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材料一:
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起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东莞等大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相符。而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和为2137亿美元。
从行业布局和地域分布来看,具有如下图的特点:


材料三:
“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
“独商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遵循新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比如,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优步”,颠覆原有规则,在打车行业中聪明地构建平台,植入盈利模式。
二是要有生态圈。只有冲破藩篱、合作共赢,才能爆发式成长。首先,是“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型合作。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这些新技术往往是外部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其次,是“请进来”—一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消弭与消费者的“楚河汉界”,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通过释放顾客的想象与创造力来改善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将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准则。
“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到谷歌再到脸书,“独角兽”企业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了传统产业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晨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城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摘编自长城战略研究所《新经济先锋:“独角兽”企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具有数量高速增长、新晋企业多、规模估值扩大等特点。
B.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18个领域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集中爆发领域。
C.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促使独角兽企业都在向成都、宁波、东莞等城市转移和发展。
D.独角兽企业具有向与人们基本生活相关的创新型产业和更广泛区域发展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独角兽企业的成立时间短,发展速度快,未来前景好,但也会有一些独角兽企业在发展中落伍。
B.独角兽企业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C.能成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因为独角兽企业是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D.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成长的特点让它能够遵循新的进化法则,依靠自身生态力量而非外在因素前进。
E. 独角兽企业给顾客提供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利用顾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服务消费者。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5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真的猛士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钱玄同,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钞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个人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40时,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互相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悼唁。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作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上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还和朋友一起为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请结合文本谈谈钱玄同先生成为“真的猛士”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姚和尚
