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从国内外各城市对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市民在家中或单位等地产生的垃圾,应做到分类贮存或投放,需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垃圾压缩车收集垃圾时,应做到密闭收集,防止二次污染环境,收集后应及时清理作业现场,清洁收集容器和分类垃圾桶。非垃圾压缩车直接收集时,应在垃圾收集容器中内置垃圾袋,通过保洁员密闭收集。

投放时应按垃圾分类标志的提示,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地点和容器中。投放后应注意盖好垃圾桶上盖,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滋生蚊蝇。  

(摘编自“百度百科”等)

材料二:

最近,继上海之后,49个城市开始垃圾分类试点。根据住建部等部门的计划,到2020年年底,将在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所以,很多人在分析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带动2000亿元行业新风口。从小程序识别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拣,似乎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出现了。

那么,如何才能建好这个市场体系,过去历史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紧缺,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国有体制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回收废旧物资再利用,帮助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国有的废品回收体系没落了,而市场化的、更加高效的废品回收体系取而代之。   

改革开放后,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到达北京后,开始依靠买卖废品为生。20世纪80年代,这个由外来谋生农民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从社区甚至垃圾箱开始,实现了高效的废品回收、集中,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可以说,这些人是城市的清道夫。2014年左右,北京的废品回收从业人员达到历史高峰,近30万人分散在废品回收、分类和再利用各个环节。其他大城市的情况也与北京类似,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拥有较高的废品回收率。除首尔之外,东京、新加坡、纽约等城市的再利用率均低于北京。

现在很多人在谈垃圾的智能识别,而我国20世纪的废品收购者早就会判断型号、材质、塑料的种类,甚至洗衣机电机是铜是铝,他们都能高效区分。他们的下游——收购市场中,废纸、废铜分门别类,塑料制品甚至分为好几个类别。

所以,中国原本的市场化的、成熟的废品回收体系,在这一波垃圾分类中,不应该缺位。新的更高技术、更大规模的市场化,应该吸纳这个行业过去成熟的流程、专业能力。

(摘编自刘远举《高大上的垃圾分类风口,不应忘记拾荒者》,2019年7月22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最前列。20世纪60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逼”出了日本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在号称垃圾分类标准“最严格”的日本,垃圾分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技能”。

在日本,如果垃圾回收人员发现垃圾分类得不合理,可不予回收。如果谁家的垃圾分类不当而被拒收,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情节严重的“不法投弃”则会被通知警方出面处理。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

日本的儿童打小就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摘编自2019年5月20日“北青网”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今年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国内其他49个城市也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
B.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20世纪以买卖废品为生的来自河南、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使北京的废品再利用率超越东京、新加坡等世界大城市。
C.在建立我国垃圾分类体系,践行垃圾分类理念的实践中,日本严格的分类标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垃圾分类的重视,都值得我们学习。
D.日本曾经历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促使其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意识如今已深入人心。
【小题3】我国要建好垃圾分类市场体系,应从过去借鉴哪些经验?请结合材料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11: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因其独特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傲然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居于首位。
B.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以古琴为伴,饱读诗书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淡泊高雅的情怀。
C.弹琴者如果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就可以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D.古琴备受推崇,其音乐的物质顺乎自然,耐人寻味,更因其琴德最优,含藏着中华民族道德的内核。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以孔子、伯牙和子期、嵇康等人为例,说明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对古琴的情有独钟。
B.文章第三段引用陶渊明和白居易的话以及成语,说明琴乐听来平淡,需遇知音方可领会其情趣。
C.文章第四段举伯牙用功勤奋学琴终成鼓琴高手的故事,说明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
D.文章先交代了古琴的重要地位,然后分析了如何达到琴曲的高雅境界,最后分析琴乐的作用。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不会弹奏古琴的人,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可以听得出琴曲中的一些“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
B.我们得意时可以用琴曲平静心中的躁乱,遭遇挫折打击时可以用琴曲安抚内心的伤痛,琴曲还可以消解我们内心的怨念。
C.古琴之音醇和淡雅,温柔敦厚,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沉静,回归内心世界,这和儒家入世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D.古琴、古筝、琵琶、笙箫、笛、埙等中华传统乐器都是各具特色的,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多去了解这些音乐艺术。

