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6 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1月10 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2016 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57 亿,超过总人口的1/6。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衡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是“不可能!”

(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2017 年1月2日)

材料二(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6 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6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57 亿,超过总人口的l/6.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中商情报网讯》2016 年10 月20 日01版)

材料三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在北上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旋涡里。

(摘自2016 年5 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一者,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通货、更容易升值。二者,在2010 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只是躲过了高房价,却完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劳动价值的升高。

(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2016 年9 月10 日)

【小题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材料一侧重探讨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材料二侧重对报告内容的介绍。
B. 材料一侧重于介绍学者对人口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所形成的学术观点,而材料二侧重从客观数据的角度介绍人口流动的特点。
C. 材料一重点在探讨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材料二重点在说明社会卫生保障方面的现状。
D. 材料一的调查数据主要来自专家方面,材料二的数据主要来自社会调查。
【小题2】阅读以上几则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
B. 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2016 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57 亿,而材料二还将2015 年的情况与2013年做了对比。
C. 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全部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D. 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
A.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有平等竞争的机制,“逃离北上广”主要也是因为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
【小题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困扰。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4 01:4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公元前5000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史前文化分布的主要中心集中于华北平原东西两边的高地。这一区域主要是湖泊与沼泽。黄河流出豫西山地以后,任性流淌,现在的华北平原正是黄河长期漫流沉积的产物,这也就是考古学家所说的二级台地。
人们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遭遇洪水时,最需要保护的首先是他们的住地,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中居住,利用集体的力量在住地周围筑起一道尽可能坚固的拦洪围堤,或者同时挖掘一条有利于行洪的河壕。如果这两者还不够,就要再填土抬高住地的房基,如淮阳平粮台城址。这样的住地就是现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古城。目前没有看到龙山时代华北平原各城址海拔地理高度的具体数据,但可以推测,同时期各城址应大体处于同一海拔高度,而且后期城址应该比早期城址更低,这是由当时华北低地湖泊的水位及其变动决定的。
因此,龙山古城是人们应对洪水而发明的一种特殊聚落形式,是人们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是中国史前农业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古城的建造者是平原定居式农业文明的先锋。鲧大约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使人们在洪水面前站稳脚跟。
人们到新地筑城居住的目的是为了开垦田园,由于鲧发明的筑城技术成功地让人们的住地免遭洪水淹没,他或他的继承人很自然地就会如法炮制,试图用筑堤拦洪的方法保护或开垦新田园,这就是围垦。但当时围垦还过于超前,以失败而终。他因此受到处罚,这应是“鲧堙洪水”、失败被诛所反映的史影。
鲧的失败教训启发了后人,衍生出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如《国语》所云:“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大禹当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低地沼泽中自然形成的小水道挖掘得更加宽深,加速水的下泻,使原来的淤泥沼泽日渐干爽,便于种植。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疏浚,黄河漫流区域日趋减少,古城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被先后废弃。洪水的消失与古城的废弃,意味着华北低地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这既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也为以广域王朝为标志的华夏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地理基础。与此同时,在共同开发华北低地的过程中,原来分居东西两边的山坡居民得以在平原相遇正是这种历史性相遇,导致了以夏王朝为开端的中国文明的诞生与形成,使原来文化迥异的东西民族日益融合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谌中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的先民遭遇洪水困扰,首先要保护的,就是他们的住地和农田。
