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慎重选择试点地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选择农民合作组织健全、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开展试点。对于“以农为本”不突出,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未能与农业有机融合,或者以非农业产生为主导产业的地方,一律不得列入试点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要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能新增债务负担。
(摘编自《政策解读:今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201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资料于凤凰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材料三:
带动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想以绿橙、茶业、石斛等种植采摘为特色,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采摘新鲜茶业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深圳玉禾田集团项目经理薛峰介绍。
大里是黎乡,项目还计划在黎族文化上发力----打造以民宿为主,带动餐饮配套的黎族特色风情街;建设黎族手工创意园,让游客感受黎家古法酿酒文化。
(摘编自《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2018年1月12日《海南日报》)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较于城市,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
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
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媒体给予曝光,以期让政府官员引以为我,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
(摘编自《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2018年2月28日中国经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旅游休闲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吸引点,全面盘活休闲地产、商业项目及土地资源。
B.休闲商业项目作为田园综合体的配套板块,为整个综合体提供支撑;乡村休闲地产是综合体的核心板块,也是盈利点。
C.为增加大里村民的收入,带动村民致富,海南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开发成功的典型项目。
D.在乡村振兴中,各级政府要真正深入乡村,着力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下文明等问题,要力戒“花架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选择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适度参与。
B.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是农民,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民改入开发的热情,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C.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村的经济基础依然脆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D.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善农村经济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只要拿出勇气,就能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
E. 材料一是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材料二、三提供了开发模式及案例,材料四表现了对乡村振兴热的冷静思考。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媒体给予曝光,以期让政府官员引以为戒,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
【小题3】如何在田园综合体的开发中发展乡村旅游?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10:2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风歌

甫跃辉

我家后院边,有好多片竹林,其中一片竹林边上,有一棵高大的苦楝树。那枝桠,几乎要探到小路对面的王家的屋顶。春天里大风吹,吹得竹林呜呜呜响,竹林俯仰,枯叶满天飞。这不像是春天来了,倒像是冬天回来了。但细细一看,纷飞的干枯竹叶里,夹杂着一些小小的紫色花朵,旋转着,细碎的星子般,铺满整个后院。

后院起初是泥地,后来变成水泥地。几年以后,水泥地开裂,裂口处长出牛筋草和葎草。杂草疯长,我们到后院少了。又过些时候,水泥地荡然无存,又回复了泥地……不知道如此反复了多少次……院子变化着,正如大风吹动季节的变动。

变动得厉害的,又何止我家这小小的后院?

和我家后院隔一条村道的,是王家的院子。竹林和苦楝树都是他家的。

这一年,王家的大儿子结婚了,分家后,搬出去另过。过两年,王家的小儿子結婚了。王家小儿子虽比我大十多岁,但经常和我在一块儿玩要。猛地听说他要结婚了,总觉得什么变了。王家哥哥结婚那晚,他家的客人陆陆续续走完了,我仍然待在他家院子里,抬头看得到苦棟树后很大的月亮。风吹得彤云飞驰,遮住月亮又露出月亮。后来,他们注意到我了,王家哥哥带着新娘,一齐走到院子里,问我怎么还不回家。

我是怎么说的?现在全然忘记了。只记得,当时莫名地有些不合。我隐约意识到,他从此要变成大人了,不会再到后院找我玩要了。

那个春天,我更注意那些飘飞的苦楝花了。风一阵一阵吹,苦楝花旋转着,也一定飘到了他家的院子里。生长在同一棵树上的花,此时,正飞向不同的院子。

王家院子背阴,大清早的,王家爷爷到我家后院烤太阳。我在他身边玩要,他和我说过些什么话,自然也是早忘记了。不久后,王家爷爷过世。王家奶奶病病歪歪,却在丈夫死后活过好多个春秋。

两年后,王家添了个男孩。

从我家后院望去,王家的院墙快塌了,大风一吹,竹梢扫到他家屋顶,偶尔有瓦片噼里啪啦往下掉,砸在院子里,啪啪作响。听说王家已经和远方的亲戚谈妥,将房子和地基一块儿卖了,他们在村外另寻地基,盖了所新房子,全家搬出去住了。

没住多久新房,王家奶奶过世了。

一直听说,王家亲戚在旧城工作多年,退休后要回来盖房的。说了好多年,总不见人回来。忽然的,王家亲戚就回来了,拆房不说,还要砍树。

这一年,我已经工作了。恰逢我回家过年,年后没几天,他们动手了。按照节气,春天已然来临,但苦楝树还没开花呢。忙碌的人们,不会等一棵树开花。

我看到,苦楝树被砍倒了。枝桠一根一根断在路边,那些还来不及开的花,不知道能开到什么地方。竹林也整片被砍掉了,枯枝败叶填满旁边的小水沟。

王家亲威要盖的新房,是钢筋混凝土的。新房就快盖好时,盖房的男主人病倒了。

一年后,我再次回到老家时,见到的是一幢新的小楼,一道新的院墙。我随爸妈去串门,看到堂屋供桌上放着相框,相框里的男人很陌生。男人的妻子,看我朝屋里看,忍不住又要哭出来的样子。

