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1944年,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这标志着敦煌石窟从此收归国家保护、管理,结束了任由自然风雨侵蚀、人为盗劫破坏的历史。如今,敦煌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遗址博物馆、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研究中心、国际敦煌学研究基地。
坚守莫高窟60多年的资深文物研究保护专家孙儒涧近日回忆起敦煌石窟保护七十载的往事,他说1947年他初到敦煌时滴水成冰的寒冬滋味令他记忆犹新。同时,吃水困难、缺衣少食等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曾成为他坚守的困扰。“但敦煌文化的感召实在令人难以抗拒。”
(摘编自冯志军《敦煌石窟保护七十载:文化感召下的坚守》)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提出,任何一个物质到一定时候都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敦煌的“消失”不可阻挡。敦煌的保护者和研究者希望延缓敦煌衰变的速度,让它能够比较长久地留下来。
“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这些壁画、彩塑是一些泥巴、草、矿物颜料、动物胶制作出来的,都是非常脆弱的,总有一天会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要和时间‘赛跑’。”王旭东说。
王旭东告诉记者,敦煌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好文物本体,还要将文物的信息、环境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这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壁画空鼓、起甲、崖体风化、坍塌……自然或人为因素都给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经过几代“敦煌人”的努力,文物的病害得到了控制和改善。现在,敦煌文物保护中,起甲壁画修复、壁画脱盐、空鼓壁画修复等保护流程都形成了规范,敦煌从抢救性保护逐渐过渡到预防性保护。
据了解,目前敦煌的预防保护包括安全防范、监测预警、数字化三个方面,并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和“数字敦煌”系统。
“在多年的保护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日常的管理、监测、维护比主动干预更重要。”王旭东说,敦煌所有开放洞窟和重要洞窟都安装有传感器,用以监测莫高窟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变化,包括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定点定时监测大气颗粒物和微生物活动等,并实时传送至监测中心,一旦发现相关指标超过阈值,这个洞窟就将暂时关闭。
(摘编自童方《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石窟保护在和时间“赛跑”》)
材料三: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备受全球瞩目的“数字敦煌”项目已悄无声息的将敦煌石窟带向全球各地,普通民众用手机亦可畅游藏于“深闺”的绚丽洞窟。
“数字敦煌”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把藏经洞文物与莫高窟数字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前景令人鼓舞。比如:所有资源都免费公开的国际敦煌项目渐显成效,法国国家图书馆把所有馆藏敦煌文献的数字化成果捐献给了敦煌等。
(摘编自冯志军《敦煌石窟探全球共享海内外众议“数字敦煌”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前,对敦煌石窟的保护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自然和人为因素都破坏过石窟。
B.王旭东认为经过几代“敦煌人”的努力,对敦煌石窟的保护已开始从抢救性保护往预防性保护过渡。
C.敦煌石窟文物的制作原料多是泥巴、草、矿物颜料和动物胶等,这种文物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D.数字敦煌工程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手机、网络,使敦煌文化走向普通大众、走向世界,实现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石窟得以保护,离不开像孙儒涧这样因受敦煌文化魅力感召而来的研究保护专家的不懈努力。
B.敦煌的预防保护包括安全防范、监测预警、数字化三个方面,并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和“数字敦煌”系统。
C.敦煌文物保护的经验告诉我们,较之于文物本体保护,文物的信息、环境的保存更要重视与加强。
D.数字敦煌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法国国家图书馆把所有馆藏的关于敦煌的文献成果捐献给了敦煌。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目前对敦煌石窟的保护途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9 11:4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士刘文典
汪修荣
