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士刘文典
汪修荣
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因父亲以经商为业,家境较好,所以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后通晓英、德、日等多种外语,这在民国学人中也是较少见的,这大约也是他后来倨傲的一个原因。一九○六年,刘文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芜湖安徽公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当时,陈独秀、刘师培正受聘于这所学校,担任学校教师,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同年,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在安徽公学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九年,刘文典赴日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当时许多青年学子和学术精英留学日本,刘文典正是在东京结识了流亡日本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不久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成为章门弟子,并在章太炎等人影响下开始反清活动。  
一九一二年,刘文典学成回国,与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创办《民立报》,任编辑和翻译,经常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思想。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在场的刘文典也手臂中弹受伤。同年刘文典再次流亡日本,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决定专事治学之道。一九一七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聘请刘文典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攻校勘学,从此踏上治学之路。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刘文典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担任英文编辑和翻译,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名重一时。
一九二八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预科主任,也曾任校长一职。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大附近省立第一女中校庆,安大学生在看戏过程中与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诬蔑学生捣乱,请军警弹压,遂引发一场学生风潮。时值蒋介石路经安庆,蒋对此十分恼怒,召见刘文典训话。刘文典对蒋直接介入学校具体事务十分不满,这次见面自然很不愉快,蒋让他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肇事的学生,刘却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蒋介石听了十分恼怒,将刘关押起来,并宣布解散安徽大学。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安大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到省政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文典,同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及蔡元培、胡适等人,请求援助。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迫不得已,最后同意保释,但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大。刘文典被关押七天后,于十二月五日获释。此事曾轰动一时,刘文典也因敢于直接顶撞蒋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七七"事变后,刘未能及时南下,鉴于他的名望,日本人通过周作人来做他工作,请他出来任伪职,遭到他断然拒绝。刘文典对周作人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日本人被他的态度激怒了,闯进刘家翻箱倒柜。刘愤然作色,拒绝回答日本人的任何问题,翻译官责问道:“你是留日学生,太君问话,为何不以日语作答。”刘称"以发夷声为耻",拒不说日语。一九三八年,在朋友帮助下,刘文典化装逃出北平。
刘文典的治学生涯始于一九一六年。到北大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淮南子》校勘上,经过多年努力,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刘文典一时声名大振,由此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胡适破例为其作序:"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其功力之艰苦如此,宜其成就独多也。"此后胡适又在《中国思想史长编》中给予高度评价。刘文典并没有就此满足,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在校勘界声誉日隆。
刘文典虽然语言有些放诞,身上多名士派头,但治学之严谨却是不容置疑的。刘文典自视甚高,佩服的学者极少,陈寅恪就是其中一个。刘对同辈人很狂,十分倨傲,但平时对学生却十分亲切,平易近人,没有一丝架子。当年弟子这样描述他在昆明时的形状:"先生身材不高,晚年体弱瘦削,虽为一级教授,日常均身着青布长衫,脚着布面圆口鞋,不修边幅,却飘逸自如,不失学者风度。” 刘文典一大雅好是看滇戏。带他进入滇戏的是他的学生、著名古典文学学者陶光。据说人到中年的陶光看中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滇戏女艺人,便想请刘文典作媒,于是经常拉着刘去看滇戏,结果刘渐渐迷上了滇戏,而陶也成全了好事。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刘甚至认为能真正保持中国之正统者,惟有滇戏。四十年代,他几乎天天泡在滇剧场中。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对自己的进步十分高兴,兴奋地说:"今日之我,已非昔日之我!我‘再生了’!"
相关链接:
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令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莫娟娟、付嘉明《赤子真情刘文典》)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文典早年考入安徽公学,后赴日留学师从章太炎,受环境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较早开始了反清活动。
B.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再次从日本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他的治学生涯也就始于此年。
C.一九二八年,安徽发生学生风潮,蒋召见刘文典训话,让他严惩肇事学生,刘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刘文典因此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D.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由此奠定了刘文典在学术界的地位。
【小题2】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刘文典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又出国留学,并成为章太炎的弟子,这对他后来在治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有决定性影响。
B.刘文典学成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时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只得流亡日本;再次回国时,他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以此传播革命思想。
C.蒋介石平息学生风潮的方式是责令刘文典严惩肇事学生,这让刘文典颜面无存,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当面顶撞蒋介石和之后各界的积极援助。
D.刘文典与周作人面对日本人做了不同选择,本文写周作人劝刘文典,既突出了刘文典的民族气节,也表现了对周作人的不齿。
E. 刘文典因为才能卓绝而轻视同辈,受陶光的影响而痴迷滇戏,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上再生,这些都能很好地突出传主的形象。
【小题3】刘文典身上充满了傲气,你对这种“傲”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8 05:49: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回顾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战后婴儿潮,国家鼓励通过生育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到60年代,中国极度贫困,这固然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但也说明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出现并日益严重。所以 ,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 实施以人口控制为导向的人口政策。到了90代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生育更替水平 是指同一批育龄妇 女生育子女的数量 恰好能替代她们本 身以及她们的伴侣数量。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更替水平的生 育率,是指平均每位妇女生育2.1个子女。这样 ,下一代人口数能够更替上一代人口数。当平均每位妇女生育子女数小于 这个水平,人口再生产总 体上呈现内在萎缩状态。目前,我国 妇女生育水平仍旧在下降。贝克尔为生育和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提出了里程碑式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人类的生育是把孩子作为耐用品进行投资的一项行为选择,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人们选择生育孩子与否的主要考虑因素。

