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一是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 族题材的作品;二是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是 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 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 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 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②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 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们能够写出 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 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 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 身份决定的。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 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 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③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 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 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 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 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 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 与世界对话。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 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④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 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 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 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究其原因 是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 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 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 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 少数民族文化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 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而言,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好的体验,自然能创作出比其他民族作家更深刻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B.作家既要深入思考和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也要固守民族的立场,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学作品。
C.反映本民族的心声和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交流和融合,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之所在;本民族文化资源、世界视野、人类的共同关注,是少数民族文学繁荣的根本。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举雷振邦的例子,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
C.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准。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白族作家景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藏族作家阿来早在1994年就创作了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可直到1997年,这一作品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D.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2 01:49: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机张飞

张飞会开车,是在部队里学的,张飞的驾驶技术很好,车开得又快又稳,技能比赛还多次获奖。凭着这些证书,刚转业,张飞就当上了桃花镇党委书记刘东海的驾驶员。
刘书记的前任驾驶员自己买了辆车跑客运,据说,是刘书记帮他搞的营运路线牌,但他自己否定,说自己跟随刘书记这两年,认识的熟人朋友多了,哪需要刘书记亲自出面。工作交接完了,他拍拍张飞的肩:小子,给领导开车要精灵点,领导不会亏待你的!
第一天给刘书记开车,是去崖角村调研“三农”问题,路上,刘书记问张飞,部队的驾驶员要遵守《保密守则》吗?张飞说,当然要遵守。刘书记饶有兴趣地说,你背几条我听听?张飞一边开车,一边念道:一、不该说的国家秘密,绝对不说;二、不该问的国家秘密,绝对不问;三、不该看的国家秘密……张飞一口气背完了十条,刘书记赞道:不愧是部队培养的,非常好!我说,张飞,我们这是小地方,涉及的国家秘密几乎没有,我想,你以后,就把这十条守则中的“国家”二字去掉,可以吗?张飞未置可否。
崖角村的路况很差,坑坑洼洼,张飞紧握方向盘,一句话都不敢说,开得很吃力。刘书记坐在车里,颠上颠下,颠得腰酸背痛,屁股都颠疼了。
崖角村的村委一班人早就站在村头迎接刘书记,看到刘书记下车,一起涌过来问好,一叠声地说:我们村好久都没来过车了,货车都进不来,更别说小轿车。又望着张飞说:你这师傅好大胆,好技术啊!张飞揩着额头的汗水,露出一口白牙笑了笑。
刘书记在村里走了一圈,对制约村里经济因素得出了结论:路不好!答应拨资三十万元将公路改造成水泥路。村委一班人一下子两眼放光,激动地抓住刘书记的手说,领导英明,领导英明!回去时,崖角村村委书记装了两篮土鸡蛋、3只土公鸡找到张飞:今天,你把刘书记送来了,真是帮了我们天大的忙啊!这们这里穷,没什么好东西感谢领导。我给你的是一篮鸡蛋、一只公鸡,其余的全部给刘书记。麻烦你送到他家里。张飞连连说不行,他说领导也不会要的,你们还是留着自己吃吧。俩人争执起来,刘书记过来问是怎么回事。张飞说他们执意要送,我就想把它们买下来。说着便掏钱,刘书记一愣,便说好了好了,我也买了。掏出两百元钱。回去路上,刘书记有些不高兴,快到家时,终究还是开口了:张飞,你怕公鸡咬你呀!张飞说,我是不怕,我怕它们冷不丁啄你一下!刘书记嘿嘿地笑。
刘书记渐渐对张飞有些头疼起来,张飞在部队呆久了,在地方上有些不合潮流,给土特产不要,要就拿钱买,给点“心意”装在信封,还认真地问把信封带给谁,别人请刘书记吃饭,刘书记要坐车去,张飞送到了,他却不去一起吃,宁愿自己去吃碗面条。刘书记曾经想过要换掉张飞,但是,一是没选到如张飞那么技术好的,二是张飞憨厚诚实,挑不出毛病。而且,这么快就换人,别人会认为他刘东海肚量小,容不得人!
刘书记得知张飞媳妇下岗了,说他可以帮忙找个工作,张飞慌忙说不用麻烦领导,后来问他媳妇去哪儿上班了,他说在商场当营业员。书记说那不是很累吗?张飞说不累,正好减减肥。
崖角村的公路终于修好了,说终于,是因为资金问题,刘书记向县里跑了好些趟,才到了位,途中,修修停停,两年才正式通车了。

