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词的上阕,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节选)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词的上阕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26 05:2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瞽 者
他很年轻,面庞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也许,他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但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漆黑一团。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向这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
渐渐地,心不在焉地听着的我有些讶异了。那一段段的琴音,竟是这样的饱满多姿,仿佛一只只纷飞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一小片空旷,翩翩起舞
不时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或几枚硬币。或许是觉察到了我这个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坐姿,居然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
“这位朋友,您,是否愿意点上一曲?”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我耳中,“您不必往盒里放钱的。”
“我?”彩蝶渐舞渐远,我不知所措起来。
“您是外地的?”依旧是曼声低语,依旧是这样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子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
“是的。”我怔了怔。
“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
我惊呆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笑了,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您嗓音圆润,我猜,说的该是吴侬软语了。”
我不禁点头,“你猜得对,你真是太灵敏了。”
“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他告诉我,十多年前,他十三四岁的时候,邻居家来了江南的亲戚,这首歌谣就是那时一位非常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的。
关于江南,我们就从《江南可采莲》开始谈起。
可是,我只剩一刻钟的时间了。在这座惊人庞大的著名城市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一无所获。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就要起程顺流而下,现在应该动身了。
他默不作声,神情似乎一暗。片刻之后,他又重新摆好架势。
“我给您拉一首您最喜欢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
我已经起身,不由得又坐了下来。“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
“能不能换一首?”
“为什么?”
“《二泉映月》虽然柔中寓刚,但是太辛酸、太悲怆了。我已经多年不拉了。”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的墨镜,“我给您拉一首《春诗》怎么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
一段跌宕多姿的旋律,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一片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在我俩的眼前铺展开来。
我悄悄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币,轻轻放入他面前的纸盒。
在这座城市待了这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
曲终,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起身迈步走开。身后旋又响起一段柔和的琴音,仿佛他的曼声低语,“祝您一路顺风……”
【小题1】第二段画线部分描写了琴音,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小题2】请简要概括瞽者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结尾说“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4】简要分析“我”对瞽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今天,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
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就不是一个模式,而是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呈现多样形态。此后,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对话、学习、碰撞中前行,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而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学习东罗马帝国。欧洲文化的发展状况是这样,东亚也是如此: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之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亚、东南亚大片区域。
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
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
B.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C.受外来文化影响,中国绘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变化,但民族特色依然保存。
D.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引述古代先贤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主张。
B.选文以人类文化发展中交流的广泛性,来论证文化交流互鉴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C.选文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关文化交流互鉴的观点。
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
D.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中国文化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十七个人的阿娘
胡海瑢
(1)18岁,她嫁到了山外这个赤贫的农家,真算是从米箩跳到了糠箩里。仅有的一间矮平房,还要分作前后两截,前面做她的婚房,后面则是猪舍。父亲第一次翻过小山来看她,痛骂自己听信媒妁之言。但一切后悔已晚。好在小两口都健壮而勤快,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随着一个接一个孩子的出生,他们拥有了三间高大坚固的砖房,四五亩遍种瓜果蔬菜的庭院,后山连片的杨梅林、毛竹山,一大畈的水稻田……
(2)她唯一的弟弟来做客了,她欢欢喜喜去厨房为他烧红糖水潽蛋。突然听到门外传来吵架声。她冲了出去,看到血气方刚的弟弟和村里那个著名的地痞扭在一起,那家伙手上有刀!她几乎呆了,然而一等反应过来,她马上冲了上去,一下就把地痞推进了土路边的小河里……多年后我向她求证这件事并问她是否害怕时,她只说:“我只有一个弟弟啊……”过了会儿又慢慢地自言自语,“我阿妈死的时候,他才1周岁啊……”她一边说,一边打着烧饭用的草结头。看着她关节粗大的双手,我胡思乱想:没有这一推,我们就没有舅公了……
(3)土改时,一切辛苦所得都化为泡影。那年她35岁。重返穷困后,她的头上还戴了一顶富农的帽子。她实在气不过,去吵,被改作“上中农”。她仍然愤愤不平:说我们这么多山、这么多田,就是剥削!我们又没有雇人,人家来帮忙,我们不是去换工的啊,哪一天不是天暗进天暗出、老牛一样做啊做的!
