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2012年到现在,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000万人。中国全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了2016年底的4.5%,下降了5.7个百分点。

在过去30年中,尽管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但当今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全球减贫任重道远。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马文森:“中国在过去的30年当中的确在减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2015年以来,减贫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的确非常了不起,这样好的经验也需要和世界分享。而且亚洲以及非洲地区国家,他们如果知道更多中国的经验,并知道中国是如何做到的,他们也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摘编自2017年5月26日央视网)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阿里巴巴成为第一家把脱贫当做战略业务的公司。阿里巴巴在不断推出的扶贫项目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扶贫观:不只是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农村淘宝通过供应链改造,走通了一条农产品精准扶贫模式。将商业和技术的力量合一,实现了扶贫的精准、透明和可持续。同时马云曾先后发起“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马云乡村校长计划”,通过对教师、校长进行资助和专业培养,支持乡村教育创新实践,让村里的孩子也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从过去3年的精准扶贫实践来看,在贫困农民增收、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方面需要企业更大程度的投入。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这其中既有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也有根植于基层的微型民营企业。

(摘编自《阿里巴巴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

材料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袤农村由此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堿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2018年“三农”发展前瞻乡村振兴正当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1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贫困标准也相应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符合百姓利益的。
B.图1清楚地展示了在不同的贫困标准下,除个别年份外,中国贫困人口基本呈逐年下降的一个趋势。
C.图2表明按照中国官方制定的贫困标准,在减贫上取得的成就虽然有所起伏,但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
D.图2表明,我国每年减贫人数相当可观,从2011年开始,每年减少的数量达到了千万以上,成果巨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但全球减贫任重道远,亚非国家如果想要快速推进减贫工作,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
B.中国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C.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这需要依靠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但主要依靠微型民营企业。
D.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由此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这将对中国的扶贫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扶贫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怎样才能科学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经济持续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3 09:1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

中国纪录片始终保有与时代共进的创作传统。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辉煌中国》《复兴之路》《一带一路》等经典作品先后涌现。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化”气质回归,注重现实生活和主流价值传播。《记住乡愁》《本草中国》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成为延续中华文脉、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影视载体。《乡村里的中国》《中国人的活法》等反映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题材不断增多。自2012年开始,《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全民话题,纪录片“年轻化”特点愈发凸显。近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受到了年轻人热烈欢迎。

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电视媒体也推出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微纪录、短视频、纪录电影。大体量的精品力作与小而美的纪录“小品”形成高低搭配,让中国纪录片创作更具层次性和良性化。

近年来,“中国主题”正在成为全球纪录片市场的热门资源,很多国外大型传媒机构推出了中国题材大型纪录片,中外合拍、国际传播成为纪录片制作传播的重要模式。

(摘编自韩飞《中国纪录片的新动能与新趋势》,《人民日报》2019年2月7日)

材料二:

如今,纪录片市场迎来红利期,种种资源向纪录片领域倾斜,国内纪录片生产一改往日困窘,开始吸纳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加入,诸如《舌尖上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风味人间》等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构筑自己的生态圈。这似乎标志着这个原本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开始走出市场化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资本改变了创作者的目的,侵蚀了纪录片的真实边界,让作品在商业性与公共性之间进退两难。在这样的作品中,过分商业化使作品“铜臭味”过重,纪录片与广告片的界限不清。各大赞助商品牌和产品强行嫁接,不但打断了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而且降低了剧集的艺术水准。同时,强行娱乐化也让纪录片与剧情片难分你我,大量娱乐性的、非严肃的内容挤占了真实内容的空间。

(摘编自牛梦迪《纪录片商业化之路别走偏了》,《光明日报》2019年1月10日)

材料三:

