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二 :
您觉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什么作用?

您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资料于网络)
材料三: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
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献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讲解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四: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资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历史与我何干”,有人诋毁英烈,其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B.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最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C.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爱国精神、了解爱国人物和事例,只有少数人认为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D.既要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这样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了教育功能,那么就可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B.缺乏时代特色、讲解方式千人一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基地构成类型单一等都是我国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难题。
C.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普遍存在的“看不懂”“靠自悟”现象,使其失去了对公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D.材料三指出了我国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材料四则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题3】当前,为什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5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祈雨娘

哥舒意

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雨城的雨水充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天在下雨,剩下的六十五天等待下雨。下雨的时候这个城市分外润泽和干净。每一条街都因为雨水洗刷而透亮,人们都被赶进了屋子里,听着雨点打在屋顶的瓦片或者竹片。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时人们就知道,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

成年人默守着某种古老的规矩,从来不在雨城母亲跳舞时站在窗口观看,只有小孩子不忌讳这个,他们会很痴迷地看着舞蹈,然后对雨城说,雨城,你妈妈又跳舞了。

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那是一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这把伞也就成为除厄伞,在狂风暴雨的天气,祈雨娘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竹伞每每被暴雨摧垮,然后由我爸爸修复。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大人说先生“仙去”了。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

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

没有人觉得先生会永远留在这个学校。他不是雨城人,也不像老先生是个下山还俗的老道。雨城说,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这里冬天有冬天的雨水,春天有春天的湿润,夏天有夏天的潮气,秋天有秋天的霜雨。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

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

先生看了三年时间。到了第三年,我们这一班孩子的学业已经到了尾声。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她穿着祈雨的白裙。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读中学,读大学。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现在她的个子已经和祈雨娘差不多高。她上了船,打开那把青色的竹伞。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我看着那把青色的竹伞,由船载着渐渐远去,融入了雨雾里。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然后,她就不用在雨中跳舞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听说在河的下游筑起了发电的大坝,有一些像我们一样古老的城镇都搬空了。外来的施工队改变了雨城,他们架桥铺路,建造高楼。这些改变在几年时间里渐渐发生。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那一年连续下了半年的暴雨,冲垮了山路和河道。但暴雨无法阻止那些人,更多外城来的人出现在了雨城。于是,雨城的雨水就渐渐消失不见了。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和山里的竹林一起枯萎的,是我家的竹伞。我的父母关掉了修伞铺,把铺面转给了外来的商户。于是我和很多伙伴一起,从外镇坐船,去了下游的河城,再坐火车,到更繁华的城市。更繁华的城市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我们能够提供廉价的力气。我在工厂的流水线做过计件工,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头,也扛过桶装的饮用水,待过的几个城市毫无例外的很少下雨……

