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家曹乃谦访谈录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独特的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说它独特,是因为它的作者曹乃谦是一位37岁才开始写作的警察。因为在我们还不大熟悉他的文字的时候,海外却已经对他的文学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给这本书写了序,他还这样评价书的作者:“曹乃谦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济南时报:在您的成长道路上,哪些事情对您以后的写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您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
曹乃谦:小时候,我最好听父亲叨故事。我父亲叨的既不是童话,也不是神话,而是跟历史有关系的故事。因为我对故事的情节和里面的人物很熟了,我在很小的时候便连蒙带猜地把《三国演义》看完了。后来又把《水浒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红楼梦》也都看了。初中二年级时,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是我看的头一部翻译小说。书中的人物命运和遭遇把我给吸引住了。接下来,我又《简•爱》,看完后,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书。从此以后我就大量地阅读外国名著。
因为好看书,我也就常买书。天长日久,家里到处都是书。有一次一个朋友指着我的书橱说,有一本书你永远不会摆在这上面。我说名家代表作我几乎都有了,你说说我缺哪本。他说书名他不知道,作者他知道。我问是谁,他说:曹乃谦。于是我就跟他打赌,开始写小说。那是1986年,我37岁。
济南时报:读您的小说,觉得语言像黄土一样粗砺、直接。作为一个长篇,《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结构也很独特。您在语言和结构上是如何考虑的?
曹乃谦:我是土生土长的雁北人,我平时的说话就是雁北的地方语言。当我想起写小说时,我就是用这种语言来写。因为我从没有学过小说的写法,不知道写小说对语言的要求是如何的,应该是何样的语言才对,其实即使知道了,我也不一定能够做得到。因为我仅仅是个高中一年级的文化水平。
至于你提到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结构很独特,这我倒是事先就想到了的。我叫我的这个结构为“组合柜”式。做的时候一件一件的,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好像没关联,可最后摆在一起才能看出是一套完整的家具。
济南时报:那么多媒体来采访您,会影响你的写作吗?现在您的一天时间一般都是怎么分配的?
曹乃谦:不会的。我的写作是在半夜。差不多每到凌晨三点半,我就醒来了,前后误差不超过一刻钟。醒来,开电脑写作。差不多在五点半时,我妻子醒来了,她一起床我就关机。为这,她问过我好几次:“为啥我一起来你就关机?你是在干什么?”我真的是在写作,我的毛病是,写作时怕有人在跟前。我把写作比作是在生孩子,生孩子是不想让人看的。我关了机就到单位写毛笔字,写到8点上班,做工作。中午睡一个半小时,弥补睡眠的不足。晚饭后看电视,最多看到十点钟,就关电视,看书,翻不了两页就瞌睡了,一关灯就睡着了。
济南时报:《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写的是1974年的事情,那年代那个封闭的地方的生活,在很多现代人眼里,也许这样的生活已经离得很远。您在写作的时候,最想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
曹乃谦:没有史书,我们不知道几千年几百年前的事。而史书也只是告诉我们,当时有些什么事件有些什么人物。能上了史书的,也都是些大人物大事件。小人物有些什么事,是如何生活的,这是不会被史书记载的。所以我们现在从古墓里挖掘出千年以前的谷物就异常地激动,哇!他们是在吃这些。别的呢?只能想象了。我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写的就是发生在那个年代的、那个叫做“温家窑”小村庄里的、那些小人物的、那些人类得以生存的大事情。我想告诉现今的人们和将来一百年乃至一千年以后的人们,你们的有些同胞、你们的有些祖先曾经是这样活着的。
济南时报:台湾人认为您是沈从文、汪曾祺序列中的特厉害的作家,马悦然更认为您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又认为您是个地道的乡巴佬,并认为您是最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对这些说法您是怎么看的?
曹乃谦:台湾有说法,说我传承了沈从文、汪曾祺的特色,专写卑微小人物的无奈情景。这种说法把我和大师们联系在一起,这让我有点不敢当,也有点偷偷地乐儿。汪老曾说我的小说有股莜面味儿,马悦然又说我是个真正的乡巴佬,乡巴佬写出了莜面味儿的小说,这让我也很高兴。我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乡巴佬。
至于你说的什么奖的事儿,我从来没想过,也不去想。反正我认为,是作家你就想你的写作,而不要去想别的。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曹乃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纯属偶然:一个朋友跟他打赌,断定他不可能写出一本书。
B.曹乃谦小说的结构类似于组合家具,看似松散、没有关联,但组合在一起却是整体。
C.曹乃谦常常在凌晨进行文学创作,并因为妻子一起床就关电脑而引起过妻子的猜疑。
D.曹乃谦在文学创作上虽被人说过是个真正的乡巴佬,但他不以为忤,反而非常高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小时候听父亲讲故事,后来又有大量的阅读,这为曹乃谦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文学基础。