凌鼎年
古庙街一带近年形成了一个古玩市场。
在这个民间的古玩市场上,金簪、玉佩,韩瓶、清瓷,田黄印、鸡血石,蚁鼻钱、金错刀,竹根雕刻、红木饰件,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或明或暗,时有出现。当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全看你识货不识货。
开春以来,这个古玩市场上冒出了一个秃顶的老者,此人瘦如枯柴,只两只鹰隼似的眼睛透着不可捉摸的神色,其相貌实在不能恭维。有人认出了他,说他是走乡串村收旧货的,住在银杏树弄,叫姚和尚。不知是他秃顶叫他和尚呢还是他独身一人叫他和尚,抑或他先前确是当过和尚的,没人知底,姑且存疑。
姚和尚自出现在这古玩市场后,每天风雨无阻,必早早来此。一到,先泡上一壶酽茶,然后小竹凳上一坐,在地上铺块塑料纸,从邋里邋遢的包里取出几样古玩一一摆出,欣赏一番后,不言不语地静坐着,一副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的样子。
懂行的一看就知道姚和尚的几件古玩都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你看,那只小型宣德炉,明代的;那只紫砂壶,陈曼生制的;那只内画鼻烟壶,清宫御制藏品;那串紫檀木佛珠,一百单八颗,颗颗刻有佛像,颗颗栩栩如生……
相中这些古玩的主儿不是一个两个,但一听姚和尚的开价,都连连咋舌。有个叫老庙哥的,看中他一把蒙古刀,曾软磨硬缠,姚和尚就是不肯降价一个子儿,固执得像头牛。
“妈的,这老家伙八成是想钓大鱼,狠斩一刀。”老庙哥窝火归窝火,心里不能不佩服姚和尚心黑有种,倒也生出三分敬意。
渐渐,人们发现姚和尚的地摊每日里只是虚摆而已,或者说只是显摆显摆罢了,他热衷于与人摆古谈古。一讲起古玩,他会立时鲜活起来,亢奋起来。若有谁与他论辩古玩鉴赏,他会唾沫四溅,比手画脚,也许,只有此时才似乎溅出他人生的点点灿烂,别看姚和尚其貌不扬,肚里倒有些货色。可以这样说,那些常在这古玩市场上走动的,不管摊主买主,要论鉴赏眼力,几乎没有比得上他的。
有天,姚和尚摊位前来了位歇顶的中年人,他一看到那只鼻烟壶,像饿鹰看到了野兔似的,一下抢在了手里,横看竖看,后来索性拿出放大镜看,那眼神,简直怀疑他是否想抢了去。
姚和尚知道真正识货的来了,开心地哼起了江南小调。
歇顶者毫不掩饰地说:“珍品珍品稀世珍品啊!”
随即,他与姚和尚聊了起来。两人越聊越投机。姚和尚大有棋逢敌手、将遇良才的那种感觉。他拍歇顶者说:“老弟,走,咱俩去喝一盅。我请客!”
“洋葱头来了,这下,肯定被姚和尚斩进。”老庙哥很是感慨,他对同道的说道,“姚和尚这家伙,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一手,玩得绝。”
老庙哥最关心的是姚和尚的刀斩得狠不狠。可吊他胃口的是,姚和尚与歇顶者坐在饭店里不出来了。看来歇顶者也不是嫩头,里面正演讨价还价蘑菇战呢。谁沉不住气。谁坏分。
哟,出来了。只见歇顶者满面喜色,自言自语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庙哥盯上去问:“出多少血敲下的?”
歇顶者先一愣,随即带着十二分感动之情说:“他不肯收钱,送的。他割爱相送。”
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好似老庙哥的鼻烟壶让姚和尚送了人,老庙哥一副气得吐血的样子。
老庙哥决计去敲一下姚和尚的竹杠。他带了几个哥们儿,候在那棵有六七百年树龄的古银杏下。
姚和尚带着几分酒态,依然沉浸在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慰之中。
老庙哥等几个拦住了姚和尚,老庙哥挥挥手里的百元钞,说是要买下姚和尚的宣德炉。
姚和尚淡淡一笑,说:“50万,不还价!”
“老秀驴,你骨头痒痒还是怎么的?”老庙哥的哥们儿嚷着。老庙哥拍拍姚和尚说:“你送人不肉疼,哥们儿给你钱,你反不给面子,这不是瞧不上咱哥们儿吗?好运就别怨哥们儿不义气。”随着老庙哥一摆手,几个哥们儿一拥而上,想抢下姚和尚的宣德炉。不期姚和尚一个“醉汉躲影”闪到了老庙哥身边,并且出手疾速地来了个“仙人请酒”招式,将老庙哥手里的那张百元票请飞了出去,但见那张百元票变得像把坚硬无缘的飞刀似的直飞古银杏树,竟直刺刺地嵌进了树皮里。
老庙哥一伙儿惊得腿肚子都发颤,乖乖地溜之大吉。
后来,再没有人敢找姚和尚的岔子。姚和尚依然每天来古玩市场,依然稳坐钓鱼台的样子。逢着谈得投缘的,他就要请酒。碰着特投缘的,姚和尚的古玩就会少一件。从不见他收人家一个硬币。
老庙哥曾花大价钱请了个解放前开古玩店的老头儿去与姚和尚聊,想投其所好,或许也能弄个正宗的唐三彩或镇墓兽之类,至少弄个清宫“大内”瓷器。然而一无所得,姚和尚连酒也不清。不知为什么,聊来聊去,总谈不投缘。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古玩市场并且具体描写市场上的货物,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也为人物的出场作出铺垫。
B.姚和尚摆出古玩后,“一副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的样子”,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货真价实的宝贝自有识货者出高价购买。
C.姚和尚每日摆摊,其实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宝贝,他更喜欢跟别人摆古谈古;只有这时候,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D.歇顶中年人曾苦苦寻觅那只鼻烟壶而不得,结果姚和尚却割爱相送,这令他十分感动,也让老庙哥又嫉妒又愤恨。
E.小说语言通俗自然,不事雕琢,然写人叙事生动传神,如写姚和尚制服老庙哥一伙,写得富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
(2)老庙哥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姚和尚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道:“不知为什么,聊来聊去,总谈不投缘。”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钩新月天如水