(摘编自任远《后人口转变》)

材料二:

表1:老年人口占比调查和预测


注:实线: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财务司 2002 年假定总和生育率水平为 1.8 时,对老年人口所占百分比作出的预 测。这一预测已被证明是科学正确的 。
虚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对老年人口比例的调查。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发展中国家往往以 60 岁为老年的起点,认为 60 岁以 上人口比例达到 10%即为老龄社会。

(转自郭志刚《中国 低生率进程的主要特征》)

表2: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材料三:

生育率下降和 人口增长放缓往往被认为缓解了人口 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压力。生育率的下降首先减小了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并带来社会抚养比的下降和人口红利。但长期人口低生育率以后,劳动力数量和比重开始转而下降,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出现社会劳动力不足的局面。老年人人口比重则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抚养压力不断提高,到 2020 年我国的人口抚养水平将会达到 50%的高水平,进一步加剧劳动力数量相对不足给经济增带来的压力。

(摘编自任远《后人 口转变》)

材料四:

2015 年10月,中国决定结束长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实行单独二孩,并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二孩政策。从2003年到2013年间,中国出生人口始终在1600万上下波动。2016年,根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推算,中国出生人口超过了1786万,生育水平 提高到 1.7以上。

(摘编自“人民网” )

【小题1】下面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口老龄化是长期低生育率的产物。若生育率保持稳定,老龄人口占比将同步实现稳定。
B. 据表 1 两条曲线,对老年人口占比的调查和对此预测的结果,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C. 中国总和生育率 的下降突出表现为一孩总和生育率的较快下降,至 2015 年降至新低。
D. 单独二孩政策实 施后,二孩总和生育率有所提高,但改变低生育率现状还任重道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生育率水平总体低迷,其根本原因是生育孩子的成本的增加。
B. 我国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在人口制约生产力发展 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过渡性政策。
C. 社会抚养比,与儿童、老年人的人口数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力人口数量成反比。
D. 2005年到 2015 年,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逐年小幅降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A.我国人口政策改革的历史表明,人口政策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最核心的政策工具。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 谈谈如何应对低生育率这个综合的社会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的名义

袁省梅

一九四六年深秋的一天,羊凹岭的阳光很好,风也柔和,绸子般拂在李妮的脸上。

李妮纳着鞋底,竖起耳朵听屋里男人跟人低低地说话,她不安地向左右巷子看个不停,一针要拉扯好一会儿。

男人他们在说什么?李妮不知道。男人不跟她说。李妮是男人的童养媳,男人却唤女人姐。男人从县城的学堂回来后,就忙了起来,经常出去,一出去,几天都不回来。也有人来家里找男人。人一来,男人就唤李妮出去,嘱咐她别远走,坐门口。

李妮知道男人是叫她看着人,她隐隐觉得男人在干大事,可她不问,一句也不问,提着蒲团端着针线笸箩就坐到了大门边,有人来,她就咕咕地唤鸡,或者咪咪地叫猫。屋里的声音倏地就静默了。

