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圣陶先生于 1988 年 2 月 16 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 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 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 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 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 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 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 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 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 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 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 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节选自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老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B.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C.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委婉、通俗。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
D.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行文沉稳平和,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
【小题2】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
【小题3】今年是叶圣陶先生逝世 30 周年,读完文章,透过张中行先生的文字,你从叶老身上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4 08:5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四八二十四

李世民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也这样说。

我们的领导叫三元,说是领导,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工程队临时带工的。说是工程队,其实连领导都算上,我们才八个人,而且,还是大工程队临时派来的小工程队。

工地在商丘归德路附近的一个小巷里,工程也很小,安装一栋家属楼的上水和排水管道。每天,我们早上从大工地来到小工地,到了晚上再回去。领导说,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只有八个人,中午,还是要吃饭的,我们八个人里面,没有人会做饭,就算是有人会做饭,大家总不能背口锅吧,所以,吃饭成了大问题。我这样想,伙伴们这样想,我们的领导三元可能也这样想吧。

头一天中午,我们已经干了半天的活,肚子都“咕咕”地直叫唤,大家撂下手中的家伙,把领导三元围了起来,三元挠了挠头皮,咬了咬牙齿,然后涨红了脸说:“我们去吃牛肉烩面。”三元的话,像给我们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大家跟在三元的后面,把三元当成了真正的领导,三元还很煽情地补充说:“商丘的牛肉烩面!”

牛肉烩面馆就在小巷的拐弯处,生意红火,到了里面,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过来。三元拖着长腔说:“来八碗牛肉烩面——”

烩面馆的师傅四十多岁,说话和气,干活麻利,很快,八碗牛肉烩面端到了我们面前。牛肉烩面真好啊,碗是特大的敞口碗,汤是漂着辣椒油的老汤,汤上头浮着鲜生生的芫荽……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三元也这样说。

看着大家吃得头上冒汗,嘴角流油,三元捂住嘴偷偷地笑,然后,他又顺势擦了一把嘴,冲着里面喊:“师傅,结账——”

师傅一边回应,一边咧着嘴走过来,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师傅重复说:“二十四块。”

哈,四八二十四。我想,师傅脑袋里进水了吧,二年级的小学生也知道四八是三十二,这样做生意,赚谁的钱呀!我又想,也许,是师傅忙,忙中出乱。

我看看伙伴们,伙伴们朝我挤挤眼,我又看看领导三元,三元朝我挤挤眼,干脆,我也朝他们挤挤眼,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表面上又装作不明白。说实话,占便宜的机会,我们民工很少遇到,并且,起初我们没有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这位师傅……

三元给了师傅二十五块,师傅找回了一块,很自然。

整个下午,我们一边干活,一边回味着商丘牛肉烩面的美好,议论着四八二十四还是四八三十二。

第二天中午,三元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还去老地方吃牛肉烩面,如果师傅记起了昨天的事情,就把欠的钱补上,如果他确实忘了,我们也就不提了。三元是我们的领导,他说的话,我们当然听了。

果然,师傅把昨天的事情忘了。师傅不但不记得昨天的事情了,而且,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师傅再次重复说:“二十四块。”

第三天中午,师傅还是说:“四八二十四。”

直到第十四天中午,师傅一直收我们二十四块钱。

我们都为师傅暗自惋惜,手艺这么好,就是不会算账;我们也暗自得意,商丘烩面真便宜呀!

第十五天,也是最后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

三元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听说你们今天结工,所以,这顿饭就不收你们的钱了。”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愣住了。

师傅解释说:“我以前也是民工,挺不容易的。”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都后悔了。我张了张嘴,伙伴们张了张嘴,三元也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三元张开了嘴。三元说:“师傅,前些天你算错账了,不是四八二十四,是四八三十二,算起来,我们还欠你一百多块呢。”

师傅笑着说:“四八二十四,没算错。”

师傅又说,几年前,自己也在商丘一个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有一回,他路过一家牛肉烩面馆,很想吃一碗烩面,那时候,师傅还从来没吃过商丘的牛肉烩面,可是,师傅摸摸口袋里,还差一块钱,没办法,师傅只好咽下了口水,走了。当时,师傅想,将来有一天,我也在商丘开一个牛肉烩面馆,现在,师傅的愿望实现了。

师傅接着说:“从我开烩面馆的时候起,只要有民工在这里吃饭,我都要少收一块钱。”

