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小偷卢卡
卢卡提着塞满了赃物的沉甸甸的袋子,美滋滋的钻出天窗。他觉得腰部有点儿疲劳,但心里却舒爽坦然。从天窗里往外钻出来的时候,卢卡仰起头来,只见天空变成了一条狭长的垂直线;探身朝前俯视,周围是望不到尽头的坡面,一直伸向大楼的另一端,被突出屋脊的一只烟囱隔绝了;坡面朝下延伸,跟装饰精雅的飞檐联在一起了。
这时,他向屋脊扫了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顿时惊呆了。
屋脊后面伸出了一个肥大、黝黑的脑袋,两道熠熠闪亮的目光,透过黑暗,直向他射来。蓦地,那汉子一跃而起,站立在屋顶上,伸出手来,枪口对准卢卡;一声命令在寂静的夜空回荡:“举起手!”。
小偷卢卡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
他认出了这个汉子,此人是城里最精干和铁面无私的警察之一。
警察站稳身子,朝着屋顶的顶端走去。处于惶恐状态中的小偷卢卡忽然瞥见,警察的双脚在瓦片上摇摇晃晃,兴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赶紧止住了脚步,把两条又粗又短的腿叉开,支撑住身子。他仍然用手枪对准卢卡,说道:“过来,卢卡先生,你干得蛮不错,看来该打发你去睡觉了。不然的话……啊,上帝!……”
卢卡的心立即惊喜交集地狂跳起来,因为警察由于一只脚跟没有站稳,身子摇晃了一下,径直从瓦房上滑溜下去。卢卡随即瞧见一个肥胖的身躯在屋顶的斜面上朝下滚动。于是他急忙拔脚朝屋脊奔跑。
警察惊慌失措,用左手狠命抓住一块瓦片,不料这瓦片吃不住他的劲,也随着他向下滑溜,他直觉得十指连心的一阵疼痛,禁不住发出一声绝望的喊叫。他想用另一只扔下了手枪的手来攥住屋顶上的什么东西,但无济于事,他的身子继续朝下滚动,脑袋砰的一声撞在屋顶的烟囱上,但滚动没有停止。
小偷卢卡奔到屋脊,转过身来,只见警察已滚到坡面的边缘,身子随即在空中消失了。
卢卡心中蓦然一喜,不禁心花怒放。他目迷神眩地注视着他的冤家对头消失的地方,他这样细细地凝望着,以致终于发现,警察并没有完全掉下去,他正发狂似的用两只手紧紧攥住飞檐的边缘。
卢卡在屋脊上坐下,盯着这两只粗大、黝黑、越来越剧烈地痉挛的手。他等待着,希望看到这双手的消失,然后才扬长而去。卢卡从容不迫地坐在那里,胸脯和脑袋略略向前探身,就像置身于剧院里,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剧情已达到令人不安的高潮时一样:他想象着警察的身躯悬吊着飞檐下的情景,不多一会儿,他的冤家对头的身子就要掉到石板砌的路面上,跌个粉身碎骨。他竖起耳朵,期待听到那庞然大物即将坠落地面的声响。
警察的一只手已经吃不住了,不由得松开了原先死死攥住的屋檐,整个人的重量和抽搐立即都集中到一只手上,竭力挣扎着;不一会儿,松开的那只手又重新攀住屋檐,另一只手又松开了。警察在空中摇摆飘荡。
蓦地,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颤过卢卡的心头。这种感觉跟他开头那种幸灾乐祸的狂喜迥然不同。我紧紧地闭上双眼,而后又很快地张开,他听到下面急促的喘息声,看来是用那两只手拼命挣扎时发出的。小偷卢卡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由自主地霍然立起身子,刷地把袋子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瓦房上;他又一次闭上眼睛,但又马上睁开,用手抚摸了一下前额,他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便径直朝着那个方向跑去。他跑到屋檐跟前,立即扑到,肚皮紧紧贴着房瓦,伸出一只铁一般的坚实的手臂,钩住烟囱壁的棱角,向前探出身子,伸出另一只手臂,喊道:“拉住!”
