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神奇的自来水
秦德龙
天立医院的医生为我做了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人吃惊: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我怎么会得这种怪病呢?
我对医生说了实情。几年前,我到一个边远山区挂职锻炼,吃住都在老乡家。说实在的,山里很穷,很落后,老乡有了病,也只是喝碗白开水,顶多熬点稀粥喝。这里的人,靠天吃饭,吃水要到山里去挑,山里有山泉。当然,山里吃的喝的都是绿色环保食品,绝对不会有任何污染。
山区是没有自来水的。可我怎么会得上自来水依赖症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几年来,你一直喝的是山泉吧?”
“那当然,我一直喝的是山里的水,吃的是山里的饭和菜。我一天都没离开过山区!”
“你还没听懂我的意思。我是说,正因为你没离开过山区,一直用山里的水烧饭,你才会得上这种怪病。”
我愕然了。
医生吩咐护士给我挂瓶子输液。“输液吧,输几天水,你就好了。”   
护士很快就给我挂上了吊针瓶子。然后,拍拍我的手背,让血管鼓起来,一针攮了进去。扎上吊针后,护士又调了调流速,让药液缓慢有序地滴入我的身体。
我忍不住问护士:“请问,您给我输的是什么药?”
护士爽快地答道:“自来水。”
我大吃一惊“自来水?怎么不给我打药呢?”
护士笑道:“这就是药啊,你得的是自来水依赖症啊。你体内缺少自来水,所以,才给你输自来水!”
真是气死我了。我输自来水干什么?我到医院干什么来了?我就是来打针吃药的呀!我拔掉针头,找到了医生。
医生望着我,笑道:“你几年没喝自来水了,也没吃自来水煮的饭了,当然要给你输自来水了。为什么不叫你端杯子喝呢?那样治病,看起来快,实际上慢。自来水,必须进入你的血管,才能全面吸收。你明白吗?”
我目瞪口呆。暗暗承认医生说得有道理。可我似乎还是不明白,自来水真的能治病吗?
医生让护士重新为我扎上了针。既来之,则安之吧。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打完针,我决定去查查自来水的功能,也许能得出结论。
化验室主任接待了我。她耐心地为我讲解了自来水的构成,还写出了分子式让我看。她特别强调自来水里都放有漂白粉,而漂白粉的成分就是药物。她还说,城里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漂白粉的指标需要不断地修改,否则的话,就遏制不住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原来,几年前,我已经喝惯了城里的水,吃惯了城里的粮食和蔬菜。我的身体,早就对城里的自来水产生依赖了。到山区挂职后,不吃城里的自来水了,改变了饮食结构,我的身体反倒不适应了。所以,医生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我的身体补充城里的自来水。
山区的老乡很挂念我,房东老弟特意进城来看望我了。他提来了一个很大的篮子,用毛巾盖着。我猜想,里面都是我爱吃的东西,小米啊、红薯啊、山果啊。可我没想到,篮子里只有一瓦罐泉水。
房东老弟指着山泉说:“这是让你润嗓子的。多喝点泉水,好得快。泉水甘甜,没有任何污染!”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据“实”相告:“放这儿吧。今天,我输了很多水,肚子已经饱了。”
房东老弟走了,留下了那罐子泉水。
我提上瓦罐,将里面的泉水倒掉了。不这么做,我的身体怎能复原呢?我不需要再喝山里的泉水了。
每天,我都要到医院排队输水,输自来水。过了些日子,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了。看来,自来水真是神奇。
病好后,我没有再到山区去,却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看似荒诞实则真实,完全符合现实生活情理。
B.“我”将房东老弟送来的那罐子泉水倒掉,表明我采纳了医生的治疗建议。
C.结尾“我”“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这一细节描写虽然简略,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D.小说围绕“我”得自来水依赖症这一事件,按看病、治疗、病愈的情节推进。
E.以“神奇的自来水”为标题,“神奇”一词褒词贬用,讽刺了自来水的效果。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我”心理的主要变化。(4分)
【小题3】小说叙述了“我”生病前在边远山区的生活,从全文看,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任选两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雪中芭蕉
林清玄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但是后代喜欢王维的人替他辩护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说,“右丞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知前辈不苟。”明朝俞弁的《山樵暇语》谈到这件事,也说都督郭鋐在广西“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明朝的王肯堂《郁冈斋笔麝》为了替王维辩护,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梁朝诗人徐好的一首诗,“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色碎,叶渍雪而傍孤”,来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陆文裕宿建阳公馆时“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盛开红花,名美人蕉,乃知冒着雪花,盖实境也”。
这原来是很有力的证据,说明闽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又翻案,意见与明朝谢肇 的《文海披沙》一样,认为“如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雪之地,岂容有此耶”。
我整理了这些对王维一幅画的诸多讨论,每个人讲得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维早就逝去了,否则可以起之于地下,问他为什么在雪中画了一株芭蕉,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辩和烦恼。我推想王维在作这幅画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肃的想法,他只是作画罢了,在现实世界里,也许“雪”和“芭蕉”真是不能并存的,但是画里为什么不可以呢?
