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光里的母亲树
用一棵站在时光里的树,去形容我的母亲,是最适合不过的。母亲是一棵站在时光里的树,这样想着,我的情感、我的眼睛就如沐了早春气息的泥土,润泽起来。
幼时,与小小的我相比,母亲自然是我眼中一棵高大的树,我需要仰着头看,也需要躲在她的枝叶下避风避雨,躲避炙热的日光与被风扬起的灰尘。母亲并非饱读诗书之人,也并非大富大贵之家的小姐,但是聪慧、美丽、坚强,这些美德与品质,格外恩赐地聚拢在母亲的身上。她是一位好母亲,在每一个刮风下雨的日子,她都会带着雨伞接我放学回家,一手打伞,一手搂着我的肩膀;她会在乡村夕阳的暮色中,满村子地唤我回家吃饭;会在我买不起漂亮裙子的时候,用压箱底的花布给我做漂亮的裙子;会在日子艰难的时候,变戏法似的,做出可口的饭菜。
我还记得,那时的母亲,是一棵开满了花的树,圆润而丰满,将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春天的时候,买不起风筝,母亲就找来彩纸和竹丝给我做,母亲做的风筝,特别顺合风的意,在故乡的田野上高高飘飞;没有娱乐设施,母亲就找远方的亲戚给我借来各种的图画书,夜晚的灯光下,一页一页讲给我听,声音动听清澈。那时,有这样一位母亲,枝叶繁茂,花朵满树,我是幸福的。我就像一只鸟儿,幸福无忧地在母亲这棵大树的空间里盘绕飞翔,一日日羽翼渐丰。
就像所有的树苗都要长大一样,我在时光的行走中,逐渐长大,大到可以用我的枝叶去呵护另一棵幼小的树苗。
当我结婚,生下儿子,我的角色转变了。幼小的儿子把我当成一棵树。走在街上,他的小手紧紧拉着我,说,妈妈,我怕丢;当天黑的时候,他钻进我的怀里,说,妈妈,我怕黑夜。当要出门的时候,他抱着我的腿说,妈妈,别丢下我。他稚嫩的声音,如一根琴弦,在我心的琴架上轻轻拨动。这种依赖性的拨动,早已引起了我的那颗作为母亲的心的颤动。此时,我忘记了我娇小的身躯,还很年轻的年纪,也早已忘记了我是父母枝叶下的鸟儿,而瞬间就变成了儿子的一棵大树,大到我有足够的能力与勇气来为儿子遮风挡雨,驱赶黑暗与胆怯。
而这时,我也猛然发现,母亲这棵树老了。不再有饱满新鲜的汁液,不再有繁茂的叶与花,甚至她的高度,也因为水分的丧失,有些许的降低。
那是春日的时候,母亲生日,我牵着儿子回家为母亲祝寿。当稚嫩的儿子和母亲站在一起,一个是面色红润,一个是华发苍苍,甚至儿子拔高的身子也与母亲的高度相差不多。儿子和母亲嬉闹着玩,他疯也似的跑,母亲蹒跚着四处追赶他的脚步,虽是很慢的速度,也累得气喘吁吁。我看着看着,突然一阵酸楚从心底涌上来,眼泪盈眶。此时的情景,如同我幼时与母亲的一幕幕的重演,只是那时,我总能被母亲捉到,还能被母亲抱起,举得高高的。
而现在,这样的快乐依旧在,只是,角色换成了我和儿子,母亲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母亲、我、儿子,我们都是一棵树。当我的这棵树从幼苗慢慢成长时,母亲的那棵树就慢慢枯萎老去;当儿子的这棵幼苗慢慢成长时,我也一点点地在岁月里老去。这种逆向的相对生长结出的是浓浓亲情,暖暖地,缓缓地,将生命一代一代传递。
在摩洛哥西部平原上,有一种树叫“蓬迪卡萨里尼特”,树名的意思是“善良的母亲”。这种树每到春天便从根上萌生许多幼苗,这些幼苗在大树的周围丛生,就像小孩依偎在母亲的身旁。这种树的花球凋落时,在花球的蒂托处会结出一个椭圆形的奶苞,奶苞里会淌出黄褐色的汁液,在苞头的顶端生长了一个奶管。黄色的汁液由奶管向下滴落,在下面等待的幼苗纷纷用自己狭长的叶片吸吮奶汁,促使自己生长发育。等到小树长大后,大树会从根部与幼苗断裂,开始凋零自己的树叶,以便让小树充分接受阳光雨露。
我为这样的“母亲树”感动得流泪,更为母亲流泪。原来,每一棵叫做母亲的树,都有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为了抚育自己的孩子,她们不惜牺牲自己,忍受岁月带来的伤痛,用心去爱,直到这棵树不再抽芽,不再开花,化为春泥。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向我们展示出伟大母亲的形象,以此表达对母爱的赞颂。
B.“我的情感、我的眼睛就如沐了早春气息的泥土,润泽起来”,此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我的感动。
C.“那时的母亲,是一棵开满了花的树”,作者以此来描写自己的母亲,说明此时的母亲长得非常漂亮。
D.当“我”长大时,母亲渐渐老去;当“我”的儿子长大时,“我”也在老去。生命就是一个渐老的过程,所以人应豁达一些。
E. 在本文中,除了表达对母亲及母爱的赞美和讴歌之外,还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母爱和亲情也是可以传递的。
【小题2】如何理解“时光里的母亲树”这一标题的含义?
【小题3】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世上最神圣的爱。读完此文,你对母爱有什么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进行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8 07: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对草木俯首