卢卡紧紧攥着正在挣扎中的警察伸过来的一只手。他感觉到那只手也紧紧握住他的手,他使出浑身力量往上拉,仿佛渔翁拉起沉甸甸的渔网一样。他瞧见了警察的脑袋、肩膀;他继续往上拽,警察顺着他的劲儿,终于露出了整个身子;卢卡给了他最后一把劲,然后帮助他在靠近屋顶角落的房瓦上坐下。
过了片刻,警察才结结巴巴地说:“谢谢。”
卢卡站立起来,转过身去,不再理会他。他登上屋脊,那里放着他的袋子。他把袋子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从屋顶的另一面斜坡走下去,然后顺着檐槽滑至地面。
月亮隐没了,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在离开屋顶和抱住檐槽以前,他再次抬头望了望天空。卢卡黑夜行窃兴许已经上百次了,然而他从来不曾发现过,天空中竟有那么多灿烂的星星。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一段划线处描写卢卡偷盗得手之后所看到的景致,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请分点概括文中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小题3】指出两处划线词语“沉甸甸”在句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4】赏析文中加点的语句。(4分)
【小题5】小说结尾,铁面无私的警察默许地放走了小偷卢卡,有人觉得该放,有人觉得不该放,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温暖孤独旅程  
铁凝
(1)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人。
(2)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3)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4)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5)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排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使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6)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7)于是我又常想,一个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8)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小题1】请结合文章说说“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一句中“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小题2】文章第(3)自然段比较详细地记叙了汪曾祺在沽源的一段经历,说他画马铃薯画到“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老让作者感到温暖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议政”“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属于论辩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选自2013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
B.依据客观公正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C.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规范、合理的。
D.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
C.从现存的文献看,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修辞形态,它们就是门客、游说之士在说服、论辩中采用的“长短术”“纵横术”。
D.《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诗经》《论语》中的文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
B.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C.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D.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已有所改变。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春天里》不得不说的故事
——光明网专访汪峰
(一)
记者:今天上午我采访旭日阳刚时得知,他们昨天晚上去排练央视元宵节晚会节目,没唱你的歌,而翻唱一首别人的老歌,你对此有何感想?
汪峰:他们这样做挺好。当然这不是最好的,最理想状态是他们有自己的歌,这对他们长久发展有好处。
记者:我看到,社会上支持你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汪峰:这次,老百姓和所有的官方媒体都站在了道理和情理这方,不能光说是站在我这边。我在这件事情上的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这件事,推动对版权保护细则进行修订,那就最好了。当我们词曲作者的权益得到很好保护和等值回报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强的前进动力,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记者:也就是说,你不光是为了自己维权?
汪峰:那当然。很多老百姓不这么看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们的版权保护意识太弱了。你如果有名气,他会说你已经是名星了,怎么还这样?如果是不出名的人维权,他会说,人家翻唱是看得起你。
记者:这是权利,和出不出名没有关系。
汪峰:对的。所以一有纠纷,很多人认为是为了炒作,为一个“钱”字。实际上他们不明白对创作者版权的尊重、对创作者意愿的尊重是最重要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把它抱出去到处赚钱呢?如果大家都对这点有认识的话,文化娱乐业的产值或许会比现在大很多倍。
(二)
记者:对一些草根音乐爱好者,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汪峰:我想说的是:是不是草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坚定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去努力的话,拥有自己的作品才是一个音乐人最根本的成功和自豪。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创作的能力,没有创作力不代表你就不能拥有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请别人写,你是首唱,它就是你的作品。靠翻唱,不管如何成功,毕竟始终是翻唱。不属于个人的荣誉和成绩不会长久。所有正在奋斗的有音乐梦想的人,不要受到社会上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当贫困的生活突然和你告别,很多名利向你招手的时候,任何人都难以抵御这种诱惑。但一定要记住,别人给你的所有光环和赞美,永远不是你自己的,别人可以随时拿走。而当你从内心可以产生更巨大的能量给那些曾经喜欢你的人,让大家记住你的时候,头上有没有光环和赞美就没那么重要了。
(三)
记者:其实创作一首优秀的歌曲挺不容易的。
汪峰:有人认为音乐人很容易就把歌写出来,运气再好点,可能很快就火了。其实真正能深入人心、打动人的作品是很不容易创作出来的,因此,创作者应该得到该得到的正当回报,但现在国内全体创作者,就版税来说,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得到。
记者:创作《春天里》,您花了多长时间?
