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 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 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6 10:1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作品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一—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菇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领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之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芽儿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的、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是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也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菇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里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忱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和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菇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茹志鹃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萧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

相关链接:

①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已,宽厚待人。

(选自彭新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②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同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动荡的生活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在动乱的年代,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她的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向往和追求。
【小题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茹志鹃在六十年代进行文学创作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市场、经济、技术与 通 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经 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 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例如,只有那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一些国家的民族产业,将难以为 继。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人才纷纷流向了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 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 机 遇,也是挑战,
(摘编自《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商品相互流通。“给我一杯可乐,两块新奥尔良鸡翅,一个鸡腿堡,打包带走。”几乎在每 天早晨,位于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文轩书城旁肯德基店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点餐声。世界著名调查统计公司亚格首席分 析专家 David Chow 披露:根据他们公司的统计结果,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一个相同的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发出。换句话说,在肯德基这样的全球化餐饮连锁中,位于世界不同位置、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 人,会因为肯德基提供的菜单,由“众口难调”走向了“众口一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购物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使我们可以随时紧跟世界潮流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已成为对全球影响巨大的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外贸结构继续改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选自 2017 年 10 月 19 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四: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开拓国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出口企业要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 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并带动相关从属企业的建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 本。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进出口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也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这就加速了国家资金积累,增强了国力。
(摘编自《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
B.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受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影响,各国经济规则已经趋于一致。
C.据统计,同一天的同一时间,同一个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里发出。
D.材料三的图表显示,2017 年 3—9 月,我国每月进出口额起伏不大,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肯德基餐饮连锁的方式,因提供菜单的相同,使得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口味逐渐趋同。
B.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作为进出口大国,在许多方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
C.从材料三图表中可以看出,9 月份进出口交易额虽然最高,但同比增长却很低,增长前景令人不容乐观。
D.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进出口交易额的多少与同比增长率不成正比,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反而会低。
E. 开展国际贸易,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加大出口,就能筹措到更多的资金,就能使国家强大。
【小题3】我国应怎么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风看云喝茶

三石

“人生最为淡雅的事,莫过于三五知己一起听风,看云,喝茶。”亚东是在陪我喝酒后说的这句话,当时他正端坐在办公桌前那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茶香缭绕。

我知道这句话不是亚东的原创,依稀记得出自洪如辉的散文《茶的画境》。我不好点破,但亚东显然没有侵犯洪如辉知识产权的意思,随即便对我说:“这是洪如辉书中所写,可如今对我而言,却成了难以实现的心愿。”

我没有接腔,只是赶紧往亚东的杯里续上热气腾腾的水。

当然,我还抽空找了洪如辉,让他将请亚东喝酒改成喝茶。

我跟亚东是大学同学,当年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而洪如辉却是我多年的文友,虽然入仕多年,文章依然锦绣,只是仕途多不顺,一个文化局副局长当了十来年。此次局长位置空缺,洪如辉虽是文化人,却也免不了俗,脱不掉凡心。恰巧亚东空降到县里任职,如此三角关系,我自然责无旁贷。

喝茶的地点不用挑选,是离城三五里地的采芝斋,洪如辉姐姐家的茶庄。

我对亚东说:“山野之外,满山茶树的翠绿环抱之下,一间草棚,一张茶几,几张酸枝木的椅子,有风,有云,还有茶,只是不知道我和如辉兄算不算得上知己好友?”

亚东虽然没有正面回应我的话,但此刻他的心境肯定是极为轻松的,清瘦的脸上不时露出些许微笑来,四下打量着说:“到底是老同学,一句平常话,便如此记在心上,让我如何不诚惶诚恐。”

三人围坐,洪如辉便秀起了他的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手法纯熟而老道,博得亚东啧啧称赞。

都说品茶如品人生,这句话洪如辉自然是写过的,只不过是不是他的原创还得另当别论。三个可以说是事业多少有成的男人坐在一起,除了听风看云喝茶外,还得聊天。聊天过程中少不了感慨人生,除了人生,还有文学,甚至还有女人,就是没有提起洪如辉想担任文化局局长的事。

如此情景,以文化人自诩的我及洪如辉,自是觉得难以启齿。

不过,我多少清楚,有些事情也不见得要说得那么明白,以亚东在官场厮混多年的经历,不应该参不透此次茶香之外的余音。

几壶清茶过后,已是晚饭时间。几样农家小菜,一只茶汤清炖的土鸡,没有酒,亚东却吃得是斯文扫地。

分手的时候,亚东依旧不舍,还开玩笑说早晚还得来这采芝斋,听风,看云,喝茶。而此时,洪如辉如做贼般悄悄将两盒茶叶拎在了手上,在我用眼神示意下战战兢兢地放入亚东车内,局促地说:“两盒新茶,您带回去尝尝鲜。”

看得出亚东不想收,甚至将手伸向了茶叶,但也许是顾及我的面子,他还是将手缩了回来,然后跟洪如辉握手告别。

其实我一直没有跟亚东明说洪如辉的事,但在这之后不久,我便接到洪如辉的电话,告诉我他已经提拔担任了文化局局长,并让我过去一趟,一并去谢谢亚东的帮忙。

原本准备约亚东再去采芝斋喝茶的,可亚东却让我们上他办公室,我跟洪如辉便赶了过去。

洪如辉自然对亚东的关照表示感谢,亚东微笑着摆摆手说:“不用谢我,我了解过,早就该给你挑重担了。只是——”说到这儿,亚东停顿了下来,眼睛盯着洪如辉说:“我记得你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茶,注入无华的水,人的一生就可以在一杯茶里修行。有这句吗?”

洪如辉点点头。

亚东默默将边上的柜子打开,拎出两盒茶叶来,轻轻摆在桌面上,接着说:“茶,是好茶,但如果没有干净的水,你说,这样的茶,能够让人修行一生吗?”

洪如辉的脸霎时便红透了。

而我,同样尴尬得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掩饰地端起面前的清茶,一连喝了几口。

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亚东端坐在一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写出亚东在同学面前舒适、惬意、闲适的神态。
B.第五段交代“我”与亚东、洪如辉之间的关系,为“我”在帮助洪如辉一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埋下了伏笔。
C.亚东两次引用洪如辉文章中的话,一次表达自己的愿望一次批评洪如辉,后面一次引用也表现出亚东对洪如辉的了解。
D.小说结尾的那一句,照应了上文亚东批评洪如辉的话,含蓄隽永;也照应了开头与题目,使小说结构严谨。
【小题2】小说中的洪如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听风看云喝茶”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2017年03月27)

材料二: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2017年5月3日《经济日报》记者 郑 彬)

材料三: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旅游业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B.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云南旅游业绩下降情况,只是旅游整顿造成的暂时现象。
C.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不同于材料三的数据所反映是旅游的现实情况,所以不具有真实性,其参考意义不大。
D.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可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太合理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B.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导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报道了旅游市场最新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新闻价值更大。
C.材料一作为调查报告,内容的条理性强,语言平实准确,注意用数据说话,客观真实,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
D.材料二印证了材料一中部分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这一内容,说明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频发会影响客流量。
【小题3】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