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因父亲以经商为业,家境较好,所以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后通晓英、德、日等多种外语,这在民国学人中也是较少见的,这大约也是他后来倨傲的一个原因。一九○六年,刘文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芜湖安徽公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当时,陈独秀、刘师培正受聘于这所学校,担任学校教师,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同年,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在安徽公学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九年,刘文典赴日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当时许多青年学子和学术精英留学日本,刘文典正是在东京结识了流亡日本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不久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成为章门弟子,并在章太炎等人影响下开始反清活动。  
一九一二年,刘文典学成回国,与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创办《民立报》,任编辑和翻译,经常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思想。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在场的刘文典也手臂中弹受伤。同年刘文典再次流亡日本,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决定专事治学之道。一九一七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聘请刘文典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攻校勘学,从此踏上治学之路。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刘文典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担任英文编辑和翻译,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名重一时。
一九二八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预科主任,也曾任校长一职。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大附近省立第一女中校庆,安大学生在看戏过程中与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诬蔑学生捣乱,请军警弹压,遂引发一场学生风潮。时值蒋介石路经安庆,蒋对此十分恼怒,召见刘文典训话。刘文典对蒋直接介入学校具体事务十分不满,这次见面自然很不愉快,蒋让他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肇事的学生,刘却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蒋介石听了十分恼怒,将刘关押起来,并宣布解散安徽大学。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安大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到省政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文典,同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及蔡元培、胡适等人,请求援助。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迫不得已,最后同意保释,但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大。刘文典被关押七天后,于十二月五日获释。此事曾轰动一时,刘文典也因敢于直接顶撞蒋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七七"事变后,刘未能及时南下,鉴于他的名望,日本人通过周作人来做他工作,请他出来任伪职,遭到他断然拒绝。刘文典对周作人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日本人被他的态度激怒了,闯进刘家翻箱倒柜。刘愤然作色,拒绝回答日本人的任何问题,翻译官责问道:“你是留日学生,太君问话,为何不以日语作答。”刘称"以发夷声为耻",拒不说日语。一九三八年,在朋友帮助下,刘文典化装逃出北平。
刘文典的治学生涯始于一九一六年。到北大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淮南子》校勘上,经过多年努力,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刘文典一时声名大振,由此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胡适破例为其作序:"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其功力之艰苦如此,宜其成就独多也。"此后胡适又在《中国思想史长编》中给予高度评价。刘文典并没有就此满足,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在校勘界声誉日隆。
刘文典虽然语言有些放诞,身上多名士派头,但治学之严谨却是不容置疑的。刘文典自视甚高,佩服的学者极少,陈寅恪就是其中一个。刘对同辈人很狂,十分倨傲,但平时对学生却十分亲切,平易近人,没有一丝架子。当年弟子这样描述他在昆明时的形状:"先生身材不高,晚年体弱瘦削,虽为一级教授,日常均身着青布长衫,脚着布面圆口鞋,不修边幅,却飘逸自如,不失学者风度。” 刘文典一大雅好是看滇戏。带他进入滇戏的是他的学生、著名古典文学学者陶光。据说人到中年的陶光看中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滇戏女艺人,便想请刘文典作媒,于是经常拉着刘去看滇戏,结果刘渐渐迷上了滇戏,而陶也成全了好事。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刘甚至认为能真正保持中国之正统者,惟有滇戏。四十年代,他几乎天天泡在滇剧场中。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对自己的进步十分高兴,兴奋地说:"今日之我,已非昔日之我!我‘再生了’!"
