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钱穆:凤鸣高冈
邹金灿
“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这是钱穆83岁时在台湾写下的文字。如果只看他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晚年回顾这段历程,他庆幸自己通过关注最新潮流,却更加下定决心重温旧书,不被时代卷走。
钱穆,这位在今日有着“儒宗”“国学大师”等称号的学人,从求学之初就关注时代动态,并不固步自封,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之所以会给人“守旧”的印象,是因为他并非“时代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比如,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钱穆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更重要的是,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国史大纲·引论》只是发端。
1964年,钱穆在新亚研究所谈当时学风之弊:“中国人之所谓学术,则必当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不能仅在风气潮流中出现,仅随风气潮流而俱变,此则不得谓之真学术,康、章、胡三人,皆可谓中国近世‘时代人物’而非‘传统人物’一好例。”
在“时代人物”与“传统人物”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
抗战期间,他曾告诫弟子严耕望:“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又说,“要存心与古人相比,不可与今人相较。今人只是一时的人,古人功业学说传至今日,已非一时之人,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
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还有第二个学人,会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数十年来,常见的批评钱穆的声音,有“守旧”、“顽固”、“为专制辩护”,客气一点的,也认为他对新风气有成见。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会?连胡适之先生也少人提及了。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譬如说陈寅恪,当年在北平哪个青年读书人不知道,但现在又谁知道得他呢?求断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1988年是香港中文大学建校25周年,余英时发表演讲,梳理近代以来的风气:“中国人如果对旧东西有些留恋,说话时就总带几分抱歉的意思;虽然他心里并不是真的抱歉,因他总觉得保守、落伍是说不出口的。只有前进、创断、革命这才是真正价值的所在。所以中国思想史上的保守跟激进,实在不成比例,更无法互相制衡。这是因为中国没有一个现状可以给保守者说话的余地。”
在“求新求变”这一时代洪流中,钱穆发出了一位横而不流者的最强音。
相关链接:
(1)凡读本书请先具备下列诸信念;一、……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历史抱一偏激的虚无主义。四、……
——《国史大纲·引论》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表现出来的保守主义立场,引起左倾学者的不满。闻一多公开在报纸上骂他“冥顽不灵”,联大左倾教授一时视钱穆为公敌。钱穆不以为意,在闻一多遇刺身亡后,还特意到其遇难之处凭吊。
(3)我国自辛亥革命前后,一辈浅薄躁进者流,误解革命真义,妄谓中国传统政治全无是处,盛夸西方政法,谓中西政治之不同,乃一种文野明暗之分,不啻如霄壤之悬绝。彼辈既对传统政治一意蔑弃,势必枝蔓牵引及于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之全部。于是有“打倒孔家店”“废止汉字”“全盘西化”诸口号,相随俱起。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与儒家思想》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钱穆的《国史新论》再版自序中可以看出,钱穆认为自己的观点看起来守旧,但本质上他是赞同维新的。
B.钱穆晚年回顾在江南成长阶段阅读《新青年》的历程,庆幸自已通过关注最新潮流而找到重温旧书的决心。
C.余英时认为,钱穆虽然在治学上拥有怀疑、批判的五四时代精神,但时代并没有提供给推扬传统文化的钱穆说话的余地。
D.钱穆有着高尚的人格品质。当曾骂他”其顽不灵”的闻一多教授遇刺身亡后,他还特意前往其遇难之处凭吊。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新文化运动”认为秦朝以下皆为专制封建社会,而钱穆通过对古代书籍的研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其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B.钱穆与主流学派之间长期保持着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让他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价值的紧迫性,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
C.钱穆认为康、章、胡三人的学术研究不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没有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代表着当时学风的弊端。
D.钱穆告诫弟子严耕望要立志远大,做第一流学者,不要专守一隅,但同时也要谦虚谨慎,不要一心想与今人相较。
E. 钱穆认为,如今梁任公已无人再讲,胡适之、陈寅恪也少有人知晓,他对一二十年后自己或许也将被遗忘而感到深深的忧虑。
【小题3】从全文看,钱穆为什么不选择做“时代人物”而选择做“传统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9 10:0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国药大师——金世元

“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多人都尊称他为“国药泰斗”。

金世元,1926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送他去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

