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盛敏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洋垃圾”禁令颁布后,国内再生塑料的短缺对这些企业产生了倒逼作用。再生塑料行业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一部分企业停产;一部分以国外进口废塑料为原料的企业转而在国内建立自己的回收体系;还有一部分企业到国外建厂,将回收的废旧塑料直接加工成原材料,然后再进口到中国来。不可否认的是,回收过程中的污染也被挡在了国门之外。
著名时事评论员吴学兰坦言,短期来看,目前的“洋垃圾”禁令的确会对国内的再生资源加工行业产生冲击。但是长远来看,“洋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禁止进口势在必行,如果国内企业能够成功转型,那么经过严格处理的国产废塑料可以填补缺口。吴学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千秋大计,事关国计民生。中国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不会动摇,相关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调整生产模式,不然就有可能面临被淘汰关停的局面。”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指出,中国打击塑料“洋垃圾”的进口,对于富裕国家来说应该是一个信号,要加强回收,减少塑料吸管等非必要产品。“中国以往作为废塑料接收国令人心存感激。”德国《南德意志报》曾在一篇报道中如是评价。而如今,中国禁收“洋垃圾”,不仅将改善本国的生态环境,也将推动垃圾出口国尽快立法,促使垃圾就地回收。这或许正是中国的“洋垃圾”禁令对于整个世界的环保意义之所在。
(摘编自《中国重拳出击 倒逼多国环保改革》,中国网2018年6月26日)
材料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洋垃圾”是一种俗称,广义的“洋垃圾”泛指所有从国外进入中国的固体废物;狭义的“洋垃圾”特指以走私、夹带、瞒报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刘建国表示,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对广义、狭义上的“洋垃圾”都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布下铁网,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方面,严控合法的固体废物进口,减少总量,提升品质。”
“洋垃圾”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完善。刘建国表示,1996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经有过4次修订。彻底解决固体废物的非法进口问题,需要从法律角度作出更加严谨、清晰的表述,强化固体废物的污染源属性,弱化其资源属性,为严控固体废物进口、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提供更加“给力”的法律保障。
在国内进一步推行垃圾分类,我国拒绝“洋垃圾”的底气将更足,效果将更好。刘建国表示,现阶段我国自身产生的垃圾量非常可观,废塑料、废纸回收量均比进口量高约一倍,但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好,效率较低。把“洋垃圾”的入口堵上了,本国的垃圾分类也必须加快脚步。应出台配套政策,为国内的可回收物再利用提供渠道和空间,帮助再生资源企业由依赖国外垃圾转向消化国内垃圾,实现良性发展。
(摘编自《聚焦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实施 怎样彻底解决?》,《人民日报》2018年5月)
材料三:
为什么我国要进口固体废物?这要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为缓解原料不足,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同时为加强管理,防范环境风险,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然而,由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劳动力处置成本相对较高,环境处理设施建设需要高昂投入,部分发达国家在有价值的固体废物中掺杂医疗垃圾、电子废物和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质或直接销售给发展中国家以避免高昂的处置成本。而我国国内一些企业为牟取非法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导致洋垃圾非法入境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我国生态环境安全。
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在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视频会议中强调:“禁止洋垃圾入境是我们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宣示,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有力抓手。”
(摘编自《禁止洋垃圾入境 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环境报》2017年11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对“洋垃圾”的具体含义都做出了限制,并将洋垃圾回收过程中的污染挡在了国外。 |
B.发达国家有较高的环保标准,又不愿加投环保资金,出现了将废物垃圾输往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
C.洋垃圾禁令颁布之后,我国再生塑料资源出现短缺,部分企业因此濒临破产。 |
D.现阶段我国自身部分垃圾的回收量远高于国外垃圾进口,但垃圾重新再利用的效率较低。 |
A.国内资源再生企业如能成功转型,可以填补因禁止“洋垃圾”入境带来的资源缺口。 |
B.为使洋垃圾禁令有效实施,我国还需在国内可回收废物的配套政策及相关企业支持上下功夫。 |
C.我国虽已建成了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但仍有部分电子废物等有害物质流入国内。 |
D.固体废物有的可作为资源,有的是污染源,我们必须把式污染源的而垃圾挡在国门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