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窗外人生

王呈伟

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的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只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拢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是狭隘多了。

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直,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比起戴名世、屈大均、徐骏①之流,蒲松龄、曹雪芹们无奈之中还是有一丝幸运的。

⑦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禁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注)戴名世、屈大均、徐骏:清代学者,都因其诗文被揭发有谋反和诽谤朝廷之意而被杀,且牵连甚众。
【小题1】赏析第①段的表达效果。
【小题2】请分别概括唐人、宋人、清人“窗外人生”的特征。(每处不超过4 个字)
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有不少名人、名句,请从使用材料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都市人于一室之内勤奋的伏案工作,会导致心智衰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B.唐人门窗俱开,看到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与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C.第④段中的“天地”、“庭院”、“视角”等词一语双关,明确的提示了宋代的历史现实。
D.本文的写作意图:意在提醒当下的中国人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小题5】本文将人生分为“窗里”、“窗外”两类,请说说这样表述的作用。
【小题6】第②段中说:“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请结合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对此加以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8 07: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智能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近年来,智能车辆已经成为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很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纳入到各自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
智能汽车与一般所说的自动驾驶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利用多种传感器和智能公路技术实现的汽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首先有一套导航信息资料库,存有全国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各种服务设施(餐饮、旅馆、加油站、景点、停车场)的信息资料;其次是GPS定位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精确定位车辆所在的位置,与道路资料库中的数据相比较,确定以后的行驶方向。除此之外,智能汽车还有道路状况信息系统、车辆院碰系统、紧急报警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等。
通常对车辆的操作实质上可视为对一个多输入、多输出、输入输出关系复杂多变、不确定多干扰源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过程。驾驶员既要接受环境如道路、拥挤、方向、行人等的信息,还要感受汽车如车速、侧向偏移、横摆角速度等的信息,然后经过判断、分析和决策,并与自己的驾驶经验相比较,确定出应该做的操纵动作,最后由身体、手、脚等采完成操纵车辆的动作。因此在整个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一旦出现驾驶员长时间驾丰、疲劳驾车、判断失误的情况,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通过对车辆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提高车辆的控制与驾驶水平,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畅通、高效。对智能化的车辆控制系统的不断研究完善,相当于延伸扩展了驾驶员的控制、视觉和感官功能,能极大地促进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智能车辆的主要特点是x技术弥补人为因素的缺陷,使得即便在很复杂的道路情况下,也能自动地操纵和驾驶车辆绕开障碍物,沿着预定的道路轨迹行驶。
【小题1】(小题1)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下列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环境复杂B.经验不足C.反应迟钝D.疲劳驾驶
【小题2】(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智能汽车所具有的特点的一项是
A.综合性B.高新技术C.新动力D.畅通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苍耳子
高军
“大娘,正纺线啊?”跨进门口,丁秋生热情地招呼着。
尽管天气还很冷,但丁秋生正高兴着呢,他好似对寒冷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的样子,热气腾腾地走进了小河村。作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丁秋生经常会到驻地和周边的村庄走走,和群众说说话。
这次,他下到一团和战士们一起战斗,刚刚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于惠家庄西南设伏,打退了从青驼寺来袭击前汉沿、小河两村的日军,再次保住了沂蒙根据地南大门。冬闲时节,当地正在组织群众纺线织布,养活自己,供给部队。丁秋生来村里,就是想看看这项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了,顺便也多接触一下小河村的乡亲们。
