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放鹰
迂夫子
①老赵退休头几年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广场“放鹰”。为这,他不只一次被老婆骂得狗血淋头。
②老赵的老婆给儿子家看孩子,忙得脚打后脑勺。老赵天天去“放鹰”,自然就帮不上忙。老婆忙得心烦了就开骂,骂老赵天天去广场放那个破风筝。老婆一说破风筝,老赵就不爱听,不爱听也不敢犟嘴,就嘟囔:“那是鹰!”老婆说:“风筝!就是个纸糊的破风筝!天天耍那玩意儿,能当吃当喝?”
③老赵的老婆,长得五大三粗,嗓门更粗,干活顶个好老爷们儿,把着家里的财政大权,说一不二。瘦小枯干的老赵在她面前就是一条虫。其实,不仅在家,老赵在单位也是一条虫。老赵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干活儿任劳任怨。可是工作三十多年,啥好事儿都没他老赵的份儿。没脾气的老赵窝窝囊囊大半辈子,到退休时还是个科员。
④老赵迷上盘鹰,还是退休前。有一回他经过广场,看见一圈人围着看一个老头儿“放鹰”。那是一只灰色的“鹰”,两个翅膀展开足有一米多宽,看上去威风凛凛,跟真鹰没两样。别人的风筝都是在高空飘着,老头的风筝是在低空盘旋。只见那“鹰”在老头儿手上,时而高飞,时而低旋,飞得变化多端。看得老赵心潮澎湃,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村子里叼鸡的鹞鹰。
⑤老赵小时候在村子里长大。那时候的农村一穷二白,家家都养鸡,抠着鸡屁股过日子。开春,下蛋鸡金贵,老赵他娘越发上心,早晨把鸡放出窝,晚上抓进窝,全程得一五一十地清点,生怕被黄鼠狼等野物祸害一只。尤其白天,得提防鹞鹰来叼鸡。看到有鹰盘旋,全村人都出来敲锅敲盆,那阵势跟防空警报一般。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三只老鹰在村子上空盘旋。老赵他娘把一只瓷盆敲掉了漆,也没救下那只芦花鸡。老赵他娘边骂鹰,边拉着长腔哭她的芦花鸡,转而又哭她那敲掉漆的瓷盆。从那时候起,老赵就对鹰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敬畏感。
⑥老赵缠着那老头儿拜师学“放鹰”。几年下来,老赵“放鹰”的技术就出神入化,超过了他师傅。老赵“放鹰”,经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成了广场一景。人越多,老赵就越人来疯,手上的“鹰”就飞得越发让人眼花缭乱。“放鹰”讲究手、眼配合,需要肩、腰、胯、肘、腕子发力,还要收放线的力度恰到好处。因此,老赵“放鹰”就像解牛的庖丁,手舞足蹈。那“鹰”忽而一个鹞子钻天,直冲云霄,忽而一个雄鹰搏兔,箭一样地俯冲,眼看着要撞到地面,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老赵轻轻一抖腕儿,“鹰”又擦着地皮儿一个轻巧的翻身,窜了起来,又引来一阵惊呼。观众越惊呼,老赵越陶醉。每当这时候,老赵就有一种错觉:线的那头飞的不是“鹰”,是他老赵。对,他就是一头鹰,一头威风凛凛的雄鹰。
⑦那天,老赵太陶醉于他的“飞鹰”了,以至于一个追着“鹰”跑的小男孩儿,收脚不及,撞到广场的龙柏树上,他都没意识到自己闯了祸。孩子的脸被龙柏针一样的叶子刺得流出了鲜血。一个男子,应该是小男孩儿的父亲,一脚踢碎了老赵的“鹰”。老赵怒不可遏,像发怒的雄鹰扑向一只兔子一般,拽住男子的胳膊,要跟人家理论。却见那男子膀大腰圆,胳膊上纹着一只吊睛阔口的虎头。老赵一下子泄了气,泄气的老赵灵魂里的那只鹰就一下子从他的躯壳里飞走了。
⑧老赵是被闻讯赶来的老婆解救的。老婆叉着粗腰和吊睛阔口虎头纹身的男人对峙也不落下风。老赵却跟没事人似的,捡起风筝蔫头耷脑地往家走。他老婆呼哧带喘地追上来,骂老赵:“你还是不是个爷们儿了?老娘替你挡灾,你不帮腔就算了,还脚底抹油溜了!你啊,就是一条虫!”
⑨“是鹰!”老赵在心底狠狠地说,但是他瞅瞅自己手里那只折断了翅膀、已经没个鹰样的风筝,忽然又没了底气。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08月22日)
【小题1】简要概括主人公老赵的形象特征。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小说第④段插入描写“老头儿‘放鹰’”的场景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探究小说标题“放鹰”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4 02:1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大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作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子教授的主要内容,仍是诗书礼乐等,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原文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虽然士人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其他庶民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居无定所,凭自己的学问和特长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秩序的改变