有一天,李妮从门缝看见屋子的土墙上挂了一块红布,红布的一角有灿灿的镰刀锤子样。男人和两个人站在红布前,举着拳头……李妮一惊,针扎到了手上,心慌慌的轻手轻脚地又坐到了门口,还好,巷里没人。李妮听说过红布的故事。李妮没想到男人也跟红布有关系。李妮的心一下子热热的。

一个深夜,男人发高烧,咳咳着唤来李妮,把一个布包交给李妮,说,姐,这个很重要,关系着五仙村一村人的命。

男人说,姐,你行吗?

李妮说,你行我就行。

男人点点头,说,姐,让你受苦了。

李妮眼里一热,却装作镇定地说,放心,我在,信就在。

李妮把信揣在肚兜里,转脸走时,说,我有一个事。

李妮说,我想在那块红布前,也举一下拳头。

男人不解,为啥?

女人说,因为你在红布前举过。

男人的心一下就柔软了起来,心潮涌涌荡荡。男人是没想到他的童养媳他的姐姐,一个看上去粗粗笨笨的女人原来有思想觉悟。

男人从墙缝里出一团柴草,柴草里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李妮看见了那块红布。男人把红布挂在墙上,告诉李妮这是党旗,共产党的旗。男人说,在党旗下宣誓,就是共产党员了,就要为人民做事。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流血牺牲不怕,严刑拷打不怕。

男人看着李妮说,你怕吗?

李妮说,不怕。

男人说,入党,得经过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审查。

李妮说,我等。

李妮要走时,男人扯过一条围巾给李妮围上,说,冷,小心点。

李妮知道,围巾是男人县城的女同学送给他的。可李妮没有拒绝。李妮喜欢男人给她的这份温暖。

李妮没想到送完信回来后,屋门洞开,不见了男人。

李妮抱着围巾,瘫坐在地上,嗷嗷地哭。李妮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再看见男人时,是在县城的乱坟岗。男人被敌人暗杀了。

日子长长短短地过着,李妮的每个晚上,都要抱着那条围巾说一会儿话,家长里短,社会变革,唠唠叨叨,有什么就说什么。隔上一段日子,李妮还要把那面党旗拿出来,挂在墙上,想起男人在党旗前举拳头的样子,也举个拳头,笑一阵,哭一阵。

好多年后,县志上有了男人的名字,县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也刻下了男人的名字。男人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名共产党员,组织参加了多次对敌战斗,发展了多名共产党员……年老的李妮每年都要抱着围巾抱着那面党旗去陵园祭奠男人。李妮去的日子不是清明节,而是男人叫她送信的那个日子,是她在党旗下举拳头的那天,也是男人给她围上围巾的那天。

李妮把党旗挂在碑前,上了供品,点了香烛,围上围巾,举起拳头,喃喃一会儿,然后,就走到碑前,在男人的名字上划来划去,划着划着,李妮的脸上就划出了一行行的泪水。

李妮从陵园出来,还要到政府办公地方去。李妮要政府给她一个名分——她是男人的媳妇。

李妮一遍遍讲她的童养媳的故事,讲婆婆给他们成亲的故事,讲男人跟人在党旗前宣誓的故事……独独的,她不讲自己送信、放哨的事。李妮觉得这些跟她要的名分没有关系。政府经过调查,给了李妮军人家属的荣誉,再编写县志时,男人的故事里就多了一个名字——李妮。政府还要给李妮一笔抚恤金,李妮不要。李妮抱着男人给她的围巾,抹着眼泪说,有这个名分就够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的羊凹岭深秋平静的风景和李妮纳鞋底时的神态、动作等紧张状态形成对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男人的心一下就柔软了起来,心潮涌涌荡荡”这一句,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人对李妮的怜爱和敬重。
C.小说采用顺叙手法,脉络清晰。同时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叙述视角集中,刻画出了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
D.小说文字简洁,善于运用动词。如小说中加点的“掏”“摸”两个动词,反映出男人在当时的局势下,对收藏党旗的谨慎。
【小题2】小说中的“李妮”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红布”与“围巾”在文中内涵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说,时代之新与诗歌之新的碰撞结合,凸显出一种极富生长力的观念和不可或缺的价值;那么,在文本内部的诸多层面,这种碰撞结合同样显示出丰富的可能性乃至必要性。