《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10月13日刊登一篇题为《西方涉华纪录片不断升温:从好奇到研读》的文章。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希望通过研读中国寻找出路。随之而来的是,近两年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一直在升温,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涉华纪录片的拍摄曾达到一次小高潮。20世纪80年代,更多国家加入记录中国这一队伍中来,直到现在全面铺开。不管哪一个时期,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的原因无外乎好奇和需要——希望了解和传递关于中国的信息。相比之前的那次高潮,现在的涉华纪录片更倾向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从过去的误解和片面认识的阶段回归更加客观、平和、直面的阶段。一方面,以中国的经济崛起为出发点,他们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希望寻求更多合作机会的意图。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保持本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害怕中国的崛起所造成的威胁,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5年10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传统是与时代共进,见证中国改革发展、延续中华文脉、表现大国文化自信、反映普通百姓生活都是它的重要创作题材。
B.制作技术的提升使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提升明显,纪录片的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微纪录、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C.纪录片原本使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目前在国内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纪录片愈来愈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D.无论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之后,西方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都出于好奇和需要,从过去的误解到现在的直面中国崛起,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纪录片创作“主流化”气质回归,其蓬勃发展态势得益于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也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有关。
B.纪录片商业性过重,往往与广告片或剧情片界限不清,打断纪录片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或让娱乐性、非严肃的内容损及真实性。
C.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表现出既希望合作又警惕威胁的复杂心态。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从西方国家部分加入到全面铺开,可以看出中外合拍“中国主题”纪录片不断升温。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外卖有多大?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互联网外卖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家外卖平台全国日订单量约在2000万单。由于送餐迅速、种类丰富、支付方便,很多在华外国人评价称,除了“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外,中国的外卖也该归于“新四大发明”之中。

外卖业务的爆发造成了餐盒的过量使用,有环保组织研究分析了100个外卖订单后发现,平均每单外卖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或杯。这意味着,目前中国互联网订餐平台上,每天使用的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

事实上,不只是餐盒,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外包等,都属于塑料垃圾。普通塑料餐盒和餐具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塑料袋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均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有报道称,外卖平台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

对很多餐饮企业来说,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有业内人士称,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一些。虽然目前也有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但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并不适合中餐,容易渗水渗油,使米饭粘连,难以被消费者接受。此外,餐盒成本也是餐饮企业的考量因素,有餐饮企业负责人称,外卖包装约占整个成本的2%。

其实,目前外卖使用的塑料餐盒并非“一无是处”。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塑料餐盒都印有可回收物标识,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的流程,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消费者用完餐后,直接就把餐盒扔掉了。即使餐盒里有剩菜剩饭,也大多一“盖”了之。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给外卖垃圾回收带来不少麻烦。

(原题为《餐盒堆成山   塑料回收难   外卖垃圾咋处理?》)

材料二:

在谈环保责任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在逻辑上区分清楚,外卖平台是在培养用户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消费习惯,还是更多在迎合用户已有的习惯?如果是后者,那么“0餐具”遇冷的局面就能够说通了。这并非是为外卖平台辩护,而是正如《外卖,正在毁灭我们下一代》文中说的那样,将义务都抛给平台,通过制造耸人听闻的污染困局来敦促环保,这种有害的逻辑无非是把消费者自身的责任开脱出去了。可以想象,或许那些转发《外卖,正在毁灭我们下一代》的人,他们在痛心疾首过后,依然会拿起手机,点一单外卖,然后将一次性餐具随手丢进垃圾桶。

多数人也许很难理解,环保并不是独立的行为,而是有完整的逻辑,完整的产业链。比如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使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就有多少树木遭到砍伐云云。但实际上,一次性筷子的制造主要靠人工种植的速生树种,谈不上毁灭森林,反倒是拒绝使用,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种植户会面临失业。洋垃圾运往中国,也一度被贴上环保殖民主义的标签,但实际上,垃圾处理填埋的产业链,养活了一大批乡镇。

我们无比心痛地看到,当下国人的环保观念,渗透着太多反环保的逻辑。一些人除了喊两句抵制的口号外,不会有更多作为——抵制塑料袋的不会抵制空调;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上下班还是会以车代步……拥护“0餐具”配送,也未必真的懂环保,或许只是刚好看到《外卖,正在毁灭我们下一代》一文里的可怕现实。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追问,那些选择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人,有没有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分类的一次性餐具垃圾,有没有被分类运走;或者垃圾车分类打包后,回收站有没有分类处理一次性餐具垃圾的能力和技术。

