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卢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权主义作家

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从1921年2月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起,庐隐真正从事文学创作不过13年。但仅就小说创作而言,她便有近80个中、短篇及4部长篇问世,堪称“五四”女作家中的第一高产作家。

遗憾的是,因为早逝,庐隐的文名渐渐被后人遗忘,作品多散佚于各种媒体中,难见全貌。重温她的文字,将她的人生与作品进行联想,渐渐地,一个鲜活的庐隐向我走来。正如书集封面上穿着旗袍的庐隐,年轻聪慧,目光深邃,想象着未来,却在眉宇间留下人生问号,让后人去解读、去品评。

站在女权主义潮头

“妇女解放的声浪,一天高似一天,但是,妇女解放的事实,大半都是失败。”庐隐是“五四”时期最早的女权主义作家,她对女权的认识超越了时代。

对于当时流行的各种“妇女解放”,庐隐有异常犀利的批评,“拿我们妇女运动过去的事实,和人家欧美对照看,我们简直是耍猴戏,模仿人家的样子,耍耍罢了”,“女权的学说尽管像海潮般涌了起来,其实只是为人类的历史装着好看的幌子”,她更倾向于实际的解决方案,即“解放二字是空洞的,必定要想出具体的方法,使解放的理论,进到解放的事实”。

正是这种认识,使庐隐的写作超越了同时期陈衡哲、冰心、凌淑华、苏雪林等,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

精神独立的礼赞

在现代文学史上,庐隐的名字是和爱情小说相连,她的率真带着浓郁的自我色彩和爱情底色。她在小说《海滨故人》中,勾勒了五位女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婚恋态度:有的渴望爱情却害怕婚姻,摇摆不定;有的爱情受骗后,遁入佛门,一蹶不起;有的嫁得如意君,就放弃理想,“小鸟依人”,成为男人眷养的“金丝雀”。而书中主人公露莎即庐隐的“影子”,她始终坚持做自己的,思考着人生未来,“十年读书,得来的只是烦恼与悲愁,究竟是知识误我?我误知识?”

茅盾评价它是一部“反映了当时苦闷彷徨的站在享乐主义边缘上的青年心理”的小说,既折射了女大学生在五四退潮期因为封建礼教、家规、世俗对女性不公平并造成不幸遭遇的隐忧和苦闷,同时也是现代文学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作品。小说中言及的女大学生爱情困惑依然在当今社会延续,庐隐倡导爱情自由,为爱做主,追求自我和“精神独立”,仍在当今有其现实意义。

一路燃烧才是真的人生

在作家谢冰莹眼里,庐隐是一个很痛快的人:“高兴起来,就哈哈大笑;烦闷的时候,就痛饮几杯;伤心的时候,就大哭一场;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破口大骂,毫不顾到什么环境不环境”(谢冰莹:《黄庐隐》)。

庐隐的“痛快”还表现在她“行云流水”的语言风格,她写作时把读者当作倾诉的对象,有一说一,实话实说。她说她自己“在文章里,我是一个易感多愁脆弱的人,——因为一切的伤痕和上当的事实,我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想得起来,而也是我写文章唯一的对象,但在实际生活上,我却是一个爽朗旷达的人。”“只要我什么时候写文章,什么时候我的心便被阴翳渐渐遮满,深深的沉到悲伤的境地去,只要文章一写完,我放下笔,我的灵魂便立刻转了色彩……(《庐隐自传》)”。

于是,庐隐坎坷多舛的命运,与坚韧倔强的个性,以及温婉中蕴含浅愁的文风,在与社会抗争的过程中,她一路高吟,一路呼啸,一路燃烧,走完其不平凡的一生。纵使时光流逝,她这朵盛开在民国时期的野蔷薇,依然引人注目。