首先,它意味着诗歌写作的“经验之新”。我们今天面对着无比新鲜而丰盛的生活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经验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其实还并没有被我们的诗歌写作充分捕捉。当一样事物,始终没有在诗的意义上被“赋名”、没有在诗歌的意象谱系中获取合法席位,那么它就还没有真正进入我们时代的审美记忆。我们曾熟稔于歌颂麦子,但如何去写沙县小吃和麦当劳?当一种经验不曾以诗歌的形式得到提纯、并赋予全新的震惊,那么这种经验,恐怕就还难以称为充分地同我们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因此,新时代的诗歌需要克服僵硬的观念和美学的惰性,不断寻找书写表现的新的对象、观看和介入世界的新的方式、消化当下经验的新的美学器官。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说,“美国诗歌需要一个强大的胃可以消化橡皮、煤、铀和月亮。”对中国当下诗歌来说,这样的胃同样重要。

其次,在“经验之新”以外,我们也在期待着新时代诗歌的“视野之新”。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已习惯了某种个体色彩浓郁、关注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语境。这样的语境本身并没有问题,它为我们培育出了大量优秀的文本和正面的价值;但随着诗歌写作的不断发展,由此而生的某些副作用同样值得我们反思:例如对琐屑经验的过度纠缠、情感模式的同质化总体性视野的缺失、价值内核的空心化等等。诚然,当代社会带有总体想象破碎、经验碎片化、个体意识高度觉醒等特征,但这并不必然地构成诗歌自我关闭、视野萎缩的理由。我们期待着更开阔更深邃的诗歌视野和精神格局。

此外,诗歌作为一门技艺,同样有着对“表达之新”的要求。新诗百年,诗歌的修辞技术持续进步、理论资源愈发丰富、诗歌理念不断更选,至于今日,应当有继续乃至加速的发展。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威續显著、国民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升,诗歌的创作及传播在政策扶持、读者基础、社会认同等多个层面都处在积极环境之中,我们可以期待诗歌抵达新的技术高度、提供新的有效表达,进而提供对时代的全新想象方式、对身处新时代之中的自我的新的体认途径。与此相关,我们也会对此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诗人抱有期待,也即“写作者之新”:他们接受过更系统的诗歌教育,对写作和生活拥有更当下性的观念,对我们所身处的全新时代有着更本能的认知和更深切的认同。真正伟大的诗人,注定要与自己的时代发生千丝万缕、复杂深刻的关联;而真正伟大的时代,也总是值得在诗歌之中,建立起自身更长久的形象。

(摘编自李壮《时代之新与诗歌之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验之新的可能性乃至必要性主要缘于诗歌写作对当下新鲜生活经验的漠视。
B.视野之新需要我们反思个体色彩浓郁、关注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语境的弊端。
C.表达之新强调诗歌的修辞技术、理论资源、诗歌理念等都应有进一步的发展。
D.写作者之新源于诗人对当下的认知,最终是诗人和时代经由诗歌的相互成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从诗歌的经验视野、表达、写作者等层面进行论述。
B.文章援引辛普森的论述,表明中国诗诗歌一样需要书写新的对象。
C.文章呼吁视野之新需要突破诸多局限是按照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论述的。
D.文章分别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阐释了诗歌发展在表达之新方面的必然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沙县小吃和麦当劳没有在诗的意义上被“赋名”,因而在诗歌意象谱系中没有席位。
B.如果一种经验未能以诗歌的形式提纯,那么它就无法与人们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
C.社会总体想象破碎等特征直接决定了诗歌写作总体性视野缺失,纠缠于琐屑经验。
D.新的表达可提供对自我的新的体认途径能够让我们对“写作者之新”抱有期待。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诗眼消解与篇法、句法与字法

葛兆光

(1)“诗眼”的凸现使诗歌意象的物理运动或自然情状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因而也使诗歌意象赢得了生命力,因此盛唐以后的诗人们似乎都迷上了这种语言技巧,我们在中晚唐诗歌中可以发现不少对偶整齐、诗眼精巧的句子……而“推敲”的故事和“一字师”的传说,分别出自中、晚唐,也说明了“炼字”之风在当时盛行。

