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广西食药监局消息,2017年9月,广西食药监局共抽检27类4686批次食品样品,合格率为96.56%,不合格样品161批次。不合格的11类食品信息见下表。

(摘编自2017年10月10日健康网,有删节)

材料二: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安全”成为人们对食品的普遍追求。为此,中国政府近年来严格管控化学农药使用,努力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及环境污问题。

2015年,被称为中国“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提出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运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一场食品安全“保卫战”已悄然打响。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快推进农药减量增效进程。同时,农业部要求加快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步伐。据农业部最新消息,中国已登记生农药有效成分102个、产品3500多个,分别占农药登记的16%和10%,每年仍以4%左右的速度递增。据统计,中国生物农药年产量达到迁30万,约占农药产量的8%。生物农药防治覆盖率近10%。

(摘编自2018年1月30日《甘肃日报》,有删节)

材料三:

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教授沈彤认为,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治病杀虫及营养能力已得到基层农技推广专家及部分种植户的认可。中国是农业大国,生物农药的推广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要看重它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利益和长远的潜在价值。

“60亩的枸杞,用化学农药,保守估计一年得打6至7次,有时杀不死虫卵,还得多打几次,得2万多元,还不算人工成本,用生物农药,一年只需打4次,花费不到2万元,而且产量相对提高了10%,对比下来,使用生物农药优势更显著。”甘肃省玉门市一家枸杞生产基地的负责人说。

(摘编自2018年1月22日新华网,有删节)

材料四:

调查发现,多数农民对生物农药的优点和用法不太了解,加之价格较高,尽管从长远看对农民十分有益,但考虑到成本问题,大多数农民还是愿意使用化学农药。农民最关心的是农药的即时效果,而有些生物农药往往要两三天才能见效,而且使用技术要求高。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覆盖面远远不够,即使农民花高价应用了较安全的生物农药,但他们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往往并不能得到消费者认同,显示不出价格优势。再加上生物农药不好保存,经销商不愿经销等,严重影响了生物农药的推广。