(4)三年困难时期刚开始,她已经45岁了,那一年,她最小的女儿出生了。生不逢时,这个瘦得像只小猫的孩子4岁了还不会走路。单薄成一张纸的她,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小女儿气若游丝的样子,一天又一天,到那个中午烧饭时,她觉得这个孩子似乎确实是要死了。下田干活的老三和老四正抓了几条黄鳝回来,她赶忙去烧。昏睡着的小女儿突然开口了:“阿妈,什么东西这么香啊?”……你看看你小姨,差点饿死的人现在变成了这样一个大胖子!翻陈年账簿时,她总是这样结束对苦难的回忆。
(5)对两个不能幸免而终于夭折的孩子,她也这样自我安慰:算命先生说他们是投错了胎,讨债来的,我们这样的小户人家,就算养大了也留不住的……达观的她总是无限羡慕我们这一代人:只生一个,多少好!两个大人,管一个小的,好好地把他(她)养大,多少好啊……
(6)她自己,一生共生了五男四女9个孩子,活下来7个。在任何一个女人生命中最好的20多年中,她不停地怀孕,生养,哺育,直到大儿媳妇和大女儿的孩子都降生那年,她才完成最后一次生育。
(7)从此她开始养育第三代。
(8)我们第三代一共有17个。每一个都多多少少得到过她的照顾,吃过她烧的芋艿咸菜汤。我们都叫她阿娘(奶奶),这本来是孙子们对她的称呼,我们这群外孙男女们也这么叫她。因为我们都跟着表哥们,在她温暖的灶间里混日子,饿了舀那个大果桶里的炒米粉吃,渴了偷她特意为外公晾好的决明子茶喝。我,她的外孙女,排行第12个,也吃过她煨在火缸里的番薯,睡过她那张大大的宁式床,老大年纪了还尿了一次床,但是这件被我视为奇耻大辱的事所有表兄弟姐妹们都不知道。因为她一点风声也没有走漏。她搬着被子去门口紫荆树上曝晒时,大概看到了我紧张不安的目光,二话没说,就将湿痕朝里翻晒了。我推算了下,那时她应该65岁了。
(9)外公去世,她75岁,我们没见到她的眼泪,只真正见识了什么叫一夜白头。她叫我们不要哭了,理由是“大树倒下了,小树也长出来了”。
(10)80多岁的她,还是很健康,除了眼睛有点不行。平时还帮着儿媳妇照看曾孙女,看顽皮的孩子踉踉跄跄走远了,就一声一声地唤着,去把她捉回来。端午节时,包起粽子来还像一个熟练工人那么麻利。但是不久,她仅剩的一点视力也失去了。她提出想去医治,但没有人接这个茬。其实她63岁时也生了一场性命交关的大病。那时,她照看着一大群孩子,还给每个小家庭做饭,平时喂鸡喂猪,农忙时晒谷收谷,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力。儿女们带她到处求医,最后在上海的大医院里转危为安。一晃,她那么老了,似乎没有了医治的必要,于是大多数时间,她主动被动地把自己局限在那张1.2米宽的小床上。
(11)92岁时,一向健朗的她受冷感冒了好几天,对着端来茶饭的儿子,她表达了心里的恐惧:阿二,我会死么?二舅飞快地回答她:死?也没什么关系啊,阿爸在后山等你17年了!不久后她就去世了,二舅向我妈坦言了他的悔意。但是她已经无从知晓了。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阿娘的形象特点。
【小题2】为什么外孙男女们也叫她阿娘(奶奶)?
【小题3】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4】作者平实地叙述了阿娘的一生,试着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艺术家的智慧
一个星期日早晨,我在罗丹的工作室中,立在他最动人的作品之一的模型前面。这是一个美丽的少妇,苦痛地扭着身子。她像是沉浸在一种神秘的忧愁中——低垂着头,闭着嘴唇和眼皮像是睡了;但是她面目的苦痛表情,显露出她内心的斗争。看这座雕像时,最使人惊讶的是她没有手,没有足。雕塑家似乎对自己不满,一时生气,把她的手足截断了。这是一个有力的形象,可是手足不全,不免令人惋惜,可怜她受到摧残。我想着罗丹的作品时常引起不满的批评,既然我不牵连在内,我便向大师说了,看他怎样回答。
罗丹对我说:“你要相信,把这座像塑成这样,是我预定的计划:冥思。所以没有手来动作,没有足来走路。”罗丹激动地说:“如果我的塑像不好,如果我犯了解剖学上的错误,如果没有把动作表现得恰当,如果我不懂得使石像具有生命的学问,那末这些批评家非常有道理。但如果我的人像是正确而生动的,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而且他们又有什么权利禁止我在作品中结合一些思想呢?他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如果我在我本行技术之外,又贡献给他们一些思想,如果我为了悦目的形象更加充实而给以一种意义?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有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满足于成为一个灵巧的工匠,而智慧是不必要的。恰巧相反,对于他们,智慧是不可少的,无论描绘形象或是塑造形象,甚至一些好像最缺少思想性的仅仅悦人眼目的形象。当一位雕塑家塑造人像时,第一要全盘考虑总的动作;然后,一直到工作完成为止,要胸有竹,牢牢记住这座人像的总的概念是什么。为了把作品最细微的地方不断地归结到这个中心思想上去的和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十分强烈的思想上的努力,这是做不到的。”
这个女人,现在我了解,她是人的智慧的象征——她被她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紧缠着,她被她所不能实现的理想逼恼着。像身的减缩是表示思想的折磨。有人相信艺术家可以不要智慧,毫无疑问,那是因为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缺少智慧,在著名的画家与雕塑家的传记里,满载某某前辈天真可笑的趣闻;但是要知道,伟大的人物,常因不断思考自己的作品而忽略日常生活。更要知道,虽然他们颇有智慧,但表面上好像肤浅得很,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口才和答应不敏捷的缘故;可是对于那些浅薄的观察家来说,善于辞令是聪明伶俐的唯一标志。
【小题1】第一段结尾处说,下面可能属于“我”说的内容的两项是(5分)
A.这少妇塑像美丽、动人,却显得那样苦痛忧愁,真令人惊讶。
B.这样一个美丽有力的形象,您却截掉了她的手足,实在可惜。
C.近来您的作品时常引起不满的批评一一当然这与我无关,您知道吗?
D.这少妇塑像是这个样子,您不担心它会引来批评家的非议吗?
E. 您似乎是要表现一种预定计划,但可能有人认识它象征的智慧吗?
【小题2】造成“有人相信艺术家可以不要智慧”这种误解的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因为一些浅薄的观察家认为,艺术家中间有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智慧。
B.因为许多艺术家虽然颇有智慧,但表面上好像肤浅得很。
C.因为一些观察家比较浅薄,许多艺术家常忽略日常生活、不善辞令。
D.因为一些观察家比较浅薄,他们认为善于词令是聪明伶俐的唯一标志。
【小题3】(小题3)第一段中说“罗丹的作品时常引起不满的批评”。这种“批评”的共同点是什么?(不超过20字)(4分)无视罗丹作品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杰作。
答:
【小题4】第二段中罗丹说“把这座像塑成这样,是我预定的计划”,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罗丹按“预定的计划”雕塑少妇塑像的大致过程( 60字左右)(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