上,当当的声音的确清脆动听。他告诉我说,你拾得的这片瓦当,下垂部分就是你说的“脸”,它叫“滴水”,上瓦端的叫“猫头”,都是起着装饰屋檐和保护椽头的作用,是那个年代民居建筑的装饰配件,它总有百年历史了。
④兴许百年前说着吴侬软语的人们个子都不太高,他们的住所房屋低矮,门户不大,但家家户户的庭院却深深。这些老宅小院每一家都是正门临水,进宅门穿过院子,另有一扇门通往后街。有的院落天井内用普通瓦片搭建一座花墙,月牙形的瓦片勾肩搭背,相互勾连,组成没有规则的花朵图案,看上去玲珑剔透,实际上又当作隔墙,不仅修饰了院子的狭长,还不挡视野。在我看来,最普通的老宅子里的房檐屋下,每一个极小的物件,每一片“瓦头”“滴水”,都是那个年代风姿绰约的少妇,曾经那么美丽精致。尽管如今她皱纹横生,衣衫褴褛,却依旧让人们怀念当年。如若把百年老宅视为一位“原为皇民挡风雨,残痕滴尽凝古风”的男子,我手里的这片瓦当就远远超出仅仅因为美貌而依附在他肩膀上的地位
⑤我想象着,港口边渡轮的喧嚣与江南丝竹伴着一壶老酒,听着潺潺流水和双凤山歌,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传来,女人走到靠岸的船边冲着货郎娇羞一笑,讨价还价,买盒香香的胭脂,然后回到青砖黛瓦的屋里淡施胭脂轻画蛾眉;想象着也许会有腼腆的女子羞于与货郎直接交道,足不出户,用根绳子系上个小竹筐,把钱放在里面吊到船上去,把她需要的物品换上来;想象着这种只有水乡临河的人家才有的生活,该多么的惬意。
⑥流连忘返于依水而居的清末古宅,它用斑驳陆离默默地证实着它老天拔地的年龄。眼下家家都有了自来水,河埠边已少有年轻人日常取水、浆洗衣衫,他们大概都去闯荡新世界了,只看到一位安安静静、两鬓斑白的婆婆和三两妇女在那里浣衣。她们把床单放在石头上,用木槌重重地捶上好一阵子,再在河里不断甩动清洗。她们或许是喜欢,又或许是习惯享用家门前生生不息的河水。她们轻声细语地聊天,似乎也逃不脱老街上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篇。
⑦一片“动静相生”的双凤瓦当,让我记起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的诗句。这份眺望雨打屋檐的感触,在喧嚣的城市里很难体会到了,而这里的青砖黛瓦已然成为我的憧憬。我把这片残存的、渐行渐远的檐端风情保留下来,它是文化的浓缩和积淀。
⑧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在《燃烧的诺顿》里有一段话:“静止,就像一只静止的花瓶,永远在静止中运动。”看着眼前的这片双凤瓦当,它静默不语,但它纹饰的动态效果、鲜活的双凤形象,优美生动,让它的生命形式出现了永久的“恒动”,传递出生命的节奏和律动。
(选自2017年第6期《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小题1】第②段详细描写瓦当的图案,有何作用?
【小题2】文中画线句的含意是什么?
【小题3】第⑤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何种手法来描绘过去的生活?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赏析。
【小题4】双凤瓦当的“动”“静”各指什么?如何理解它的“动静相生”?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黄月
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的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
空气是炙热的,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的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的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
“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光……,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但这些细碎的光片又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
杏黄月渐渐的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
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的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口及更远的地方,活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时而互相的推挤着,时而又分散开了。
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
“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
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苍老的,悲凉的,以及稚气的,近乎疯狂的:
“你怕月亮吗?”
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
街上的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
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了。
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
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
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逼近的月光。
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呢,她已记不清了。
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未了,她的眼光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去看看你。”
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
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望都遮住了。
她怏怏的将信叠起。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己将它捕捉住了,那声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的发着微亮。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的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新鲜的清凉的水里快活地穿行着。耳边、窗外、街头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她们只是写意的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像是逸乐,又像是死亡。”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向着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如此,觉着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夜渐渐的凉了。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
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月亮慢慢升起的样子,也表现了“她”的真切感受,暗示着努力向上的月亮将引发“她”情绪的波动。
B.文章写“罩子”似的纱窗、“嘈杂”的人声、“低咽”的箫声,不仅真实再现了“她”的所感所闻,也烘托并渲染了郁闷孤寂的气氛。
C.本文写老同学信中说“也许”会“路过”,会“看看你”,是以揶揄的方式责备老同学不够坦诚的态度,借此表达“她”的感伤。
D.本文以月色变化为纬,以“她”的思绪感受变化为经,全文组成一种纵横交织的结构,形成一种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的叙写特色。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热带鱼”的含义。
【小题3】文章以月亮的“笑”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夜泥醉
年三十下午,往日的车辆、人流,都没了。天上飘起雪花。雪花凉丝丝地落到他缩着的脖子里,然后贴着皮肤瞬间融化。他现在有点后悔自己的决定。要不,他该在老家的热炕上,看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春联,听着侄子们燃放的鞭炮,吃着母亲包的热水饺了。
一大早就给母亲通话,说电视台值班,回不去了。母亲叹口气,怎么老是忙,比省长还忙。还没到护城河,就听到了黑虎泉三个虎头喷水的呼啸之声。这里往日人满为患,现在独独他一个,一人面对泉水,感觉有点奢侈。一片枯叶落到泉池中,像滚沸的水饺,翻上翻下。
远远地来了一个提水的人。看上去有七十多岁,他把拴上水壶的绳子送到黑虎泉的虎头那里,泉水冲得水壶往外挣,老人拽紧了绳子,使劲靠近虎头,终于将水壶灌满,提上来。老人主动打招呼,年轻人,怎么还不回家忙年?