(摘编自百度文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抽样调查发现,我国的乳制品、茶叶及相关制品不合格程度较低,但也不能忽视。
B.中国政府严格管控化学农药的使用,淘汰了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收效显著。
C.基层农技推广专家以及部分种植业户已认可了生物农药的治病杀虫以及营养能力。
D.生物农药的即时效果越好,农民越认可;生物农药越好保存,经销商越喜欢经营。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广西食药监局抽检的27类食品样品情况看,我国食品总体是好的,在不合格的食品产品中,食用农产品是重灾区。
B.我国登记在册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和产品每年以4%左右的速度递增,但生物农药的年产量以及防治盖率仍然较低。
C.实践证明,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一年只需要打4次,就能顶上用化学农药打6至7次,而且产量还可以提高10%。
D.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是一项新生事物,有利于解决舌尖上的安全问题,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经济利益。
【小题3】我国生物农药的推广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2:3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监狱中的成名作
徐 刚
在监狱的不眠之夜中,倚着冰冷的墙壁、艾青借着铁栅栏外的昏暗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着、写着。他力求字迹端正,他从来不喜欢潦草、杂乱;但灯光实在太暗了,有时写着、写着就把两句诗叠在一起了,只有等天亮再把它们拆开、重抄。
就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写成后,为了避免监狱方面的注意,他第一次用了一个新的笔名:艾青。
诗稿写成后,艾青的心里是异乎寻常地难以平静的,如同是流浪者找到了归宿,苦苦地寻觅之后发现了柳暗花明一样,艾青与诗歌由先前的若即若离变成了心心相印。不仅如此,因为对于这个死去的乳妈的怀念,艾青仿佛也明白了活着的人应该怎样地走一条属于人民和时代的路。
他在监狱里轻声地把诗念给难友们听,那些失去自由的人们、艾青的最早的读者,为之感动了。流着眼泪写完这首诗的艾青,又流着眼泪读完了它。
《大堰河——我的保姆》写成后,由探监的沈钧儒带给李又然,李又然随即寄往庄启东、方士人编的《春光》杂志,揭载于1933 年第三期。这首诗的发表,震动了中国诗坛,人们纷纷为之感奋,为之落泪,为之叫好,并且很快传到了日本。艾青一举成名。这对于艾青来说,多少是有点儿出乎意外的。因为:他并不想完全脱离他所爱好的画画的事业,他并没有期望过这首诗的巨大的成功,但,他却成功了。从此与画夹、颜料作别,潜心于形象思维,苦苦地以诗歌去再现、塑造多种形象,去画布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中驰骋想象。
这首诗也曾寄给过《现代》杂志,后来退稿了。李又然曾经不胜感慨过:自诩为现代派的人,也终于没有能发现现代的一个真正的诗的新星!
在画家艾青还鲜为人知的时候,诗人艾青却已经开始蜚声文坛了。
随着《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流传,艾青这个名字也不胫而走——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艾青得到过“桂冠诗人”、“泰斗”的称誉,艾青也曾经像“痰盂”那样,被众多的诬陷、谩骂所凌辱。
30 年代的上海文坛,因为由鲁迅及追随他的一批左翼人士支撑着、奋斗着,所以虽是在国民党、汉奸、特务的重压之下、罗网之中,也还是演出了不少有声有色的“话剧”的,并十分重视生力军的发现和培养。艾青的第一首诗《会合》的发表,是坐牢前由田间拿走、寄出的。最早写文章称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是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热情地关注过艾青的创作。那时,这些文学青年的准则是简单而明白的:哪儿发表鲁迅的文章,咱们就往哪儿投稿!
从此后,“母鸡”便开始接连不断地下起了“鸭蛋”。从此后,艾青再也没有怀疑过自己写诗的天分与才华——哪怕在生活中最沉重的、不让写作的年代里—一因而,他总是在探索,总是在收获。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中,所吐露出来的诗人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成熟,形式上的无拘无束,乃至遣词造句的准确、简练,都使人感到,这似乎不应该是艾青早期的作品,然而又的确是的。与很多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不一样的是:艾青是在极高的起点上起步的;艾青是吸取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艾青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作的;艾青是从现实主义的土地上出发的;艾青是从自己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走上中国诗坛的。
从此以后,艾青就进入了作为一个作家或诗人一般都要经过相当长的艺术实践才能得到的这种称誉:“这就是艾青!”“这就是艾青的诗。”
抒情的,但不是苍白的自我。
时代的,但不是概念的堆砌。
革命的,但不是口号的重复。
对“大堰河”,艾青远远地离开了一般的同情和怜悯,他是把这个穷苦的农妇当作生身母亲的,同时又时时地和自己真正的生身母亲相联系、相比较着。
“白描”的功夫,朴素的魅力,真实的力量,没有遮掩的感情,毫不做作的语言,在这首诗里互为衬托,相映生辉。并且,作为艺术特点,一直贯串在艾青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真是谈何容易!
(节选自《艾青传》第三章《监狱中的成名作》)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30年代初,艾青在狱中写了《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他是第一次使用“艾青”作笔名。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之作,抒发了一个地主儿子对贫苦农妇的眷念和热爱。
B.《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一些著名作家如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写文章给予了高度称赞。
C.通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我们可以明白诗人艾青对生活于苦难之中的受蹂躏被损害的最底层的“大堰河”们,是充满悲悯与敬重的情感的。
D.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的艾青已经是一个“左翼”的进步艺术青年。不久便成了我国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E. 《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其独特的抒情结构和方式热情地讴歌和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品质,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
【小题2】“从此后,‘母鸡’便开始接连不断地下起了‘鸭蛋’”,这句话怎样理解?
【小题3】《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发表,震动了中国诗坛,艾青也因此一举成名。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说“诗稿写成后,艾青的心里是异乎寻常地难以平静的”,为什么“难以平静”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传播中医药知识必须遵循科学精神
给母亲针灸,就能给孩子治病?最近,一篇题为《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的论文在网上备受争议。9月16日,该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发表声明,表示该论文并非最终临床研究报告,对临床医疗尚不具备指导性。这篇论文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不仅在于作者治学态度不够严谨,研究方法和过程经不起推敲,更在于它暴露了中医学的某种普遍问题。正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声明中提到的,“反对任何不负责任、不严谨和夸大中医药疗效的言论和观点”,发表违背科学精神、夸大中医药疗效言论者并不少见。
近代以来,不少中医界人士一直努力让中医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然而,一些中医研究者过度沉浸于为中医科学性正名的焦虑,动辄移花接木、穿凿附会,用不相干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中医,实则违背了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规律。这样的研究思维和方法,不仅无助于中医在科学上受到更高程度的认可,还会使公众对中医产生误解。
当前,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但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普通人对前沿科学领域的陌生,随意套用科学概念,打着“中医疗法”的幌子,以谋取利益。中科院院士、我国量子科技领军人物潘建伟教授就曾公开“吐槽”:民间有一些厂家利用量子的概念来推荐保健品,连自己的亲属都曾上当受骗。面对个别违背科学精神的“中医疗法”,公众尤其是广大患者应保持清醒,不要被伪科学的言论所迷惑。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一些中医理论至今无法用科学理论加以解释,但这无损中医继续为医疗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现代中医学应当有这份自信,中医不是玄学,也不能和“民科”同流合污。就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声明中所说的,用严谨和科学的精神传播中医药知识,才是现代中医学人应有的社会担当。
(摘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概述使公众对“中医”产生误解的原因。
【小题2】根据材料,说说在传播中医药知识时如何遵循科学精神。
【小题3】让中医纳入现代科学体系,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动 荤

