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1944年,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这标志着敦煌石窟从此收归国家保护、管理,结束了任由自然风雨侵蚀、人为盗劫破坏的历史。如今,敦煌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遗址博物馆、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研究中心、国际敦煌学研究基地。
坚守莫高窟60多年的资深文物研究保护专家孙儒涧近日回忆起敦煌石窟保护七十载的往事,他说1947年他初到敦煌时滴水成冰的寒冬滋味令他记忆犹新。同时,吃水困难、缺衣少食等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曾成为他坚守的困扰。“但敦煌文化的感召实在令人难以抗拒。”
(摘编自冯志军《敦煌石窟保护七十载:文化感召下的坚守》)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提出,任何一个物质到一定时候都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敦煌的“消失”不可阻挡。敦煌的保护者和研究者希望延缓敦煌衰变的速度,让它能够比较长久地留下来。
“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这些壁画、彩塑是一些泥巴、草、矿物颜料、动物胶制作出来的,都是非常脆弱的,总有一天会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要和时间‘赛跑’。”王旭东说。
王旭东告诉记者,敦煌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好文物本体,还要将文物的信息、环境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这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壁画空鼓、起甲、崖体风化、坍塌……自然或人为因素都给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经过几代“敦煌人”的努力,文物的病害得到了控制和改善。现在,敦煌文物保护中,起甲壁画修复、壁画脱盐、空鼓壁画修复等保护流程都形成了规范,敦煌从抢救性保护逐渐过渡到预防性保护。
据了解,目前敦煌的预防保护包括安全防范、监测预警、数字化三个方面,并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和“数字敦煌”系统。
“在多年的保护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日常的管理、监测、维护比主动干预更重要。”王旭东说,敦煌所有开放洞窟和重要洞窟都安装有传感器,用以监测莫高窟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变化,包括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定点定时监测大气颗粒物和微生物活动等,并实时传送至监测中心,一旦发现相关指标超过阈值,这个洞窟就将暂时关闭。
(摘编自童方《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石窟保护在和时间“赛跑”》)
材料三: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备受全球瞩目的“数字敦煌”项目已悄无声息的将敦煌石窟带向全球各地,普通民众用手机亦可畅游藏于“深闺”的绚丽洞窟。
“数字敦煌”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把藏经洞文物与莫高窟数字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前景令人鼓舞。比如:所有资源都免费公开的国际敦煌项目渐显成效,法国国家图书馆把所有馆藏敦煌文献的数字化成果捐献给了敦煌等。
(摘编自冯志军《敦煌石窟探全球共享海内外众议“数字敦煌”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前,对敦煌石窟的保护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自然和人为因素都破坏过石窟。
B.王旭东认为经过几代“敦煌人”的努力,对敦煌石窟的保护已开始从抢救性保护往预防性保护过渡。
C.敦煌石窟文物的制作原料多是泥巴、草、矿物颜料和动物胶等,这种文物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D.数字敦煌工程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手机、网络,使敦煌文化走向普通大众、走向世界,实现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石窟得以保护,离不开像孙儒涧这样因受敦煌文化魅力感召而来的研究保护专家的不懈努力。
B.敦煌的预防保护包括安全防范、监测预警、数字化三个方面,并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和“数字敦煌”系统。