B.因为出生雁北,又没有完整的理论学习,所以曹乃谦在小说创作上达不到真正的高度。
C.曹乃谦认为史书只是关注大人物、大事件,不关心小人物,这一点和小说有很大区别。
D.曹乃谦写久远的事情,是想把他们的祖先曾经的生活方式用小说形象地告诉后来的人。
E. 曹乃谦的创作在海内外引起广泛轰动,如台湾文学界对他的评价,马悦然对他的褒扬。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曹乃谦“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3 09:0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光里的母亲树
用一棵站在时光里的树,去形容我的母亲,是最适合不过的。母亲是一棵站在时光里的树,这样想着,我的情感、我的眼睛就如沐了早春气息的泥土,润泽起来。
幼时,与小小的我相比,母亲自然是我眼中一棵高大的树,我需要仰着头看,也需要躲在她的枝叶下避风避雨,躲避炙热的日光与被风扬起的灰尘。母亲并非饱读诗书之人,也并非大富大贵之家的小姐,但是聪慧、美丽、坚强,这些美德与品质,格外恩赐地聚拢在母亲的身上。她是一位好母亲,在每一个刮风下雨的日子,她都会带着雨伞接我放学回家,一手打伞,一手搂着我的肩膀;她会在乡村夕阳的暮色中,满村子地唤我回家吃饭;会在我买不起漂亮裙子的时候,用压箱底的花布给我做漂亮的裙子;会在日子艰难的时候,变戏法似的,做出可口的饭菜。
我还记得,那时的母亲,是一棵开满了花的树,圆润而丰满,将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春天的时候,买不起风筝,母亲就找来彩纸和竹丝给我做,母亲做的风筝,特别顺合风的意,在故乡的田野上高高飘飞;没有娱乐设施,母亲就找远方的亲戚给我借来各种的图画书,夜晚的灯光下,一页一页讲给我听,声音动听清澈。那时,有这样一位母亲,枝叶繁茂,花朵满树,我是幸福的。我就像一只鸟儿,幸福无忧地在母亲这棵大树的空间里盘绕飞翔,一日日羽翼渐丰。
就像所有的树苗都要长大一样,我在时光的行走中,逐渐长大,大到可以用我的枝叶去呵护另一棵幼小的树苗。
当我结婚,生下儿子,我的角色转变了。幼小的儿子把我当成一棵树。走在街上,他的小手紧紧拉着我,说,妈妈,我怕丢;当天黑的时候,他钻进我的怀里,说,妈妈,我怕黑夜。当要出门的时候,他抱着我的腿说,妈妈,别丢下我。他稚嫩的声音,如一根琴弦,在我心的琴架上轻轻拨动。这种依赖性的拨动,早已引起了我的那颗作为母亲的心的颤动。此时,我忘记了我娇小的身躯,还很年轻的年纪,也早已忘记了我是父母枝叶下的鸟儿,而瞬间就变成了儿子的一棵大树,大到我有足够的能力与勇气来为儿子遮风挡雨,驱赶黑暗与胆怯。
而这时,我也猛然发现,母亲这棵树老了。不再有饱满新鲜的汁液,不再有繁茂的叶与花,甚至她的高度,也因为水分的丧失,有些许的降低。
那是春日的时候,母亲生日,我牵着儿子回家为母亲祝寿。当稚嫩的儿子和母亲站在一起,一个是面色红润,一个是华发苍苍,甚至儿子拔高的身子也与母亲的高度相差不多。儿子和母亲嬉闹着玩,他疯也似的跑,母亲蹒跚着四处追赶他的脚步,虽是很慢的速度,也累得气喘吁吁。我看着看着,突然一阵酸楚从心底涌上来,眼泪盈眶。此时的情景,如同我幼时与母亲的一幕幕的重演,只是那时,我总能被母亲捉到,还能被母亲抱起,举得高高的。
而现在,这样的快乐依旧在,只是,角色换成了我和儿子,母亲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母亲、我、儿子,我们都是一棵树。当我的这棵树从幼苗慢慢成长时,母亲的那棵树就慢慢枯萎老去;当儿子的这棵幼苗慢慢成长时,我也一点点地在岁月里老去。这种逆向的相对生长结出的是浓浓亲情,暖暖地,缓缓地,将生命一代一代传递。
在摩洛哥西部平原上,有一种树叫“蓬迪卡萨里尼特”,树名的意思是“善良的母亲”。这种树每到春天便从根上萌生许多幼苗,这些幼苗在大树的周围丛生,就像小孩依偎在母亲的身旁。这种树的花球凋落时,在花球的蒂托处会结出一个椭圆形的奶苞,奶苞里会淌出黄褐色的汁液,在苞头的顶端生长了一个奶管。黄色的汁液由奶管向下滴落,在下面等待的幼苗纷纷用自己狭长的叶片吸吮奶汁,促使自己生长发育。等到小树长大后,大树会从根部与幼苗断裂,开始凋零自己的树叶,以便让小树充分接受阳光雨露。
我为这样的“母亲树”感动得流泪,更为母亲流泪。原来,每一棵叫做母亲的树,都有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为了抚育自己的孩子,她们不惜牺牲自己,忍受岁月带来的伤痛,用心去爱,直到这棵树不再抽芽,不再开花,化为春泥。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向我们展示出伟大母亲的形象,以此表达对母爱的赞颂。
B.“我的情感、我的眼睛就如沐了早春气息的泥土,润泽起来”,此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我的感动。
C.“那时的母亲,是一棵开满了花的树”,作者以此来描写自己的母亲,说明此时的母亲长得非常漂亮。
D.当“我”长大时,母亲渐渐老去;当“我”的儿子长大时,“我”也在老去。生命就是一个渐老的过程,所以人应豁达一些。
E. 在本文中,除了表达对母亲及母爱的赞美和讴歌之外,还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母爱和亲情也是可以传递的。
【小题2】如何理解“时光里的母亲树”这一标题的含义?
【小题3】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世上最神圣的爱。读完此文,你对母爱有什么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进行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2016年12月22日《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发布。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本着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应减免貴用,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同时教育、旅游、工商等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细化监管措施,理顺监管体制,防止研学游市场出现“重游轻学”的扭曲和异化。

