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窗外人生

王呈伟

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的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只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拢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是狭隘多了。

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直,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比起戴名世、屈大均、徐骏①之流,蒲松龄、曹雪芹们无奈之中还是有一丝幸运的。

⑦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禁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注)戴名世、屈大均、徐骏:清代学者,都因其诗文被揭发有谋反和诽谤朝廷之意而被杀,且牵连甚众。
【小题1】赏析第①段的表达效果。
【小题2】请分别概括唐人、宋人、清人“窗外人生”的特征。(每处不超过4 个字)
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有不少名人、名句,请从使用材料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都市人于一室之内勤奋的伏案工作,会导致心智衰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B.唐人门窗俱开,看到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与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C.第④段中的“天地”、“庭院”、“视角”等词一语双关,明确的提示了宋代的历史现实。
D.本文的写作意图:意在提醒当下的中国人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小题5】本文将人生分为“窗里”、“窗外”两类,请说说这样表述的作用。
【小题6】第②段中说:“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请结合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对此加以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8 07: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量事实表明,早在宋代,“青梅煮酒”就已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词,实际说的是青梅、煮酒两种食物。青梅佐酒由来已久,宋人这方面的经验更多,李清照《蝶恋花》说“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无论物理功能还是心理感觉都十分搭配,因而以梅佐酒成了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而这其中何以青梅与煮酒佐食言之最多?关键是煮酒成熟的时节与青梅采食季节的奇妙遇合。
煮酒酿成后,要蒸煮泥封贮存数月,一般以“泥之季冬者佳”,也就是说在腊月酿蒸泥封贮存,至暮春、初夏开坛饮用和发售。宋人有所谓“开煮”之说,是指打开泥封,发售煮酒。前引宋真宗诏内酒坊法酒库支“煮酒以四月一日”,即指内库四月一日开始发放煮酒。“开煮”时间大抵在寒食至初夏之间,这与青梅采食的时节正好吻合,两者巧妙相遇,构成了这个时节最当令的食物和家常易行的佐食方式,饱含着丰富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青梅是入春以来最早采食的水果,带着未成熟的青涩酸脆风味,煮酒是带着腊香、久醅新发的醇鲜美酒,这是一个最为美妙的组合。在宋人大量诗句中,与青梅、煮酒同时出现而经常佐食的还有新茶、蕨菜、新笋、蚕豆等,都是仲春至初夏的时令食物,洋溢着这个季节生机勃勃、清新鲜嫩的气息。晏殊《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方夔《春晩杂兴》“青梅如豆正尝新”,都用一个“新”字称赞,强调的就是时新清鲜之意。
在食材内容和食用方式上,“青梅煮酒”既不是烹肥割鲜,更不是钟鸣鼎食,而是家常易得的果蔬与酒食。正如司马光《看花四绝句呈尧夫》所说,“手摘青梅供按酒,何须一一具杯盘”,草草杯盘,当令蔬果,简单易行,体现着家常生活的简单和朴素,洋溢着鲜明的乡野气息和田园风味。
从分布区域上说,梅以江南盛产,而煮酒、清酒主要以稻米尤其是糯米酿制,酒户多集中在江南水稻产区,因此江淮以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以青梅佐酒的现象就更为普遍,文人言之最多。如陆游在故乡绍兴所作《村居初夏》:“煮酒开时日正长,山家随分答年光。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这是典型江南地区的生活场景和饮食风味。青梅煮酒可以说是春夏之交江南风物的完美组合,带着江南社会生活的浓郁氛围。
正是上述时令、方式和风土等元素交会映发,使“青梅煮酒”成了固定的时令风物组合,凝聚了丰富和美好的生活情趣,逐渐成了一道饮食风习和生活常识。
   (摘编自程杰《“青梅煮酒”事实和语义演变考》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青梅煮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梅煮酒实际说的是青梅、煮酒两种食物,这两种食物的搭配由来已久,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B.煮酒与青梅同是春夏之交的当令食品,人们以梅佐酒,形成风气,成为宋人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景。
C.青梅煮酒之所以能成为固定的时令风物组合,凝聚丰富美好的生活情趣,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D.青梅煮酒体现着家常生活的简单和朴素,晏殊的“青梅煮酒斗时新” 和司马光的“手摘青梅供按酒,何须一一具杯盘” 就表现了这一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煮酒一般以“泥之季冬者佳”,宋人所谓“开煮”是指大抵在寒食之初夏之间煮酒酿成并开坛发售。
B.青梅与煮酒的结合,以前者的青涩酸脆与后者的醇鲜,体现了生机勃勃的季节气息,饱含着鲜明的田园风味。
C.新茶、蕨菜、新笋、蚕豆,是带有鲜明时令特色的佐食,它们经常与青梅、煮酒同时出现,都洋溢着食物的时新清鲜之感。
D.以青梅佐酒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江南地区,一是因为江南地区盛产青梅,二是因为江南地区盛产水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初本草学家日华子称梅子可以“消酒毒”,“去烦闷”,“令人得睡”,道出了青梅与煮酒在物理功能和心理感觉上都十分搭配的特性。
B.谢逸《梅》:“底事狂风催结子,要当煮酒趁清明。” 表明煮酒的时令与青梅采食的时节正好吻合,这也是青梅与煮酒佐食言之最多的原因之一。
C.烹肥割鲜、钟鸣鼎食的豪奢饮食复杂难行,饮食的简朴、风味的清雅,使得青梅煮酒成为家常易得的果蔬与酒食。
D.青梅煮酒的固定组合,既是流行的饮食风习,又是生动的时令标志,反映到文学中,则成为经典的美妙意象和流行话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

