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钱大亨卢作孚
何昆
卢作孚1893年生于重庆合川,原名魁先,别名卢思,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少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才,1925年创办民生轮船公司(现在民生集团的前身),数十年励精图治,期望以实业救国,抗日战争时期倾尽家财支援抗战。
卢作孚一生充满艰辛、风险和挑战,却卓有成就,被世人称为“航运巨子”,又被称为“中国船王”。然而,这个与张之洞、张謇等人并称的卢作孚,却一生节俭朴素,乃至贫寒。日常穿戴上,他既没有大老板们的西装革履,也没有社会名流的珠光宝气,平日里就是一袭土布衣裳。因为朴素,还闹了一些误会。
一次,有客人要见卢作孚,恰巧卢作孚正与自己的下属某分公司经理闲聊。客人进了房间,一看那位分公司经理衣着光鲜,就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卢作孚,于是上前大献殷勤,那位分公司经理慌忙介绍自己的老板卢作孚。那位客人十分尴尬,卢作孚却哈哈一笑,只当没事。
还有一次,卢作孚穿着土布衣裳去见当时的某位政要,递上名片后,那人上下打量卢作孚,看卢作孚其貌不扬,衣着寒酸,便很随意地对卢作孚说:“告诉你的主人,请进会客室。”原来这人竟把卢作孚当成仆人了。卢作孚笑了笑说:“在下正是卢作孚。”那位政要一听,立刻瞠目结舌。
据当时负责民生公司航船调度的副总经理童少生回忆:卢作孚的航运公司逐渐壮大,他的轮船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各港口之间,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卢作孚每天都会出现在宜昌的各个码头,实地查看,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有一次,卢作孚穿着土布衣裳、灰色布鞋亲自在港口指挥调度,那些监工们看到一个“乡下人”在这里指手画脚,便要他走开,有的甚至还骂骂咧咧的。童少生上前呵斥道:“放肆,这是咱们的卢作孚总经理!”这些人听说这个土里土气的人就是卢作孚后,惊诧不已:什么?他就是卢总经理?真看不出来,看不出来……
卢作孚的节俭并非只在创业初期,也绝不是作秀,而是性格使然,理想使然。卢作孚早年因家贫遭人嫌弃,但他志向高远,气节清高,发迹后仍持俭朴本色。他的大部分收入都贡献给了中国的航运和教育事业。
民生公司创立时,卢作孚作为总经理月工资是三十元,当时万县市政督办杨森盛情邀请他去做市政协办(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月薪五百元,车马费另算。可卢作孚却写信拒绝说:“我平生只愿做事,不愿做官。”随着事业走上正轨,卢作孚的收入不能算少,但他除了将每个月工资的一部分交给夫人用来养家外,其余的收入都捐给了四川西部科学院和兼善中学等学校。当年的西南各学校流传着这样一个小笑话:同学结伴出门吃饭,结账的那个人大家就叫他“董事长”。意思是:别的董事长都是赚钱的董事长,只有卢作孚是个出钱的董事长。
卢作孚的四川老乡、国民党大佬张群评价卢作孚说:“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追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卢作孚的一生都是十分节俭的,他志向高远,气节清高,不追求个人享受,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学习。
B.卢作孚与张之洞、张謇等人并称,他们一生节俭朴素,乃至贫寒。他们不是没有钱,而是将节约的钱都贡献给了教育等事业。
C.卢作孚正是因为少时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才,挑战困境,所以才卓有成就,成为“航运巨子”“中国船王”。
D.文章的结尾所引的张群的话从侧面对传主卢作孚进行了描写,同时,还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E. 卢作孚热爱自己的事业,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当事业有成收入甚丰的时候,他将自己应得的报酬全部捐献给了社会。
【小题2】卢作孚因为朴素闹了哪些误会?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传主卢作孚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1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尘埃里的上帝

李代金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能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但是一场车祸却夺去他的双腿,从此,他不但失去工作,而且行动变得艰难。成天无所事事的威尔逊总是闷闷不乐,妻子看在眼里,就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威尔逊想了想,同意了。超市开起来了,没想到生意非常不错,附近的人都到他的超市购物。一整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为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为此需要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为此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清楚,自己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

然而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掉下了泪水。

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这样真好,蒂芬妮对钱的来历没有丝毫怀疑,花得心安理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一大笔医药费顿时吓傻了他们全家。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就要因为她的死而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成天以泪洗面。