师傅扳着指头,算起了账:“一四得三,二四得六,三四得九,四四一十二……四八二十四,没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始写不同的人都说商丘的牛肉烩面好吃,侧面表现面馆师傅做面手艺好。之后写工程队难以解决中午吃饭问题,为下文带队领导三元请大家吃牛肉面做铺垫。
B.“三元挠了挠头皮,咬了咬牙齿,然后涨红了脸说”请我们去吃牛肉烩面,一系列动作描写把三元下决心要请我们吃烩面形象地描写出来。
C.民工们起初不想占便宜,吃完面却占了便宜,而大家却没有点破,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有便宜就占的劣根性,揭示了人性深处所隐藏的丑陋。
D.小说描写了民工们去面馆吃饭,面馆师傅故意每碗少收民工一元钱,结工时又免掉面钱的令人温暖的故事,表现了面馆师傅对待每一位顾客的体贴和关怀。
【小题2】文章反复出现“四八二十四”,请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面馆师傅这个人物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这条河小得乡亲们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外村人甚至忽略了她的存在。她流过生养我的土地,流进我的人生,镶嵌于我的记忆,伴随着我的灵魂。
这条河滋养了我们祖祖辈輩,也造福方圆万家。肥沃的河湾地,早涝保收,家家食足。河边大片芦苇,经济有源,户户殷实。
当年妤多女子慕河而嫁。外村的妇女经常成群结队,身背一篓衣服,来河洗衣。来到河边,她们那高兴劲,真不像来劳动,而是像游玩娱乐来了,闹声笑声此起彼伏。
生长在旱塬上的孩子们,也常常嫉妒我们河边的小孩。俯视到我们在河边开心地玩,便喊:“水青蛙,水青蛙”,我们回喊,“早老蛙,旱老蛙”。有时他们不服气就说,“来个百年不遇的洪涝,我们塬边洗脚。”我们也回应:“来个百日大旱,你们饿肚子讨饭时,来我家吧。
早塬上的人们,看到我们的果园菜园、满囤的粮食、富裕的生活,妤羡慕我们的河。果实成熟的季节,常有来河边的果园、庄稼地做一回“梁上君子”的外村人。每逢周末,蔡家坡、虢镇的工人就来河里捕鱼捉鳖,猎获野鹜。
俯瞰小河,林木繁茂,芦苇连片,一条绿带蔓河蜿蜒。
亲临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河道蜿蜒绵亘,河湾沼泽棋布,河滩涌泉不断。虫息鸟栖,物种繁荣。
春来,河柳飘絮,芦芽如锥。柳梢帽环头上戴,柳枝蜕骨吹喇叭。
夏至,蝌蚪摆尾,河滩径幽。林荫,青年男女谈理想谈人生;河畔,“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竽呱呱”啼晓蛙唱晩,“水蚂蚱”打溏河面滑。
暑期,孩子们捣鸟窝,打水仗。鱼翅划破了你的手,水蛭钻进了他的腿。“大转湾”,“抽水站”到处是欢闹的乐园。竹篓作网捞黯鱼,泥滩踏鳖捉王八。
秋末,田园黛青,秋高气爽。“燕喳呐”叽喳栖柿树,风拂素绢芦苇花。
小河伴我邀明月,三人把酒话桑麻。
小时候,河就是我们的伙伴,河畔的草木虫鸟就是我们的朋友。
最喜欢听的故事就是关于河的故事。
有位长者说:很久的时候,有个专管河流的神官,他很会治理河流。他修的桥,大水冲不垮,他治过的河,河水不横溢。彪角陈家石桥就是他所造,苟家往上游的河床,就是他所治。
传说,当年修陈家桥时,他早早告知彪角一大户人家说,今晚要雇用你家的牛帮我们运送石料,你提早把牲畜喂饱。主人早早喂饱牛等客人来用,到深夜还不见客官来牵牲口。他就到客店去问咋回事。客人说,你的牛刚使唤完,你回去看看就知道了。那人回来看,几头牛个个身上热气腾腾,汗珠子往下滚。主人明白了,他不是凡人。这位神官治理河道也有一套。水到平川,他固岸疏导,使河水直畅快行。若河水遇阻,则迂回弯曲,随势委婉向前。他常常夜里施工,某晚,当他治理河道至苟家时,雄鸡鸣叫,神官收兵回营,一去再未复回。
经年,多次暴发洪水,陈家的石桥,固若如初。苟家往上游的河床,洪水从未横溢出河床。
每听一次小河的故事,就对小河多一份眷恋。
河,千回百折弯弯曲曲,有大河有小溪,有狭窄有宽阔,有舒缓有湍急,有清澈有浑浊。
悠悠小河,潺潺远流。她吹老了岁月,吹远了浮华,吹醒我悟得“上善若水”的真道。她却吹不老我的记忆,吹不远我的思念,吹不断我“从善如流”的执着。
每次回老家,自必到小河看看。每当站在小河边,看着河畔的一切,我就像婴儿躺在母亲怀抱里那样从容安详。
小河处处都有,美丽的地方到处都是。可是,在我的心里,没有什么地方比我老家的小河更恬静更怡人。清澈小河,悠幽长流,多少朝圣者的灵魂被她带到了宁静的远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到当年好多女子慕河而嫁,来到我的家乡,是因为她们的家乡缺水干早,生活无助,从而心生恐慌和不安。
B.作者描绘了小河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光,河畔的草木虫鸟是孩子们的朋友,优美如画的小河也是青年男女畅谈人生理想的场所。
C.本文的语言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水青蛙”“旱老蛙”“竽呱呱”“燕喳呐”等,幽默诙谐,生动风趣,乡土气息浓郁。
D.悠悠小河,她吹老了我的记忆,吹远了我的思念,吹醒了我悟得“上善若水”的真道,却吹不断我“从善如流”的执着。
【小题2】文中插叙了一段长者讲述的小河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在文中综合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举例并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老伙伴”梁思成
黄汇
我们建一一班(1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四十六年前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
1955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我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
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呵!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你知道吗?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
“噢?建筑系?你们的系主任是谁呀?”
“不知道,还没正式开学,怎么会知道系主任是谁呢?不管他是谁都行呗。”
“好,我也累了,不画了。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