(1)一种新的、重要的传媒,往往会给旧的文化秩序带来强烈的冲击,迫使其转变观念或改变运行轨道。如印刷术发明后宗教书籍的大量发行打破了贵族和传教士对宗教及其他知识的垄断,教会的“知识权威”逐渐崩溃,旧有的文化等级秩序就此被扭转。

(2)而今天,互联网上的一些迹象,可能导致一些本已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事物的变迁。首先,印刷时代深入人心的“作者”概念将会发生异变,甚至完全消失。远古时代许多口语作品,如《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等,都没有明确的作者,他们于民间多人创作,在一代代远古人群的口口相传中经过多次增删润色而形成经典。现代“作者”概念是在书面文化出现之后,作为个体的作者可能被确凿查考并且其著作权受到尊重的情况下才形成的。但这一现象有可能在将来受到挑战,因为互联网、数字化传播、影像制作程序等的媒介技术,将导致新一轮的“集体创作”现象出现。如:网民使用软件修改、增删某张有趣的图片,经多次转发和反复改绘后成为广为人知的网络作品。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复现了远古时代初民们歌咏史诗的情景:每个讲故事的民间艺人都在一次次重述中为史诗增添自己的精彩构思,而他们的名字则散落在漫长反复的流转迁徙中……

(3)对“作者”观念形成更极端挑战的将是“电脑游戏”或“程序创作”。随着大型计算机和高级程序软件的开发,电脑将能够处理越来越复杂精密的任务,甚至具有相当的创造性。

如果一部电影是某个程序依据过去的成千上万个文学故事、电影故事的元素重新组合编织而成,它的作者是谁呢?电脑、程序员,还是所有艺术先辈?

(4)还有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随着游戏画面像素的提升和故事情节的复杂精致,使得高端游戏越来越接近电影故事片。于是“电影游戏”、“互动式电影”的跨门类产品便诞生并迅速增值起来。

(5)游戏在美学上可以给电影提供的主要表现在:互动情节和开放性结局。玩家可以参与各个环节的发展,改变情节走向,获得不同结果。从电影的发展史来看,其实也存在着一个从“独断”式结局走向“开放性”结局的过程。不少故事片事实上早已具备了与游戏相似的思路,只是到目前为止,电影的情节走向仍然是由导演设置的。在未来,观众则可能会加入情节的互动过程,通过观影时的操作去影响故事结局。

(6)但是,游戏式电影从根本上说不应成为电影主流,它们只应是电影产业中“娱乐片”这一分支的组成部分。因为传统电影和游戏的本质在于:电影以观赏为主,好电影除了情节引人之外,还应该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和超越性的哲理意味;游戏则以互动为主,给人以饱满强烈的感官刺激,提供消遣时间的愉快方式,但游戏结束后一般不会产生意蕴回味和思想提升。因此,二者的融合不应该成为影像艺术的主潮