任仲平

(一)时间开始了!
一个西方世界眼中轻轻一推就会倒下的“泥足巨人”,一个刚刚从百余年受压迫、受奴役、受欺凌的黑暗中走出的国家,一个拥有世界1/4人口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这是1949年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境况。
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没有远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这是新中国诞生时严酷的国际环境。
   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7%,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的纺织业;80%的人是文盲。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许多地方仍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或奴隶制阶段,不少地方还是“刀耕火种”——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发展的困境典型地反映出人类现代化的困境。新中国必须用改天换地的双手,拨快走向现代化的“北京时间”。
(二)赶超,跨越
60年之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交出的现代化答卷,令所有了解历史的人惊叹——1949年,我们连铁钉、火柴、煤油都是“洋玩意儿”,现在,我们每五天创造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经济总量。“两弹一星”发射、太空漫步、“嫦娥”飞天,我们已经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些高端技术的国家行列,成为“亚洲的新领头羊”、“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却以年均增长率约为10%的速度飞翔了整整30年。
   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世界,从“北京时间”铿锵的报时声中,感受青春中国的辉煌奇迹。
(三)奇迹是什么?
   当今天的人们探询中国现代化动力,寻找“中国奇迹”发展秘笈时,往往会陷入矛盾和纠结之中。
   有人分析,“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有人解释,是“中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吃苦耐劳”;有人认为,是“变革推动了发展”。
各种观点,对诠释中国的成功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却都不是决定乾坤的根本因素。回首鸦片战争后百余年历史,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之所以充满迷茫和挫败,其根源就在于,它们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领导,都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建立集中统一、现代化导向的中央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一次让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追求现代化;而改革开放之所以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也正源于***人能把亿万人民的迫切愿望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创新认识,凝聚为国家意志。30年来,执政党永不停滞的开拓创新,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带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变革,最后各种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塑造了我国现代化波澜壮阔的画卷。这是“中国奇迹”的第一推动力。
短短60年,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它让人们想起十多年前,几十名前美国政要联合署名致国会的一封信:“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他们预测,中国不仅强大,而且伟大。
而一个伟大的中国,源于60年前那个开天辟地的时间。