李玫

①春天铺天盖地而来,是在春分之后。

②这一天,我心爱的附地菜终于开花了,连续两年在同一片草地长且只长出一丛的金疮小草也冒出毛茸茸的小脑袋,垂丝海棠终于开了两朵,紫荆也结束了沉默,还有刺果毛茛,球序卷耳,天蓝苜蓿……草地里原来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开始连点成片了,像是由单粒的星星长成一片星云。

③这些散落在草地里的朵朵小花,实在是太像星空了,盯着看久了,会觉得那些星星晚上在天空中轮值,白天就化成小朵的形状躲在草丛中看人间风景。那些幻化物形的故事中,真身和幻化之形也是从不出现在同一时空的,这是所有故事中最终让人识破的破绽。我们也确实没有同时看到过满天星斗和一地繁花,不是吗?所以,谁又能说这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就不会是草木的精灵们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上演的昼夜不同的剧目呢。

④对于另外一些花草来说,在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它们会有被淹没的隐忧吗?

⑤刺果毛茛和小毛茛的花长得那么像,但刺果毛茛的花朵要大些,此时的叶是胖乎乎的低伏在地上,连花梗也是短的,是敦实和憨厚的;小毛莨则是细长的脖子和单薄的叶,是清瘦和怯生生的。球序卷耳常被人类误当作是繁缕,都是细和白的狭长瓣,连大小都差不多,但细看来,繁缕的花瓣是等距离地分布成一圈,球序卷耳的瓣却是两两一组,中间花蕊有两圈,像是孩子的画,细细的点点组成的两圈……它们是这样懵懂而专注地守着自己的基因密码,一根筋地长成自己的样子。

⑥当寻访海棠和紫荆的人群蜂拥而至时,他们中会有人默默地俯下身去看到它们是不一样的吗?这其实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注视。

⑦在我们人类眼里,所有长在路边草丛的都是杂草,一棵杂草需要这么郑重其事地长成它自己吗?无论怎么专注,在这个世界里它们依然可能是面目模糊的——如果草们能感慨,它们会在某个瞬间质疑过这么认真的意义吗?

⑧城市一年一年在以清除杂草的名义来清理这个世界,在这样的清理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野草”。剪除野草,种上某个优良品种的草坪,人们看起来那么需要整齐划一。只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面目模糊,在日益模糊中,我们也渐渐磨损了那一颗能注意到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心。

⑨清明前的五天,薇已经开出很多种花来,白的素淡,玫红的明媚,还有一种白底细紫纹的开得乖巧可人。这个古老的物种,我们一看见它就迅速地想起记忆中各种零星的句子,它是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而食的薇,是《 》中那个思乡的戍边士兵眼中“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薇……

⑩但除此之外,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它的历史——那些作为一种植物被写进它的叶蔓纹理间的沧海桑田,写在它为能在人类的不远处繁衍生息而不断对自己色彩和形态的调整中。在它守口如瓶的背后,真正应该让我们整冠敛容的,是一个物种在雨雪霜寒中前行时的一次次倒伏与妥协,在倒伏和妥协中等来的生机。在一棵薇的沉默不语面前,我们人类只在文字中寻找历史有时会显得过于fū yǎn。每个生命都是掌握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秘密的,人类知道吗?