环保观念的短视狭隘,使人们看不到自己在环境链条上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游的关系。当然和共享单车的遭遇一样,这不应该简单地归咎于公民的素质问题,更多还是城市管理和产业链不够完善的结果。因为,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培育国民梳理垃圾分类的观念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另一方面,就像《海归女硕士进村推行垃圾分类,村民从不理解到明白造福下一代》的报道中揭示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只是迷恋于抵制式的环保逻辑,寄望于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劳永逸解决环保问题,以至于忘记了环境保护是个需要耐心和精耕细作的宏大工程。

(原题为《告赢“外卖三巨头”,我们就懂环保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餐盒”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团外卖等互联网外卖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家外卖平台全国日订单量约在2000万单左右,每天使用的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
B.平均每100个外卖订单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环保组织的这一研究分析证实了餐盒的过量使用是外卖业务爆发造成的。
C.外卖送管使用的管盒和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外包装等,都属于塑料垃圾,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和聚乙烯,均是不可降解的。
D.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容易;水渗油、使米饭粘连,不适合多含汤水,油脂的中餐,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难以被消费者接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塑料餐盒印有可回收物标识,是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的流程,实现资源再利用,而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却让外卖垃圾回收遇到麻烦。
B.通过制造耸人听闻的污染困局来敦促环保,并把将义务都抛给平台,这是把消费者自身的责任开脱出去,因为外卖平台更多是在迎合用户已有的习惯。
C.环保并不是独立的行为,而是有完整的逻辑,当下国人的环保观念,渗透着太多反环保的逻辑,谈环保责任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区分清楚这两种逻辑。
D.使用一双一次性筷了,谈不上毁森林,一次性筷子的制造主要靠人工种植的速生树种,反倒是拒绝使用,会使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种植户面临失业。
【小题3】根据材料,从四个相关方面,分别概括突破外卖垃圾困局的改进措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读屏时代”更需要深读静思

张砥

2019年秋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北京市教委日前透露了本市普通高中新教材编写修订情况,其中古诗文背诵篇目将由原先的14篇增加至72篇。面对这一新变化,点赞者颇多,而学生“头大”、家长“焦虑”者,也不乏其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是一项基本学习方法,背诵名篇更是代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之举,更是在树立一种价值导向,那就是经典永远不会褪色,阅读永不会过时。

毋庸讳言,在习惯了刷屏浏览点点戳戳的生活之后,对于很多人而言,千余字的文章已是不能承受之长,3分钟已是最大阅读续航。有人感慨“书太难读”,似乎以前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大家都读不下去,更不必说品读那些大部头的传统经典了。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数字阅读”却在极大削弱人们阅读复杂深奥内容的能力。以色列学者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让一群工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分别用电脑和纸质图书阅读同一材料,然后回答问题。这些在“读屏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用电脑比读纸书更快更有效,然而答案恰恰相反。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当代人的阅读取向,让深读与静思成为奢侈品?

首先是“数字阅读”的特性使然。阅读本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为,而“数字阅读”的最大问题,就是极易将注意力分散。满屏的“超链接”像一双双充满诱惑的手,将人不断拽入各种阅读场景,透支着本就稀缺的专注。与此同时,一旦适应了这种虚幻的阅读假象,人们的心态就开始悄然改变,“灯下展卷”的悠然不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与时间赛跑”的浮躁与焦虑。这种不假思索的浅阅读,无形中消解着学理逻辑的价值,加剧着思维的浅薄,君不见,一看标题就开骂者大有人在,“标题党”“键盘侠”争锋,俨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阅读,绝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更关乎人的精神趣味。正如一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筛选的信息同样不值得读。而这,恐怕就是读屏与读书的区别所在。换而言之,虽然数字化浪潮带来了阅读场景的深刻改变,但通过读书沉淀思想进而形成系统思维的人生成长规律不会变。曾几何时,电视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肢体萎缩”的深刻担忧,而身处“读屏时代”,比蜷缩沙发带来的“肢体萎缩”更危险的,无疑是“大脑萎缩”:思维在光怪陆离中变得僵化,在众声喧哗中变得无知。习惯了“数字阅读”的跳跃、零碎和浮光掠影,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找寻那些日渐退化的思维能力。