嗡嗡的纺车停了下来,正在纺线的李大娘用手背揉了揉眼睛,笑道:“丁主任来啦。”
看到李大娘要起身,丁秋生赶紧制止道:“别起,别起,我没有事儿,就是来随意说说话。”
李大娘也就不客气了,右手继续摇动纺线车的把柄,左手拿捏着一根棉花卷成细卷的“谷槌”,轻轻地向后拉着,随着纺线轴子的快速转动,一根细而均匀的棉线就从棉卷里被抽了出来,待到左手向后拉到不能再拉时,那摇纺车柄的右手快速停一下,并往回倒转了半圈儿,左胳膊向上一抬,再往前一送,右手重新摇动纺车把柄,拉出的棉线就缠到了纺线轴子上。这样重复多次,纺线轴子上缠着的棉线就越来越多,逐渐就会形成一个锥形的线穗子,线穗子是织布时最基本的线材原料。
在纺线车时急时缓、时高时低的“嗡嗡”声里,丁秋生和李大娘随意地拉着呱。突然,大娘纺的线在她左手向后拉棉花“谷槌”的时候,从纺线轴子上开始向下脱落起来,更别说向轴子上送线了。李大娘停下纺线车来,看了看纺线轴子最下端的部分:“坏了,挡头儿毁了。”
大娘叹口气:“唉,找不到使着顺手的挡头儿,耽误多少工夫啊。”
丁秋生来沂蒙山区快一年了,也学到了当地很多生活经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距离很近的两个地方,一些习惯会不一样,很多生活经验也不同。就像这纺线轴子头上到底用什么做挡头,就各不相同。不久前,丁秋生在西北方向二十几里的一个村子,就见到了用当地一种叫苍耳子的东西套在轴头上的,据说很耐用。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来了,就对李大娘说:“好办,去找几个苍耳子来就行了。”
苍耳子是当地非常普通的一种植物。它结出一种浑身长满小刺的小豆粒儿形状的果实,绝像一个微型小刺猬。人啊动物啊从旁边经过,它就会不声不响地粘上几粒,让你把它们带到远处繁衍生息。
看到李大娘不明所以的样子,丁秋生再次解释道:“用它套在轴头上最好使了,我这就去找去。”
大娘起身:“我知道哪块地里有,我去吧。”
丁秋生陪她走到野外,很快就在一个地堰下面找到了几粒苍耳的果实,上面的小毛刺还有些扎人,拿在手里有一种轻微的刺挠感。
他们回到纺车前,丁秋生赶紧找来一块石头,手捏苍耳子,在石头上轻轻磨掉一头,然后调过来磨另一头,把它身上的毛刺也磨得只剩下根部时,他又去找来一根细细的小木棍,慢慢掏掉苍耳子里面的果仁,这时苍耳子就只剩下一个两头通透的外壳了。丁秋生走到纺车前,把缠在轴头的线慢慢捋开,轻轻将这个加工过的苍耳子套了上去。
丁秋生坐到大娘的纺车前,左手拿起卷成“谷槌”的棉絮,右手轻轻转动车柄,随着他左胳膊的向后拉,一条均匀的细线被拉了出来。他倒一下纺车柄,左手随即把棉线往轴子上一送,细线顺滑地离开了苍耳壳,右手继续旋转车柄,线就被缠在了轴子上。
丁秋生笑着说:“我觉得还好使,大娘你来试试行不?”
“啧啧,啧啧,丁主任这么手巧啊。”李大娘盯着丁秋生刚刚纺出的线,“比我这老妈子手艺高多了。”
丁秋生摆摆手:“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时,才学了很肤浅的一点点,哪里比得上大娘您啊?”
“好使,好使。”李大娘满脸核桃纹里都是笑容,“丁主任怎么什么也懂啊,俺整天见苍耳子,就不知道还有这种用处?”
此后,苍耳子的这种用途在小河村和周边村子里被广为传播,一直沿用至今。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篇直接进入故事,并交代了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具体交代李大娘纺线的过程,使故事真实可信。
C.李大娘纺线拉呱时突然出现意外,这一情节为下文展开故事铺垫。
D.小说结尾写苍耳子的用途沿用至今,表明人们对丁主任永远挂怀。
【小题2】丁秋生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写抗日将领丁秋生,选取的不是战争场面却是平常生活细节,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
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货币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产品有了剩余,并用于交易的结果。记载在《诗经》中的“抱布贸丝”便是早期交易的反映。
B.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全面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C.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它蕴含的“外圆内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影响了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
D.只用文字而不用人物或动物来做图饰的中国古代钱币,从某种意义上说,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钱币形制上的圆形方孔,继承了礼器玉琮的观念,可见“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古代钱币的铸造。
B.宋代钱文书法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各种书体齐全。每种钱币上均有多种书体,有的还有名家书体,如“东坡体”“瘦金体”。
C.汉代五铢钱采用的加铸外郭技术,较先秦的范铸更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且与欧洲的铸钱技术相比,明显更为先进。
D.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既要考虑防私铸等因素又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因此不能仅仅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商代的铜贝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抑或汉代的五铢、唐时的开元、清末的制钱,其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B.一部钱币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串联的是一部中国古代史,它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C.钱币不是一般物品,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D.从形制、图饰、铸造等方面看,钱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因而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不大的小白马