老太太有两个孙子,在院子里打闹。院子的地面是光滑的水泥地。许多年前,王家小儿子结婚那晚,我脚下所踩的应该是泥地吧?我竟想不起来了。

我抬起头看。又是一年春天了,大风吹动,漫天彤云飞驰。

这小小院子里这么多年的变化,是我曾经设想得到的么?这院子的主人,想到过这些么?生死尚且未ト,又怎能言及共他?时间忧如一场大风吹得人间万物凌乱不堪,又让它们循着各自的轨道前行。“我”初看置身于骤风之外,其实置身在另一场骤风之中。一场又一场骤风,将我们从此刻吹向未来。我们是如此的身不由己,如此地“不能念长久”。“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写春日里大风吹过,吹动物候的变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片凄美的景象,为下文的叙事抒情做了铺垫。
B.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我”旁观了王家院子的变迁,见证了里面上演的生死离分,而“我”也在“大风”的吹拂下长大成人。
C.末段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说明每个人都会遭遇“大风”,只是“大风”从哪里吹来还充满未知。
D.文章语言质朴,却极富表现力,把无形的风刻画得具体可感,并从中发现和揭示出了生命存在的普遍真相,引人深思。
【小题2】请结合全文,理解末段中“‘我’初看置身于骤风之外,其实置身在另一场骤风之中”的含意。
【小题3】文中三次写到苦楝花,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朱建平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活动,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将一个理论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有删改)
下列关于第二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B.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C.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D.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小题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岳麓山怀古》,完成第下列小题。
岳麓山怀古
刘建华
①一处名胜古迹往往就是一尊凝固的历史。岳麓山横霸在长沙市湘江西岸,古人将其列入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因其为南岳之足,故称之为岳麓。中国多山,且多名山,泰山以雄闻世,黄山以秀扬名,华山以险著称,而总面积8平方公里、最高峰也只有海拔290多米的岳麓山,却也因其有独特的个性而引人注目。这是一片古老的热土,这是一块文化积淀凝重的宝地,美丽的湘江江畔,宏伟的岳麓山下,天光云彩与湖光山色对映成趣,奇山怪石与碧水深渊交相生辉,一座北宋开宝末年(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由宋真宗赵恒亲笔题写匾额的岳麓书院,屹立于岳麓山脚,昭示着时间的远古。陪同参观的长沙朋友脸上洇出一层闪亮的自豪,如数家珍,向我列举出千百年来岳麓书院培养出的无数英才:有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有湘军首领、古文大家曾国藩,有清朝第一位外交官郭嵩焘,还有***的老师杨昌济等。眼望书院大门那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我似看见,一批批仁人志士从书院里澎湃涌出。
②秀如琢玉层峦耸翠的岳麓山,因了与湘江山水相依,更具山魂水魄,历来被人们所珍重与神往。自西汉以来,名人雅士在此留下了许多遗迹。除当时雄居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外,还有爱晚亭、麓山寺、望湘亭、唐李邕麓山寺碑和宋刻禹王碑等众多古迹,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令后人凭吊瞻仰。置身于人文景观如此密集的岳麓山,薰也会薰出些仙风道骨来。
③湘江是长沙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从遥远的地方奔来的江水,如同牵肠挂肚的脐带,在这座省城巨大的腹地里缠绕纠结,淤积江心一个长岛形的橘子洲。驻足岳麓山下,左眼读山,右眼阅水,凭吊完山中那一段段悲壮历史的名胜古迹后,很自然地,我的思绪便飞往那令人魂牵梦萦的橘子洲。
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学生时代,随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境,我就产生了对橘子洲的强烈向往。
⑤船在航行。我注目湘江中央长5公里许的橘子洲,倾注着积蓄数十年之久的思念。呵,当年,青年***和他风华正茂的同学们,不就是常在这里读书、游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谈国家大事么!登上已辟为公园的橘子洲,先前曾经建有的水陆寺、拱极楼、江心楼等古迹,虽然已难于寻觅,但后来兴建的橘洲亭、廊及《沁园春》词牌,已与不朽的河流浑然一体,灿烂于这泱泱泽川。游览橘子洲,缅怀开创新中国纪元的伟大领袖***的丰功伟绩,似时时处处都能感触到历史的凝重与雄浑。澎湃的湘江潮汐,已将橘子洲浸染成一种古迹,一种承接今古的骄傲!
⑥长沙是一个迷人的城市,仅仅一座岳麓山和一个橘子洲,就足使我感触到那幽藏于岁月积层中灿烂文化的炽热,感受到一次直抵心灵的撞击。
【小题1】将第④段空白处补充完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小题2】第①自然段中说“却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引人注目”。请结合文章理解“其独特的个性”的具体意思。
【小题3】本文着重写了“一座岳麓山和一个橘子洲”,但第③自然段又写了湘江,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际关系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尤其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2017年《新华文摘》第1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非常复杂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
B.新中国成立之初,族际关系中的矛盾本身十分复杂,仍然是主要而典型的边疆问题。
C.21世纪初,“族际主义”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不适应。
D.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把寻求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效果作为究的重要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学者”的言论是为了论证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B.文章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以此来论证“族际主义”的取向并未根本性地改变的观点。
C.文章以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来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D.文章论证了必须确立“区域主义”取向,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的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历史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最初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地域不确定的“四夷”之地。
B.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
C.边疆问题中,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不清。
D.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宗教和稳定问题上,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