(7)总之,未来影像媒介与技术的发展可能出现更多混融、越界的文化现象。互联网这个包罗万象的媒介将催生出更多融会多种文化形式的影像产品,冲击和重组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的秩序。

【小题1】文章第(5)段的“独断”指
【小题2】本文从两方面阐述“新媒介对传统文化秩序的改变”。它们是:

‚  
【小题3】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3)段方框处,语言连贯的一项是(    )
而电脑技术的发展必定将对传统“作者”观念造成冲击
‚如果一台电脑收录了上万或上亿个“故事原型”,然后根据某些预设条件(如“悲剧”或“喜剧”之类)进行故事元素的组合排列,完全有可能“制造”出合情合理的影片的
ƒ或许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电脑还无法编制出精彩纷呈、异想天开的作品
④而在未来,是否电脑的艺术创作终将强大到人脑也难以企及的地步,我们尚不能预知
⑤但制作普通类型的电影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A.④‚ƒ⑤B.④‚⑤ƒ
C.‚ƒ⑤④D.‚ƒ⑤④
【小题4】下列有关文中“传统文化秩序”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词经过长期的历史沿革,具有稳定的特征。
B.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规律性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
C.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实意义的文化概念和形式。
D.具有一定历史传承,较为稳定的文化概念和形式。
【小题5】第6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6】你是否同意“二者的融合不应该成为影像艺术的主潮”之说?请具体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试论“家”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

陈午晴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家”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家”的精神价值。此处“家”取广义,指人们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且主观认定的生活共同体;而“家”的精神价值,则是“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对自己子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特别强调对其德性的培育。此处的“德性”,是指人们以道德价值追求为核心的精神气质、品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富的家庭教育文本即透露出对德育的偏重。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虽然也含有部分生活常识,但更偏向伦理教化;而大量的《家训》《家规》简直就是道德读本。当然,中国人更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相应地,晚辈学“做人”则首先要懂得关爱亲人,而“关爱亲人”的起点自然着落在“家”的生活世界里。所以我们说,“家”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

“家”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看来,家人、亲人之间原本就应该知道相互关爱。“亲情”一词虽然没有出现在古代汉语当中,但“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亲情”。可以说,儒家思想的起点正是从道德修养、道德规范的意义上来看待亲人之间的关爱方式,进而确立“亲亲、尊尊”原则,对亲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与“情义”进行一致化的诠释。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亲情表现方式自然是“孝”,“孝”就是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特有的关爱,就是对父母的情义。诚然,从今天科学的立场和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亲人之间形成的深厚亲情一定有多种源头,“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过,道德价值追求无疑仍然是亲情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动力,同时也是维系亲情稳定的一个保障。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明白自己对“家”的维系与发展必须有所担当;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懂得亲情不能超越道德规范;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自觉自愿地对亲人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爱护,如尊老爱幼、育儿养老、扶危解困及感恩回报等。也就是说,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即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故此,“家”为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追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途径或平台。

