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使用新能源汽车是行业的趋势,也是未来出行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类似的禁售日程。英国、法国今年宣布将于2040年开始禁售传统柴汽油车,挪威、荷兰更将这一节点提前至2025年。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相比2016年中国传统用车2500万辆的总产量,同年新能源汽车50万的销量,仍只是九牛之一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预示着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所以,中国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举措,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深思而行;不是一时变通,而是长久之计。

在交通领域,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伴有挑战,但只要聚精会神把质量搞上去,新能源汽车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

(选自201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全年产量79.4万辆,销量77.7万辆,产销量连续3年居世界首位。

 (《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趋势分析报告》)

材料三:

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从新能源汽车诞生之日起这一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只是把城市尾气污染转移到电厂周边,同时电池回收困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污染转移”质疑,相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电力中,清洁能源发电占到1/3,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未来清洁能源发电将越来越多。电池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电池制作材料在不断革新升级,未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是燃料电池,比如氩作为燃料,燃烧后变成水可实现零排放。同时,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是电池回收研究。如某企业将市场上回收来的电池在储能电站实现再利用,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进行化学回收再利用。

“相信未来我们的能源是清洁的,排放是趋零的。”这位专家说。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近两年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车桩充电接口不兼容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低、充电接口安全标准有待提升、充电信息和支付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电池的性能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从市场来看,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电池直接决定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但这一问题不是简单增加车载电池量就能解決,因为这会带来整车设备重量的增加,单位电耗显著增大,随之带来的是碳排放增高。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內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我国也开始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这是相关部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面向未来作出的选择。
B.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行业发展澘力巨大: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新能源汽车未来就会取代传统汽车。
C.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呈增长态势,且这趋势将会延续;从增速来看,经历了2016年的波动之后,2017年基本呈上升趋势。
D.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势必增加电池的需求量,这在给环境保护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相关企业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新课题。
E.材料一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材料二用具体数据印证;材料三、四则分析了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
【小题3】从材料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当怎样解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4 10:1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那些鸟会认人
刘亮程
①我们搬走了。鸟会落在剩下的几棵树上。更多的鸟会落到别人家树上。也许全挤在我们砍剩那几棵树上,叽叽喳喳一阵乱叫。鸟不知道院子里发生了啥事。但它们知道那些树不见了。筑着它们鸟窝的那些树枝乱扔在地上,精心搭筑的鸟窝和窝里的全部生活像一碗饭扣翻在地上。
②我们带不走那些鸟。带不走筑着鸟窝的树枝。那些枝繁叶茂的树砍倒后,我们只拿走主干。其余的全扔在地上。我们经营了多少年才让成群的鸟落到院子,一早一晚,鸟的叫声像绵密细雨洒进粗糙的牛哞驴鸣里。那些鸟是我们家的。我们一家十六只耳朵听鸟叫。从此那些鸟将没人听地叫下去,都叫些什么我们再不会知道。
③大多是麻雀在叫。麻雀的口音与我们相近,一听就是很近的乡邻。树一房高时它们在树梢上筑窠,好像有点害怕我们,把窠藏在叶子中间,以为我们看不见。后来树一年年长高,鸟窠便被举到高处,都快高过房顶一房高了,可能鸟觉得太高了,下到地上啄食不方便,又往下挪了几个树枝,也不遮遮掩掩了。
④夏天经常有身上没毛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像我们小时候从炕上掉下来一样,扯着嗓子直叫。大鸟也在一旁叫,它没办法把小鸟弄到窝里去,眼睁睁看着叫猫吃掉,叫一群蚂蚁活活拖走。碰巧被我们收工放学回来看见了,赶快捡起来,仰起头瞅准了是哪个窝里掉下来的,爬上树给放回去。
⑤一般来说爬树都是我的事,四弟也很能爬树,上得比我还高。不过我们很少上到树上去惹鸟。鸟跟我们吵过好几次架,有点怕惹它们了。一次是上去送一只小鸟,爬到那个高过房顶的横枝上。窝里有八只鸟蛋的时候我偷偷上来过一次,蛋放在手心玩了好一阵又原放进去。这次窝里伸出七八只小头,全对着我叫。头上一大群鸟在尖叫。鸟以为我要毁它的窝伤它的孩子,一会儿扑啦啦落在头顶树枝上,边叫边用雨点般的鸟粪袭击我。一会儿落到院墙上,对着我们家门窗直叫,嗓子都直了,叫出血了。那声音听上去就是在骂人。母亲烦了,出门朝树上喊一声:快下来,再别惹鸟了。
⑥另一次是风把晾在绳上的红被单刮到树梢,正好蒙在一个鸟窠上,四弟拿一根棍上去取,惹得鸟大叫了一晌午。