历史不会忘记真的庐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事( )
A.卢隐堪称五四时期第一高产作家,近80个中、短篇及4部长篇问世,其作品和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B.针对妇女解放问题,卢隐批评打着幌子的各种女权运动,她支持妇女解放要有具体的解决方法,让理论得到实践。
C.《海滨故人》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步反映女大学生生活的小说。表现封建礼教、家规、世俗给女性生活造成的不幸遭遇。
D.卢隐在女权方面所倡导的爱情自由的精神,以及追求自我和“精神独立”的理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卢隐于1921年2月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仅仅持续了13年文学创作后便英年早逝。
B.卢隐以爱情小说为主,用爱情故事来思考人生和未来。她的小说《海滨故人》描写五位女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婚恋态度及人生抉择。
C.卢隐是一个易感多愁脆弱的人,高兴就哈哈大笑,烦闷就痛饮几杯,伤心就大哭一场,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破口大骂,无所顾忌。
D.卢隐的作品中具有“行云流水”的语言风格,她写作时把读者当作倾诉的对象,在文章里表露自己的伤痕和痛苦,温婉中蕴含浅愁。
【小题3】文章末尾说“历史不会忘记真的庐隐”,结合文章分析“真的庐隐”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9:1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生成一事
袁芳
“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对于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液体,理由很简单,但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大的。
——题记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籍华人学者来京讲学,随身带着一小瓶被列为高度机密的磁性液体。在这名学者演示磁性液体时,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研究生的李德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静止时平凡无奇的液体,在磁铁的作用下,竟变成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莲花,似柔实刚,能伸能屈。
这种充满神秘力量的材料让李德才着迷:“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研究它。”
从1992年入校攻读博士学位起,李德才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深居简出、潜心研究,要知道,在以交通信息为优势学科的北交大,磁性液体的研究基础薄弱,在学校可谓是冷门领域。然而,对于李德才来说,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导师袁祖贻教授说:“德才憨厚朴实,待得住,很刻苦,很好学,能干成大事!”
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最初给他定了一个方向,研究青岛铁路局的火车轴承密封件。内行都明白,导师推荐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有前途,好毕业,多少学生求之不得。然而李德才却摇头拒绝了:“我还是想搞我的磁性液体,更有挑战,更有意义!”
磁性液体当时在国内的研究尚属前沿,所以一切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都需自己去摸索,更谈不上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最初,李德才的实验开展得异常艰难,他把省下的钱买原料和书籍,常常到了月底还要向同事甚至学生借饭票。
北交大有着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也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允许部分设备相互借用。只是主人白天用,李德才只能晚上用,那几年,他成为夜猫子,昼伏夜出,甚至熬至深夜,静静地等候着实验结果出炉。
“做实验时正值夏天,李老师在那儿做试验,外面三十六七摄氏度,把烘箱从零上三十六七摄氏度降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需要七八个小时,测试器件还需要在箱内待四个小时,基本上,一次实验就是一个通宵。”曾经与李德才并肩作战的学生王长有说。
关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当时美、日等国都进行了技术封锁,能拿到手里的资料非常有限。李德才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从导师那里复印的原始材料,当年,他就是从这些珍贵却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的。
2013年,李德才站在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花费20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
近三十年来,李德才把自己的光与热全部奉献给了磁性液体这一研究领域,如今,李德才创立的磁性液体研究中心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达数百亿元。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这样评价李德才——
