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及图书馆教育。这类的图书馆也会收集与当地地方特色有关的书籍和资讯,并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目前中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但从全国来看,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还普遍存在。数据显示,2016年,东中西部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分别为0.86册、0.43册和0.49册,特别是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普及水平偏低。对此,中国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指出,《公共图书馆法》的施行,为贫困地区图书馆普及“不掉队”给予了保障,“法律还要求建立从国家到省、市、县、乡、村六级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法律要求,要充分地利用好图书馆的现有设施,实行免费开放,向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查询、借阅服务,开展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和展览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出要建立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加强与学校、科研机构等领域图书馆交流合作的方式,促进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提高服务效能。”
(摘自王洹星《〈公共图书馆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助力健全完善文化法律制度》)
材料三2006~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资源情况
材料四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法律在这方面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公共图书馆法》对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责任主体,规定了政府在公共图书馆设设施建设监督考核制度保障的职责。张永新表示,特别是以强化各级政府的保障职责为核心,对各级政府根据事权和支出责任,有效保障公共图书馆提出了要求,从而为监督考核各级地方政府履责情况提供了法律的依据。
(摘自《央广网》)
材料五
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免费开放,是居民阅读和文化休闲的最佳场所。然而,“免费”并不是它的核心。企业式经营、政府和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社会共建的运作模式才是它保持活力的根源。
纽约布鲁克林公立图书馆语言文学部主任徐桃发说,图书馆就好像是一个公司,有董事会管理,有专门的管理人才负责日常经营,有自己的IT部门、营销部门。虽然不盈利,但根据各项指标评价工作,由此获得来自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
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最新统计数据,美国有图书馆总馆8895座,分馆7641座,合计共有公立图书馆16536座,分布在美国50个州和海外属地。此外,算上学校图书馆、学术研究性图书馆、政府图书馆、军队图书馆等,美国共有119487座图书馆。
尽管企业式经营、不盈利,又对公众免费开放,但图书馆却不是传统的藏书仓库,而是聚集了大量公益活动的文化场所:有职业介绍、各类面试、就业考试培训等,还举办电脑使用、英语口语、写作、音乐、书法、影视等讲座,贴近百姓,深受欢迎。
(摘自刘莉《美国公共图书馆 不只是“免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图书馆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其服务对象是从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一般不对专业人士开放。
B.目前中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还普遍存在。
C.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不仅能提供借阅服务,还能开展公益性讲座、培训和展览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D.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藏书之外还聚集了大量的公益活动,是居民阅读和文化休闲的最佳场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不管是在数量上、分布上,还是在图书的质量和各种活动的举办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B.根据材料三可知,2006—2014年我国人均公共图书藏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1年较上年增长幅度最小。
C.根据材料三可知,2006—2014年我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3年较上年增长幅度最大。
D.《公共图书馆法》对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作出了有关规定,这有利于提髙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E. 美国的图书馆就好像一个公司,有各种职能部门,也有考核,根据盈利情况获得来自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美国与中国在公共图书馆运作模式上的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0 11: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茶醉

姚宜玦

①温柔的月色使人醉;在青春如好花新放时也醉;或历练过人世沧桑又远离了故乡,再凝视孩童天使般小脸也醉;跋涉过好长好远的生命旅程,中年后幸得好心情和闲暇,来回顾自己初为父母的欣喜和快乐也醉;当然,饮美酒亦醉。如友伴好、风好、竹好、山水好,品好茶也会醉。

②四月下旬,雨后初晴的好天气,天微微阴,偶有日影在微凉的风中飞去,仿佛是江南暮春气息。我们三辆车由痖弦领头,带着一群爱茶的同好,驶向乌来山谷去尝好茶。

③久雨把路树洗得青碧苍翠。入山区后,屡见山畔有白色的花朵,缀在万绿之中,虽然是掠眼而过,仍识得是素雅美丽的野百合。近几年,我们在马路畔或安全岛上,常看到一片繁茂的花树,如红木棉、新品种的矮杜鹃、洛阳花、万寿菊和各种海棠……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增添优美高雅的气息,这是台北市美丽的进步。过日子有余蓄才能顾及生活的品质和内涵;精致文化必定要有富足安定来作底子。

④我们一行人憩息在巨龙山庄二楼,面向一山灵秀逼人的修竹,楼窗下竟伸展着一条柔顺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轻吟着游过两旁的乱石,悠然下山去。都市人见惯火柴匣式的水泥公寓,和阴暗的玻璃帷幕,见到溪床上笨拙朴实的石块,心里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真想坐在溪畔乱石上喝茶,把脚放在溪水里嬉戏。

⑤一般人习惯泡茶的方式,都是唐朝喝茶老祖宗陆习式;把茶叶入壶,加开水或微开或起鱼眼泡的热水。而我们此刻要欣赏的是,俗花。正是日前许多茶艺馆沸沸扬扬提倡的方式。我们分三组围茶桌静坐,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好像也要来分享我们的好茶。