⑦除了麻雀,有时房檐会落两只喜鹊,树梢站一只猫头鹰,还有声音清脆的黄雀时时飞来。它们从不在我们家树上筑窠。好像也从不把黄沙梁当个村子。它们往别处去,飞累了落在树枝上歇会儿脚,对着院子里的人和牲畜叫几声。
⑧那堆苞谷赶紧收进去,要下雨啦。
⑨镰刀用完了就挂到墙上。锨立在墙角。别满院子乱扔。
⑩我觉得它们像一些巡逻官,高高在上训我们,只是话音像唱歌一样好听。乘人不注意飞下来叼一口食,又远远飞走。飞出院子飞过村子,再几年都见不到。
那些麻雀会认人呢。我对父亲说,昨天我在南梁坡割草,一只麻雀老围着我叫,我以为它想偷吃我背包里的馍馍。我低头割草,它就落在地上对着我叫。后来我才发现是我们家树上的一只鸟,左爪内侧有一小撮白毛,在院子里胆子特别大,敢走到人脚边觅食吃,所以我认下了。刚才我又看见它,站在白母羊背上捡草籽吃。
鸟是认人呢。大哥也说,那天他到野滩打柴,就看见我们家树上几只鸟。也不知道它们跑那么远去干啥。是跟着牛车去的,还是在滩里碰上了。它们一直围着牛转,叽叽喳喳,像对人说话。大哥装好柴后它们落到柴车上,四只并排站在一根柴禾上,一直乘着牛车回到家。
【小题1】简要概括文中那些鸟“会认人”的过程。
【小题2】赏析第五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叙写喜鹊等其它鸟类有什么用意?
【小题4】文章写人与鸟的关系,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谈文学与书法的关系
石戜
在书法传统中,书法与诗文本来就是一家,汉代扬雄的《法言》就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即把“言”与“书”并提。
书法与诗文的创作过程往往是同时的。我们习惯了说“写”书法,也说“写”诗文,书写工具都是毛笔,记录诗文的过程就是书法的书写过程,这体现为书法和诗文的顺序性。书法的笔顺、字序不能颠倒,时间的前进与书写的过程相一致。对于书法来说,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就是笔顺。先落笔画为“因”,后落笔画为“果”,因果相连形成“势”。汉字笔画前后有序衔接,使孤立、静止的笔画,连缀成气脉贯通、生气勃勃的运动结构序列,在强弱快慢中构成情感的旋律,达到笔断势连的视觉效果,产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审美感受。书法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表现为书法作品的一次性挥写,不能描补,并能通过保存下来的墨迹追溯创作过程。
书法与诗文运用统一的思维和情感。很多书法名篇都是书写的草稿,心中吞吐珠玉,笔下挥墨成文。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国恨家仇郁结于胸,一注笔端,写至最后已无意点画,满腔愤懑倾泻而下。文辞沉郁痛切,书法润后复枯,这正是作者的情感达于文辞同时形成于笔墨的结果。
书法创作论对于“无意而为”的书写方式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反对理性化的刻意安排。唐张怀瓘的“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北宋米芾的“随意落笔,皆得自然”,都是注重书法的自然之趣,意会神通。而颠张狂素迷狂般的创作方式更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推崇固然有对张扬个性的追求,其实更有对任笔挥洒和“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写方式的肯定。书法时间性、过程性的书写决定了书法作品的空间形式,而非事先设计出空间模式再随着时间的流动去完成它、修改它。因此,“不可复得”的书法乃是佳作,这种审美价值论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提出的。
书法与诗文的欣赏过程也是同时的。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远观其势,近读其文,再细赏其笔墨。未有将粗陋、不当之语悬挂厅堂之人。美文佳字,相得益彰,含英咀华之间,妙会笔墨之趣,向来是欣赏书法作品之习惯。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其文辞之美与书法之美使读者在文字之形与文字之音义方面,全方位地受到了感染。
书法与诗文的批评方式也是相通的。如“风骨”,是一种俊朗超拔的生命气象,最早用于品评人物。南朝齐梁间,“风骨”从对人的品格评价转向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几乎在同时,“风骨”也运用于书法批评之中。“风骨”成为书法批评与文学批评共通的一种批评范畴,而且在评价时可以互相借用。
把书法与诗文结合起来观照,才更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习惯。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说:“行文是为载道,书法能使‘文以载道’的‘文’焕发出孤光彩,书法还应追随时代,为时代服务,做到‘切时如需’。”
(选自《光明日报》2016.10)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孤立、静止的笔画连缀成所及贯通的结构序列,达到汉字笔画前后有序衔接,在强弱快慢中构成情感的旋律的效果。
B.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情感达于文辞同时形成于笔墨,使文辞沉郁痛切,书法润后复枯。
C.推崇张旭、怀素的书法创作方式,表现了人们对任意挥洒书写方式的肯定,更是对张扬个性的追求。
D.“风骨”本来是品评人物用语,后来也用于评价艺术和书法作品,成为三者共通的一种批评范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汉代扬雄的话引出书法和诗文本来就是一家的论点。
B.文章从创作过程、思维情感、欣赏过程和批评方式等方面论述了书法和诗文的关系。
C.文章第四段引述张怀瓘和米芾的论断,佐证了书法创作追求自然之趣的观点。
D.全文论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尾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与诗文运用统一的思维和情感,同一种思维或情感支配下可形成文辞、书写统一的作品。
B.书法创作论反对理性化的刻意安排,表明书法作品不讲究篇章布局和间架结构。
C.“不可复得”的书法乃是佳作,告诉我们好的书法作品不能事先设计然后再去完成、修改。
D.书法与诗文的欣赏过程也是同时的,表明读者可以同时获得文辞之美和书法之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圣陶先生于 1988 年 2 月 16 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 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 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 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 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 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 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 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 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 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 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 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节选自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老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B.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C.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委婉、通俗。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