(2009年9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困境指的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极低,工业基础薄弱,“家底”贫寒。
B.新中国交出的现代化答卷令所有了解历史的人惊叹,原因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与进步。
C.“两弹一星”发射、太空漫步、“嫦娥”飞天,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些高端技术的国家行列,因而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D.“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中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吃苦耐劳”,“变革推动了发展”,这些都不是中国成功的因素。
E.几十名前美国政要预测中国在21世纪中不仅强大,而且伟大。“伟大”与“强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发展会给世界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和深刻启示。
【小题2】文章的(一)(二)部分写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
【小题3】文章从“北京时间”这个视角进行写作。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基层的里甲制度逐渐流为一种形式。国家将缴纳赋税的职能交给民间社会自行办理,由此形成了明清的“基层社会自治化”。而且,地方政府往往也因人力、财政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组织地方上的公共工程、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的组织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依靠乡贤。既然地方政府财政不足,只能依仗“乐善好施”“笃行仗义”的乡贤了。在筹建过程中和经营管理上,地方乡贤也参与其中,如清代《牧令书》卷七记载:“地方利弊,生民休戚,非咨访绅士不能周知……况邑有兴建,非公正绅士不能筹办,如修治城垣、学宫及各祠庙,建育婴堂,修治街道,俱赖绅士倡劝,始终经理。”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支持公共事务,而且在发起、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清时候的乡贤能够在乡村发挥作用,与国家的基层制度和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
另一方面,乡贤在明清时期的发展与乡绅阶层的兴起紧密相关。广义上的乡绅是指“士之居乡者”。乡绅又可分为官绅、学绅和商绅。官绅是指曾经或现任官员在乡者;学绅是指那些有功名或学衔但又尚未入仕者;商绅是指那些具有商人身份的士绅,其在地方上具有一定权威并获得民众认可。
明朝中叶以后,乡绅阶层渐渐形成,主要原因有:其一,退休官员多返回本籍。明代朝廷规定官员辞官或退休一律给驿还乡,致仕官不得留住京师和任所地。其二,“学绅”在地方上的累积。明代学校系统完备,士人一般都可在本地官学入学。拥有一定功名和学衔的士人,除非因违反学规、受处分剥夺学籍和功名外,其身份可以一直保持下去。而且,地方上举荐待入仕者多,官缺少,生员则绝大部分终身与仕途无缘。除了少数人离乡谋发展之外,大多数人都留在本乡。
这些乡绅由科举制、学校制和捐纳制产生,社会地位相近,朝廷赋予他们各种政治、经济、司法方面的特权,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同时,他们与乡土社会联系比较紧密,是一个社区中的领导者。他们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乡贤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声望和特权,熟悉朝廷的法令、政策,可以与地方官员甚至中央官员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权益保护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与民间社会有直接的接触,易于被百姓所信任和接受。所以清代一位叫王凤生的县令就说:“士为齐民之首,朝廷法纪尽喻于民,唯士与民亲,易于取信。”在与官方沟通时,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利用其拥有的特权,通过一切社会关系,将民间社会的意见传达上去。无论是朝廷政令在地方上的有效实施,还是民间社会愿望的上达,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乡贤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明清乡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乡贤”即当时乡里的“公正绅士”,他们“乐善好施”“笃行仗义”,常常参与地方公共设施的筹建、经营以及管理。
B.“明清乡贤”是当时乡绅阶层兴起的产物,是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在政令实施和下情上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明清乡贤”在地方上凭借自己的地位、声望和特权,以及对国家法令、政策的熟悉可以与地方官甚至中央官员直接联系。
D.“明清乡绅”代表了广大百姓的利益,把增进家乡福利和保护家乡权益作为首要责任,具有强烈的归属意识和地方认同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代《牧令书》中的记载充分说明,乡贤之所以参与地方管理和工程营建,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的人力和财力不足。
B.明清乡绅分官绅、学绅和商绅,由于士人在本地官学入学和拥有学衔后绝大部分不能做官,就形成地方学绅的累积。
C.明清乡绅具有官方背景,这是因为他们由科举制、学校制和捐纳制产生,同时朝廷赋予他们政治、经济、司法等特权。
D.明朝中期以后,乡绅开始形成,他们与乡土社会相联系,是社区的领导者,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的里甲制度是在“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政策的前提下形成的,是民间组织形式,它承担了向国家缴纳赋税的职责。
B.“士之居乡者”即乡绅,他们在地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乡绅阶层的兴起,促进了乡贤的发展,使明清时期地方管理打开新局。
C.官绅、学绅和商绅是明清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产物,其中官绅指致仕居乡者,商绅在地方上要具有一定权威并获得民众认可。
D.清代县令王凤生说,“唯士与民亲,易于取信”,由此可见,在封建时代,要想使政令法纪取信于民,官员要做到亲民爱民。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申沣文:一生两个“主题词”
主题词:化学
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此后70余年时间里,申泮文从未离开过南开和自己钟爱的化学教育事业。
1996年,申泮文己80岁高龄。这一年他开始着手“干一件大事”一一“出版一部赶超国外教科书水平的教材”。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主导着全国高校一年级本科生化学教材的建设工作。然而,随着对国外高等化学教育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一直行进在“错误的道路上”:国外高校本科一年级的化学课程一般被称为“General  Chemis try”,自一百多年前我国引入高等化学教育起,就将其译为“普通化学”.
“实际上,‘普通’一词并不准确!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把一级学科化学的概貌讲授给刚刚进入化学殿堂的学生,所以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申泮文认为,“这门面对一年级新生的课程,应该由那些对化学学科整体发展有着深刻把握、经验丰富的教授亲自授课。”
在申泮文的坚持和努力下,南开大学成立了“近代化学教材丛书编委会”,启动新教材的编写工作。4年之后,《近代化学导论》刚一出版,即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此同时,南开大学也正式将本科一年级化学课程“General Chemistry”定名为“化学概论”。
“你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给我‘变’到电脑里去。”如今已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的车云霞,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跟随申泮文读博士时他给自己指定的“博士论文”题目。
那一年,申泮文开始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并萌发了“研制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软件”的念头。于是他率领一批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终于在2000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随即获得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套包含60多万汉字、4000多幅图片和1000多幅动画的软件,采用人机对话方式,以元素周期表为主菜单,将各种元素结构通过三维动画进行生动的演示,显示了丰富活泼的教学内容。
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套软件自学,从而使一年级的化学课时减少一半。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此后,申泮文又把这套软件译成英文出版。
在“化软”之后,申泮文又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个教学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担任中,。主任的周震教授由衷地赞叹:“实验、理论、计算,申先生用活了拉动化学学科发展的这三驾马车。”
那段时间,人们总能看到这位白发先生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校园穿梭。许多人感叹,这位耄耋老人哪来这么旺盛的精力?因为他们都知道,77岁那年,申泮文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主题词:爱国
“如果在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个身份中选择,我宁愿做一名教育家。”申泮文这样说。抗战胜利后,申泮文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历经一年波折,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2005年,中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那一年,他90岁。
90岁那年,申泮文还开通了博客,成为最老的博主,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一一“申泮文教育家博客”。
“我最关.。的是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意见。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申泮文的博客中,对“石头”有所阐述,他认为的“石头”有-: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如西南联大和张伯苓创立的南开教育体系;二是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每年新生入学,南开大学的很多院系都邀请他开办“铸我南开魂”系列校史讲座,对于这样的邀请,申泮文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他说:“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要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这两件事!”申泮文倚在病床上,捻着胡子悠悠地说,神情怡然。
(2014年08月1 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但后来他发现“普通化学”并不准确,应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
B,申泮文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之后,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C.2005年90岁的申泮文因为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D.90岁那年,申泮文开通了博客,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申泮文教育家博窑”,由此可见申泮文在开朗的同时也有一些自负。
E.申泮文认为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这里的石头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和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2)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申泮文豹《化学元素周期系>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请简要概括原因。(6分)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申泮文在化学教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6分)
(4)2005年申泮文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快阁的紫藤花