“李教授常说,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就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只有做完做好这一件,我才会去做下一件。他的执着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落后,但正是他无视困难,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活跃,才有静得下来,愿意付出十年成一事的努力和耐心,才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大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80年代,李德才初次见到磁性液体便被深深吸引,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交大,从此深居简出,攻读博士学位。
B.北交大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鼓励新兴学科的治学理念,让李德才有机会借用设备进行试验,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C.导师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给他推荐了一个研究方向,别人求之不得,李德才也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一个好的前途,但他还是拒绝了。
【小题2】李德才教授研究磁性液体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述。
【小题3】列夫·托尔斯泰说:“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李德才教授的“伟大与简单”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钱大亨卢作孚
何昆
卢作孚1893年生于重庆合川,原名魁先,别名卢思,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少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才,1925年创办民生轮船公司(现在民生集团的前身),数十年励精图治,期望以实业救国,抗日战争时期倾尽家财支援抗战。
卢作孚一生充满艰辛、风险和挑战,却卓有成就,被世人称为“航运巨子”,又被称为“中国船王”。然而,这个与张之洞、张謇等人并称的卢作孚,却一生节俭朴素,乃至贫寒。日常穿戴上,他既没有大老板们的西装革履,也没有社会名流的珠光宝气,平日里就是一袭土布衣裳。因为朴素,还闹了一些误会。
一次,有客人要见卢作孚,恰巧卢作孚正与自己的下属某分公司经理闲聊。客人进了房间,一看那位分公司经理衣着光鲜,就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卢作孚,于是上前大献殷勤,那位分公司经理慌忙介绍自己的老板卢作孚。那位客人十分尴尬,卢作孚却哈哈一笑,只当没事。
还有一次,卢作孚穿着土布衣裳去见当时的某位政要,递上名片后,那人上下打量卢作孚,看卢作孚其貌不扬,衣着寒酸,便很随意地对卢作孚说:“告诉你的主人,请进会客室。”原来这人竟把卢作孚当成仆人了。卢作孚笑了笑说:“在下正是卢作孚。”那位政要一听,立刻瞠目结舌。
据当时负责民生公司航船调度的副总经理童少生回忆:卢作孚的航运公司逐渐壮大,他的轮船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各港口之间,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卢作孚每天都会出现在宜昌的各个码头,实地查看,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有一次,卢作孚穿着土布衣裳、灰色布鞋亲自在港口指挥调度,那些监工们看到一个“乡下人”在这里指手画脚,便要他走开,有的甚至还骂骂咧咧的。童少生上前呵斥道:“放肆,这是咱们的卢作孚总经理!”这些人听说这个土里土气的人就是卢作孚后,惊诧不已:什么?他就是卢总经理?真看不出来,看不出来……
卢作孚的节俭并非只在创业初期,也绝不是作秀,而是性格使然,理想使然。卢作孚早年因家贫遭人嫌弃,但他志向高远,气节清高,发迹后仍持俭朴本色。他的大部分收入都贡献给了中国的航运和教育事业。
民生公司创立时,卢作孚作为总经理月工资是三十元,当时万县市政督办杨森盛情邀请他去做市政协办(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月薪五百元,车马费另算。可卢作孚却写信拒绝说:“我平生只愿做事,不愿做官。”随着事业走上正轨,卢作孚的收入不能算少,但他除了将每个月工资的一部分交给夫人用来养家外,其余的收入都捐给了四川西部科学院和兼善中学等学校。当年的西南各学校流传着这样一个小笑话:同学结伴出门吃饭,结账的那个人大家就叫他“董事长”。意思是:别的董事长都是赚钱的董事长,只有卢作孚是个出钱的董事长。
卢作孚的四川老乡、国民党大佬张群评价卢作孚说:“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追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卢作孚的一生都是十分节俭的,他志向高远,气节清高,不追求个人享受,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学习。
B.卢作孚与张之洞、张謇等人并称,他们一生节俭朴素,乃至贫寒。他们不是没有钱,而是将节约的钱都贡献给了教育等事业。
C.卢作孚正是因为少时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才,挑战困境,所以才卓有成就,成为“航运巨子”“中国船王”。
D.文章的结尾所引的张群的话从侧面对传主卢作孚进行了描写,同时,还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E. 卢作孚热爱自己的事业,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当事业有成收入甚丰的时候,他将自己应得的报酬全部捐献给了社会。
【小题2】卢作孚因为朴素闹了哪些误会?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传主卢作孚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申泮文:爱国是心灵深处的“化学反应”