⑾后来在草地里看到一串奇怪的针形的叶,正在惊异间,忽又发现原来不是叶,是荠菜新长出的种子——它已经结籽了。

⑿如果花是薇的眼睛,它一睁开眼时,身边的荠菜就已经是籽实满满了。荠菜之前那个缀满星星般小花的青葱时节,它没有赶得上——作为一棵薇,它永远不可能赶得上,这是它的因缘。

⒀天地有自己的大时间,在这漫长的剧情中,我们不论何时出场,都可能赶不上它的前一段,也来不及等它的后一段。所以我们其实和草木的世界一样,交错过往才是彼此间的常态。这么说来,我们原本以为不能移动是一朵花的局限——因为不能走动,所以寻找和遇见在它们那里都成为不可能。现在看来,在时间的大幕之下,个体生命的行动力和空间的转换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走遍世界却未必真的能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辛苦的奔赴常常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在生命的际遇中或者我们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拥有更多的选择。

⒁在对草木的俯首里,一个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敬畏和不断生长出来的谦卑。

【小题1】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2】第⑨段书名号中应填入的诗歌总集名是《___________》。
请写出第⑩中的词语fū yǎn___________
【小题3】选取一个角度,对第⑨段进行赏析。
【小题4】在写薇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⑾段对荠菜的描写?
【小题5】下列对第⒀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天地间的舞台中,我们只能短暂出演。
B.花朵不能移动,我们遇见它们成为可能。
C.在时间中,我们生命的行动力极其有限。
D.我们若能遇见未知的自己,也并非常态。
【小题6】阅读文章的标题,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对草木的俯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的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层面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网络攻击行为向着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等趋势发展。
我国近年來高度重视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和国家网络安全建设,已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纳入“十三五”期间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目标。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更是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有刷改)
材料二

(数据:《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调研报告》)
材料三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和高速发展期,全球视野下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大安全”时代,跨国界的网络攻击无处不在,网络犯罪日益多样化,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迎接“大安全”时代的挑战。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和响应,在对方窃取数据或破坏系统之前快速发现,在对方给我方造成更大损失之前快速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
在架构上,应当改变重要政府部门网络安全建设的管理机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网络安全体系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各地、各部门的权、责、利,这样才能提升政企单位网络安全防护的整体能力。
同时,国家应建立国家级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国家级威胁情报平台、国家级应急指挥和协同防御平台,国家级邮件安全过滤平台等,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提升我国网络安全整体防御能力。
(摘编自周鸿祎《我国网络安全需提升整体防御能力》)
材料四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利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制定网络安全法律政策标准还是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都要以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作为网络安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让人民成为网络安全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要深入贯彻《网络安全法》,建立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的审查、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工作制度;严厉打击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网络安全法,让广大网民及时了解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网络空间的法制意识,自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
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互联网领域发展变化非常快,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网络安全学科的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开展网络安全的职业培训,发现选拔网络安全的技术高手,形成网络安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4.3%,网络安全威胁及风险日益突出》)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调查显示,多数中国网民认为当前网络环境是安全的,少数认为目前网络环境较危险。
B.从对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关注程度来看,有近两成的中国网民对网络安全几乎没什么关注。
C.综合图1和图2的调查数据来看,中国网民对网络的危险性认识不够,防御意识差。
D.这两个图切入角度不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是针对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进行的调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项是
A.数据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交汇融合而产生的,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保证数据安全的问题。
B.网络是把双刃剑,能造福国家、人民,但随着网络广泛运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网络安全问题,给社会追成危害。
C.网络攻击目前已经呈观出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的特征,要保证网络安全,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D.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攻防故略思想应该是对已经进入的攻击进行积极的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避免数据泄露,维护网络安全。
【小题3】阅读材料四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维护网络安全的方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实体书店的“危机论”一直没有消停。随着京东、当当等网上购书平台的日臻完善,实体书店一直备受冲击。而近七八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纸质阅读转向数字阅读,也让实体书店的生存土壤进一步遭受蚕食。
“为什么要去书店?”就职于深圳一家本土高校的苏先生坦诚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有五六年的光景没有去过书店了:“我现在一年的购书数量不下50本,但全部是通过网络书店下单。首先这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时间成本省了,自己喜欢的书到网上订购,第二天快递马上就可以送到家,资金成本也省了,网络书店的折扣是实体书店很难比拟的;其次是现代都市生活习惯的问题,去一次实体书店,你要花很多时间在车上,在路上,一些书店的停车设施不完善,你还得头疼停车的问题,克服了这些困难之后,在实体书店找不到你想要的书籍,整个人的心情也会不好了,而即使找到很多你很喜欢的书籍,你还得辛苦地把这一堆书都搬回家。”
(摘编自《实体书店日渐式微 传统阅读如何突围》)
材料二:
附表:读者对于实体书店提供特色服务的需求(多选)