1940年2月,14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做学徒的当年,金世元便开始学“炒药”。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一烧,烟熏得眼睛不停地流泪,手上烫起泡是常有的事。“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炒美炭既要忍受火烤,还要忍受呛嗓子的强烈刺激。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很多黄烟,并带着一股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让人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汗都是黄色的;等到姜炒成黑炭冒黑烟时,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学徒三年,每天至少要工作12个小时,晚上还要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三年学徒,金世元脏活累活抢着干,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不仅了解了诸如饮片炮制、成药制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方法。当然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是在做学徒的时期,他被选送到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白天在药庄干活,晚上徒步往返20多里到讲习所,师从中医名宿汪逢春、赵树屏等。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并刻苦攻读中医典籍,这为他从事中药事业、钻研中药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年金世元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营业执照。他不顾个人利益得失,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自己的中药事业。

1961年金世元调入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他亲自选编教材,主讲中药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29万字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世元,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指导老师,2012年与王永炎院士合作担任“医药圆融”导师,2013年被遴选为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之前,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并让学生将此作为从事中药工作的基础。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文化。从教50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果结四方。

1985年至1990年,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效处方成功研发出“射麻口服液”,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以新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两种药均被卫生部审核批准投产供应市场。

1995年至1998年,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他以精湛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程序的行为予以当面揭穿,为净化、规范中药市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基地,在考察中还对各地中药材栽培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提高药商的药材鉴别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伪劣药材对人体的危害,金世元还为各地的药商们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为了把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金世元先后主编了专业著作30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到2017年,金世元已经从事中药工作77年了。在这77年的风风雨雨中,金世元为中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眸自己的一生,金世元感触良多:中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也必须依赖大自然才能生存;人与中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

(选自三湖町《国药大师——金世元》,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带学生,有四句话要记住:“热爱中药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

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人,病人吃药并不只是解决痛苦,更是抢救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

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选择了这项工作,我就志笃意坚。

(摘自金世元在《开讲啦》的励志演讲,有改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药过程没人看得见,但制药人动机的好坏和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晓的。
B.在北京药庄艰辛而充实的三年学徒生活,磨炼了金世元的意志,也为他的药学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金世元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不仅研发出“射麻口服液”,还用新工艺将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D.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和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参与了全国中药材市场的整顿工作,还为各地的药商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少年时代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金世元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也为他今后攻读中医典籍、从事中药行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B.金世元14岁便到药庄当学徒,一生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中医药教育,他最终成为国药大师,主要得益于自己的执着和勤学不辍。
C.“文化大革命”期间,金世元在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的情况下,仍能写出《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说明他是一个不受环境影响的人。
D.因为金世元教授学生时能够要求他的学生热爱中药事业,树医德,守药德,所以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中药人才。
E.纵观金世元的人生经历,他一直都在从事中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使身处逆境也毫不懈怠,一生都在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小题3】金世元认为“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中药事业与金世元人格精神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灵魂

林贤治

①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②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③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④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⑤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⑥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⑦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⑧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⑨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⑩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小题1】第④段诗句“一树梅花一放翁”中的“放翁”指的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的意思是:
【小题3】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斯巴达克斯、玻利瓦尔以及贝多芬、米勒等人的例子,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分别是   
【小题4】文章题为“看灵魂”,却先写“看风景”,作用是:
【小题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
A.无论曹操还是苏东坡在欣赏风景之时都会生出无限感慨,原因在于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
B.作者认为人类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是因为人类灵魂的博大是世间任何风景都不可比拟的。
C.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因为有了对“梦中的太阳城”的热爱,才能凭借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他们具备作者心目中英雄灵魂的要素。
D.米勒创作出完美的农民形象,他要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下层人民的爱和对上流社会强烈的愤恨。
E.本文语言富有文采,哲理深刻说理透彻,能够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小题6】作者在描述美国诗人惠特曼时,通过对他诗歌意象的铺陈把诗人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请你参照这种写法,用100字左右介绍一位中国文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创作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文学评论的引领作用,文学评论必须勇于承担责任。在某种意义上,评论家是文学作品的质检员。当前文学作品数量快速增长,作品质量   ,及时、公正的文学评论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文学评论要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必须确保自身的艺术质量。首先,评论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养、扎实的理论功底、浓厚的历史感和敏锐的时代感,才能与新时代新文学共同成长,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发现杰作、去除糟粕。