自从我们离开以后,雨城已经多年没有下雨。没有了雨水,雨城就不能住人了,那些外地人纷纷走了。留下一个破败和残缺的小城。没有了雨,就没有了祈雨娘。祈雨作为一种仪式已经消失。这已经无关紧要,听说河流的上游建造了大坝,这个地方会沉到水底。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的中学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选自《上海文学》2019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没有意在突出情节波折和矛盾冲突,而是用较多笔墨描写了景物、风俗,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B.老先生的“仙去”和年轻师范生的到来又离开,祈雨娘多年等不到接班人的出现,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C.“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并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见证和亲历了雨城的变化。
D.小说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幅与“祈雨”相关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小题2】这篇小说可以被看作是传统乡土文明的一曲挽歌,文中从哪些方面展现出传统乡土文明的衰落及消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之后,多次寻访,但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汉之前,汉字书写以朱砂书、漆书、墨书并举,所用的研磨器,虽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掘实物可考,但据推测,其形制基本延续史前。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四代,人们就地取材,选择自然、适用的石块充当研磨器,没有在原石基础上进行磨制加工或刻制纹饰。因此,根据目前所知的文字资料与考古发现,只能认定汉以前的砚或研尚处于萌发期,尽管其历史年代远远长于砚的成熟期。
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中的有关记载表明,西汉时,通常意义上的砚已经完全形成。砚之形成与命名,乃为砚之性质所定。汉末训诂学家刘熙于《释名》(卷六)中将砚之性质概括为:“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无论以研石压研抑或直接以墨条研磨,形式不同,其结果均以“研”之外力推动,使墨“和濡也”。刘熙此话言明研墨之工具与行为,于汉时已成定制。汉代班固在《汉书·薛宣传》中说:“(薛宣)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之,省费,吏民称之。”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砚冻释,命童幼入小学篇章。十一月砚冻,幼童读孝经论语。”从上述典籍可以看到,砚在汉时已为日常所用。
汉人制砚不仅在完全意义上完善了砚的整体功能,而且在前人研磨器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和“下意识”利用美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让砚具有美的欣赏功能。汉砚已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行列。这是个质的飞跃。从形状上看,汉砚有两种类型。一是饼形砚,即由汉代之前的自然扁平形研磨器变为磨制较为规范的圆饼形砚,上附研石。个别砚立面还雕刻有纹饰,有的砚底有字款。二是板砚,即以长方形薄石板做底,再配以石研钮或陶研钮。东汉时期,饼形砚发展为砚上配圆雕盖、砚身雕三只附足的砚形。汉三足砚乃为有足砚之发端。西汉时,墨锭尚未出现,墨呈颗粒状或饼状、丸状,研墨时将墨丸置于砚中,以研石压磨碾碎,因而西汉石砚沿袭先秦,多带有研石。东汉开始出现松塔形墨,直接用手持墨即可研磨,研石从此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汉砚无论是硕大的三足有盖砚还是扁瘦的石板研,整体造型详略得当,特别是在立意上,取大势、略细节,以势写实,以静寓动。其装饰雕刻纹样普遍采用“四神样”、“云雷样”、“方相氏样”等纹饰,在雄浑古拙之中,飘逸出神秘与浪漫之气。汉砚具有这样的艺术风格,首先是因为汉代的社会伦理还是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汉时审美风尚的功利性也就使器物的造型、花纹承载了礼乐和神秘主义的功能。再者,刘汉政治集团的统治以“霸王道杂之(汉宣帝刘询语)”,即以暴力和权术来进行政治统治,集团成员多出于楚地,汉朝的文化风格主要是由楚文化(老庄及巫文化)与中原文化融会而成,它所表现的雄浑古拙之中,仍带有楚文化特有的浪漫气质和巫的意识。
(摘编自黄海涛《砚上汉风》)
【小题1】下列对于砚的形成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现证明,但据推测,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研磨器的形制基本相同,通常意义上的砚尚未完全形成。
B.目前已经认定,汉以前是砚或研的萌发期,人们直接选用合适的石块作为研磨器,没有对其磨制加工,也未刻制纹饰。
C.砚的形成由砚的性质决定,汉末训诂家刘熙对砚的性质所做的概括表明,作为研磨工具的砚在汉代已成定制。
D.在汉代,砚已经完全形成,不仅如此,根据班固与崔寔在相关典籍中的记载可知,此时的砚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砚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的行列,从此开始具有美的欣赏功能,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B.不同于以前形状自然扁平的研磨器,汉代的饼形砚经过较为规范的磨制,呈圆饼形状,有的饼形研还雕有纹饰或字款。
C.西汉石砚多带有研石,到东汉时研石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东汉出现了不需要研石即可研磨的松塔形墨。
D.汉代的社会伦理还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器物的造型、花纹具有礼乐和神秘主义的功能,汉砚便是如此。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以砚研墨有研石压研和直接以墨条研磨两种不同形式,但目的都是以“研”之外力推动,使墨“和濡也”。
B.汉砚中的饼形砚和板砚应为西汉所特有,因为它们都有研,而这时的墨呈颗粒状或饼状、丸状,需要用研来磨。
C.无论是硕大的三足有盖砚还是扁瘦的石板研,汉砚的整体造型雄浑古朴,其装饰雕刻纹样又呈现出神秘与浪漫之气。
D.汉砚具有神秘与浪漫之气,原因之一是刘汉政治集团的成员多出于楚地,汉朝的文化风格具有楚文化的特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很多,有些时代条件是难以复制的。但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一代文人为时代而创作的使命感是文学高峰形成的前提。唐代文人们在不同时期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的情怀,创作出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李白在《古风》其一中写道:“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他认为开元年间复兴了尧舜的太平之世,才子们纷纷乘此时运,各展才能,写出文质兼备的诗歌,自己更是希望著述照耀千秋。而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处于家国兴亡的危急关头,则写下大量忧国忧民的传世名作。中唐时期,社会危机重重,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许多讽喻诗广泛触及中唐各种政治问题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度都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

文学高峰的形成与文学风气、文学形式大力变革有关。以诗歌来说,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浮靡,唐朝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提出要廓清“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继四杰之后,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到初盛唐之交,张说和张九龄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以建安气骨为核心的“盛唐气象”形成。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尤能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时代环境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产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