C.敦煌文物保护的经验告诉我们,较之于文物本体保护,文物的信息、环境的保存更要重视与加强。
D.数字敦煌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法国国家图书馆把所有馆藏的关于敦煌的文献成果捐献给了敦煌。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目前对敦煌石窟的保护途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9 11:4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石头,进入人玩味的世界,就成了审美对象,不是纯然之物了。中国人还将石作为艺术品,即利用石进行艺术创造,从而表达心灵。这时的石就不是简单的把玩对象,而是一件艺术品了。
赏玩石需要人工加工的因素,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其中透露出的思想值得玩味。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自然天成,不露雕琢痕迹。
如选石,清梁九图《谈石》说:“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者我不中选,曰皱曰瘦曰透,昔人已有成言,乃有化工之妙。”一块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是自然的,但不代表这样的自然之石就能入选,人们选择那些能突出自然天工之妙的石,即依照人的眼光所体现出的造化特征,或者说富有人的精神性因素,如对瘦漏透皱的偏好,显然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的玩石者,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造石”方法,不是人创造出石头,而是通过人的努力,再加以自然的伟力,创造出一种合乎人们审美习惯和生命追求的石来。南宋赵希鹄有“怪石辨”之说:“太湖石出平江,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或用烟熏,或染之色,亦能黑。”这种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很多奇石就得自于这样的手段,“鬼斧神工”中也包括了人工,不过人工的痕迹不露,做得如天然创化,这是不可置疑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在今天则有所背离,以致破坏了中国赏玩石的基本审美规律。以奇为尚,人工雕琢痕迹尽显,有的甚至是粗糙、拙劣的;石的深加工,使其更向工艺化方向发展,石原有的古拙苍莽的意味荡然无存。
中国传统的玩石,还注意辅助设施的配置,将其置于最能体现石的特点的地方。梁九图说:“选石得宜,次讲位置,位置无法,无以美观。鬼斧神工俱成滞相,此事只堪为知者言耳。”所谓“位置”,就是石的布局。他认为,石的位置得当,还需要小景的配置:“石上种莳之法,竹与木俱宜,极小然后重峦叠嶂,始露大观,唯必择其小而枝柯苍劲者裁之,令见者有穷谷深山之想,一苔一草俱费匠心。”
在这方面,古人还有“石无位置”的观点。《小窗幽记》说:“山居有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石无位置,不是不讲究位置,而是要有自然天成之趣,不能流于机心,不能有人工的痕迹,人精心设定的位置,就像没有经过加工一样。即如东坡题其壶中九华石所云:“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零落散漫中,可见自然之妙;刻意安排处,反伤真趣。
从选石、造石到位置的斟酌,都是对石的再创造,一块精心雕琢的玩赏石已经不是纯然的外物,而成了一种艺术品。这些艺术的再创造,都必须遵循“虽叨人力,全由天工”的准则,必须合自然之秩序。这是中国赏石文化最根本的思想。
(选自朱良志《顽石的风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为艺术品的石头”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渗入了人的因素,既非纯然之物,亦非简单的把玩对象。
B.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摆脱了石头的原始状态,成为人们表达心灵的艺术载体。
C.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本质上应是自然之石,也就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头。
D.作为艺术品的石头可以说是经过了人力的加工,但又不露人工痕迹的石头。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选石中对“瘦漏透皱”的偏好,表明石的美学特征是人们审美观照的结果。
B.赵希鹄的“怪石辨”说明在“造石”过程中,人力的作用略胜于自然之力。
C.梁九图认为,石的布局倘不得当,会灭没了天地之美,有愧于造物之精华。
D.作者认为中国赏石文化最根本的思想是人力与天工的协调作用、完美融合。
【小题3】请简述石头的艺术再创造中“人力”与“天工”的辩证关系。