B.作为一种特殊聚落形式,龙山古城是人们应对洪水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
C.经过大禹的疏浚,黄河漫流区域日趋减少,古城被先后废弃,华北低地得到了开发。
D.华北平原东西的山坡居民在平原相遇,文化迥异的民族随即形成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介绍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地形地貌,论证了“二级台地”的形成原因。
B.文章通过先民在台地遭遇并治理洪水的过程,为山坡居民融入华夏民族提供了依据。
C.文章列举淮阳平粮台的例子,用来证明台地先民曾经通过抬高住地房基来抵御洪水。
D.文章通过鲧治洪水、失败被诛的事实,证明了山坡居民在平原相遇走过的曲折历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如果不集中居住,就很难实施拦洪围堤、挖掘河壕等举措。
B.如果在华北平原发现龙山时代的各城遗址,就可以佐证当时华北低地湖泊的水位情况。
C.如果没有大禹出现,先民就不会疏浚水道,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就不能得到奠定。
D.分居华北平原东西两边的山坡居民在平原的历史性相遇,导致中国文明的诞生与形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益唐教授访谈录
张益唐教授是破解数学领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孪生素数猜想”的关键人物,2016年7月12日,记者有幸采访了他。
小标题一:
记者:成名之后您的生活和科研有发生什么变化么?
张益唐:成名前后我的心态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继续原来那种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
记者:研究成果发表前,您曾有一段默默无闻的沉寂岁月,而您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您呢?
张益唐:没有什么特别的力量在支持着我,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也仅仅是我对数学纯粹的热爱而已。
记者:英国数学家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说:“数学是所有艺术和科学中最简朴和最出世的。”这话似乎也是您“隐士”形象的写照,对吗?
张益唐:“隐士”倒算不上(笑),数学对我来说更像内心的一片纯净的“桃花源”。
记者:您认为您对数学的这种痴迷与您的成长经历有关吗?
张益唐:从小我就被数学深深吸引,像是一种冥冥中的指引,但同时我兴趣又尤其广泛。
小标题二:
记者:您会不会也有“偶像”
张益唐:以前有很多历史上的数学家就是我的偶像。两年前到英国牛津,见到数学家Andrew Wiles,他证明了著名的费马大定理。当时见到他我也是特别激动(笑)。其实我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记者:您在数学研究中应该也会陷入数学问题的困境吧,这时候您会如何应对?
张益唐:研究中百分之九十九走的都是弯路,这种弯路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没有什么所谓的“困境”,问题的出现只是学术研究中的常态而已,重要的是坚持做下去,此路不通便换一种思考方式,伟大的成就都是在一次次的“弯路”中诞生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如今许多数学专业的年轻人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您对年轻人有何建议?
张益唐:一个人有自我的追求这无可非议,如果真正喜欢一件事,就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兴趣,同时胆子要大,不要束缚自己,保持超越现状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忘了自己的初心,一颗平常心无论对学术还是对生活都很重要。
小标题三:
记者:请您谈谈切身体会到的中美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异
张益唐:美国更加鼓励小孩在学习生活社交各方面独立思考,而中国的孩子基础学科知识可能掌握会更加牢固。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利弊,如果中国能向美国借鉴一点会变得更好。
记者:中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也许要超过美国的孩子,然而国内却很难出数学界的大师,您觉得症结何在?
张益唐:也许就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怀疑的创造力。我们对学生质疑精神的鼓励还是太少。或许中国迫切需要更多能让学生自由创造的大学。同时从小学起就应当注重对小孩创造力的保护。中国学生做学问需要更大的气魄和胆识,要敢于质疑。完全跟着老师走,不敢超越老师,是不能造就第一流的科学人才的。
与张益唐教授的对话,就像一次人生哲学的课堂,张教授对名利的淡泊,对知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人生之简单的独特体悟都让人深思。
【小题1】这篇人物访谈有三处小标题,选出对应最恰当的一项(   )
A.沉迷纯净美好的“桃花源” 勇于坚持自己兴趣所在∥喜欢宁静致远生活状态 不因外界诱惑忘了初心∥中美教育应当相互借鉴 中国学生需要质疑超越
B.沉迷纯净美好的“桃花源” 喜欢宁静致远生活状态∥勇于坚持自己兴趣所在 不因外界诱惑忘了初心∥中美教育应当相互借鉴 中国学生需要质疑超越
C.沉迷纯净美好的“桃花源” 喜欢宁静致远生活状态∥勇于坚持自己兴趣所在 中国学生需要质疑超越∥中美教育应当相互借鉴 不因外界诱惑忘了初心
D.勇于坚持自己兴趣所在 沉迷纯净美好的“桃花源”∥喜欢宁静致远生活状态 不因外界诱惑忘了初心∥中美教育应当相互借鉴 中国学生需要质疑超越
【小题2】对于一篇成功的人物访谈来说,有质量的提问(比如专业性、趣味性、针对性)能激发受访者的热情,试在三处划线句子中任选两处提问,分析它们的妙处。
【小题3】张益唐曾把数学比作“纯净的桃花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文中材料指出它与张益唐成功的关联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废纸不腐