(1)桐乡石门镇,缘缘堂。

(2)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将手肘支在方桌上,将身体舒展成他穿棉袍时的闲适样子,望见 了江南初冬依然绿影婆娑的院子,绿影婆娑的时光深处慢慢出现了 一些声音和画面——春 天里两株开满花的树下,跑过几只小鸡,有燕子呢喃;夏日午后门外传来货郎的叫卖声,傍晚 的芭蕉树下,摆起了客人小酌的桌子;花坛边洋瓷面盆里游着一群蝌蚪;秋夜各个房内亮着 夜读的灯;冬天炭炉上的普洱茶,廊下的一堆芋头,屋角的两瓮新米酒,火炉上烘着的年糕, 都散发着袅袅香气……我听见他的笑声混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如同大提琴混在童声合唱里。 忽然,笑声听起来有点吃力,是他在太阳底下吃冬舂米饭出汗解了衣裳,正从秋千上抱下老 三或老四,说,在面盆里,小蝌蚪永远不会长成青蛙的,来,我们送它们回家!

(3)这些场景,是缘缘堂的主人——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场景,也是他《缘缘堂随笔》里真实的生活场景。而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4)我将目光收回,落到了桌面隐隐发亮的木纹理上,肘关节与桌面接触的一小片肌肤上,有一丝隐隐的温暖。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略带烟味的呼吸,一个眼神睿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了我的眼前。寒风中他身穿黑棉长袍,头戴黑棉帽,棉帽上队趴着一只黑白色小猫。

(5)民国大师无数,而丰子恺是难得的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教育家。沿着他一生的脉络探寻,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丰子恺出生于一个有染坊、有良田的大户人家。阳光雨露没有宠坏那个叫“丰仁”的孩子,反使他成长为知书达理、谦恭好学的少年。入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正式更名为丰子恺,也遇到了生命里十分重要的两位大先生——李叔同(弘一法师〉、夏丐尊。他们之间长达一生、直抵灵魂的情缘,给了他深远的影响。他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夫妻竟一生恩爱,生死相随,育有七个子女。这一切因缘,造就了他“风光霁月”般的人格。

(6)在与他同时代挚友们的记忆里,曾有过这样的评价:

(7)巴金说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叶圣陶说 “子恺的画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郑振铎说自己为丰子恺所“征服”。第一次见面,“他的面貌清秀而恳挚,他的态度很谦恭,却不会说什么客套 话”。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里说:“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 和气的风度……而事情都不比旁人做得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

(8)丰子恺的画,重于身边平凡事,如姐姐缝衣,弟弟上学,大人醉酒,娃娃捉迷藏,燕子做 窝,蚂蚁搬家,孩童用两个蒲扇当自行车骑,也有描绘将一个个孩子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针砭时弊的题材。人间万物,在他的笔下是小可爱、小情趣,又是大悲悯、大气象,深得人心。

(9)他的代表作《人散后,一钓新月天如水》仿佛就是他人画合一的写照:简沽,平和,澄静,深邃,阔远。

(10)1927年初秋,二十九岁留日归来在上海教书的丰子恺恳请李叔同为寓所起名。李 叔同让他在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 供桌上抓阄。奇妙的是,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便取名“缘缘堂”。后来无论迁居哪 里,他都把李叔同写的“缘缘堂”匾额挂在家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1933年春 天,在母亲的心心念念下,丰子恺用稿费在故乡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后建好了一幢三开间 砖木结构的高楼,加之前后两个小院,一个极具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诞生了。

(11)搬家那天,热闹如戏场。丰子恺充满深情地写道——“我们住新房子的欢喜与幸 福,其实以此为极!” “民国二十二年春日落成,以至二十六年残冬被毁,我们在缘缘堂的怀 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现在回想这五年间的生活,处处足使我憧憬”。除了偶尔往返于沪杭 等地,他大部分时间都与全家老小住在缘缘堂,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神奇的小院见证了天 真如孩童、深邃如老者的一代大师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光。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短短五年后, 幸福和缘缘堂一起,在日寇的炮火中化为乌有。