同类题2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武术的艺术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华贵感B.具有观赏性C.能愉悦身心D.能启发灵感
【小题2】对下列词语在材料二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光石火:形容舞武的演练者在危急情势下反应迅速。
B.奇葩:比喻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奇特而美丽的事物。
C.天衣无缝:比喻文学与武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D.滥觞:意指《史记·游侠列传》是武侠小说的起源、发端。
【小题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诗句不能表现武术特点的一项是
A.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屈原《国殇》)
B.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曹植《白马篇》)
C.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 (颜真卿《裴将军诗》)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对于敦煌舞蹈,学者们比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而敦煌舞蹈研究家、敦煌舞基本训练的创始人高金荣认为,敦煌壁画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北凉到北周的伎乐天;②唐代的经变画;③各代飞天;④莲花童子;⑤金刚力士与天王,这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⑥世俗舞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此外,还有彩塑菩萨。她认为,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同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工匠们以娴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女性的形象,手姿丰富,纤细秀丽,大多是美妙的舞蹈动作。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征概括为:①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②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③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④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⑤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推胯;一种是坐胯。推胯是提胯向上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后的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
高金荣还认为,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另一位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家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早在汉代初年《于阗乐》即已传入汉宫。公元前139年,张骞通西域后就带回了西域的乐曲和罗马杂技演员,在敦煌壁画中那些“飞天”的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表演杂技的力士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粗犷明快的西域风味。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造成了民族辗转迁徙,但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在北魏、北周的壁画中,有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有些乐器是西域的,有些表演者所穿的是突厥民族的服饰。有的两臂高举于头上托掌;有的双手搭掌,头和腰成曲线形扭动,这些舞姿都带有浓厚的西域特点。隋代在历史上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融合方面,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输入到中原的西域乐舞形象也大大地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不仅在《十部乐》中有多部来自西域,而且在内地还广泛流传着许多著名的民间舞,如《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也来自西域。当年敦煌的画工们,正是依据这些乐舞形象,加工创作成经变画中丰富多彩的伎乐形象的。
虽然,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这种风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的走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所以,唐代以后中原的舞蹈风格就不断地突出。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舞蹈内容丰富,人物多样,有伎乐天,有倒立或翻筋斗的飞天,还有莲花童子、金刚力士与天王等。
B.敦煌壁画舞蹈有表现宗教内容的,也有反映世俗生活的。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C.敦煌壁画舞姿丰富精彩,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富有中国的古典美。
D.敦煌壁画舞姿中胯的动作很有特点,推胯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动作特征。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不过当时的交流是单向的,只有西域传入中原的,如《于阗乐》。
B.如果没有两晋南北朝的频繁战乱,就不会造成民族辗转迁徙,就不会创造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条件,西域民族的乐舞就不会传入内地。
C.敦煌舞蹈是国内外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其外部特征体现在手、足、臂、体态、道具等五方面。
D.唐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增删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还把《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西域舞带到中原民间。
【小题3】(小题3)敦煌舞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敦煌舞含有西域特色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国难时,应在敬畏之心的基础上,通过谨慎的态度、坚毅的行为未解决问题,积极水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在政权与民生的关系讨论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与之相应,“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其核心也是责任意识。

在周初统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识中,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统治者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商书》),即是君王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孝经》《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传世家训中,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从立志、养德、行为等层面进行引导,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而在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也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这种家国情怀在传统社会中,满足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礼制的维护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第一,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运、维系生活共同体的自觉,在中国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视主体性的品质,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是推动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第二,忧患意识把个人与群体、历史与当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最为真实的生活态度,使人在家庭生活、当下实践中获得超越意义。第三,忧患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的精神特质。

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是从“个人”“家”“国”关系的讨论中开启的,是从民族、国家前途的忱患中产生的。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言:“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由此可见龚自珍思想对近代思想发展的影响。龚自珍作为传统士人中的先觉者,面对清王朝在内政外交、民生官制的全面衰败,积极思考解救时弊的方案。他以“尊我”倡言个性解放力主将个人从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以“尊任”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并强调通过统治集团自上而下的“自改革”来挽救当时的危局。龚自珍对个性解放及其社会责任的探讨,是传统士人忧患意识的鲜明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囯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摘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周初,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
B.“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来的。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体系的建构于《孝经》《大学》等经典是对君王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
D.龚自珍作为传统士人中的先觉者,以“尊我”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并强调通过统治集团自上而下的“自改革”来挽救当时的危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米,中国在内优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近代化进程。
B.“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体现了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及对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时具有的责任意识。
C.文末强调在甲午战争之后,忧患意识有了明显变化,较之传统基于道德而言,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
D.本文重在论述“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互相支撑、互相影响的关系,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家国情怀包含了忧思意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以及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这两种家国情怀存在于传统社会中,在礼制的维护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在“个人”“家”“国”关系的讨论及民族、国家前途的优患中开启并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
C.龚自珍对个性解放及其社会的责任的探讨,鲜明表现了传统士人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思意识是近代思想的一大发展。
D.中国人对于文化传统的更新,从最初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衍生到对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瓷   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吗?”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B.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C.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D.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E. 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小题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心理。
【小题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