陈建强

2017年7月4日,101岁的申泮文教授在津辞世。那位年逾九旬还在给本科生上课的老人走了,那位南开园里几乎所有人都熟稔的“白发先生”走了,那位经常颇为自得地称呼自己为“南开土货”的科学巨匠走了……

“要努力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分力量”

“申先生在授课的时候从来都不迟到,而且都是站着给学生们上课。”他的学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车云霞教授回忆,“一次,课前突然暴雨瓢泼。有些学生都没能赶来上课,他却准时出现在了教室门口。看着淋得湿透的先生,同学们掌声如雷。”

申泮文说,西南联大和南开树立了真正的大学精神。在他看来,老教授、名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传达一种气质,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1980年,面对人才短缺的情况,申泮文提出“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该立足于国内”的主张,从而制定了3个“五年计划”,倡导恢复了助教制度,开设了一整套研究生课程。这一培养高层次人才模式于1989年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2008年,他的教学团队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到1996年,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学科培养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7人, 博士、硕士50多位。

申泮文不保守、喜欢“赶时髦”。他80岁学电脑,90岁开通博客,把博客当成“延伸出去的黑板”。申泮文虽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但他创造条件让青年师生出国深造。他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为祖国人民谋福利”。

“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

申泮文常骄傲地说:“我是南开的‘土货’!”1928年,南开大学确定摒弃“全盘照搬西方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土货化”的南开。就是这样一个南开“土货”,在我国化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

1959年,申泮文响应号召,主动援建并建成山西大学化学系。“文革”期间,他遭受迫害,但“为国家搞科研出成果”的决心更加坚定。他想方设法让朋友到已关闭的图书馆查资料,将国外先进成果介绍到国内。77岁那年,申泮文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那段时间,人人们总看到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而他的“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也成了人尽皆知的“名言”。此时的他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申泮文梦想着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直到90岁还给本科生授课;为了编写最先进的教材,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3000万宇的著作,堪称中国最“高产”的化学家。2005年,申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申泮文见证了祖国和母校的苦难历史。1936年,申泮文就读南开大学。日军全面侵华后,申泮文投笔从戎。淞沪沦陷后,申洋文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于1940年毕业。抗战胜利后,他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新生入学,南开大学很多院系都会邀请申泮文开办校史讲座,他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他的一言一行,正是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完美诠释。