豆春明

他们,都挤在边。像童话里说的一样,过了河,小白马就长大了,变成千里马。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版图,还在等着他们去开拓呢。不过有些人总是太调皮,过河后跑着跑着就变了样子。比如李白,跑到青崖间,成了一只白鹿。大多数人,还是跑成了马的样子。这里边,屈原就很不错,成了一匹烈马。他都六十多岁了,还痛苦和绝望得不得了,不肯苟活。《异苑》上说他“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马背上还有一匹马,我们拦都拦不住。

他在前面,带了个好头。杜甫跟着,已经没劲了,还在跑。最后,累死在一条船上。还有些跑得特别快的,便成了奔马。性急的他们,总想赶在王朝日出或日落之前,多干点事情。可惜跑着跑着,突然就倒地不起。就像文天祥,还没活到五十岁。岳飞,四十不到。霍去病,才只有二十三……

就这样,河边一直乱哄哄的,水花四溅。没人注意到,从绍兴出发的陆游困在了河里。河水很大,陆游拼命挣扎。八十五岁那年,水把他冲回岸边,像杜甫一样,他累极了。但他还是用尽力气,说了几句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不,鹤发童心,八十多岁的人还在做梦。在河里漂了那么多年,也没能让他成熟一点。比起杜甫们,他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杜甫最后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文天祥临刑前说“尘沙黯淡路茫茫”“碧空长共暮云愁”,哪一句不是成熟男人说的话?就连李白,也叹息“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的“小太白”称号,算是白叫了。骨子里,他仍是出发时的那匹小白马。

曾经,陆游比任何人都渴望长大。按照童话里的布局,在成长的河边,他也碰到了红色的松鼠,棕色的牛,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妈妈。出发前,他征求红色松鼠唐婉的意见。我过河好吗?他问,唐婉没说,呀,你别去,前些天我有个小伙伴才淹死了。她大概说的是,过不过你看着办,要紧的是我们在一起。

陆游妈妈耳朵尖,听了很不爽。她本该说,孩子,你去试一试,不然,咋知道水深水浅呢?她是北宋名相唐翊的孙女,说那样的话才符合她的身份。陆游听了,说不定就能试出一个水浅的地方,过河长大了。但愤怒冲昏了她的头脑,她只想赶走那只红色的松鼠。事实上,她也做到了,赶走唐婉后,陆游妈妈就不能再干啥了。不只陆游不答应,历史也没给她机会。

成长的河边,一下空旷起来。陆游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困在河里后,他常常想起松鼠和妈妈。心里针扎一般,无数次差点沉到水底。

唐婉再也没有回到河边。她在沈园和赵家两棵大树间跳来跳去。她找到了一个包容自己的丈夫,包容她继续爱着和思念陆游。在写完那首《钗头凤》不久,她便去世了,留给陆游一个红色的背影。

至于妈妈,陆游一直不肯原谅。在近万首诗中,几乎没写到妈妈。八十二岁时的一天夜里,他想起妈妈,依然充满恨意:“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二十三岁,他与唐婉离别,从那时起就开始恨妈妈。二十七岁,他写下《钗头凤》。二十八岁,唐婉离世。直到八十四岁,他还在写:“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一生只爱这只松鼠,一生都恨那个妈妈,这样的小白马要长大,的确很困难。

不得已,陆游继续漂流。那一年,他漂到四川,碰上了岸边的一头棕色的牛。不过不是牛伯伯,而是牛弟弟。范成大,比他小1岁。在南宋这样的小朝廷,千里马容易变成牛。把天下安危装在牛车上,让范成大们来拉。当时,四川属于前线,范成大们需要帮手。陆游问,可以过河吗?他自然说,咋不可以,水很浅的。然后急切地等着陆游过河上岸,和他们一起拉动牛车。