⑥精于茶的王昭文先生,递给我们几只名壶轮流欣赏。我对壶有极深的感情。先父和母亲讲究生活艺术,先父尤嗜好茶。我故乡宜兴出产有名贡茶、阳羡茶和名闻世界的紫砂茶壶,亲戚间家家有几把世代相传的名壶。父亲常用的茶壶,深沉如暮霭般暗紫,隐隐有丝缎柔美的光泽,盈盈在握,仿佛是一握温润的古玉。童年的我,常常在父亲书桌上偷啜一口,“爸爸的茶好苦哇!”好苦好苦的茶,苦后甘来,那芬芳甘美的余味缠绵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的爱茶,想必是从偷喝父亲一口好茶开始……

⑦泡茶看似极简单,但要把等量的茶叶、水沸量和时间配合得恰到好处,非有长时期的学习和经验不可。吃是艺术,泡好茶也是艺术。为我们这桌泡茶的高手东正道先生,才三十二岁,他圆圆的脸上却是一派安详。我和司马、沈谦同桌。沈谦和临时有事缺席的亮轩,都温文尔雅,眉宇间蕴藉着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风采和气质。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想必沈谦也精于茶艺,他竟看出东正道先生泡茶的手法似古玉,温润圆熟。

⑧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杯杯的品尝,醇美之极的铁观音、带着浓郁果香的冻顶、嘉义梅山的包种,气味芬芳华丽……喝久了,相互又到邻桌去“串门子”,品尝不同种类的好茶。最后,我又喝了四杯色泽艳丽如葡萄酒、入口醇厚的乌龙,俗称“栟风茶”。据说“栟”在台语是“盖”或吹牛的意思。我问王昭文先生:明明是好茶,怎可说是“栟”。他只是安详地微笑回答。也许生活里,许多俗称俚语就是这样地流传。王先生夫妇遍尝台湾名茶,整日与茶为友,所以他们淳朴的脸上都很安详。这是爱茶的气质吗?看他们的年龄,正是二次大战后的新生代。他们在三十多年安定富足的生活中茁长,事业和经济有了深厚的基础,已是社会中有实力的中坚分子,因此,他们更有能力寻求精致生活的种种美好。

⑨他们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曾多次环岛旅行。有一年春天,我们坐着老旧吉普车,在南台湾简陋的公路上行驶。在林木苍苍的山路上,遇上一群群孩童,他们都赤着脚,像林中的小鹿,急行到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那些天真的孩子,留给我深刻的记忆。我们曾照过一些相片,但已在我岁月流转中失落了。我相信,那天山路上赤脚的孩童,现在都已有了美好的生活。我真希望再看到他们,重温昔日春天山路上温馨的回忆。

⑩回家后,一下午在山谷中品尝的各种好茶,都在我身体里活泼地潺动,多饮茶也会醉的。

深夜,我在巷底小公园中散步,好茶的甘香仍留在我口齿间。半月朦朦,被淡淡的月晕围绕,明天该有风吧!我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

月醉了。

【小题1】第三段描写了开车前往乌来山谷一路上的美景有何作用?
【小题2】第四段的画线句运用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
【小题3】第七段中“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今之古人”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4】第⑨段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小题5】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表达出对山中静、美生活的无限喜爱。
B.作者写泡茶的方式,茶壶的欣赏,泡茶人的气质无不表现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与珍爱。
C.“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句节奏轻快明亮,准确地传达出品茶人的美妙心情。
D.作者叙述有关喝茶的记忆和故事是为了表达岁月流转,非人事所能左右的无奈和苦涩。
E.本文叙述了与好友山中品茶的经历,语言雅致,情感真挚,以“月醉”结尾耐人寻味。
【小题6】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联系全文,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 题。
大地的声音
向迅
(1)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2)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3)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源源不断地传诵出来。
(4)唧——唧——啾——啾——
(5)此起彼伏,高低错落,远近有致。
(6)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但倘若把眼睛闭起来,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抑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7)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是那般有序,节奏分明,层次丰富,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8)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神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 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9)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啾——,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10)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是大地的声音。
(11)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就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12)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13)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
(14)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集中笔墨写虫鸣,是因为秋虫动人的唧唧声引发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感喟,并在平心静气聆听虫鸣的过程中获得了深沉的体悟。
B.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提琴交响曲”,喻指来自山野和草木间源源不断的秋虫的唧唧声、水面传来的摇橹的声音等各种声响。
C.作者笔下秋虫的鸣叫声构成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它们高低错落,节奏分明,既具有韵律美,又似乎蕴涵情意,触动了作者心灵。
D.秋虫不辞辛劳夜夜长鸣,或呼朋引伴,或促膝长谈,在作者看来是为了抓紧时间及时行乐,使短暂的生命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
E. 文章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既充满感情地描摹了“我”所听到的各种各样的秋虫声,也由此引发出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
【小题2】围绕着虫鸣声,作者的情感主要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引力波探测,中国没有缺位