(2017年08月16日16版《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泮文给学生上课从不坐着,也从不迟到,即使刮大风下大雨的恶劣天气也会准时到达,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称赞。
B.申泮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经过实践后,效果很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C.申泮文77岁时虽然罹患癌症,但是他生活很俭朴,就连自行车都是破旧的,还富有热情,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
D.抗战胜利以后,申泮文主动承担了将西南联大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到平津,他是结束我国西南联大历史的最后一个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连用三个“那位……走了”,既写出了申泮文伟大且崇高的精神,又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敬仰与缅怀的情感。
B.申泮文教授从小到大都执力于教育事业,就连90岁高龄了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教师,确实令人很感动
C.申泮文一直没有出国留过学,也没有博士学位,却做出了让人仰及的成就,据此可知,现在的出国潮对青年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D.申泮文经常所说的“我是南开的‘土货’”一语既体现了南开大学在当时的办学模式,又形象地写出了申泮文的自信与自豪之感
E.文章写申泮文的经历就是围绕着教育、科研这个旋律来进行的,而对于其它事情几乎没写,由此可见,申泮文的人生比较单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申泮文是怎样完美诠释“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
梁衡
方志敏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领袖。他独自创立了一支红军,一块跨4省边区近五十个县、一百万人口的赣东北根据地。被中央称为模范根据地,并授予他红旗勋章一枚。根据地内经济繁荣,教育免费,“隔日有肉吃”,还发行了股票。但是,由于当时中央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厄运降临。中央红军西去前,他被命率孤军北上,全军覆亡已成定势。 
兵败后,他本来是可以不死的。1935年1月15日,他已与参谋长粟裕带八百人冲出重围。但他说,作为领导人,我不能丢下后面的部队,便又返身回去。这样,他终于被捕。他知必死,为免与敌啰嗦,遂索一纸,写下:“革命必能取得最后胜利,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便再不多言。敌押他到上饶、南昌等地示众,他戴镣铐,昂首立于台上,凛然不可撼。当时一美国记者报道:“(在场的人)个个沉默不语,连蒋介石总部的军官也如此。这种沉默表示了对昂首挺立于高台之上的毫无畏惧神色之人的尊敬和同情。”
方志敏自1月29日被捕,到8月6日就义,在狱中共七个月。开始,他只求速死。但敌想以高官厚禄诱降他,就将他移至优待牢房。于是他便改变主意,尽量拖延时间,做两件事。一是争取越狱;二是以笔代枪,写文章。越狱需要外应,可是他接不上关系,眼见,每天都有一批批的战友被拉出去枪毙,他由孤军更又变成了孤身。他只好一人背水作战,去做狱吏和高级囚犯中国民党人的工作,居然小有成功。虽不能越狱,但这些人帮他传送出了珍贵的手稿。他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等十二篇文章、著述,共十三万六千字。我们可以算一下,他1月底被捕,先是被来回转移示众,3月中旬才相对安定下来,到8月6日就义,大约一百三十天。这期间仍要不断应付敌人的提审,要做团结动员难友的工作,做争取狱吏的工作。他无任何资料,又要防敌突然搜查(有几篇化为小说,他化名祥松)。他戴着脚镣手铐,又有十多年的痔疮,流血化脓,不能平坐。每天平均要完成一千多字。这是何等的意志力。
这些手稿到他死后五年才辗转送到党在重庆的机关。叶剑英含泪读罢即赋诗道:“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文山是文天祥的号,叶帅将方比之文天祥,实不为过。
现在我们重读他的狱中文稿,提到最多的是“死”,随时准备死,怎样死,死前再抓紧为革命做点什么。当然,和死相对应的还有“生”。为谁而活,怎样活。这是抢分夺秒,在敌人的屠刀下书写的一部生死书,一篇人生解读录。
读狱中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坦然面对死亡。同室中还有独臂将军刘畴西等三个红军高级干部,他们吃饭、下棋、谈天、写文章。“死是无疑的了,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砰的一枪,或啪的一刀。我们常是这样说笑着。”他们准备好了临刑前呼的口号,每天牢门一响,就准备敌人上来打开脚镣,拉去枪毙。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敌之残忍,居然懒得打开脚镣,推出枪毙后连镣同埋。多年后,人们就是凭着脚镣上的号记,才确认了烈士的身份。
读狱中稿,我们明白了他在死亡面前,为什么这样从容。原来他是在为民族赎难,明知是死,也要飞蛾扑火,以身殉国。文稿中有一大部分是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揭示民族的苦难。“佃户向地主租田,一般都四六分,地主坐得六成。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佃户生活受饥挨冻,甚至不能生存。每到年关,被逼租逼债,卖妻鬻子,吊颈投水一类的悲惨事不断发生。” “中国农村的衰败、黑暗、污秽,到了惊人的地步。”所以农民造反是必然的,到年关时,常主动催促地下党举行暴动。
读狱中稿最让人落泪的地方,是他自知生之无望,但对事业仍不改初心。他的《在狱致全体同志书》自叹再也不能为党工作,沉痛自责。“没有下决心硬冲过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死命。”“我们虽在狱中,总是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敌人押方志敏到上饶、南昌等地示众时,引述一美国记者的报道,侧面烘托方志敏毫无畏惧的形象。
B.方志敏想越狱,但是没有外应,而战友一天天减少,他只好去做敌方人员的工作,成功地把自己的手稿送出监狱。
C.方志敏的手稿五年后送重庆的党机关,叶剑英读后赋诗,将方志敏比作文天祥,表达了对方志敏的赞颂之情。
D.方志敏和狱中的一些红军干部准备临行前呼喊口号,但被敌方知道,敌人故意不打开方志敏的镣铐而行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了方志敏创立红军队伍,开创根据地立下的功劳,反衬出中央的“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的损失。
B.本文多处直接引用方志敏文稿里的叙述,不仅可以弥补自己直接掌握素材的不足,还可以增加叙述的真实性和文采。
C.第三段运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记叙了方志敏在狱中坚持斗争和写作的情况,从而使表达更准确,更科学,更具说服力。
D.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在记叙了方志敏最后七个月里的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探讨了方志敏怎样对待生与死的问题。
E. 最后三段形式上采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感情的表达;同时在内容上,这三段构成并列关系,层次分明。
【小题3】本文主要表现了方志敏的哪些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