(2)不过,这里又潜藏着另一种弊端,当人们纷纷去追求这一字之工、一字之奇的时候,却忽略了诗歌意义的整体建构,诗歌并不能仅由一个或几个字完成意境的创造,把其他意象都当作跑龙套的配角视为可有可无,其结果是把戏剧演成了单口相声,是把明星剧照当成了电影。中晚唐的一些末流诗人过分酌句斟字的结果正是如此有字无句,有句无篇,特别是他们把一些别人用得很精巧的字成双成对地镶嵌在自己硬凑的句子里,而且屡用不厌,就无形中使得“诗眼”成了“俗字”,有生命的“鲜菜笋”变成了无生命的“死鱼虾”,用宋人的话来说,就是“活字”变成了“死字”。

(3)于是,当人们越来越注目于诗歌的意义表达功能,越来越倾心于整体意境的自然高远,而厌倦僵滞呆板的形式拘束时,诗人便开始对“诗眼”冷淡起来了。请看宋人的几段话——“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其(指诗歌)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炼字莫如炼句,炼句莫如得格。”请注意,这四段话不约而同地把诗歌创作分成了三个层次,借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的话来说即“篇法”、“句法”、“字法”,而他们又不谋而合地认定“篇法”高于“句法”,“句法”高于“字法”,仍用王世贞的话来说,就是“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显而易见,“诗眼”即“炼字”的地位在宋人心目中是大大降低了,所以他们才一再地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

(4)是不是“以意为主”,以篇法即全诗整体意境气格为主就一定要把“字法”即诗眼的推敲抛开呢?显然不是。不过,强调同样也意味着忽略,就像眼睛专注地凝视一点必然对其他各点视而不见一样,尽管抱着求全责备的诗论家总是试图篇、句、字滴水不漏,锱铢必较,但事实上却总是十个指头按跳蚤,顾东顾不了西。当宋人注意到诗歌中“意”与“理”的表达的重要性时,他们就必须要对妨碍“意”、“理”传递渠道畅通的字、词百般挑剔,于是,本来三足鼎立,并驾齐驱的篇、句、字,便在出主入奴的心理中分出高下来了。《诗人玉屑》卷六引《室中语》将“命意”当成“主子”,而把择韵求字视为“如驱奴隶”,开了袁枚《续诗品》“意似主人,词如奴婢”的先河……《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论诗一段在香菱夸了一阵诗眼之后,林黛玉劈头说了一段话:“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当然是曹雪芹的意思,不过也正是曹雪芹从传统诗论那里贩来的“终审判决”。

(5)“句眼端能敲一字,吟肠何啻着千年”,是不是“诗眼”的推敲有碍于意脉的流动,是不是字词过分地远离了“字典意义”就有可能使意义的传递受到了阻碍,就像“混沌凿七窍”反而失去了生命?很难说。总之,在宋人高举“自然”、“意格”而贬低“字词”之后,诗眼就在自然流畅的诗歌中逐渐消解了。可是,对于诗歌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选自《汉字的魔方》,有删节)

【小题1】“推敲”的故事的当事人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2)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最后一段作者说:“诗眼就在自然流畅的诗歌中逐渐消解了”。请结合全文,写出“诗眼”“逐渐消解”的过程。(提示:将几个关键阶段列出即可)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中论述“诗眼”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诗眼”置于“篇法”、“句法”与“字法”中探讨,在正反对比中论述了“诗眼”彼长此消的诸种原因。
B.论述时不仅旁征博引,而且用语形象生动,像“单口相声”、“鲜菜笋”、“终审判决”、“混沌凿七窍”等说法即是。
C.第(3)段引用宋人的四段话,多角度证明了“诗眼”遭到了宋人的冷遇,表明宋人更重视诗意的整体性构建。
D.第(4)段使用了“求全责备”、“锱铢必较”、“百般挑剔”、“出主入奴”等一系列成语,隐含了对宋人冷遇“诗眼”的不满。
【小题5】文章第(5)段开头引用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作者对“诗眼”的“消解”持什么态度?你对“诗眼”的“消解”持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