D.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行文沉稳平和,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
【小题2】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
【小题3】今年是叶圣陶先生逝世 30 周年,读完文章,透过张中行先生的文字,你从叶老身上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4月19日《科技日报》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首篇文章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截至上述演讲之日,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报道和分析。这些报道和分析,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预期。
而所谓超出“预期”的效果,却正是在一些常识性问题上产生的。不是么,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差距)明年整整50年。因此,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与世界如何相处的思考基点,因而同样也为世界思考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行为预期和思考基点。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当然,问题更在于,中国正视差距,跟进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目的是什么。核心技术的掌握,有助于壮大国力,而国力的壮大,可为国民的教育、医疗、社保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实实在在地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
(摘编自《核心技术固然重要,过好日子更重要》)
材料二:
在我国,高端科研仪器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一方面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国产科研仪器在实际推广和应用上难以得到用户信任的局面。而对于国产仪器设备来说,只有用才能改进缺点,才能赶上世界最好的、质量最高的仪器。同样的,在常用的三种桌面操作系统安全性评估中,显示国产Linux系统最安全,Win10最差,Win7相对好一点。用户可能不够习惯国产操作系统,但从安全的角度,国产操作系统应该大力推广。
航空领域处处都是“卡脖子”,且已被卡了四五十年。例如欧盟涡扇发动机技术出口管制,它在高空台相关技术、风扇技术、发动机实时监测技术等关键领域限制向中国出口。这个领域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有技术积累。事实上,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论文科研成果很多,但应用成果转换不多。在产业层面中国引进为主,消化吸收不足;在评价体系方面,创新在经济中的贡献导向不足。
(摘编自高雅丽等《面对技术难题,中国科技如何赢得未来?》)
材料三:
“我们现在大国重器有了,但还没有‘精器’。也就是说,肌肉强壮了、骨骼长大了,但是心脏和脑子还要靠别人。这是不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国科技正处在从跟跑到并跑的阶段,只是在某些领域冒了头,有了一些突破。完全实现突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突破的是基础和核心的部分。比如人工智能,现在聚焦的是应用,以机器代替人。有的公司就买一个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外国公司,希望花钱抱个“金娃娃”回来,而对于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研究却很少。因为企业从成本考虑,觉得划不来。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现在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是做出了什么东西、产值多少、增加利润多少,不出产值、不出利润甚至赔钱的东西,单位不大愿意投入,领导也不会特别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需要的是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徐匡迪说,“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精力都投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去,不计名、不计利,真正为国家振兴作出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摘编自陆琦《突破核心技术还需砥砺前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日报》推出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作了较全面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B.如何看待中国在大飞机、载人登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C.只有用才能改进缺点,才能不断成熟完善,正是因为国人的不信任,使用率低,才造成今天国产科研仪器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局面。
D.我国成功完成了大飞机、载人登月等一些大科学工程,但我们的很多关键核心精密元器件还要从外国引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的报道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一些常识性问题,需要扩散和普及,帮助人们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客观看待。
B.让中国人民过得更好,这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基本出发点,不能正视差距,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C.我国航空领域,需要突破核心技术,虽然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有很多论文科研成果,但仅仅这样还不行,还必须有技术积累,加强成果转换。
D.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企业聚焦于应用,不去研究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利润、产值,但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就我国如何攻克核心技术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鼠标、笔杆与国学