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三方而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所追求的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文学高峰的形成,除特定的历史条件外,也与文人们自觉创作、自觉革新的努力密切相关。
B.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力度大胆揭露各种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讽喻诗。
C.唐代文人大胆革新,初唐四杰率先提出风雅兴寄和刚健的气骨,这促进了唐诗的健康发展。
D.唐诗以透彻明快的语言概括出人类普遍的生活体验,因此成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文学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创作的例子,证明了唐代文人为时代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B.唐诗是经历了不断革新才达到高峰的,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阐述了唐诗的三次重要革新。
C.文章通过引用,论证了唐代诗人善于表达人们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体会,唤起人们的共鸣。
D.文章按总分总结构阐述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从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论述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对所处时代和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感,并进行深刻思考,对创作出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诗没有历经三次重要革新,其创作就可能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繁荣景象。
C.提倡文质兼备,反对绮靡浮夸,这是唐诗一系列革新始终坚持的方向,也为唐诗达到高峰奠定了基础。
D.唐代文人们的创作经验,尤其是他们追求的完美高远的精神风貌,是当代文人所欠缺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同类题4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美麦圭尔
拿破仑将指挥总部设在尼斯,并且约见这些将领们。将领们仔细打量着他们的新任总指挥官——一个只有26岁,留着长乱发须的瘦小家伙,一双手紧拿着他新婚妻子的画像,并且坚持每个人都要欣赏——但没有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不起眼的人是位政治阴谋家,借着什么秘密交易而谋得了此职位。难道他真的能指望这些在愤怒、饥饿中挣扎的27000名士兵来对抗奥地利帝国?这些人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领军饷,且衣不蔽体,穿着草鞋。
但是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而有条不紊地询问他们单位的大小,部队的士气,以及补给的问题。然后他告诉他们,他将于次日检阅士兵,并且在后天就要开拔部队。
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先安排的时间进度来做,但是也没有落后多少。在48小时之内,他已经设法取得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6天。他又将部队中顽劣不驯的士兵打散,分布到其他单位中,借以分散他们的愤怒以及哄吵的力量。
为了增强部队弟兄们强烈的认同感,拿破仑主持了一次正式的检阅。他对部队的演讲,展示了他那激发部队士气的伟大能力,使将士们深受感动,并且从1796年4月2日开始行军。他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反而快速地率领大军穿过热那亚领地。在四次遭遇战中,轻易击退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接着在4月28日,撒丁尼亚国王同意停战。而奥地利军队也撤退以保卫米兰市。
首次胜利后,拿破仑又向他的部队做了一次演讲:
“将士们!到目前为止,你们一直在为一些不毛之地奋战着,虽然这些不毛之地因为你们的浴血奋战而出了名,但是对国家却毫无用处……在缺乏一切物资的情况下,你们却能成就一切事情。你们在没有大炮的武力下赢得战斗,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横渡河流,在没有靴鞋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行军,并且经常在没有面包食物,没有白兰地的情况下空腹露宿扎营。只有自由斗士才能够承受你们所忍受的艰难困苦!我衷心地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而且这个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他的儿子拿破仑二世从未统治过法国。但是到了1852年,他的侄儿路易·拿破仑,却利用这个名字的声望,宣布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拿破仑主义——相信政府应由人民所指派之强大且独裁的统治者所治理——这种观念继续在法国的政治中流行多年,即使在今天,它仍是一种明确而有形的力量。
拿破仑实际上是千百种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他的功绩。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的人。不论我们是欣赏他或是憎恨他,是颂赞他或是诅咒他,我们都很难不同意他为他自己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选自《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有删改)
相关链接
滑铁卢战役发生时,卷土重来的俄罗斯大军还没有进入法国,即使拿破仑在滑铁卢“险胜”英国人,当奥地利军队,特别是几十万俄军杀过来的时候,拿破仑将会迎来没有任何机会的惨败。
(《拿破仑究竟败在哪儿》)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这反映了拿破仑镇定自若、毫无畏惧的品格,为后文写其取得的骄人战绩作了铺垫。
B.拿破仑的演讲极具魅力,且富有鼓动性,不仅鼓舞了士兵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而且使他们变成了有战斗力的集体。
C.士兵们被拿破仑的演讲深深打动,他们主动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拿破仑则快速地率领大军越过热那亚领地。
D.拿破仑一生战功赫赫,即使后人对他有欣赏、憎恨、颂赞、诅咒等不同评价,但是大家基本上都同意他为他自己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小题2】“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而且这个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一句有什么深意?
【小题3】作者对拿破仑做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作者的评价是否合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贵的捐赠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大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己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

⑨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⑩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为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她骄傲,是因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她女儿学会了捐赠。

⑾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我猜想,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才能让她女儿明白,她是一个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赠给别人的。

⑿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的我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人物,但是是事件的见证人,以我的口吻叙述此事让故事真实可信,同时小说借“我”的相关评论深化了主旨。
B.文章“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句中,小女孩撅嘴的原因是母亲拿了小女孩不想拿出的东西来捐赠。
C.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小女孩当时悲伤的心情,突出了小女孩心灵的高贵。
D.小说彰显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小女孩捐赠自己的妈妈的情节看似离奇,但结合小女孩的年龄特征和当时妈妈一再鼓励她等“典型环境”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小题2】小说中小女孩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题目为“高贵的捐赠”,“高贵”既体现在小女孩身上又表现在那位母亲身上。请分析文章是如何突出她们“高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