——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专家访谈

近日央视首次揭秘了我国引力波探测计划,这一神秘研究再度走入国人视线。

谈到引力波,很多人的问题从“引力波是什么”,变成了“诺贝尔奖已被国外摘得,我们为什么还要探测引力波?” “发现引力波只是开始,引力波研究还有一大波‘诺奖’在等着被摘取。”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在我国目前唯一的引力实验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见到了我国著名“引力院士”罗俊。今年是“引力中心”值得纪念的一年,它已走过35年历程,被国际同行赞为“世界引力中心”。罗俊说,在这一国际大科学领域,幸好中国没有缺位。

推开不同的窗,看到不同的风景

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主任涂良成介绍说:“LIGO探测高频段引力波,我们探测低频段引力波,LIGO探测的是短时间的引力波,我们探测的是连续的引力波,可以持续验证。我们是对一个天文已经观测到的双星系统进行观测,把我们的实验设备调到相应的状态,对准它来检测引力波信号,而非短时间的。”

低频与高频的区别就是大家看到宇宙不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进程。不同的频段是不同的窗口,不同的频段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就如同你推开不同的窗看到不同的风景,不同频段的引力波探测将看到不同的天文事件。

低频引力波反映出来的东西更多元更丰富。高频引力波则大多是宇宙中更极端的事件,需要大质量的天体非常剧烈运动才能产生,通常只有中子星或黑洞等天体相撞。然而,宇宙中更多的天文事件不是这种极端事件,往往是两个星相隔较远绕行,持续长时间运动。

“这个频段有很多宇宙演化过程,有丰富的物理、天文学现象。”罗俊坦言,当初选择这一频段,也经过了细致的考虑。

引力波研究比肩美国“阿波罗探月计划”

2013年,罗俊和团队探讨并提出“天琴计划”时,全球科学家仍未探测到引力波;而LIGO团队确定了引力波的存在,“天琴计划”意义就更加重大。

“这个领域有一大波‘诺奖’,但我们不是为拿奖才去研究它。”罗俊说,这项基础研究会带来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如精确测量地球重力,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地球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变化。罗俊说,引力波研究可比肩美国“阿波罗探月计划”,是太空、外太空研究的制高点,中国必须有一席之地。

“天琴计划”是由三颗全同卫星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阵列,天琴的卫星将在以地球为中心、高度约10万公里的轨道上运行。“天琴计划”一直在边建设边积累,已经做了20多年的技术储备。正因有几十年的积淀,在谈到欧洲类似的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LISA将于2034年升空时,罗俊说:“我们很有可能会走在他们前面。”

“天琴计划”庞大,要15至20年研究时间,国内已有十多个大学和研究院所参与。罗俊说,应该把它上升为一个国家计划的科研行为,应该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相比此前的引力波探测研究遇到的种种困难,罗俊认为,“天琴计划”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技术和人才,包括物理、材料、光学、航空航天、自动控制、机械、精密测量等等。

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前所未有,而且做“天琴计划”是一群科学家的兴趣,如果能列入国家大科学工程,就可以把科学家的兴趣和国家的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罗俊说,德国、意大利、法国的顶尖教授也希望能参与其中。“天琴计划”将成为中方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集聚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新华网)

相关链接:

2017年10月2号,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引力波相关的三位科学家因在“LIGO探测器以及引力波探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而获奖。三人均来自LIGO/VIRGO合作组,

来自一个双黑洞系统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在公元2015年9月14日国际标准时间9:51(北京时间17:51)由两座分别设置在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LIGO观测台探测到。LIGO项目执行主管David Reitze说:“今天,我们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崭新时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有三位科学家已经因为发现引力波获得诺奖,但是从“引力院士”罗俊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国际大科学领域,中国没有缺位,并且对冲击诺奖充满信心。
B.我国目前唯一的引力实验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已走过35年历程,它是我国研究引力波的重要基地,也是“世界引力中心”。
C.我们探测的低频段连续引力波比LIGO探测高频短时间引力波反映出来的东西更多元更丰富,能看到与LIGO探测所不同的宇宙物理现象和物理进程。
D.引力波研究会带来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如精确测量地球重力,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地球各种资源的分布与变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罗俊和团队探讨并提出“天琴计划”时,全球科学家仍未探测到引力波,说明中国在引力波领域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B.宇宙中更多的天文事件不是极端事件,往往是两个星相隔较远绕行,持续长时间运动。这证明我们当初选择探测低频段引力波,是经过审慎考虑的,是有意义的研究。。
C.“天琴计划”可比肩美国“阿波罗探月计划”,是太空、外太空研究的制高点,中国科学家依靠这个计划占据了引力波研究的一席之地。
D.LIGO项目执行主管David Reitze说:“今天,我们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崭新时代。”因为他们率先提出来引力波的概念并且发现了它。
【小题3】请结合文章,为推进我国引力波探测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小题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力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
C.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C.东北大秧歌以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D.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的到来。
B.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
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