汪峰:我是用了一个星期完成的。歌词写了三四稿,作曲用了两个小时,但构思用了很长时间。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可谓衣食无忧,是什么因素让你写出这样一首饱含草根情结的歌曲?
汪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有很多人说是旭日阳刚唱出了《春天里》的韵味,我对这些言论基本不作评价。这首歌刚出来的时候,对圈内外人的震动,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两年之后,旭日阳刚才找出这首歌来唱。很多人认为,以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很难会去写这样的题材。其实这类题材在我的生命中是最重要的,收录《春天里》歌曲的这张专辑非常明确地指向更普遍的大众。
记者:能穿透人的灵魂,让人产生共鸣,这才是你音乐的魅力所在。
汪峰:有阅历的朋友分析《春天里》后给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首貌似极其简单,但却有着非常复杂情感的歌曲。里面有愤怒,有对往事回忆的忧伤,也有对目前现状的迷惘。有挣扎,也有更多对未来的梦想,无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应该说这就是时代的特征。真正的好歌有一个特征,它是适用于所有阶层的。
【小题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访谈三个部分的内容要点。(6分)
【小题2】通过这篇访谈,可以看出汪峰具有哪些性格特征?(6分)
【小题3】从全文看,记者对汪峰的专访为什么从采访旭日阳刚说起呢?(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朱三婆的果树
⑴朱三婆是村里老字号的人物,以其年龄大、辈份老而在村里受到人们的尊重。她已经很少下地干活,主要是在屋檐下纳鞋底、捶麻线,守守家门罢了。
朱三婆家就住在大田湾里,一垄垄的梯田顺势而下,像展开的一幅巨大的画,田坎边有一排高矮不同的果树,李子、桃子、杏子都有,那都是朱三婆家的。朱三婆经常呆在屋檐下就是看管果树的,害怕被村里的野崽崽偷吃光了。因为朱三婆家的大门正好对着大田湾,一湾的水田、果树都尽收眼底,只要坐在屋檐、坝子上都可以一览无余,谁还有机会偷吃诱人的水果呢?
⑶村里的野崽崽大多数是野惯的。爸爸妈妈大都到深圳、东莞、上海、浙江打工去了,家里只有爷爷奶奶陪着,根本没有办法管得住这些孩子,能够看到他们在桌子上做作业的,都是比较乖的孩子,大部分都在村子里野来野去。对于农活,他们都懒得干,也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干,就是爷爷奶奶愿意教,他们也不会干,离开家的爸爸妈妈每月都会寄一点钱回来,目的是怕他们吃苦,让他们多读书将来考大学有出息,也没有让他们做点农活的意思。
⑷村里的孩子从小学放学回家,即使背着草篓去田野里,出门也只是当作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没有多少孩子是要供着一头猪一头牛的食物来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但孩子们背着草篓在乡村的山坡坡、山岗岗、田湾湾、土坎坎去溜达一圈,就有了接近朱三婆果树的机会,可想要下手偷吃水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⑸夏天一晃就到了,朱三婆门前的果树上吊着的果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缕缕的阳光射着果子和田里的明晃晃的水,有着十分诱人的姿态。村里的野孩子们都在打着这些李子、桃子、杏子的主意,尽管这时候果子还是青涩的,咬在嘴里全是苦涩苦嘴的。孩子们放学后都会背着背篓到大田湾里来转一圈,一来看看果子哪天能成熟,二来看看朱三婆防守严不严?朱三婆也更加警惕了,她知道这些野孩子的板眼,就是盯着田坎边的果子的,每年都是严加防范,可又总是防不胜防,低矮的果子总是少了又少,难道是人老了眼睛看花了吗?可人那么大个影子,有人在田坎上走来走去,还有阳光倒下的影子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