注:2015年9月,《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在人人网、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以及线下的实体书店启动“2015实体书店读者需求调查”,从读者的进书店频率、进书店原因、进书店行为、心目中的书店等多方面,全面了解互联网时代下读者择店、进店的情况。
材料三:
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梁小建看来,实体书店的转型发展受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出版管理政策导向、阅读活动走向等多种因素影响,转型和复苏可谓刚刚开始,要实现“华丽转身”,还应该有更多的考量。梁小建指出,除了书店自身系统性的创新外,更为系统化和细化的外部支持也必不可少,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图书弹性定价机制、阅读推广促进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持。
今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提出“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加快推进实体书店或各类图书代销代购网点覆盖全国所有乡镇”。
(摘编自《实体书店创新成长的途径》)
材料四:
有人评价,吴清友最重要的遗产是激活了书店文化。的确,诚品书店最大的创举,是充分挖掘出了书籍的商品属性,并且给其叠加了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将书作为核心产品,铺排开文创售卖甚至百货经营,再配上温馨典雅的室内装修,辅之以韵律得当的背景音乐和缱绻的咖啡消费等,甚至实行24小时营业,书店可以不买书,可以在此下午茶、在此谈公务、在此消磨碎片时间。集中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地标,称得上开风气之先。
文化O2O的观念,指的即是将书店打造为一个提供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的空间和平台。文化消费是不同于其他物质需求的一种更为多元的消费需求,单纯的买卖关系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对于文化氛围及体验的打造才是真正抢夺市场的关键。实体书店更多的空间是用于休闲、学习、书籍周边产品展示等多元化文化体验的开发。
(摘编自《数字阅读繁荣时代 实体书店能否靠文化逆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体书店的危机于网上购书平台完善、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这些因素导致了实体书店的生存土壤遭受蚕食。
B.实体书店的转型和复苏需要书店自身系统性的创新,也需要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各方面的支持和扶持。
C.书店文化的核心产品是书、文创售卖甚至百货经营,将书店打造为一个提供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D.书店文化体现于休闲、学习、书籍周边产品展示等多元化文化,这些文化消费丰富着人们的都市文化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实体书店需要提供各种创新的服务,尤其是开展读者沙龙、名家讲座,这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进书店。
B.人们对实体书店特色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这些需求都超出了单纯的书籍文本阅读范畴。
C.书籍的商品属性的挖掘,以及叠加的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这些是诚品书店最大的创举,也是其他书店做不到的。
D.实体书店抢夺市场的关键是对于文化氛围及体验的打造,因为单纯的买卖关系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怎样才能解决当前实体书店的危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族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看来,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民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可以利用浅层次、深层次的标志来具体认识感受不同文化的区别。
B.如果多元文化持错误的理解或错误的态度,模糊民族之间的根本区别,淡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那么就可能使人类文明的大花园中失去一份独特的姿容。
C.在民族内部,每个个体都凝聚在一个共同体的文化之下,如果出现“亡天下”的悲剧,则意味着其共同文化被破坏甚至毁灭。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小题2】关于文化多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文化的存在范围是全球,并非指在一个民族内部通过淡化民族文化主体性而存在。
B.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形;但是也有各自的缺陷。。
C.各民族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享有平等的尊严,这样,多元文明就正好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学习。
D.主张文化的多元化与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加强了,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历史上契丹建立辽国,就因为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