他说,没有可忙的。他问老人,老人家说老家没什么人了,父亲母亲去世了,就没有家了。他乡,就是故乡了。年轻的时候,老是忙,不回去,现在想回去,也不那么容易了。老人的话,让他心头一凉。看着老人艰难地提着泉水远去的背影,他脑中显现出母亲的白发和渴望的眼神,眼圈里竟然有了泪。
天地余一卒,执杯独彷徨。手里其实空空如也,但他感觉该端着杯子,他渴望喝醉。护城河竟然冰封了。济南的护城河比他老家的浯河要差得远。他记得小时候跟大哥去滑冰。滑着滑着,他不小心滑到冰薄的灵湾里,咔嚓掉下去了。大哥猛地匍匐到冰上,一点一点地把手伸给他,把他拉上来。大哥又抱来一捆棒槌秸点上,冬夜里的火苗,舔着他哥俩的脸。大哥让他着贴自己的身子,他感到无比温暖。他经常回忆那个夜晚。
可是,现在不知是他变了,还是大哥变了。大哥是镇上的招聘干部,算是股级吧,大哥总要他给镇书记说话,希望能提升一级。他说人家书记忙。但哥哥总是说自己不关心他的政治前途。后来有一次,他见到县委书记,顺便说到大哥。县委书记竟然知道他大哥。他说,我大哥能吹。唉,没办法。县委书记说,可以理解嘛。后来给他大哥解决了一个副科级。大哥就更显摆了,过清明节,还要开着小车回家添土上坟。
想起大哥,他觉得没有对不起他的,倒是一想起大姐,他就心里难受。当时他和哥哥上学,父亲就不让大姐上了。大姐也没反对。他上三年级那年,看到人家都有《新华字典》,他回家也想要。但家里没钱啊。隔了几天,大姐把她的长辫子铰了卖了,给他买了一本字典。至今这本发黄的字典,还在他的书橱中最显眼的位置。他对大姐说,等我上了大学,我一定好好待你,让你的孩子也上大学,我管学费。大姐的孩子转眼也上了大学,但大姐没有让他拿学费。哪怕最困难的时候,大姐也总是说没事。
跺跺脚上的雪,他提着买来的酒,在雪地里晃荡,漫天的白。所有的垃圾都被盖住了,干干净净。他拐上护城河桥,然后来到边上的一个工地,他是要找老赵头。记者搞“走转改”活动,他就采访了老赵头,二人也成了忘年交。
老赵头的门开着,他刚坐到马扎上,踩到了一只猫的尾巴,猫大叫一声。这时,他看到老赵头这间简易房里有好几只猫的眼睛。老赵头说,别怕,是些流浪猫,我平时喂它们,它们就都来了。
他们开始喝酒。他把酒放在地铺上。老赵头不知从哪里还弄了块驴肉,用刀子随便划拉开。简易棚旮旯里还有半蛇皮袋子花生,生的,还带着皮,皮上沾着土。老赵头说,这是闺女让外甥年前捎来的。
老赵头说,花生沾着老家的土,我觉得才够味。雪在下着,一老一少默默地喝着酒,喝一口,就剥一个生花生吃,喝一口,就再剥一个。他们都没去吃那驴肉,驴肉在灯光下,像一块泥巴。他们其实也成了泥巴。烂醉如泥,是真正的雪夜泥醉。
门外,鞭炮声开始炸响,整座城市炮火连天,烟火弥漫。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中的“雪夜”点明了故事所发生的环境,而“泥醉”既是故事的中心事件,其中又蕴含着人物无限的伤感。
B.小说中写护城河在往日人满为患的现象与现在只有“他”一个人的情景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出其内心的孤独。
C.文中回忆小时候“他”大哥从冰河将他救起并与“他”在火旁相偎的情节为下文“大哥”以有过救命之恩向“他”提要求埋下伏笔。
D.小说中的“他”与老赵头是忘年交,两人在大年三十的雪夜喝得烂醉如泥,主要原因是在异乡共度新年引发了二人的共鸣。
【小题2】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却刻画出世间情态,试探究小说中老人、大哥大姐、老赵头身上所体现的世间情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賦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同时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 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 收实物为主。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各个 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街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 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贯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骨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 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交纳船税,支付牵挽、转搬 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揽纳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纳税制度,它出现于唐代晚期,盛行于宋、金、元诸朝,到明代依然活跃。
B.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C.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实物为本、民收民解是明初赋税制度的特征,这使得来自各地的钱粮物料集聚于指定地点,从征收到人库,揽纳户活跃于各个环节。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
B.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
C.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在最后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民户需要把交纳的物品直接运送到指定地点,由于距离远、耗费大、风险多、手续繁杂,又受诸多留难,所以很难顺利完成上纳。
C.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但即便如此,揽纳依然风行不衰。
D.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