⑹村里的野孩子经过几天的侦察以后,渐渐地找到了对付朱三婆的办法,但他们必须联合作战,还有蒙哄朱三婆的办法和机会,而且这种机会一晃就过,一当被认出是哪几个孩子在田坎边偷摘果树的,回家也免不了一顿臭骂或有可能吃一顿黄荆棍肉的。
⑺野孩子们分兵作战,一部分潜伏在田坎的两边,手里拿着一把绑着竹杆的刀,一当有机会就沿着田壁溜到果树的下面,人站在水田里等候机会,另外几个小孩主要就是把朱三婆引到别的地方,眼睛看不到果树的地方,尽量地把时间拖长,给田壁的孩子留出更多的机会。
⑻就这样,夏天里的一场乡村游戏就开始了。游戏的主角是乡村儿童和乡村婆婆之间的较量。
⑼朱三婆也见惯了几种招式,野孩子们手抱脑袋想出更新的办法,把朱三婆引出去。捅房子后面猪圈里的猪儿,让猪儿闹哄哄的乱叫,朱三婆总得出去吧;把朱三婆的孙子弄到后面山坡上,挠他痒痒,让他叫个不停,朱三婆一当听见孙子的叫声,当然两腿就颤悠悠的拐过房屋到后山去了。
⑽今年该怎么办呢?
⑾野孩子们凑在一起,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们要年年翻新花样,也不比诸葛亮差。他们嘀嘀咕咕了一阵,分出两队人马,一队人马还是隐蔽在田坎果树的两边,用往年常用的办法,一队人马往朱家的后面跑去。一会儿,朱家的后面冒出了浓浓的白烟,在竹林里升了起了,只听见后山上有人叫喊:朱家的竹林着火啦,快来救火啊。
⑿朱三婆拐出屋檐,站在院坝里一看,果然一股烟子从房屋的后面冒出来,沿着竹林的方向飘过来的。她并不十分惊慌,走到院坝边上往田坎边果树的两边望了望,看有没有野孩子藏在那儿,才快速往房屋后边走去,刚要拐弯的时候,又转过头来往后望了望,确信果树两边没有人了才镇定地走向后山坡。
⒀趴在田坎两边的孩子伸了伸舌头,真是差一点露出了马脚。待朱三婆完全转进后山,两个孩子迅速跑到果树下,一个人用笔杆绑着的刀向果树钩去,一枝丫一枝丫钩下来,另一个孩子动手把枝丫上的果子往背篓里“嘭嘭”地搓下来,果子就一缕缕地往背篓里钻,只须几分钟的时间背篓的底子就铺上了一层果子,绿色的叶子混合在一起。一个孩子说:差不多了,快走吧,够我们吃阵子了,我的手都搓出血丝了;还在钩树丫的孩子到不管那么多,朱三婆去看竹林里的烟了,没有这么快就回来的。只争执了几句,还是赶快收手吧。
一瞬间,田坎边又恢复了平静,颤动的水田慢慢地一个圆圈一个圆圈地恢复了模样。
⒂朱三婆心里也不踏实,使劲用力地把冒着烟的灰堆踩熄,连忙往屋里赶,生怕前面的果树被人偷摘了。可她还是失算了,她站在院坝边,看到果树的枝丫还在一闪一闪的,肯定被人摇动过,那乱糟糟的树叶不就是证明吗?又是那些野崽崽,真是不像话,又来惹我老太婆。骂了几句也只好罢了。
⒃朱三婆的果树还是茂盛,可待果子真正成熟时就不多了。她也没过多的认真,权当是乡村的野孩子的一份乐趣吧,不过是智力拼争的乐趣。
【小题1】第⑵⑸⒁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属于景物和环境描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第⑶段开头说“村里的野崽崽大多数是野惯的”,结合全文看,“野惯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3】请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 “权当是乡村的野孩子的一份乐趣吧,不过是智力拼争的乐趣”,这里“乐趣”的含意是什么。(4分)
【小题5】有人认为本文展现了乡村淳朴自然的人文风情,体现的是老人的善良与宽容,儿童的调皮与可爱。也有人认为本文揭示了乡村留守儿童缺少教育的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