见此,威尔逊再一次同妻子商量,他说:“我们跟蒂芬妮是邻居,我们手上还有不少钱,不如取点来帮帮她!”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当然这次也不能明帮。于是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再一次装入一个袋子,再一次交给马克,再一次详细地交代一番,让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比尔和大卫手里。马克点点头,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当然,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了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忙带上钱去了医院。

十天后,蒂芬妮出院了,就去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后来,她又换了辛苦的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原来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们的帮助,我这是来还你们钱,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他们一家在帮她,才想出这样的办法给钱。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的花帮了忙。然后,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

(选自2015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威尔逊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双腿后无所作为的生活现状,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小说人物之所以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得益于作者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叙事有起有伏。
C.威尔逊为帮助蒂芬妮,让马克与比尔和大卫在家里玩捉迷藏游戏,并嘱咐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蒂芬妮手里。
D.蒂芬妮攒够钱后,第一时间找到威尔逊,善意地说明来意。但却被威尔逊巧妙地阻止,最后她带着钱,开心地离开了。
E.文中叙述蒂芬妮得到第一次帮助后“钱花的心安理得”,是为第二次得到帮助后“不由得喜出望外”的情节做衬托,以突出威尔逊的聪慧机敏。
【小题2】文中三次写威尔逊的笑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威尔逊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何以“尘埃里的上帝”为标题?如果换成“上帝的恩赐”是否可以?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