哪知,水太深了,一点不浅。陆游才走几下,就差点被淹没。他不甘心:不自量力提建议,跳高一些;不顾影响醉酒,发狂一点。还是不行,随时都有窒息的危险,这个牛弟弟,毕竟没有牛伯伯的经验和眼光。

在四川的几年,水越来越深。后来,连范成大也无法涉水而过。但陆游仍在努力,梦想过河后日行千里,去干大事。“尧舜尚不有百蛮,此贼何能穴中国?”他这样对离职的范成大说。

范成大离开四川后,陆游接着漂流。但是直到范成大去世,也没看到陆游过河上岸。

也许,陆游不该从四川的水域过河。他需要换换地方,比如到虞允文那里。虞允文是南宋力气最大的一头牛,通过采石之战,硬是把南宋小朝廷拉到一个暂时安全的地方。他长陆游15岁,还知道哪个地方水浅,完全可以当个牛伯伯。做宰相后,他的确提拔了不少人。陆游当时正值壮年,正处在过河长大的关键时期。但牛伯伯虞允文并没有把他从河里捞上来。

属于陆游的过河时光短暂而漫长。短暂,是对他而言;漫长,则是对我们而言,千百年来,我们不止一次想帮帮陆游,但手伸到半途,又缩了回来。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不正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试想一下,背着红色的粮袋,一匹白色的小马,每天都在为我们过河,我们多幸福。解开粮袋,里面是金色的麦子。血泪一粒,苦痛一粒,悲愤一粒。每一粒,都是从陆游的心田里长出来的。那可是救命的粮食,救的是苦难的家国的性命。

陆游死后,陆家的子孙一夜间长大了。在崖山一役中,孙子陆元廷忧愤而死,曾孙陆传义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投海自尽。接下来别人家的也长大了:陈亮、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

小马天天过河,童话正在继续……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1)他们都挤在边:
(2)那可是救命的粮食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陆游是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
【小题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忠”观念的演变
解颉理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之一,是一定社会形态在思想意识和语言文字上的反映,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作为中国古代伦常德目之一,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亦内化为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于人们的心理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忠”源于“中”,“忠”乃“中”之引申义,在前文明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它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这一权威中心的确认与服从,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忠”这一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对其军事首长及其他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本义。虽然“忠”字在字源上出现甚晚,但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则显然早已存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忠”观念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的时期。“忠”的主客体之变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完成,并且日益成为主要的政治道德信条,“忠”观念的这一演变趋势下延至战国晚期,经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证使之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 作为政治伦理的“忠”,在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其内涵表示的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深沉的自觉意识,“忠”的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而非仅为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随着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则越来越强调对于君主个人的绝对服从了。
总的来看,在历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忠”观念,到了秦代已经演变成了“忠君”,作为后世五伦之一开始定型下来。尽管到了后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忠”的内涵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即为“忠君”的模式、窠臼。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种观念适应了封建制度下君主专制的需要;只有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传统“忠”观念强调个人的公而忘私的诚信,追求廉洁奉公、公正公平,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强调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是传统“忠”观念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是可以作为借鉴的,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优秀部分,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
【小题1】下列对“忠”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观念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之一。
B.“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更内化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在人们的心理。
C.“忠”观念在先秦时内涵丰富,秦代已演变成了“忠君”,作为五伦之一开始定型。在秦后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发展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君”的模式。
D.传统“忠”观念既强调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有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最高要求,同时强调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所以,传统“忠”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小题2】对“忠”观念演变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在前文明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它不仅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的确认与服从,而且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向往与追求。
B.“忠”观念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其本义主要以王道体现,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先于“忠”字字源,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
C.“忠”的主客体之变并成为主要的人生信条是在战国晚期完成的,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证在“忠”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的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就越来越强调个人绝对服从君主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忠”观念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不仅体现了个人行为准则,也体现了对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B.在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观念在政治伦理方面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的自觉意识,其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
C.封建制度下“忠”的内涵基本上不会跳出忠君的模式,是因为忠君观念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因此说,只有消灭封建制度,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D.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借鉴传统“忠”观念,我们要真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