(节选自2018年10月10日《信息时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材料四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教至上”为原则,认为硏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得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硏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因城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小题1】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研学旅行”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利实践能力。
B.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存在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C.“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背离了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对它的异化和扭曲。
D.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本普及,中国的研学旅行推进可能同样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
【小题2】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广东省12个部门发布相关文件,说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家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使其能尽快适应研学旅行的需要。
C.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应该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方案降低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拒绝研学旅行。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窗外人生

王呈伟

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的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只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拢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是狭隘多了。

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直,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比起戴名世、屈大均、徐骏①之流,蒲松龄、曹雪芹们无奈之中还是有一丝幸运的。

⑦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禁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注)戴名世、屈大均、徐骏:清代学者,都因其诗文被揭发有谋反和诽谤朝廷之意而被杀,且牵连甚众。
【小题1】赏析第①段的表达效果。
【小题2】请分别概括唐人、宋人、清人“窗外人生”的特征。(每处不超过4 个字)
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有不少名人、名句,请从使用材料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都市人于一室之内勤奋的伏案工作,会导致心智衰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B.唐人门窗俱开,看到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与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C.第④段中的“天地”、“庭院”、“视角”等词一语双关,明确的提示了宋代的历史现实。
D.本文的写作意图:意在提醒当下的中国人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小题5】本文将人生分为“窗里”、“窗外”两类,请说说这样表述的作用。
【小题6】第②段中说:“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请结合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对此加以说明。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市场、经济、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辆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摘编自《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商品相互流通。“给我一杯可乐,两块新奥尔良鸡翅,一个鸡腿堡,打包带走,“几乎在每天早晨,位于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文轩书城旁肯德基店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点餐声。世界著名调查统计公司亚格首席分析专家DavidChow披露:根据他们公司的统计结果,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一个相同的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发出。换句话说,在肯德基这样的全球化餐饮连锁中,位于世界不同住置、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会因为肯德基提供的菜单,由“众口难调”走向了“众口一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购物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使我们可以随时紧跟世界潮流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已成为对全球影响巨大的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外贸结构继续改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选自2017年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四: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开拓国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出口企业要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并带动相关从属企业的建立。国际市场的竞争,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某些者旧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也为引进外資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这就加速了国家资金积累,增强了国力。
(摘编自《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是指全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
B.受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各国经济规则与国际渐趋一致。
C.据统计、几乎在天早晨,同一个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里同公时发出。
D.肯德基餐饮连锁的方式,因提供菜单的相同,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口味逐渐趋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作为进出口大国,在许多方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
B.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统计,我国2017年3-9月的月进出口交易额起伏波动不大,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C.从材料三图表中可以看出,9月份进出口交易额虽然最高,但比其前一年同期没有增长、可喜中也有遗憾。
D.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进出口交易额的多少与同比增长率不成正比,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反而会低。
E. 开展国际贸易,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引进外资的余地越大,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越强。
【小题3】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哪些做法可能具有“两面性”?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神奇之旅