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

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唯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
D.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小题2】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个人的沙漠
杨献平
①于我而言,巴丹吉林沙漠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存在。喧露物质在这里消弭,万顷黄沙、浩荡大地,与其对应的永远是幽深如虚的天空。其它如黄羊、毛驴、骏马、骆驼、黑甲虫、红蚂蚁、毒蝎子、红狐、白狐、狼,以及胡杨、蓬棵、骆驼刺、沙枣树、红柳、杨树和芦苇悄然其上,各安天命。积水也可能很多,但在地下蕴藏,消失速度也在加剧。唯有不声不响的河流,才是它的红颜知己抑或精神之母。
②一个人在沙漠,所能拥有的,就只是肉身及其喂养品。孤独占据了庞大地位。尤其是常年在沙漠生存的异乡者。记得二十多年前的那个酷冷的冬天,当我在一群歪斜的雪粒中从南太行山区,乘火车,走州过县,幼狼一样落身巴丹吉林沙漠,下车,站在沙砾横生的戈壁滩上,就感觉到一种强大的坚硬与幽闭气息迅速围裹而来。闭上眼睛,便会有一些灿烂与剧烈的景象在内心纷纭。有风尘中的骑士及其跟随者和追击者;有垂帘的雕车以及若隐若现的俏媚、凄楚的面孔;有众多身穿盔甲的人,在黄土夯筑的烽燧和城堡之上瞭望;旗帜上总是有龙,猎猎而边角开裂,剑戟的反光使得四周的黄沙黯淡无光,唯有战士怀乡的叹息与泪水,在月光下寸断柔肠。
③从那时开始,我便成为了巴丹吉林沙漠乃至阿拉善高原、甚或整个西北的异乡者与久居者。慢慢地我才知道,巴丹吉林沙漠是上古神话的组成部分,涉及的人主要有大禹、周穆王、老子、彭祖等人,甚至还有黄帝和他的母亲。而巴丹吉林沙漠最本质的角色是游牧民族出入蒙古高原的孔径与前哨。
④最初的民族大致还有乌孙,以及众所周知的大月氏和匈奴。这三个民族,先后崛起并相互驱逐,形成了发自蒙古高原、波及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徒与融合的壮丽景观。再后来,著名的悲剧人物李陵率五千荆楚弟子、奇才剑客,由弱水河而深入漠北寻击匈奴主力;卫青、霍去病出贺兰山、皋兰山和祁连山,实施了汉帝国对匈奴大部落联盟的精确打击与成功驱逐。著名的将军路博德以移民屯边的形式,修建了蜿蜒至今外蒙境内的亭障、烽燧和驻军基地。现在,这些依旧在浩荡的大漠风中留存,以残缺的方式,向时间及其当中的到来者昭示着一种强硬的现实主义存在。
⑤巴丹吉林沙漠也是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的诞生地;“安史之乱”后的丝绸之路回鹘道,以及中央帝国与西域联系的必经之地,深陷于大戈壁之中的居延海芦苇丛生,白鹭和天鹅、骏马和羊群,端的是“居延粮仓”的富庶和安然。千年之后,长风吹送时间,也将万顷黄沙不间断地搬运,额济纳星罗棋布的水泽逐渐缩小、干涸,致使中世纪时期自地中海连绵至额济纳弱水河流域的胡杨树也逐渐断绝了与世界的联系。
⑥沙漠里,秋天的胡杨林是黄金的宫殿。灿烂的叶子覆盖在黄沙之上,将干燥而荒凉的沙漠映照得神魂颠倒。到处都是如饮甘醇的人,连空气中都飘着一种癫狂与迷醉。那种景观,当下已经罕见了,可以想象成为单于的黄金庭帐。斯坦因和他的考古队曾在额济纳胡杨林建立了气象观察站。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提防风暴,也提防四脚蛇,并用它来泡酒,还有毒蝎子。红蜘蛛是他们最怕的,因为它们总是在人的帐篷内外结网捕食。
⑦向南的黑城是西夏王朝的陪都之一,最终成为元的疆域,而不过一百年,就又被明朝将军冯胜以改道弱水河的方式攻陷。科兹洛夫和斯坦因等人也循着马可·波罗的足迹,在黑城盗掘了三万多枚汉简和西夏文物,使得居延汉简成为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并称的二十世纪初东方文明三大发现。
⑧一个人在沙漠,首先是生存,尔后才是梦想。要把自己交给风,以及风中的沙尘,甚至如风一样的时间。闲暇时候,我总是在戈壁和沙漠之间游荡。沙海无际,四周以外,人群汹涌、世界繁华。而唯独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在沙漠,被风暴、黄尘、孤独、忧郁、幻想和破灭摧毁、塑造。由此,我变得沉静起来。在沙漠,人变得简单,世界也跟着单一。在巨大的孤独和空阔之中,个人变得庞大而真切。在许多的月夜,坐在戈壁滩上,沙尘及其包括的土腥气从四面包抄。远处的沙海如沉默的母亲,以裸体的方式,用一枚枚硕大的乳房喂养整个天空。坐得久了,会觉得整个人都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脏及骨骼,甚至内心里那些光明和阴暗。
⑨风暴起时,躲在房间,或者来不及躲藏,就像一棵树那样被风暴席卷。在沙漠,一个人像一棵树一样被打击,其实也是一种幸福。沙子在脸上敲出鲜血,黄土深入身体内部,试图将人也打造成沙漠中的固有事物。
⑩每次走出沙漠,融入城市和乡村,我发现,尽管年龄增长,青春在沙尘中被打磨得缺乏棱角,可是我看人做事,以及对世界的看法仍旧是单纯的、透明的和不设防的,像是一片落在屋顶上的新雪,纤尘不染。我惊异于沙漠强大的保鲜功能。
⑪沙漠打击和磨掉的是人的肉身,它真正尊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及其灵魂。
⑫我也到巴丹吉林沙漠四周的山地、荒野和城镇去看。只是,在每一个地方,我都能找到异族的遗存、王朝的痕迹,以及宗教在俗世间的种种表现方式。在古堡、废墟、草地和山河之间,河西走廊始终有着一种幽秘而灿烂的光辉,如敦煌、兰州、武威、张掖和酒泉等地。这使我惊异,也对沙漠及其周边所有的事物,都保持了强烈的好奇与热爱之心。
⑬这些都是沙漠赐予我的。即使现在迁徙到成都,一个四周高山、植被丰茂的城市,我发现自己仍旧保留了在沙漠的那些脾性,简单、固执,热切而又满目诧异,对这个世界和人群还有着强烈的陌生和信任感。
⑭我知道,在沙漠,是一种修炼,从肉身到灵魂。
⑮沙漠也是一种自然,人在其中,也是自然。天长日久之后,这种人和自然的交融,便会派生出另一种新的“生物”,尽管他样貌会有改变,而内心及其精神,却始终有着一种精神向度。尽管他会与当下时代有所隔膜,但一个人,最好的东西,是坚硬、向善、审慎和独立的合众意识,以及耽于幻想、不弃庸常的单纯品质。
【小题1】第⑩段中的“保鲜”一词用得精妙,请加以赏析。
【小题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3】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从内容和形式角度分析标题《一个人的沙漠》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教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展开的“破四旧”活动,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渐成风流。在此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顽固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了其受批判的命运。
变化发生在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他的看法得到许多人的赞同。
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与记者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
从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学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儒家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开始,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儒家文化遭受了持久性的打击。
B.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表征。
C.进入21世纪,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甚至在环保政策的制定中也时常发挥作用。
D.通过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能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发挥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对“新兴思潮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亲和态度”进行阐述的一项是()
A. 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破坏传统可能最终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B. 提倡文化“复古”,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要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C.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大有人在,其观点的多样化、繁复性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
【小题3】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10.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小题4】(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中国思想界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不超过25个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