同类题2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段

古 渡   朱以撒

①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②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款款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与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③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④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⑤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⑥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⑦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⑧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⑨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小题1】文章第⑺段中,作者说:“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古渡”与“长桥”各承载了人们怎样的生存观念和生活理想。  

【小题2】作者在第⑵段中有声有色地描述了记忆中在古渡见到的一些生活场景,请你用三个短句对这些生活场景进行概述,并说明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作者对古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有关浓浓的怀旧情绪,同时又说“生活在日日向前”“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请具体谈一下你对“怀旧”和“向前”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会宁皮影戏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会宁皮影多以牛皮、羊皮、驴皮制作而成,一台皮影戏至少需要四至五人才能完成,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大年三十晚九时许,新添堡乡河屲wā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家传来阵阵鼓乐声,村里组织的新年皮影戏演出在这里鸣锣开演。

河屲村是会宁县新添堡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晚上九点,乡亲们在家里欢聚一堂,唱着皮影戏过大年,让我们感受到了皮影戏的魅力。

走进牛俊魁家,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正在他家的正房里上演,老艺人牛俊魁在白色幕布后舞弄着皮影角色,边舞边唱,另外三人时而拉二胡,时而吹唢呐,敲锣打鼓配合默契,村民们看得全神贯注,记者也被精彩的演出所吸引,跟着看了起来。在演出结束后记者走进幕后,体验了一把皮影戏的演出过程。

据介绍,牛俊魁是会宁皮影戏的传承人之一,他不仅可以熟练制作皮影道具,而且能够演唱多部传统戏曲。每逢新春佳节,他都要带领村里人白天搭台,晚上唱戏,每场皮影戏要演出两三个小时,以丰富乡亲们的节日文化生活。

新添堡乡河屲村村民邵启虎对记者说,本地文化活动比较单纯,到过年的时候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看一看皮影戏,耍一下社火,自娱自乐,大家都比较高兴。

(“会宁广电网”记者 甘孟玉 荆平)

材料二: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上的活动屡见不鲜。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的跨界民族,也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千百年来,作为善于迁徙的狩猎民族,他们将本民族的***、市长再忙也要出席,这些都提高了紫砂陶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承下去,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贺云翱教授说,“除了宜兴紫砂壶,像苏州的刺绣,南京的云锦,这些非遗项目都兼具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在学。相比之下,南通色织土布就与现代人的生活离得稍远些,对于这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政府就更不能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也有专家认为,整个社会都应该为非遗的传承出一份力,在韩国、日本,每年都会有企业家出资赞助非遗项目,定期举办一些展览,让民众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摘自《光明日报》:《非遗传承,难在哪儿?》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鄂温克族是一个善于狩猎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将驯鹿、瑟宾节等习俗延续下来,如今驯鹿已成为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
B.材料一侧重报道了民间艺人在自娱自乐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材料二侧重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得到保护和创造了效益。
C.会宁皮影戏有上千年的历史,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乡土气息浓郁,为村民喜闻乐见,也成为当地农民过年时唯一的一项自娱自乐的活动。
D.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经费划拨、宣传、重视民间的非遗传承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些工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将驯鹿、瑟宾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草原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得到了经济效益,也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B.新添堡乡河屲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在自家院子里表演皮影戏,其目的是保护皮影戏这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C.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已经88岁,因为后继无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
D.内蒙古非物质遗产旅游项目不仅吸引了国内的游客,而且也走出国门,通过举办“文化周”活动,将草原传统技艺远播世界。
【小题3】从材料三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①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
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②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子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③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渊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选自2007年8月《北京晚报》,有删改)
【小题1】在第①段中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小题2】第②段中划线句“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中的“答案”是什么?
【小题3】第③段“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中的“神”和“魂”分别指什么?
【小题4】本文作者着重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哪三方面的情况?作者对季羡林先生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象里。这一刻他那么真实的出现,仿佛迎面而来,原来这大地上真的有过他!

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褪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无论功过,他将中国人扭到了一起,虽然多用了点力。“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小题1】第⑼段划线句“帝国只是陪葬”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虚拟了秦皇与“我”的大量对话,其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作者反复写到“压迫感”,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
【小题4】以下各种说法,对文中秦皇神态描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⑸⑹段中秦皇由哭到恨由软弱变坚强而“平静”下来。
B.第⑺段中秦皇的“笑”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统天下的自负。
C.第⑾段中秦皇因中国人鄙视他而“愕然”。
D.第⒁段中秦皇的“喟然长叹”包含了意外失落寂寞等复杂情感。
E.第⒁段写秦皇因身处地宫被人遗忘而“孤独”。
F.全文对秦皇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让人可亲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
【小题5】本文具有“赋”的写法特点,请就此以第⑴和⑿段为例作评析。(至少写出两点)
【小题6】《过秦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对比,本文将中国人对秦皇“鄙视”与“仰望”的态度作对比,其用意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