(12)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是抗战时期丰子恺一家辗转逃难于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 川等地的写照,而一个个噩耗追随着他的脚步接踵而至——1938年1月,他在江西逃难时, “缘缘堂”被炮火夷为平地;1942年他在重庆避难时,“慈父”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战争结束 的次年,战乱中一直与他通信在精神上支撑着他的夏丐尊辞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3)文革中,他因散文《阿咪》获罪,一家人住的日月楼被安置进了四五家人,丰子恺只 得睡在连接阳台的走廊上,用棕绷搭个小床,棕绷太短,便在脚那头放个凳子,蜷缩着睡。小 床边摆一张小方桌,就是他的书桌。无数个不眠之夜,唯有一钩新月静静陪伴二由蜷缩的身 影。如此境地,他却说“天于我,相当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苍生的大爱,他完成了 弘一法师的遗愿、师生间灵魂的相约——《护生画集》。

(14)“我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 了。成人们大都热衷于名利,萦心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实业问题……孩子们呢 ……弄得像机器人一样。长此以往,中国恐将全是大人而没有孩子,连婴孩也都是世故深通的老人了。”

(15)时光隧道里传来了他的话,振聋发聩。

(选自苏沧桑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风雾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文中指开阔、复杂、多变的性格。“霁”读 “qí”。
B.针砭时弊: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砭”读“biān”。
C.辗转:反复不定,翻来覆去的样子。“转”读“zhuǎn”。
D.蜷缩:身躯蜷曲紧缩。“蜷”读“quán”。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缘缘堂是丰子恺最喜爱的居所,在这里有他快乐的时光,而日月楼则是他的伤心之所,文革遭遇让他刻骨铭心,无法释怀。
B.丰子恺在缘缘堂的生活是幸福的,五年间他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然而缘缘堂被毁、 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和两位尊师相继辞世,让他感到很无助。
C.文章采用第二人称,描绘丰子恺的生活场景,叙述丰子恺的人生经历,自由直接,像是 与读者面对面的叙谈,仿佛亲眼所见。
D.文章的语言简洁干净,朴实无雕琢,将丰子恺的多彩人生向读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 表达了对丰子恺的敬仰之情。
【小题3】解释画线的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①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②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
【小题4】文中插入挚友们对丰子恺的评价,有何作用?
【小题5】这篇怀人散文是从哪些方面组织材料记述画家丰子恺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放鹰
迂夫子
①老赵退休头几年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广场“放鹰”。为这,他不只一次被老婆骂得狗血淋头。
②老赵的老婆给儿子家看孩子,忙得脚打后脑勺。老赵天天去“放鹰”,自然就帮不上忙。老婆忙得心烦了就开骂,骂老赵天天去广场放那个破风筝。老婆一说破风筝,老赵就不爱听,不爱听也不敢犟嘴,就嘟囔:“那是鹰!”老婆说:“风筝!就是个纸糊的破风筝!天天耍那玩意儿,能当吃当喝?”
③老赵的老婆,长得五大三粗,嗓门更粗,干活顶个好老爷们儿,把着家里的财政大权,说一不二。瘦小枯干的老赵在她面前就是一条虫。其实,不仅在家,老赵在单位也是一条虫。老赵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干活儿任劳任怨。可是工作三十多年,啥好事儿都没他老赵的份儿。没脾气的老赵窝窝囊囊大半辈子,到退休时还是个科员。
④老赵迷上盘鹰,还是退休前。有一回他经过广场,看见一圈人围着看一个老头儿“放鹰”。那是一只灰色的“鹰”,两个翅膀展开足有一米多宽,看上去威风凛凛,跟真鹰没两样。别人的风筝都是在高空飘着,老头的风筝是在低空盘旋。只见那“鹰”在老头儿手上,时而高飞,时而低旋,飞得变化多端。看得老赵心潮澎湃,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村子里叼鸡的鹞鹰。