张爱国

①八月十五,进奏院衙署,窗前,苏舜钦看着缓缓西沉的太阳和渐渐热闹的大街,不由一声叹息。好友刘巽问他为何叹息。苏舜钦苦笑了笑,说出自己的烦恼。

②原来,作为当世有名的大词人,苏舜钦和他的诗朋文友们每年中秋节都要在京城的文韬阁聚会,赏明月,观舞乐,喝酒赋诗。按惯例,今年当由苏舜钦做东,请束也已于半个月前发出,但直到现在,苏舜钦晚上宴客的银子还没有着落。

③刘巽笑了:“好一个苏大学士,连一场宴会都办不起,真是笑煞人也。”

④“刘兄莫笑,莫非你办得起?”苏舜钦说着,两人哈哈大笑。

⑤“真可笑也!你看他们,其府上日夜车来马往,灯红酒绿,歌舞喧嚣,宾主酣醉,又何时为银子而愁?”刘巽擦去眼角笑出的眼泪,“你我整日囚身于衙署,劳形于案牍,忧心于庙堂与乡野,怎的连一场宴席都负不起?”

⑥“刘兄莫气!道不同,则择取不同。他们有他们之择取。你我有你我之择取。你我既然如此择取。即是择取如此生活。”苏舜钦看着刘巽。不无严肃地说,“人生在世。各自有其生活方式。他们以彼方式为乐,你我又何来以此为苦?”

⑦“罢了罢了,苏兄还是快快解决这燃眉之急吧。”刘巽说着,眼睛一亮,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有了!苏兄,你我何不将此等纸张收集卖去?”

⑧“不可不可!”苏舜钦急忙摆手,“此乃衙署之物,朝廷也有禁令,不可私占。”

⑨“苏兄迂腐!不过废纸耳,百无一用。你我此举实乃废物再用,又合皇上克俭戒奢之倡,有何不可?”刘巽说着就开始捡起来。

⑩苏舜钦想了想,也是,这些年来,衙署里用过的废纸很是不少,但大多被当作垃圾,胡乱丢弃,实属浪费;少部分被擦桌抹椅、烧火取暖用了,甚是可惜。苏舜钦似乎给自己找到了理由,于是也蹲下身去捡。

⑪好一会儿,两人将地上、橱柜内外和拐角旮旯里的陈年废纸都翻捡出来,擦去痰迹、脚印和霉灰尘土,用麻绳捆上,扛出去卖了。

⑫还别说,有这些废纸所卖的银子,苏舜钦晚上的宴会不仅酒菜上佳,还请了京城最著名的歌舞伎前来助兴。宾客们大喜,纷纷夸苏舜钦终于大方了一回,又问他哪里发了财。苏舜钦坐在宾客中间,醉态十足,笑眯眯不语

⑬可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早朝一开始,一位御史就向皇上参奏苏舜钦,说他目无法纪,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

⑭苏舜钦脑中轰一声,暗叫不好,他知道这并非冲他而来,而是冲着正在推行新政的范仲淹大人和新政而来——苏舜钦是范仲淹新政的忠诚拥护者和积极推行者。新政因为严重打击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推行以来一直受到他们的百般阻挠。苏舜钦也清楚,这御史台早已成了保守派攻击改革派的前沿阵地。他想解释,可尚未开口,满朝文武八成以上齐刷刷跪下,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奏请皇上严惩苏舜钦等贪官恶贼。皇上看着眼前的阵势,沉思良久,将苏舜钦、刘巽,以及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革职为民,即刻驱出京城。

京城外,一场秋雨刚停,夕阳残照,愁云惨淡,秋风萧瑟,乌鸟凄鸣。刘巽抹一把脸颊上的清泪,愤然道:“真小人也,竟拿区区废纸做文章,置你我于此境。”

⑯“刘兄莫怒,俗语曰,虫蝇不噬无缝卵!昨日,倘使你我能克制心中私欲,他们即便欲置你我于死地又能奈何?此事皆由你我私欲贪心所致,不怪他们。”苏舜钦竟然淡淡一笑,“何止不怪?当感激也。”

⑰“感激他们?”

⑱“刘兄可知昨夜众宾赞我时我心中所想?不瞒刘兄,当时,我为不花分文即得众人之赞而甚为得意,还思忖往后何物可以再卖。刘兄请想,何物可再卖?废纸可卖,新纸可卖否?纸张可卖,笔墨桌椅可卖否?眼中可见之有形物可卖,手中权势之无形物可卖否?终了,岂不是将自己当年刻苦求学以期造福百姓之初心良知一并卖去?如此,你我杀身之罪巳成,千古骂名亦成。”苏舜钦认真地鋭,“刘兄,他们扼你我之私欲贪心于萌芽,岂不当感激?”