徐蔚南

⑴细雨蒙蒙,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仅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宵冷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⑵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前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⑶快阁是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去过了,寒中又重游一次,前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⑷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出红黄绿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⑸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月楼,楼下有匾额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⑹园中的映山红和踯躅都很鲜艳,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⑺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⑻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a)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b)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的。(c)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d)它们是在采蜜吗?(e)它们是在舞蹈吗?(f)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⑼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感觉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伊们赤裸裸地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⑽这种想象绝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来。同我一块儿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她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道:“鲜美呀!呀,鲜美!”她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⑾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冬青。绕过冬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过,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⑿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⒀我们在架下的石登上坐了下来,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⒁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地响了。

⒂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⒃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

【小题1】联系下文看,首段的作用是  
【小题2】第⑷段的写景状物较有特点,请具体说明。
【小题3】写紫藤花之前,作者先介绍快阁和阁旁的花园,这样写的好处是   
【小题4】第⑻段如果分二层,应怎样分?请用“/”在下面划出。
(a)(b)(c)(d)(e)(f)
【小题5】从上下文看,与⒀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应该是   
【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赏析评论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有很浓厚的文化色彩,《花间集》、放翁、快阁、鉴湖等等都是文化,但因不是本文中心所在,所以作者未作深入挖掘。
B.“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一句,既引出放翁的词句,揭示一定的文化内涵,又从侧面突出快阁风景的优美。
C.第⑼段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一幅花盛蜂忙,花蜂相恋的幸福动人场景。
D.⑿⒀两段,作者在写青莲色紫藤花朵凋零、青春已逝、野蜂散尽时,流露出无尽的伤感。
E.啄木鸟的叫声以声写静,也写出了环境的清冷。
F.本文作者通过描写快阁的紫藤花,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对文化、对青春、对爱情的一种真切体验,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小题7】这篇散文语言很有特色,试从词语运用、句式、修辞和语言风格中,任选二方面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