尹守国

爷爷没搭理吉东,从墙角拿起拐棍,走出东屋。这拐棍,是三年前吉东第一次去省城领奖时给爷爷买回来的。庄上的那些老头儿说,这拐棍叫龙头拐杖,杨家将里的佘老太君拄的就是这种。

爷爷自从有了这条拐棍,走道就离不开它了。即便是不拄着,也总拎着或放在腋下夹着。

不一会儿,爷爷在西屋里喊:“吉东,你下地,把锅台上的那个油坛子给我抱进来。”

吉东听爷爷在喊他,知道爷爷不生他的气了,紧溜地下地穿鞋,才穿上一只鞋,刚好吉宝放完爆竹进屋。他听到爷爷的喊声,看到那个油坛子就放在锅台上,就顺手抱起来,冲着东屋喊:“哥,不用你了,我给爷爷送去得了。”

吉东听了吉宝的话,把刚穿好的鞋又脱了下来,重新爬到炕上听戏。

吉东刚爬上炕,就听到爷爷骂吉宝:“你个小兔崽子,谁让你把油坛子抱进来的?我是让你哥抱的!”

吉宝跟爷爷犟嘴:“你不就是要油坛子吗?谁给你抱进来还不一样?”

在这个家中,唯独吉宝可以偶尔跟爷爷犟嘴。爷爷有时候也骂吉宝,但骂别人时,是沉着脸子,骂吉宝时,总是笑着。

这次爷爷是沉着脸子骂吉宝的,爷爷说:“你这么点儿个小屁孩,抱油坛子有个啥用?你是不是成心想气死我?”

吉宝还想争辩,爷爷顺手抄起了身边的拐棍要打吉宝,吓得吉宝大叫着往屋外跑。

正在当院挂灯笼的吉宝爹,听到屋里的叫吵声,赶紧跑进屋;吉东也从东屋出来了;吉宝娘也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计,从后屋赶过来,心想:这是怎么了?上午老爷子还挺好的,把当院前前后后地打扫了一遍,还把晚上煮饺子用的柴火都抱到窗下了,说晚上黑灯瞎火的,抱柴火不得劲儿。晌午吃饭时喝了半杯白酒,还说晚上要跟吉宝哥俩掷骰子赢钱呢!

吉宝一见到娘,便委屈得要哭出声来:“娘,我咋的了?爷爷让我哥把油坛子抱到西屋去,我正好路过,就替我哥抱了,我做得不对吗?”

“油坛子?”吉宝娘笑了,他摸着吉宝的头说,“傻儿子,是你不对了。爷爷是看你哥这么大了还没动婚,着急了,他是想让你哥抱抱油坛子,动动荤,爷爷着急抱重孙子了。”吉宝听了娘的话“扑哧”一下子笑了。

这两年来,吉东的婚事都成了爷爷的心病了。吉东每次要去相亲时,爷爷都表现得异常积极,连吉东的皮鞋,他都给打得溜光锃亮的。要是吉东去的时间短,爷爷就唉声叹气,说这个准是又不成了,要不怎么这么大点儿工夫就回来了?

