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词的上阕,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节选)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词的上阕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26 05:2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其实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就是指天地,指时空”,知名学者余世存日前在解读自己的作品《老子传》时作出上述表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然而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一直以来却颇多分歧,任继愈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有人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究竟是写给弱者的“心灵鸡汤”,还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

正统的老子的传记,就是司马迁寥寥一些字,很少。司马迁也没有拿出来单独作传,把他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要拼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只能在有限的史料里找一坐我们觉得可信的东西。余世存的《老子传》,用老子的生平,立体地阐述了《道德经》,以第一、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周王室的关系,作者交待得合理而平常,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人生等,探寻了《道德经》思想的源起。《老子传》中力求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老子,希望以它来拉近现代读者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更帮助读者消除与《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他认为不是老子故意要给后人一个迷魂罩,就像我们今天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一样,也会想一些名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种虚构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生、对社会一些很真实的看法。从老子的故事中,可以看得出他对人世的一种观念,甚至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确实不如孔子那么积极。

对于《道德经》中的大众熟知然而又对其意义争论颇多的“道”,余世存认为,“我觉得其实就是一个源代码。人在社会上生活,要找到人生的源代码,这个源代码有可能是上世,有可能是佛陀,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感到最亲切的还是‘道’,它讲的是天地人之间的一些规律。”

他指出,“我们当代人很多话,可以用《道德经》去配。比如一些网友就发现原来海子写的那句话‘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过:‘其行越远,其知弥少’,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而《道德经》是一部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经典。”

(摘编自余世存《老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个“源代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世存认为《道德经》里的“道”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是天地、时空。
B.《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的影响深刻,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
C.《老子传》串起老子完整的人生历程,通过讲述老子,探寻《道德经》思想的源起。
D.大众对《道德经》的“道虽然争论颇多,但它还是一部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经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评价《道德经》诸多方面的影响入手展开具体论述。
B.源代码原指可读的计算机语言指令,借它来解释《道德经》中的“道”,比喻新颖。
C.对《道德经》这部经典的解读历来颇多分歧,文章论述时,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
D.文末引用海子之言,旨在证明当代人的很多话可在《道德经》里找到相应的句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证明老子的神秘莫测,司马迁对他也知之甚少。
B.余世存以现代人的视角解读经典,能帮助今天的读者消除与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
C.老子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虽不如孔子那么积极,但后世推崇道家学说的也不乏其人。
D.如果找到了人生的源代码,就找到我们理解《道德经》中“道”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东有日本,西有美国,都是动漫产业的大国。日本原有三大国宝,分别是茶道、艺伎、相扑,现在动漫已经被誉为第四项国宝。

根据三菱研究所的调查,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而拥有与漫画人物形象相关商品的占了84%。漫画界的殿堂级人物手冢治虫被称为“1亿人的手冢治虫”,日本漫画连载杂志的代表《周刊少年》在1995年创下653万本的最高销售纪录。这足以说明日本庞大的内需市场具有的能量。

2007年日本动漫产业销售额为4810亿日元,而2008年则为4483亿日元,这样的金额也让动漫成了日本出版业的龙头。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曾提出“酷日本”的口号,力图将日本的漫画、动画市场拓展到全球。从1990年代以后,日本动漫出版商更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仅建构了巨大的产业链,且将日本人的形象做了最好的国际宣传。日本成了动漫输出大国,全球不少国家播放的动漫片,有很大的比例来自日本。

一年绘制十册漫画单行本的漫画家,仅仅在发行版税方面,就有2.8亿日元的年收入。这让中国的漫画家望尘莫及,也是日本的精英竞相投入动漫产业的原因。但新人要得到认同很不容易,通常要拿着自己作品到处拜访出版社,或是投稿各种甄选比赛。

可是一旦作品受欢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则告别勉强糊口的阶段了。多数的日本漫画家在正式出道前,多半从名漫画家助手开始做起,除了学习画漫画的必需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实地见习漫画家孕育作品的过程,包括灵感收集、角色设定、构思分镜等。近来漫画家借由和电视电影业界的合作,增加了漫画作品的能见度。十年间阅读漫画的人数更是增长了5倍之多。

【小题1】动漫被誉为日本的“第四项国宝”,根据是什么?
【小题2】日本成为动漫强国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3】我国漫画家要取得成功,可向日本同行借鉴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B.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麻婶的女儿,但是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D.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小枫的“微言大义”