江曾培

①“握着鼠标忘了笔杆”,就是说在习惯电脑打字以后,却很少再用笔写字。这不仅仅使不少学生写不好字,字写得像“蟹爬”一样,歪歪扭扭,( )缺腿少胳膊似的,“残不忍睹”;而且造成一种“忘字”现象,离开电脑就想不起要写的字该怎么写,患上“电脑失写症”。高考中,一位女生从考场出来后说:“当时真想有个手机掏出来看看。”她不是要作弊,而是有些字不会写,只要在手机上按按键就能出来,靠动笔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②写字与识字一起,在传统教育中,是读书学习的两项基本功。儿童习字,在描红以后,继之临帖。描红与临帖,都属于一种摹写,只是层次不同而已。这两项过关后,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容各家之长,发挥自身的个性,形成自己的写法,是为“书法”。

③我国是一个书法大国,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历来甚多。过去的科举考试,字写得好不好,曾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结果,新进士殿试,“一字之破体,一点之污损,皆足以失翰林”。字的好坏美丑,竟成了学子们进退升降的关键砝码。

④科举如此以字衡人,惟书法优劣作取舍,走的是一种极端,并不可取。不过,如今不少学生“握着鼠标忘了笔杆”,以致不会写字,写不好字,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人说,时代不同了,古人没有电脑,自然要强调写字,现在是网络时代,鼠标一点,就能打出整齐漂亮的汉字,有什么必要再强调用笔写字呢?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看法,对习字写字的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⑤我国汉字拥有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意蕴,点画线条结构布局既具象又抽象,有的疏可走马,有的密不透风,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粗细、疏密、顾盼、俯仰、呼应等美学原理,是难于把字写好的。有句古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实际上,就写字来说,也是如此。学字写字的过程,是一个增进文化修养的过程。是故在传统教育中,总是把书法作为读书人的一项必修课。

⑥上海有过一个有关写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调查,对三个学校学生成绩的调查结果显示,表明审美能力较强的前10名学生,写字在“优”组的概率为76.2%;审美能力较差的后10名学生,写字在“差”组的概率是70.3%。这表明写字与美育紧密联系着。写字与智育也有关联。写字“优”的学生,语、数、英三科得“优”的概率为76.2%,写字“差”的学生,三科得“差”的概率为80%。调查还显示,写字得“优”的学生,品德得“优”的概率为88.7%,说明写字与德育也有割不断的联系。古话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字如其人”,我们应当重视通过写字育人。

⑦对大多数人来说,学写字并不是要做书法家,因而不必像古代书家那样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大功夫,但是,要把字写得规范、整洁、美观,完全不花力气也是不行的。梁实秋有篇叫做《书法》的散文,内中提到他“幼时上学,提墨盒,捧砚台,描红模子,写九宫格,临碑帖,写白折子,颇吃了一阵苦头。”现在,有了电脑,敲敲键盘就能轻松地打出统一整齐的字,从而使一些人贪图方便,不肯再在写字上吃“苦”了。实际上,运用电脑打字,虽然有着现代化工具带来的省力、便捷、快速的特点,人们应当充分利用,但是,决不可用其完全代替手写。因为,手写融会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感情色彩,富有人性化、个性化,是社会文化交流所不可缺少的。

⑧时下,在读书领域,盛行着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它读来不吃力,吻合一些人的消遣的需要,自然也可以让其存在;但是,读书毕竟是以求知为目的的精神活动,要有“深阅读”,就不能不“俯而思”,不能不动脑筋。同理,我们可以“握着鼠标”打字,但也不宜“忘了笔杆”写字。教育部负责人称,小学生交的作业,是不是可以要求他们花点精力用手去写,不一定用电脑打字,此议确是促进手写的一种措施。

⑨我国的汉文字,从原始象形文字开始,经过篆隶楷草等书体的演变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文明史、文化史。它更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汉字,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特有的“国学”。如今,国学甚热。然而,内中不乏娱乐八卦式的炒作,远离国学的真谛,是一种“国学虚热”。提倡认真写字,切实弘扬我国的书写文化,提高汉字的应用水平,倒是国学热应有的题中之义。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第①段主要内容。
【小题2】根据文意,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要么
B.乃至
C.而是
D.因此
【小题3】第③段,“竟成了学子们进退升降的关键砝码”中的“砝码”在句中的意思是  
【小题4】请以第⑥段画线的数据及段末画线的结论为例,简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5】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忘了笔杆”,主要是指习惯电脑打字后,一些人不会写字,写不好字的现象。
B.这篇文章主要强调了,学会写字,写好字,是人们之间表达和交流的实际需要。
C.一首规范、整洁、美观具有个性化的字,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感情色彩。
D.我国汉字的点画线条结构布局,既具象又抽象,拥有文化意蕴,体现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