文学评论用大白话能够讲出大道理,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促成文学健康持续发展,改进文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体式多样,序跋、书信、笔记、批语等形态各异,(    )。评论者不能   ,一味地模仿   的翻译腔,应该接续传统文脉,向传统文论学习,形成独特的批评个性与文体风格。而且,评论不妨写得短一些,少一些   的客套,少一些无关痛痒的敷衍,多一些不吐不快的直言,多一些精准点穴的真话。

【小题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参差不齐   故作高深   佶屈聱牙   虚与委蛇
B.良莠不齐   故作高深   深文奥义   虚与委蛇
C.参差不齐   故弄玄虚   深文奥义   敷衍了事
D.良莠不齐   故弄玄虚   佶屈聱牙   敷衍了事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促成文学健康持续发展,改进文风。
B.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而且有利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改进文风,促进文学健康持续发展。
C.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而且有利于促成文学健康持续发展,改进文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D.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改进文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促进文学健康持续发展。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妙的评论寥寥数语,尽得风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声有色
B.精妙的评论言简意赅,有声有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寥寥数语尽得风流
C.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寥寥数语尽得风流,精妙的评论言简意赅,有声有色
D.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声有色,精妙的评论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尽得风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別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同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者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B.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时取其大意,间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写,这些惯常做法,与当时书籍流传困难的情况关系密切。
C.古人编纂的类书,除了某些现成诗文或整段资料偶尔会提及作者或书名外,大多不注明资料和引文的出处。
D.古代类书的编纂是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没有著作权和稿酬,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不规范地借鉴前人成果,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假托为名人之作,但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学术规范。
B.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C.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规范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新挑战。
D.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没有根本差异,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很多今天习以为常的学术规范当时还没有出现。
B.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
C.古代很多作者无名无势,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贤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进而体现自我价值。
D.中国虽然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但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学术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镇上的将军

陈世旭

小镇上来了一位将军,一位挂着休养的名儿在接受审查的将军。

我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心里叫起来:“他怎么会是一个将军呢!”矮小干瘪,一脸打皱的老皮,身子佝偻着,还跛着一条腿!

将军常常独自一人站在十字街口那棵被雷轰了顶的老樟树下。拄着茶木棍,挺直身板,不断地眨着那双有点昏花的眼睛,一声不响地在那里一连站上好几个时段。既不同谁交谈,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看到,他还有很厉害的火气。

那一天是个假日。在开得刚刚能伸进一只手臂的肉铺门前,人头汹涌,乱哄哄地吵得震天响。

将军站在老樟树下盯着这一切。突然,他走到沸腾的人群后面,举起那根茶木棍,在一个穿着绿军装的人背上敲了敲。这个满头大汗的人,正大声嚷嚷着,他是领取机关配给的,有优先权。现在他猛一回头,看到了一双血红的眼睛,马上就从人堆里退出来。“老,老首长,有事吗?”他刚入伍到此地不久,知道这是个老将军

“哪个单位?干什么的?”

“驻军炊事班的。”

一阵沉默。

“立正——”将军突然一声大喊,这完全规范化的严厉的口令声,一下就压倒了整个街口乱嗡嗡的嗓音。

口令继续从将军急迫的呼吸中迸发出来

“向左——转!

“跑步——走!”

将军对着小兵跑去的方向,以标准的立正姿势挺立着,胸脯强烈起伏。

十字街口霎时鸦雀无声。好像出现了一股神奇的约束力量,刚才忘我地拥挤着,冲撞着,喧嚣着的人群,鱼贯地排起了队形。

 

不久,镇上发生了一桩极其重大的事件。

那天,将军来了急病。他蜡黄的脸上淌着冷汗,他刚走进镇医院诊疗室,看到一个妇女拉着护士在哀求:“救救我的伢吧,我赶了三十里路,天还没亮就到了,可现在……”将军伸手触到孩子的额角,立刻缩回来,喊道:“快,快把他抱进来。”随后,他自己一阵风似地扑到医生的桌前:

“医生!急诊病人!”