相关链接:
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令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莫娟娟、付嘉明《赤子真情刘文典》)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文典早年考入安徽公学,后赴日留学师从章太炎,受环境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较早开始了反清活动。
B.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再次从日本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他的治学生涯也就始于此年。
C.一九二八年,安徽发生学生风潮,蒋召见刘文典训话,让他严惩肇事学生,刘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刘文典因此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D.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由此奠定了刘文典在学术界的地位。
【小题2】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刘文典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又出国留学,并成为章太炎的弟子,这对他后来在治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有决定性影响。
B.刘文典学成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时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只得流亡日本;再次回国时,他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以此传播革命思想。
C.蒋介石平息学生风潮的方式是责令刘文典严惩肇事学生,这让刘文典颜面无存,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当面顶撞蒋介石和之后各界的积极援助。
D.刘文典与周作人面对日本人做了不同选择,本文写周作人劝刘文典,既突出了刘文典的民族气节,也表现了对周作人的不齿。
E. 刘文典因为才能卓绝而轻视同辈,受陶光的影响而痴迷滇戏,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上再生,这些都能很好地突出传主的形象。
【小题3】刘文典身上充满了傲气,你对这种“傲”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怀念李尚大
我大概是1937年四五月间或是更早一点在集美中学入学的。7月间就抗战了,厦门胡里山炮台跟日本军舰对打起来,隆隆震地而响,每轰一声,人就跳一次,很怕人。学校就搬到山区安溪县的文庙里来了。
尚大是安溪湖头村人。那时的集美学校有个特点,到放暑假,南洋群岛的学生都坐船回家等开学之前再赶回来。本土的学生回本土。少数一二十个各有各的道理的学生留在学校。尚大这时候带着二三十个年纪大的高中同学回湖头去了。住在他家,吃在他家,不晓得这些大同学在他家里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只听说他妈从不另给他开偏食。
我们小一辈的人也想去,他眯着小眼睛说:“300多里,抱你去还是背你去?”
所以我们从未实现过去一次湖头的幻想。
也有三五个南洋学生没有回去的,他们见闻广,夹在我们里头想贡献点外国的下流习俗见闻的时候,尚大就会走到跟前左手捏着他的脖颈,右手抠着他的屁股眼推出屋去。
“贱!”尚大说。
这点功夫我练了好多年都没有学会。
大约是9月间,县城里某个地方唱戏,学校里新来的一位教员去看戏,挨了警察局局长带领的人一顿臭打,说是我们这位教员调戏了坐在旁边的他的夫人。这绝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呢?连我们这帮小孩子都明白,集美学校的声誉那么神圣,聘请老师从来非常严格,道德、学识都经过慎重考察,难以想象会让那种人混进教师队伍里来。
当晚李尚大带领一帮大同学把警察局砸得稀烂,局长、股长们一个个被收拾得像僵蚕模样……
3天之后全校师生在广场开了一个旷古未有、别开生面的“欢送开除同学大会”(我忘了除尚大之外还有哪几位同学)。
这事发生在1938年的秋天,和尚大兄再一次见面是在1949年夏天的香港
1949年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在厦门搞大屠杀。尚大父亲的老部下帮助他秘密地只身逃到香港。后又几经艰难来到印度尼西亚。
李尚大1949年只身来到印尼干了什么呢?
印度尼西亚有许多他爸爸的朋友、老部下,受恩惠者要帮助他,他真诚地多谢这些阿伯、阿叔说:“让我先在印度尼西亚码头上混三两年吧!眼前我什么都不懂怎么做事情?”
于是在一个陈姓名人码头上找到一个扛生橡胶块的工作。每块生胶重108公斤,从这个地方的码头仓库里扛出来,过码头,上跳板,进船舱,入舱底,堆叠整齐:随船开出到另一个地方,再把生胶扛上肩膀,上船面,过跳板,到码头,进仓库,一块块码齐。苏门答腊、巨港、雅加达……真的足足玩命地干了3年。从苦力,提升工头到仓库管理,让老板发现了:“你是个大学生!你玩得还真像那么回事!”
“不是玩,是上学。”
“码头有什么好学?”
“它是本大辞典,大百科全书的第一页!我从码头学起……”
“你别走,我提升你,把好的位置给你……”
“我3年流汗吃苦不是为你,是为我自己。从今天起我要忙自己的事情了。”他微笑点头而别。
一开始在各岛跑些橡胶、咖啡、椰干散碎生意,越做越大,加进了木材厂、夹板厂、瓷砖厂、轧钢厂、酒店、房地产、石油……从1949年到他2008年逝世,60年过去了。
上头这一段话不到100字,读起来连气都不用换,可知道这是尚大忙碌一生的时间?