⑲“苏兄言重,区区废纸,何至于斯?”刘巽轻轻一叹。

⑳“刘兄差矣!自古以来,所有巨贪大蠹,皆非一朝一夕所成,无不由跬步之错而至千里之罪、千古之耻。”苏舜钦忽然泪流满面,“刘兄,你我被革取事小,一旦祸及范大人和新政,你我定当千古之耻也……”

补记:史载,北宋年间,由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之所以在推行不到一年后即宣告失败,与苏舜钦这一“监守自盗”事件给保守派以借口并最终将改革派一网打尽有着一定的关系。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9期)

注:苏舜钦( 1008--1049 )北宋诗人、书法家,景祐元年进士。文学上是北宋诗文改革运动的重要作家;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舜钦、刘巽本是一心为民的清官,但因一念之差,没有克制住自己的私欲和贪心,最终犯错,被革职逐出京城,作者以此来教化读者。
B.小说擅长细节描摹,如第⑫段苏舜钦"笑眯眯不语”,表现其得意之情:第⑯段描写苏舜钦“淡淡一笑” ,表现出他乐观旷达的心态。
C.小说对环境精雕细刻,让读者如临其境,如第⑮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苏、刘二人离京时的凄清悲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当时悲伤愁苦的心情。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卒章显志,作者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主题,警示世人:不遏止小贪欲,便会逐步形成大贪念,最终铸成千古罪过。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废纸不腐”的含意。
【小题3】结合本文,谈谈历史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节选)
①启功先生生前有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上有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多次书写这则铭文,并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
②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孙,可是由于降袭制,到他曾祖父这一辈,受封爵位的俸禄已经连养家都不够。到他这一辈,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启功的意志。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③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他向溥心畬学画,溥心畬总说“要空灵”。至于怎样“空灵”,他也说不上来。启功就一边临摹学习一边用心琢磨,终于有一天明白了“空灵”的道理。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没有人怀疑。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以结字为上。”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书的奥妙:“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④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界,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字。2000年4月,88岁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就《论语》中的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03年10月,91岁高龄他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对中国诗歌韵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反驳。2004年7月,他出版了《启功讲学录》等三本书,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重要观点。
⑤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对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反倒是主动赠字感谢他们的劳动。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而先生毫不介意,因为他本来就没像有的人那样拿字卖钱。
⑥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一位商人向他求字,说要制成匾额挂在酒楼上,但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甚是无礼。启功先生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还批评了他毫无诚意。还有一次,一位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态度蛮横。启功缓缓问道:“我要不写,你们首长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那人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赶紧回答:“那当然不会。”启功说:“那我就放心了你走吧。”
⑦对于原则问题,先生从不苟且。1993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鉴定真伪,凡有以‘启功’名义在个人收藏的古字画上题签的均为假冒,概与本人无关。凡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的,属于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⑧先生对自己无情解剖、严格要求。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短暂地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新中国成立后,启功主动向陈垣校长坦白了这件事,陈校长听了,只说了一个字:“脏!”这一个字,启功记了一辈子,并且郑重地写进了《口述历史》中:“就这一个字,有如当头一棒,万雷轰顶,我要把它当作一字箴言,警戒终身——再不能染上任何污点了。”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这不但是“不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相关链接
①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
②启功先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博导”,货真价实。他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他总是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1999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不是 “部级”;直到2000年之后,享受了“副部级待遇”。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启功向溥心畬学画,证明了书法与绘画等艺术创作都有共通的审美意趣。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这说明凡学习,不可尽信权威,要敢于质疑。
B.启功先生88岁时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91岁高龄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反映了先生博闻广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选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启功自曝其丑,不掩饰自己,不美化自己,表现了启功严格自律、勇于解剖自己的一面,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以启功先生的自曝其丑、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突出其“净”,照应标题。
D.有人假冒启功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他对此非常愤怒,而有人假冒他的书法去销售,他却表现得很超然。这反映了启功性格中矛盾的一面。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由于降袭制,启功这一辈已经没有优越的家境,这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奠定了他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B.启功经常主动赠字给一些普通老百姓,如修理工、服务员,这在客观上提高了他书法艺术的声誉和社会影响。
C.某个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启功拒绝他时,语言温和中透着坚决,表现出一个学者的幽默与智慧。
D.溥心畬认为书法“要空灵”他也说不出怎样“空灵”,而启功通过琢磨发现“空灵”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
A.启功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对学术的开明。
(3)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且自号“坚净翁”,有何寓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无人机开始在民用市场起步,其中农林植保和电力能源巡检这两个领域表现出对无人机较为迫切的需求趋势,且具备较为可观的市场规模前景,而考虑到无人机现阶段的技术可以满足需求,故预计供需的契合度较高。在其他相对小众的民用领域方面,无人机凭借其优势,预计也将在消防救灾、公安系统、国土测绘、气象环保监测,包裹派送等方面一展身手。