高东生

①潮湿、无风、昼夜温差大的时候,容易起雾。早晨推窗一看,白茫茫一片,一般人大概会觉得此时不宜进行户外活动,而我却想马上跑到野外去,到草丛、灌木丛里去看看,我知道,那里有一个精彩的世界等着我。
②几年的微距拍摄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大雾天,草丛和灌木丛中的小蛛网上,会均匀而整齐地缀满精致的露珠。不放轻脚步,不俯下身子,你会错过这份难得的精彩。
③露珠并不稀奇,可是,大雾里用露珠串起的项链,却美丽而神奇。每当我向别人说起这些,只要有条件,我便会打开电脑,指给人看,因为我的描述常常让人误以为我夸大其词。
④实际上,我的描述远远没有我看到的精彩,面对美丽到极致的事物,我总会感到语言的无力。像一朵鲜花的颜色,一座蜂房的精巧,一片叶子的纹理,晚霞铺满海面的瑰丽和壮阔,风吹松林的轻柔,草原上无边无际的野花盛开的美景……你说,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形容它们?

⑤那片蛛网,只有我的巴掌大小,一只黑绿花纹的小蜘蛛安处中间,它一定是等了很长时间,等阳光晒干自己身上的水汽,等莽撞的小昆虫自投罗网。它一定有极大的耐心,不然它稍微一动,满网的露珠就会七零八落。

⑥还有一只小蜘蛛,没有结网,不知是蛛网被什么破坏了,还是它本身就不是守株待兔的类型,我看到它的时候,它静静地趴在一棵干枯的狗尾巴草上,浑身缀满了钻石一样的露珠——显得这只普通的小蜘蛛富丽华贵,与众不同。

⑦放眼望去,岂止是蜘蛛和蛛网,几乎每一片叶子、每一棵草的草穗上都布满了细密的钻石一样的露水,奢华到让你难以想象。小树杈上的那根肯定不是蛛丝,因为我看到隐约的弯曲:由那根线串成的“项链”,精巧到不可思议。还有草叶的尖端、小果的下面,都有一颗“钻石”在闪闪发光、摇摇欲坠,一定有上帝之手轻轻地变出了这场魔术,太阳一出来,便如舞台上的灯光一亮,它们就慢慢消失了,不知隐身到了何处。

⑧其实,这种奇迹在自然界到处都是,只是我们太热衷于名山大川和宏伟壮丽的大场面,而忘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同样鬼斧神工的微观世界。每年的节假日、黄金周,只要是稍微有点儿名气的景点,都会人满为患。我不知道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过之后留在心中的又是什么。

⑨你何不避开喧嚣的人群车流,找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俯下身子,细看,再细看,精彩就上演了:小土堆会渐渐高大起来,像泰山一样巍峨,小草也如奇松怪柏般姿态不凡;土堆旁边的苔藓,毛茸茸的,养眼的碧绿,好美丽的“呼伦贝尔”啊,几只红蚂蚁爬过,简直就是一队壮硕的骏马;旁边的小水洼,把周围的野草和灌木倒映其中,再看,还有天光云影共徘徊;那里还有一片狐尾藻,一棵棵直立在水中,好似一片伟岸的水中森林……

我拍摄露珠的地点虽在野外,却临近一个建筑工地。不少人见我趴在草丛中,有些好奇我在干什么,我说拍露珠呢,他们说露珠有什么好拍的,就离开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刚刚经历了一场神奇之旅。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第⑧段加粗的部分说“我不知道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过之后留在心中的又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神奇之旅”给人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