上世纪90年代(1994年),尚大兄邀我全家到印尼雅加达参加一个有点意思的聚会。科学家李远哲在美国柏克莱大学计划盖一幢化学大楼,需要1000万美元,想到印尼慷慨好义的李尚大,便去求他帮忙,果然一口答应。条件是大楼要用“陈嘉庚”的名字,也得到同意。于是尚大找了几位印尼富豪好友一起成就了这个善举。在印尼雅加达他的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了一个盛大酒会,来了各界猛人。李远哲上台,尚大也上台,完成收受1000万美元支票的典礼。
尚大在祖国建厦大医学院,开办集美大学、厦门中山医学院心血管研究中心、蔡继琨音乐学院……
尚大安排先到印尼的儿子龙羽,在一两百公里直径的加里曼丹森林里搞开发,与蛇蝎猛兽蚊蚋朝夕相处。1966年去,1971年年底才让回来;然后上日本进早稻田大学商科、东京农大木材加工专业学习。川羽先在香港大楼建筑工地当泥水工人,然后才进树仁学院,后在林场、夹板厂从小工头干起。尚大对儿子们的安排,是先让他们受尽人世煎熬。
尚大兄一生到老无病痛,饭量很大,爱好运动,于2008年11月2日安睡中逝世于新加坡家中,足足活了89岁。
尚大兄!精彩!  (节选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李尚大》)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尚大被学校开除,却在码头苦干,把它当成一部大辞典来学习,由此可见社会比学校更能催人进步。
B.“有点意思的聚会”中“有点意思”是指慷慨好义的李尚大表现得举重若轻,有异于一般的富豪。
C.尚大对儿子们的安排,是先让他们受尽人世煎熬,这种不溺爱孩子的观念与以前他妈从不另给他开偏食有相通之处。
D.李尚大答应李远哲赞助盖一幢化学大楼,条件是大楼要用“陈嘉庚”的名字,这是因为陈嘉庚的名气更大。
E. 本文作者与李尚大交情颇深,有兄弟之谊,故以轻松亲切调侃的语气来叙谈往事,而无一般的悼念亡人之文的沉痛,也不像一般的他传那样平实庄重。
【小题2】作者感叹说“可知道这是尚大忙碌一生的时间?”对李尚大最辛劳最有成就的这段人生为什么却只用了不到100字的一段话概述?(4分)
【小题3】人的一生如何才能精彩?请结合本文内容来探究。(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一是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 族题材的作品;二是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是 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 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 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 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②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 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们能够写出 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 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 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 身份决定的。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 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 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③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 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 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 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 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 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 与世界对话。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 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④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 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 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 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究其原因 是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 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 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 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 少数民族文化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 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而言,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好的体验,自然能创作出比其他民族作家更深刻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B.作家既要深入思考和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也要固守民族的立场,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学作品。
C.反映本民族的心声和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交流和融合,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之所在;本民族文化资源、世界视野、人类的共同关注,是少数民族文学繁荣的根本。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举雷振邦的例子,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
C.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准。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白族作家景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藏族作家阿来早在1994年就创作了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可直到1997年,这一作品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D.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
B.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
C.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条件。
D.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B.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C.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
D.文章从文化资源、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B.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C.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D.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法自然的智慧
赵建永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的运行效法自身。“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是道家的核心理念。
B.道家崇尚“自然”,“自然”最初是与人为相对的,后经变化发展,其含义更为丰富,可多角度解读。
C.儒家和道家的价值取向不同,但它们对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的认识是一致的,二者相反相成,互补互促。
D.道教用实践阐释了道家的观念,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这些观点得到了冯友兰的充分肯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突出了“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及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引用《老子》原文和专家解读,详细地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为下文提出“环境伦理”的观点张本。
C.文章阐释了“道法自然”的概念,分析了“道法自然”对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最后对人类提出要求和希望。
D.文章紧紧围绕标题“道法自然的智慧”展开论述,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所以人类必须首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生存的物质问题。
B.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它对我国医药学术的发达贡献较多即是明证。
C.“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提倡人类的活动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生态文明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道法自然”而进行的实践,这样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