材料二:

国内无人机发展历程  进入十三五   2000年以后  上世纪50年代末

材料三:

在无人机“黑飞”愈发猖獗的今天,及时出台法律和强有力的措施,确保航空安全刻不容缓。要有效禁止“黑飞”,就必须通过法律明确划定界限,怎样使用无人机才某合理合法地“白飞”?许多购买无人机的朋友,可能既不清是如何申请证照,又不太明白哪些地方是禁区,对于“黑飞”所带未的严重后果也缺乏认识。一些无人机使用者只是觉得机场周边空旷,因此到机场附近放飞无人机。自己觉得无人机距离机场尚有距离,却不知不觉进入了航道,给航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法律需要明确划定边界,证照谁来管理,哪些地方可以放心使用无人机。

绑住无人机任性的翅膀,离不开技术创新。例如,技术手段已经证明“电子围栏”可以有效避免无人机越界。又例如,一些企业对于售出的每一架无人机都能在云端实时监控。假若企业和监管部门在技术层投入,无人机越界“黑飞”的现象就会得到整治。

杜绝无人机“黑飞”,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无人机购买者和使用者的安全和法律意识,有人建议,要采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每一台无人机的产品现明中都做出明确警示并引导用户到监管部门同站了解相关法律和禁飞区域。无论怎样,只有唤醒每位无人机使用者的法律意识,才有可能最大限度避免悲剧发生。

(选自王健《作为“双刃剑”的无人机》)

材料四:

注:无人机自主控制等级是衡量无人机技术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上图中竖轴左侧文字为“无人机自主控制等级”)

材料五: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2017年6月1日起,已经或正准备购买无人机的用户需要注意,如果您的无人机起飞重量在250克(含)以上,就必须根据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进行实名登记注册。8月31日后如果仍未注册,其行为将被视为非法,无人机的使用也将受影响。

民用无人机的登记注册制度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是无人机管理的基础。5月18日,民航局已完成民用无人机登记注册系统的开发并上线运行。

2017年以来,无人机“黑飞”威胁民航安全事件频发。据民航局方面介绍,仅今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就发生12起无人机违法违规运行威胁民航安全事件,其中7起造成航班调整、避让、备降、延误。

6月12日晚,重庆机场遭遇无人机干扰,持续近4个小时,造成重庆机场40余个航班备降,60余个航班取消,140余个航班延误,上万旅客出行受到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我国无人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在国家支持和任务带动下,我国在中高端无人机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中高端无人机市场也迎来了繁荣时期。
B.无人机因为有其自身的诸多优势,所以在民用领域外,今后在消防救灭、公安系统、国土测绘、气象环保监测、包裹派送等领域也有很大的市场。
C.近年来,我国无人机在民用市场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林植保和电力能源巡检这两个领域,市场前景乐观。
D.无人机“黑飞”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些使用者对相关情况不了解,有些则根据常识判断使用区域,这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2014年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无人机市场,使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达到饱和状态,一是因为我国无人机研发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B.美国的无人机性能发展总体上比中国快,但是中国的无人机性能也在逐渐提高,从发展趋势看,两国的差距逐渐缩小。
C.材料四中的图表,将中国和美国的无人机自主控制等级发展趋势进行对比,也直观地反映出两国在无人机某些性能上的差距。
D.材料五中第一段为新闻等语,而第二段至第四段是新闻背景,这个背景是为了说明当前无人机“黑飞”猖獗。
【小题3】为材料五拟写一则新闻标题(要求包含主题与副题,且主题与副标题均不得超过15个字),同时,请结合其他几则材料相关信息,就如何化解当下无人机使用与公众安全、利益之间的矛盾给出针对性建议。
主题:
副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