“上楼?那小楼上是不开放的。”
“没关系,我就住在上面。”
“你是颐和园的干部吧?住在这地方多好玩!”
“我是个没事干的小老头,住在这里并不好玩,因为没人跟我玩,你们来了这里,带我玩行吗?”
“行!你这人挺好玩。”
他请我们上了楼,吃了许多好吃的零食,然后又带我们到对面竹林旁的一块平整的场地上席地而坐,他坐下去很困难,就垫起了一块什么东西。当时玩的是“叫名字”游戏,他自报的名字就是“小老头”,而且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四五个人的名字。
开学后才知道,那“小老头”竟然就是我们的系主任。那是在林徽因先生刚去世,而且他正遭“复古主义大批判”的时候,总理关照他,让他在谐趣园休养。
一年级结束前,在二校门旁遇见先生,他问我暑假怎么安排,并要给我留一点家庭作业,我求他别再让我放假都玩不成。梁先生说,这作业不妨碍你又吃又玩,只需要你去和你家周围扫街或摊大饼的那些人交往,交两个朋友,把他家各方面的情况写下来,交卷。当时我家前门、后门各处于不同的两条巷中,我主动去和那两位扫地的阿姨搭讪,有时我也去辅导一下她们孩子的功课。一来二去,开学时就完成了两份“交朋友报告”,将她们家的成员、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规律和不同的特殊困难,一一罗列。于是,我第一次获得了梁先生的夸奖,他说我写得很实在、细致,文笔也还可以。然后他讲,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二年级期末考试时,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材料力学不及格,同时有人向老师反映,说我常聚合七八个同学骑车进城看演出、看球赛,不上晚自习,影响很不好。老师批评了我,我不服气,就顶嘴,被梁先生传唤了去。梁先生板起面孔严肃地批评我不守纪律,他说:“刚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你谈话,我的意见你必须执行;下面是小老头梁思成和你讨论‘玩’的问题,你爱听不听都行。其实,‘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他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运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坡度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质量,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同。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
我想起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设计方案受到大家的夸奖,飘飘然地拿去给梁先生看。他看后什么夸奖的话也没有说,让我下楼去拿一个碟子、一个碗上去,再把书架下的一个小陶土罐子拿出来,让我灌了大半罐子水,然后对我说:“你看,这半罐子水不满,有人会对它在意吗?可是现在你把这水倒在碗和碟子里直到溢出为止,然后人们会惊呼水太多了,水真多。其实,罐子里还剩很多水,罐子里的水才真多,你可千万别把自己捏成碗,更不要捏成碟子,那就没出息了。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教诲指点终生,却无法回报。世上最无法弥补的是时空造成的无奈,越是在纪念、追念先生的时候越是难过,真是难过极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组织全班同学游颐和园偶遇梁思成先生时,不顾及他当时遭受的亡妻和被批判之痛而称他为“小老头”,而他并不在意。
B.一年级暑假,梁思成先生安排“我”完成两份“交朋友报告”,意在教育“我”做建房设计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
C.梁思成先生以形象的比喻教导“我”,每当做成一件事受夸奖时,不要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不要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D.本文是清华大学建筑系1961届毕业生黄汇对梁思成的回忆,展现了作者与梁先生之间浓厚的师生情谊、梁先生的为师之道以及指点作者让作者受益终生的教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那是在林徽因先生刚去世……总理关照他,让他在谐趣园休养”几句,交代了梁思成先生当时的处境,反映出总理的关怀。
B.针对因“我”好玩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梁思成先生严厉批评“我”不遵守纪律,并以自己的经历严肃教育“我”要会玩,不能白玩。
C.为增强材料的真实性,也为了更好的纪念、追忆梁思成先生,本文不惜笔墨,侧重行为描写,叙写了梁思成先生的平凡事迹。
D.本文以小见大,所写虽都是回顾与梁思成先生相处琐碎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反映出梁思成先生的人性光芒,优美的文字中蕴含着哲理智慧。
E.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例如,为增强材料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作者以进大学和梁思成先生相处的先后过程为线索组织材料。
【小题3】梁思成先生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防空识别区
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空防和海防的需要,为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在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划定的空域。由于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各国传统的防空体系已经赶不上以高空、高速为特征的航空技术的发展。为了尽早识别、分析和实施空中拦截行动,御敌于国门之外,各国通常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划定防空识别区,提升本国的空中预警能力,保障国家安全。与拥有固定范围的领空不同,防空识别区一般划设在领空外,而且其范围要远远大于领空范围。但是,有时防空识别区也会覆盖部分领空,特别是远离本土的岛礁。如此次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就覆盖了钓鱼岛空域。