在数字世界中流浪,还是在传统图书中安居,这既是习惯,也是选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经历了不少反思后,改变也正在发生:实体书店逐渐告别负增长,一些“高颜值”特色书店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文化景观。事实说明,回归“深阅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加以多措并举、因势利导,全民阅读的潜力就能被激发出来。

书的分量,在思想亦在品格。“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我们就不会在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

(选自《北京日报》2018年8月31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秋学期起,北京普通高中新教材的显著变化是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这一举措确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之举。
B.在“数字阅读”的今天,很多人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阅读,千余字的文章是其阅读的上限,3分钟阅读已是他们最大的阅读续航。
C.“数字阅读”中满屏的“超链接”将人拽入各种阅读场景,透支专注,一旦适应后,人们就可能会变得浮躁与焦虑,阅读走向浅显化。
D.目前,实体书店经营效益良好,部分特色书店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文化景观,这表明只要举措有力,全民阅读的潜力会被激发出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热点新闻事件入手,点出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旨在引导人们回归深度阅读,这为下文的论述做了有力地铺垫。
B.文章深入剖析了数字时代浅阅读替代深读静思的原因,忧虑浅阅读会导致人们思维能力日渐退化,呼吁数字时代更需要回归传统深阅读。
C.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以事实证据指出放弃数字阅读回归传统深阅读可能是未来的趋势,继而将回归深阅读上升到阅读品格的高度。
【小题3】结合全文,请概括“读屏时代”回归深度阅读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来,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印发工作方案,按照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原则,推进治理工作。近年来,一些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通知要求开展以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

当然,让幼儿园去“小学化”,不能寄予一纸禁令来破解。一方面要多措并举治理“小学化”。像江西省建立问题清单销号制度,制作“小学化”治理自查表和汇总表,要求幼儿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摸底自查、依标对表,把存在的“小学化”问题逐一登记,列出整改清单,实行挂账销号管理,同时将纠正“小学化”纳入省、市、县幼儿园评估标准和督导评估内容等,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另一方面,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的办学逐渐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使办学从无序的竞争,转向关注学前孩子应该得到的教育、引导等方面。另外,教育部门经常要到幼儿园、早教机构进行检查、指导、评估,对幼儿教育中有小学化倾向的现象和问题及时纠正,才能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让幼教回归“本分”,才能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把天真烂漫还给孩子。

(摘编自《治理幼儿园“小学化”让幼教回归“本分”》)

材料二:

很多幼儿“抢跑”背后的直接推动者都是家长,是他们让孩子从幼儿园退园进入学前班,给孩子报一个又一个学前班的都是孩子家长。但事实上,最无奈、最焦虑的也是家长。现在的家长到底怎么了?

“有人说我们这是揠苗助长,但谁不想让孩子快乐,谁不想让自己轻松点?”在一个英语培训机构外面,一位正在等待孩子下课的妈妈向记者抱怨。

她的孩子今年3岁半,刚上幼儿园,却已经上了一年的英语兴趣班。

她这样提前让孩子学英语,是为了孩子将来能通过她看中的一所小学的面试,并且入学后能有优势。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一些专家建议不要提前学习,如果早期形成一些错误观念,后期很难纠正过来。但一些家长的需求和专家的建议是冲突的。”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徐莉说。

她在跟家长的接触中了解到,很多家长觉得学过的东西再学一遍,孩子会比较自信,对于学业水平的提高比较显著。尤其对于一些资质一般的学生,通过提前学习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摘编自《人民日报·民生周刊》)