有一次,吉东相完亲后跟同事喝酒去了。爷爷坐在门口等了整整一上午,他见人就说:“这回可能差不多了。”下午三点多,吉东醉醺醺地回来时,爷爷气得胡子都撅到鼻子上去了。

吉东明白了爷爷让他抱油坛子的用意,也明白了爷爷这几天为啥莫名其妙地跟他生气。他噌的一下子窜到西屋,把那个油坛子抱在怀里,冲着坐在炕上的爷爷说:“今天我表个态,明年我一定动婚,争取明年过年时,咱们家六口人,转年再过年时,咱家就七口人。”吉宝也跑了进来,他站在哥哥的身边,也跟着凑热闹。他说:“爷爷,我也抱了油坛子了,比我哥抱得还早,我也向你保证,我一定比哥哥早动婚,等明年过年时,咱们家里就七口人,转年过年时……”还没等说完,他自己就先大笑起来。

爷爷看着两个孙子站在地上一唱一和地表演,终于忍不住笑了。

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新的一年开始了。

(选自《文学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插叙吉东相亲的内容,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淡,也有助于人物刻画,如若缺失也不会影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
B.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紧溜地下地穿鞋”“黑灯瞎火的”“动婚”等口语体现了作品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C.小说通过父母都在忙活计而他却待在炕上听戏、爷爷帮他打理皮鞋、他喝得醉醺醺地回家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吉东的形象。
D.吉东送的拐棍,爷爷“即便是不拄着,也总拎着或放在腋下夹着”,这体现了他对孙子孝心的珍视。
【小题2】小说除了结尾“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透露出过年的气息之外,还有哪些地方透露出过年的气息?请结合小说,加以概述。
【小题3】对于小说中的爷爷,有的人说“他是一个脾气倔强、保守顽固的老爷子”,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可爱的、有家庭责任感的老爷子”。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神是什么样子?人造出的神与鬼,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这样的神面,表现有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是人。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

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感。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形,而大多都是简化的只有嘴与眼的脸面。大量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

若干件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龇牙瞪眼的模样。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

新近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了一件神面玉饰,玉神面扁平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獠牙龇出。这样的一些玉神面,虽然多数都有冠饰,有的甚至还有包括珥饰在内的细致刻画,但都只是一个头像,也都是合于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

当然更早的发现,是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那神面的构图已是非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出的獠牙,狰狞之态跃然眼前。这样的神面年代早到距今7000多年前,这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刻画。这个神面已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獠牙的嘴;这与后来的良渚文化显得不同,良渚人简化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而高庙人简化的神面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

史前狰狞的神面,也偶尔出现在彩陶上。半坡文化的彩陶上见过这样的神面,不过以往研究者似乎不大在意这个发现。在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一戴着尖顶帽的神面,一双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神面的左右,还绘有一对倒立的大鱼。这个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所绘神面纹,与高庙下层文化以及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神面纹,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偌大的獠牙是其共同的特征。不同之处是那两条附加的鱼纹。它告诉我们,半坡文化这样的神面,一定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鱼崇拜有关。

将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史前人造神的固定方式。一种动物图像,在给它安上一个人面之后,它便有了神格,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这样说来,人面鱼纹还真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是什么神格,会不会是水神,或是其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选出的神与鬼大抵都人模人样,不管它多么狰狞,也不管它多么恐怖,实质上大都脱不了人的某些特征。
B.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一个通例,这样的神面模样狰狞,大眼圆瞪,獠牙龇出,似人非人,令人惶惑。
C.半人半兽的史前艺术形象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它们无论绘在彩陶上或刻画在器物上,都被我们认作神面。
D.史前艺术的神面往往是神灵的简化图形,以头面代表神灵的本体,甚至只留下眼睛或龇出獠牙的嘴来象征神灵的完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装饰雕刻的大多是简化的神面,神面上刻着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得威严庄重。
B.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玉神面的年代不容易确定,美国福格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同类收藏品也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C.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构图非常完整,形态固定简化,獠牙龇出,狰狞生动,是中国史前陶器上年代最早的神面。
D.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神面玉饰符合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神面扁平,正面阳刻兽面,上下有獠牙龇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文化造神的固定方式是将动物植物人格化,史前人赋予一种动物神格,就给它的图像安上一个人面,使之成为半人半兽的神形。
B.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着一个神面,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这种狰狞的神面,很少出现在史前彩陶上。
C.有的半坡文化的彩陶神面左右,绘着一对倒立的大鱼,人面鱼纹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它与鱼崇拜有关,可能是水神或其他。
D.神的模样应该是人为造出来的恐怖,自7000多年前的高庙陶器发展至良渚文化,神面刻画简化成一对獠牙或者一双眼睛,狞厉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