通车仪式请了县里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当崖角村村委书记接受采访时,老书记老泪纵横,说这条路全靠刘书记下村来调研,现在村里什么都能运出去卖了。说到这里,老书记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说,你们一定要好好报道刘书记,他是个好领导啊,我们要送他几只土鸡蛋都不要,还拿钱买啊!记者当下抓住线索深入采访,第二天,头版头条:送去一条致富路,买下一篮土鸡蛋。副标题:平溪镇刘东海书记为崖角村办实事纪实。

没过多久,县组织部到平溪镇考察,郑重地告诉刘东海,他们考察他两年了,决定将他调某局当局长。见他疑惑不解的样子,来人说,以前有人反映你作风不踏实,但后来看你换掉了贪利的司机,又多次拒吃拒请,还为群众办了些实事……
刘书记高兴极了,这是他以前从没想过的好事啊!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飞。他说,张飞,我要是真调走,你也跟我走,我还要请你当司机!

张飞说:谢谢您如此看重我,我也有好消息告诉您:我考上公务员了,马上要去报到了!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飞是一个退伍军人,技术好,有追求,并且有责任感、正义感,不谋私利,反对腐败。
B.刘书记是一个以权谋私的腐败官员,通过他前任司机的经历暗示了他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C.刘书记让司机张飞背诵部队的《保密守则》,是为了变相警告张飞,做领导司机,凡事要注意保密。
D.小说结尾写刘书记和张飞纷纷有升迁的喜讯传来,目的是暗示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刻画刘书记时时,既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又借助周围人的表现来进行衬托。
B.张飞背诵《保密守则》这个细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突出了张飞的责任感和刘书记的心机。
C.详写了崖角村村委老书记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现了农民的淳朴,赞扬了刘书记为百姓谋福利的优秀品质。
D.作者对刘书记的前任司机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却使得一个善于钻营、贪利奸猾的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3】这篇小小说中作者详细写了“崖角村”的两件事,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刘书记被调到某局当局长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你认为这个刘书记当上局长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诗的自然美
①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迁就人。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拘,没有得失的考虑。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②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正如宋代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 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③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④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谈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凉意。
⑤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日“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日“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日“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日“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待”字、“掷”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御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⑥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⑦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决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的自然美既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完全一致,也是英国诗人济慈“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艺术观的生动体现。
B.元好问在《论诗》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评价是对陶渊明自然精粹的语言特点的很好诠释。
C.陶渊明《杂诗》中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等诗句体现了其作品哲理性的特点。
D.本文从美学、哲学、宗教、文论等方面对陶诗自然美的精微处进行解读,引用诗句、诗论议理,深以披露,晓以众人。
【小题2】关于陶诗的自然美,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从来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道理,产生感情,受外力诱发便写出了诗。
B.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他的诗里并没有什么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C.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故清人潘德舆评价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D.陶诗的自然美,在语言上表现为不露痕迹,自然精粹,这更见其对语言锤炼和雕凿的高深之功。
【小题3】下列关于陶诗“朴素美”和“语言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等诗句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B.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在陶诗中完美统一,使陶诗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
C.陶诗“去去转欲速”“前途渐就窄”两句借道路来表达老年人生的深度体验,言简意赅。
D.陶渊明运用炼字、比拟、用典等技巧驾御语言,将语言锤炼得十分精粹,诗歌纯熟自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本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C.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D.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文章,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愧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怀念,读来扣人心扉。
【小题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小题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出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葛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如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合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承载的人文精神消逝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D.文章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小题2】文章第三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一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像国子监或者太学一样的学府,其含义在整个古代基本上是一致的。
B.“国学”是指一种学问,这种见解产生于清末民初这段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与我们现在对国学的认识相符。
C.“国学”一词在清末民初就开始有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这一新的含义,虽然这个词的用法在那个时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D.“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