现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自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弘扬“家”的精神价值则应该是当下有关民族复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首先,民族的真正复兴必然包括文化复兴,因为,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而“家”的精神价值原本就是中华文化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家”的精神价值不是简单地见诸文化典籍中的信条,而是一种文化机制,这种机制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家”的精神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再次,文化复兴需要从多个向度和层面上展开,而“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因此,践行“家”的精神价值也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家”的精神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的精神价值指“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B.“家”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家”不仅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
C.“家”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它铸就了所有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D.“家”的精神价值是一种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的文化机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注意对子女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对子女德性的培育。
B.中国人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所以晚辈学“做人”只能从关爱亲人开始。
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于现在的“亲情”。
D.践行“家”的精神价值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因为“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以及大量的《家训》《家规》都是专门的道德读本。
B.从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友展的潮流。
C.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就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
D.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的目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碗莲
王太生
一碗、一案、一枝莲,暗香浮动。
碗莲是一道细爱,宛若捧在手掌心怡养。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说,他把莲子两头磨尖,塞入生鸡蛋中,乘抱窝母鸡孵蛋时夹带其中,待小鸡维出売时取出,用燕窝泥加中药天门冬拌在一起,放入一个钵盂,钵中舀河水,引早晨的阳光滤晒,开出的碗莲,有酒杯那么大,婷婷可爱。这就有些老儿童的淘气,举止夸张,如一幅漫画。
苏州人善于养碗莲,从前有个叫卢彬士的老人,他所侍弄的碗莲,开始叫钵莲。莲花冰清玉洁,在他看来,须用定窑、钧窑烧制的精细古碗,方能培植,碗莲由此得名。生活温润的苏州人,夏季多用碗莲,栽莳出一缕荷韵清香。
粒莲放在容器中清养,像沉淀在水底、一动不动的鱼,吐纳一串小气泡,方寸之地,攥一捧膏泥,萍叶暗生,莲心吐蕊,兀自开放。
门前几行垂柳,屋后一片池塘,下雨的时候也不感到寂寞,有雨点在荷叶上弹唱。莲生池塘,惹人爱。
倘若宅后没有池塘,爱莲人用碗来种莲。一掬浅水,莲在碗中,亭亭玉立,枯坐案头旁,便也享受到荷塘清趣。碗莲不光是文人喜爱,有情趣的人也会养一碗莲,流露主人的生活性情。我到一食品厂访友,见简易办公的房舍前养了几缸荷花,屋内内桌上名片缭乱,落一层灰,置一碗莲,主人忙里偷闲,一边数钱,一边看上几眼。我又在一棚户民居,见有人家用旧脸盆养莲,置一屋檐下,富有生气。
装碗莲的容器,可以是一只青瓷莲花钵,也可以是一只紫砂小盆。莲只要有一掬清水,便会有站立舒展下去的理由。
此时再添几尾小红鱼,在莲根须尾部戏游,“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一只碗,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疏疏清水碧叶,微微呼吸,它可以惹得文人细细地看,一眸子的欢喜,一袖子的怜爱。
中国文人向来寄情于大山水,又喜欢清新文艺小天地。养一清浅碗莲,有莲的清水里,同样也能养一碗月,莲、月风雅,共映于一只宽腹青瓷大碗中。
碗莲是一个人的山水小品,它只供一个人欣赏。初夏临风,适宜朗读《爱莲说》,相看两不厌。
一只碗,经火烧烤,慢慢冷却,沉静下来,盛过饭与粥,菜和汤,有人构思,用它来盛数片铜钱碧叶,倏地蹿出一枝荷,俏皮而灵动。
我在博物馆里见到宋代的碗,斗笠、草帽形状,大口沿,小圈足,在碗的内外壁,或碗内底心上釉着青、黑、酱、白诸色,纹绘婴戏、动物、植物或文字。
不知周敦顾是否养过碗莲。不过,清水池塘本就是一只碗。
想起九百年前,在那个鸟语花香的宋朝,在一个四周长满白莲的泽畔草庐里,他对朋友说,老夫不喜欢趋炎附势,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有一只空碗,却不知与谁种莲!
(选自《散文选刊》2016年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清代沈复《浮生六记》中关于如何养碗莲的内容,表现了碗莲需要有雅趣的文人用一种宛若捧在手掌心的细致的爱来怡养。
B.生活温润的苏州人善于养碗莲,卢彬士认为用定窑、钧窑烧制的精细古碗培植最佳。
C.“莲生池塘,惹人爱”一句承上启下,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描述文人喜爱碗莲的原因。
D.全文以情感为线,将作者对碗莲自始至终的那份深深的欢喜、眷恋之情,层层深入地表现出来。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碗莲的赞美,请简要分析。
【小题3】散文结尾部分写到作者参观博物馆的碗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
B.手工艺术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手艺人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A.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创新的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
【小题3】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