材料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最重要的,应该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摘编自《你的孩子真赢在“起跑线”上了吗?》)

材料四: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儿童4600.14万人,幼儿园教职工419.29万人,专任教师243.21万人,按照国家规定的1:9的比例计算,保教人员缺口大。在一些农村地区,“一师一桌一凳,屋里坐一天”成了民办幼儿园的真实写照。人手不足加上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幼儿园不得不向幼儿提前灌输小学的课程知识,导致幼儿刚入园就丧失了学习兴趣。

即便幼儿教育的缺口相当大,但由于待遇偏低、缺乏专业认同等原因,幼师这个岗位的职业吸引力依旧偏低。

同样有待提高的还有公办幼儿园的比例。一系列现象背后,是环环相扣的因果链,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进程。

(摘编自《幼儿园加码去“小学化”的背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有31个省在《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的指导下制定了工作方案,按照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原则,推进治理工作。
B.让幼儿园去“小学化”,不是一纸禁令就能破解的,江西省建立问题清单销号制度等系列做法让幼儿园去“小学化”走在各省的前头。
C.《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幼儿发展的角度,表达对幼儿快乐生活的思考,突出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D.教育部公布的各项数据,表明我国幼儿教育存在不少的问题,幼儿教育人手不足以及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还比较严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对这一问题应该加强专项治理。
B.那位正在英语培训机构外面等待孩子下课的妈妈发出的抱怨,突出反映了当前部分家长对幼儿园“小学化”的矛盾心理。
C.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徐莉的看法,反映出当前家长对专家说法的不认同。
D.“一师一桌一凳,屋里坐一天”是当前一些农村地区民办幼儿园的真实写照,也是幼儿园向幼儿提前灌输小学的课程知识的原因之一。
【小题3】请根据材料中的内容,从家长、幼儿园角度提出解决幼儿园“小学化”这一问题的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先人们常常使用水力发电,水力发电是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随着科技的发展,风力发电逐渐兴起。据估算,全世界可利用的风能为200亿千瓦(K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全球风电行业未来几年是一个发展校好的时期:欧洲风电行业框架立法以及欧洲对2020年风电行业的明确目标,能够确保行业的稳定性;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仍然较快;中国风电市场继续保持强势。当然,也有类似英国取消风电优惠一类政策的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摘自前产业研究院2018年2月8日《全球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2010年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此后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逐渐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据统计,2016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已达到168.73GW,占全球比重高达34.48%。具体变化情况如下图。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变化

材料三:

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力发电。它不同于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风力发电比火力发电拥有更多的优点,比如:清洁,环境效益好;可再生,永不枯竭;基建周期短;装机规模灵活。对于缺水、缺燃料和文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

(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

材料四:

由于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中国风电稳步发展。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倾向数据看,2016年新增装机将向河南、山东、湖南等中东部、南部等电力消纳情况较好的地区转移。随着第七批风电能源补贴目录项目的申报,国家补贴将逐步解决,补贴时效也将提速。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风电标杆电价逐步下调,风电已经实现平价,平价的意义在于,风电在无补贴的情况正具备与火力发电直接竞争的能力,行业的存续不依赖政策的波动及补贴的缓急,并且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获得永续的生命力。在政府的引导下,风电项目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风电项目的开发,比如有一种分散式风电,不用像大规模风电场一样新建高电压、远距离输电线路,体量小、投资少,就成为民营资本投资风电项目的首选。如今,民营企业的发展超过人们的预期,如天润、新天绿色等。

(摘自东吴证券公司《2017年风电行业深度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风电行业的利好信息来自欧洲风电行业的框架立法、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较快和英国取消风电优惠等。
B.较之于2015-2016年,起初的2006-2007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加的数量减少,增长速度放缓。
C.根据材料二中各个年度的累计装机容量、累计装机增长率,我们能够了解2014-2016年我国风电行业迅速成长的情况。
D.因为风力发电比火力发电拥有更多的优点,所以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非常适合风力发电。
【小题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政府在风电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