王鹏

早就听说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当代中国学者是:李泽厚、甘阳、刘小枫。

何谓影响力?在我看来,就是指划时代的作用。李泽厚以他的康德评述吹动了思想解放的号角。他笔下的康德以“人”这个概念为推动力,牢牢把握了时代的命脉,也推动了时代精神的前进。经由康德,大陆学界得以绕开挥之不去的黑格尔-马克思传统,随之打开无限生机。自此,哲学终于开始突破唯物/唯心的争论了。后学们接过李泽厚的大棒,开始从新康德主义中寻求突破口。甘阳,这个奔走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学人,抓住了卡西尔的《人论》,开始试图突破李氏的康德解释:从“理性批判”过度到“文化批判”。紧接着,与新康德主义具有密切关系的马克斯·韦伯得以进入中国,研究他的学者也都直接参与了社会科学的重建工作。此后,中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西方现代经济学以及自由主义一时成为显学,甘阳以他才华横溢的文笔,开始为自由主义摇旗呐喊。然而,真正成为80年代文化热的高潮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翻译,这本书让文化热终于进入了一个深沉期,它开始背上了学术的重担。海德格尔作为一代“诗化哲学”的大哲,也终于终结了由新康德主义、弗洛伊德、尼采和存在主义所带来的思想多重奏。而这个“诗化哲学”的提出者正是刘小枫,他的硕士毕业论文经由扩写,便成了《诗化哲学》一书。自此,刘小枫便开始逐渐迈向中国学界的领袖宝座。一直以来,他总是大踏步走在时代前沿,万千拥趸随着他的路径,亦步亦趋。即使是李泽厚、刘再复、陈嘉映等均不能赢得他那样广泛的关注度。

然而,刘小枫是谁?不就是川外走出去的那个重庆汉子吗?不就是那个和甘阳一起搞“文化:中国与世界”,要囊括天下英雄的主编吗?不就是那个凭单手之力便足以撑起中国人自己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的社会学家吗?不就是那个向文艺青年介绍波兰裔法国大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散文大师吗?

刘小枫真的具有这些身份吗?多数熟知刘小枫的人,恐怕会把《拯救与逍遥》算作其早期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刘小枫比较了中西文化的两种精神:“拯救”和“逍遥”,年轻的刘小枫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并主张必须中断传统流弊,积极完成文化重建。此后,由基督神学,刘将视野又延展到了现代性理论,再由对现代性的恐惧进而开始猛烈地批判现代性,这时候他把手伸向了尼采,这个据说是终极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人。

2000年,刘小枫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尼采的演讲,立刻在全国掀起了一股阅读、讨论尼采的狂潮。其长达三万字的雄文《尼采的微言大义》,也被纳入《尼采在中国》一书。此书收录了自20世纪开始,中国学者对尼采的各种解读。这篇长文刊于全书最后,其气势、其文采、其理论深度、其解读力度均胜过此前所有收录论文,包括王国维等名家名文也不是他的对手。刘小枫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他的与众不同,并再次抓住了学界的注意力。

一系列讲座和这篇文章的发表也正式标志着刘小枫从浪漫主义—基督神学-现代性理论中脱身出来,开始进一步的转向。这个转向就是他对列奥·施特劳斯的继承,而施特劳斯又是古典政治哲学的当代鼓吹者和身体力行者。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篇写尼采的文章标志了刘小枫的古典转向。

在这篇文章中,刘小枫试图重新勾勒一副世人所从不认识的尼采脸庞。我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2004年,对于尼采,只隐隐约约觉得他是个文章绮丽的狂人哲学家:他鄙视基督教,鄙视大众的畜群道德,公然鼓吹“血统论”,号称要重估一切价值,并宣扬权力意志。在多年研习的过程中,读来能令我热血沸腾的西方哲学家只有尼采与福柯,一则是因为他们的个性极其反叛,二则是因为二者都是知行合一的哲人,绝非当今的学院派可比。而当我读到刘小枫的这篇文章时,我又获得了全新的阅读与思考体验,可曾想,刘氏笔下的尼采,原来如此远离流俗,原来如此高深莫测,原来被我们误读多年。当时读来,真个是极大的冲击与震撼。

相关链接:

刘小枫(1956—),男,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本科、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等十余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甘阳抓住卡西尔的《人论》,从“理性批判”过渡到“文化批判”,试图突破李泽厚的康德解释,但并没有终结由新康德主义、弗洛伊德、尼采和存在主义所带来的思想多重奏。
B.刘小枫翻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掀起了80年代文化热的高潮,作为“诗化哲学”的提出者,他又凭借《诗化哲学》,开始逐渐向中国学界的领袖宝座。
C.刘小枫对传统文化流弊进行了猛烈抨击,并主张必须中断传统流弊,积极完成文化重建,此后,刘猛烈批评现代性,这时又把目光转向尼采,这个据说是终极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人。
D.三万字的雄文《尼采的微言大义》,让刘小枫一下子就显示出来了他的与众不同,而它也正式标志着刘小枫从浪漫主义—基督神学—现代性理论中脱身出来的,开始进一步的转向。
E.尼采鄙视基督教,鄙视大众的畜群道德,公然鼓吹“血统论”,号称要重估一切价值,并宣扬权力意志等这些对尼采的“认识”,是作者在读了刘小枫的《尼采的微言大义》后形成的。
【小题2】作为学术性质的传记,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3】刘小枫的学术经历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结合内容,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_________”,请写出高中课本中与《史记》内容相关或选自《史记》的课文篇名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中作者从两个方面肯定了《史记》的成就,即_________和_________。
【小题3】第二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是指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B.《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C.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汉书》“史学”品格超过了《史记》。
D.因为“史传”文学逐渐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小题6】如何理解“《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这句话?(不超过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