⑤老赵小时候在村子里长大。那时候的农村一穷二白,家家都养鸡,抠着鸡屁股过日子。开春,下蛋鸡金贵,老赵他娘越发上心,早晨把鸡放出窝,晚上抓进窝,全程得一五一十地清点,生怕被黄鼠狼等野物祸害一只。尤其白天,得提防鹞鹰来叼鸡。看到有鹰盘旋,全村人都出来敲锅敲盆,那阵势跟防空警报一般。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三只老鹰在村子上空盘旋。老赵他娘把一只瓷盆敲掉了漆,也没救下那只芦花鸡。老赵他娘边骂鹰,边拉着长腔哭她的芦花鸡,转而又哭她那敲掉漆的瓷盆。从那时候起,老赵就对鹰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敬畏感。
⑥老赵缠着那老头儿拜师学“放鹰”。几年下来,老赵“放鹰”的技术就出神入化,超过了他师傅。老赵“放鹰”,经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成了广场一景。人越多,老赵就越人来疯,手上的“鹰”就飞得越发让人眼花缭乱。“放鹰”讲究手、眼配合,需要肩、腰、胯、肘、腕子发力,还要收放线的力度恰到好处。因此,老赵“放鹰”就像解牛的庖丁,手舞足蹈。那“鹰”忽而一个鹞子钻天,直冲云霄,忽而一个雄鹰搏兔,箭一样地俯冲,眼看着要撞到地面,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老赵轻轻一抖腕儿,“鹰”又擦着地皮儿一个轻巧的翻身,窜了起来,又引来一阵惊呼。观众越惊呼,老赵越陶醉。每当这时候,老赵就有一种错觉:线的那头飞的不是“鹰”,是他老赵。对,他就是一头鹰,一头威风凛凛的雄鹰。
⑦那天,老赵太陶醉于他的“飞鹰”了,以至于一个追着“鹰”跑的小男孩儿,收脚不及,撞到广场的龙柏树上,他都没意识到自己闯了祸。孩子的脸被龙柏针一样的叶子刺得流出了鲜血。一个男子,应该是小男孩儿的父亲,一脚踢碎了老赵的“鹰”。老赵怒不可遏,像发怒的雄鹰扑向一只兔子一般,拽住男子的胳膊,要跟人家理论。却见那男子膀大腰圆,胳膊上纹着一只吊睛阔口的虎头。老赵一下子泄了气,泄气的老赵灵魂里的那只鹰就一下子从他的躯壳里飞走了。
⑧老赵是被闻讯赶来的老婆解救的。老婆叉着粗腰和吊睛阔口虎头纹身的男人对峙也不落下风。老赵却跟没事人似的,捡起风筝蔫头耷脑地往家走。他老婆呼哧带喘地追上来,骂老赵:“你还是不是个爷们儿了?老娘替你挡灾,你不帮腔就算了,还脚底抹油溜了!你啊,就是一条虫!”
⑨“是鹰!”老赵在心底狠狠地说,但是他瞅瞅自己手里那只折断了翅膀、已经没个鹰样的风筝,忽然又没了底气。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08月22日)
【小题1】简要概括主人公老赵的形象特征。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小说第④段插入描写“老头儿‘放鹰’”的场景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探究小说标题“放鹰”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
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 也是值得的。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 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无情的病魔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
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
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爱情、婚姻、子女……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胡文阁作为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目的是为下文写他的心头之痛做铺垫。
B.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事情的不同态度,意在表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个别现象,从而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C.胡文阁决定先买水袖再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
D.作者在写胡文阁时,融入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使文章情感更加厚重感人,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
【小题3】紧密结合全文,理解“水袖”在文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