桌子后面,本镇最高贵的女人,镇长夫人,医院负责人,主治医生,正在给一个远房亲戚听诊。这位亲戚正眉飞色舞地给地数着一笔账——他女儿这次订婚的收入。女医生听得如此入迷,以至于听诊器老半天没有揶动了。听见将军的呼喊,她斜了一下眼:“再快,也得挂号。”

“我挂的是一号!”农村妇女急忙说道。

“我问你,这个人挂的几号?”将军指着女医生的远房亲戚。

“嗬嗬嗬,你是专门寻老娘的麻烦来了哈。我问你,你是这伢子的公还是爸?”

“无耻!”

“什——么?我无耻?你这个不识趣的老东西!我无耻什么?

“刷”的一声,将军挥起了他的茶木拐棍。

狂妄的女人尖叫一声,抱起了脑袋。

但是,拐棍没有落下来。将军伸出另一只手,抓住拐棍的另一头,紧接着“咔啪”一声,结实的茶木棍断成了两截。

这件事,立刻就传遍了全镇。一向树叶掉下来也怕打破脑壳的小镇人,脸上居然也有了一种不怎么安分的愠怒之色了。

 

很快,一个阴影笼罩了小镇。

1976年,敬爱的周总理,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逝世了。噩耗宣布的当天上午,将军出现在街口的老樟树下。

在料峭的冷风中,将军显得异常憔悴。

“同志们……”他喊着,喑哑的声音听起来觉得陌生。人们默默站住了。他弯下腰,吃力地拉开一个硕大的提包的拉链,露出了一整袋黑纱。然后,他抬起头,突出的喉结艰难地抽动了一下:“请吧……”

不需要解释。人们不假思索地一个跟着一个,从将军脚前的提包里拿起黑纱,佩戴起来。

“谁叫你这样做?”镇长的一只被香烟熏得焦黄的手,从后面按到将军的肩上。

将军一声不响。

“我们已经传达通知,基层和民间一律不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你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将军纹丝不动。

镇长暴怒地转过身,面对街口,大喝一声:

“你们都给我站住!把黑纱摘下来!”

人们惊惶地站住了,但谁也没有动手摘黑纱,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将军。

镇长朝将军转过身来。

将军连眼珠也没朝他转一下。他脸上有一种漠然的平静。

“你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等着吧,等着我来打发你们!”镇长扭歪了嘴脸说道。紧接着,他从街口消失了。

一直到完全看不见镇长了,将军突然张开嘴,艰难地喘息起来,然后,颓然倒下了……

 

历史有个坏脾气,喜欢嘲弄极力要驾驭它的人。这一年十月发生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巨变以后,的确有一些人被打发了。不过,不是镇长所预言过的那些人,而恰恰是镇长本人。对将军的审查也证实了那些罪名都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不实之词。

当我们按照新世纪的蓝图,着手小镇建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为将军建一个纪念碑。但是,该建一个怎样的纪念碑,却吵开了。在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老人挤到人群中间,把他枯瘦的手颤巍巍地举起来,指着那棵老樟树,说:

“什么纪念能比得上它呢?它老皮斑剥,叫雷轰了顶,但是它根不死!看看吧,这碧绿鲜亮的新枝枝,新叶叶……”

在老人哽咽着说完这些话以后,我们突然觉得这棵树变成了将军:他拄着茶木拐棍,挺直身板,不时眨一眨有点昏花的眼睛,一声不响地注视小镇的种种变化。

(注)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四人帮”害怕人民悼念周恩来,下令禁止举行悼念周总理的活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抑后扬,开篇没有交代将军的人生经历,对其被拉下马、接受审查的原因也并未涉及,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军初到小镇时,常常独处,不同人交谈,与镇上的人们保持着距离,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处境,也对周围的人有戒心。
C.小说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述的方式推进,这既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又充实了小说的内容。
D.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匠心独运,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例如开篇写到的“老樟树”,就暗示了将军的处境及精神追求。
【小题2】面对镇长的三次“问话”,将军一语未发,但将军都用体态语作了回答。请结合文本,说说划线句子将军的体态语各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小题3】文章结尾“一声不响地注视小镇的种种变化”,结合全文,请说说将军使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