防空识别区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最早独创的一种新型预警模式。早在二战期间,面对轴心国的威胁,美国就曾提出加强对沿海岸线空域的监测和防御的构想。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加强沿海空域预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冷战期间,为应对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更加有效地协调美军各作战单位的快速反应能力,美国于1950年正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防空识别区”由此诞生。
由于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单方面的行为,因此,各国对于防空识别区的法律效力有着不同的认识。目前,划设防空识别区的主要国际法依据是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根据国际法中的“只用于和平目的”的原则和《公约》中赋予的沿海国的权利,各国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国际法的一些模糊规定进行解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划设防空识别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处于国际法的“灰色地带”。
与象征国家主权的领空不同,防空识别区包括领空和公共空域两部分。在公共空域的防空识别区并不是一国的领空,因此任何国家都不能在该范围实施完全排他性的主权行为。但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可以要求任何国籍的航空器在进出该区域前,报告身份、方位、飞行计划等,否则可依情况对其采取跟踪、监视甚至驱离、拦截、迫降等措施。在具体的实践中,防空识别区的处置原则得到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默认和遵守,但各国选择的处置方式各有不同。2006年9月,俄罗斯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进入北美防空识别区,美国军方紧急派遣多架F-15战斗机近距离跟踪伴飞,整个伴飞过程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最终以图-95返航而结束。一般情况下,各国都采取比较克制的行动来应对防空识别区内的突发情况,但也有特例。1987年12月9日,苏联的图-16轰炸机一度突破日本的防空识别区,闯入冲绳领空。日本海上自卫队战斗机不得不实施警告射击,迫使图-16返航。
(选自2014年1月《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对于防空识别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出于空防和海防的需要,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划定的空域,是为了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
B.防空识别区诞生于1950年,在冷战时期,是美国迫于苏联的安全威胁而正式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
C.防空识别区是各国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划定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空中预警能力,保障国家安全。
D.防空识别区是在航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防空体系落后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建立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防空识别区与象征国家主权的领空不同,在领空内可以行使完全排他性的主权行为,而在公共空域内的防空识别区则不能。
B.美国最早提出加强对沿海岸线空域的监测和防御的构想,是源于二战期间轴心国的威胁和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件。
C.对于防空识别区的法律效力,各国的理解不尽相同,原因在于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自身利益的单方面行为。
D.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要求任何国籍的航空器在进出该区域前,报告身份、方位、飞行计划等,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虽然有法可依,但不够明确,各国多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国际法的规定进行解读。
B.美国之所以用十多年的时间,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是因为美国拥有发达的军事技术。
C.一国防空识别区在他国航空器擅自飞入时,可依情况对其采取跟踪、监视甚至驱离、拦截、迫降等措施。
D.日本战机对突破其防空识别区的苏联图-16轰炸机实施警告射击,没有按照大多数国家的通常做法去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盒子。

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在与其他分子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本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小题3】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它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