记得《传灯录》记载过一则禅话:
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这一则禅话很可以拿来为雪中芭蕉作注,在大诗人、大画家,大音乐家王维的眼中,艺术创作就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我并不想为“雪中确实有芭蕉”翻案,可是我觉得这个公案,历代人物争论的只是地理问题,而不能真正触及王维作画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雪中真有芭蕉为王维所眼见,是写景之作;另一种是雪中果然没有芭蕉,王维凭借着超人的想像力将之结合,做为寓意之作。也就是“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的意思。他的绘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
他自己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新唐书》的王维本传说他:“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独到,学者所不及也。”我认为,一位“意在笔先”“天机独到”的画家,在画里将芭蕉种在大雪之中,并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天才的纤运。
王维的诗作我们读了很多,可惜的是,他的绘画在时空中失散了。故宫博物院有一幅他的作品《山阴图》,花木扶疏,流水清远,左角有一人泛舟湖上,右侧有两人谈天,一人独坐看着流郛,确能让人兴起田园之思。据说他有两幅画《江山雪雾图》《伏生授经图》流落日本,可惜无缘得见,益发使我们对这位伟大画家留下一种神秘的怀念。
我一直觉得,历来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艺术。以《雪中芭蕉》来说,那棵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这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绝不是地理的求证所能索解的。
在造化的循环中,也许自然是一个不可破的樊笼,我们不能在关外苦寒之地,真见到芭蕉开花;但是伟大的心灵往往能突破樊笼,把大雪消融,芭蕉破地而出,使得造化的循环也能有所改变,这正是抒情,正是寄意,正是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地方。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A.历来画论对《雪中芭蕉》争论的焦点是一株翠绿芭蕉究竟能不能生长在寒冬大雪之中。
B.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旁征博引,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
C.作者认为,在现实世界里,雪和芭蕉也许真的不能并存,但是在绘画中是完全可以的。
D.本文结构清晰,主旨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雪中芭蕉的引证不够丰富,缺少说服力。
E.作者以王维的《山阴图》为例,意在说明山水创作有一种神秘感,它最大忌讳是写实。
【小题2】作者写《传灯录》记载的一则禅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只取远神,不拘细节(3分)
(2)凡画山水,意在笔先(3分)
【小题4】文章最后说,“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角度”指的是什么?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顾笃璜:留住昆曲的原汁原味
顾笃璜是江南著名的顾氏家族后人。他的高祖顾文彬喜好书画收藏,晚年建造了苏州园林之一的怡园,并修建了过云楼用于书画收藏。“过云楼顾家”由此出名。到顾笃璜的祖父顾麟士这代,过云楼的收藏以及文化事业都达到巅峰。
在顾笃璜的眼里,顾家的知名度主要在文化方面。“论经济实力,苏州有钱人家多得是,顾家算不上什么。顾家主要是搞收藏,并利用收藏搞社会活动。”顾家藏书画,用来教育子孙,每10天拿出来一次,给后辈讲解书画的好处。另外就是让有才能的画家来临摹,还给穷画家提供生活费,“待遇和账房先生一样。”后来又在过云楼藏品的基础上,办起怡园画社。
顾家的优雅生活,被抗日战争粗暴地打断。抗战时,顾家逃难到上海。等战争胜利后回到苏州,大家族已经四散。
1946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至苏州拙政园,学校设有艺术教育系。家学深厚、爱好美术的顾笃璜去报考,第一志愿是美术,却被第二志愿戏剧录取了。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给了顾笃璜几个选择,可以继续读书,或者去北京,也可以留在苏州。他选择了第三条路。1955年,他成为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也是从这时起,他生命的重心转向了昆曲。“小时候我对昆曲有点印象,就觉得这种艺术形式非常美,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还知道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但真正接触是从事了这个工作以后。我并不迷恋昆曲,研究昆曲完全出于一种责任感。我自以为美术上的成就比戏剧还高一点,但为了昆曲我把美术放弃了。搞美术的人很多,搞昆曲的人太少了。”
1957年,顾笃璜辞去官职,到戏曲研究室工作。他搜集民间戏曲资料,把老剧本都印出来。没有经费,就先把资料印出来卖给各地图书馆,赚了钱再印。顾笃璜的一生,都在守着一个梦:保护最纯正的昆曲遗产。1982年,在他的倡议下,苏州重建昆剧传习所。随着老艺人日渐凋零,他把重点放到了抢救剧目和表演手法上。
2001年,昆曲被宣布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后,国家对昆曲的保护给予了高度关注,苏州建了昆曲博物馆。如今最让他担心的是“戏都被改得变了样”。像一些“新派”的昆曲剧目,顾笃璜认为“应该允许存在”,这是“迎合时代,用某些昆曲元素创造出的一个新品种”,但要说这就是“原汁原味”“保护遗产”,他直摇头。
“比如《游园惊梦》,原来的表演是,杜丽娘见到柳梦梅马上用手遮住脸,柳梦梅想看她的脸,用袖子压下她的手,她立刻又换了一只手来遮住。柳梦梅拉她,她不肯走,但心里又愿意,就把袖子垂下,让柳梦梅牵着她的水袖,半推半就。可现在改编的《游园惊梦》,杜丽娘坐到了柳梦梅的大腿上。这不是改进,是‘改退’。”
“为什么要抢救最传统的表演手法?”这是顾笃璜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坚持。“昆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就是唱念做打,而不是其剧本或者曲谱。比如兰花指,这是从文人执笔的动作来的,所以着力点在中指,其他手指都是松弛的。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录像都不会了解,老先生讲了才知道。昆曲有各种化妆方法,可现在一律是浓妆。杜丽娘一起床,就是满头珠翠,难道她戴着这些东西睡觉的?都不合理。还有演员涂口红,涂成‘血盆大口’,这是从好莱坞学的,中国女性是‘樱桃小口’。这是不是该恢复?现代人是想看纯粹的昆曲还是百老汇化的昆曲?肯定是前者。”
顾笃璜一直在为昆曲忙,“我一生都没有旅游过,只去过庐山和雁荡山,都是演出时当地招待的。”有人称顾笃璜是“江南最后一个名士”,他摇摇头:“士有‘隐士’的意思,是出世的,而我是入世的。”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顾笃璜家学深厚,他的祖上在书画收藏等方面卓有建树。家庭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让顾笃璜从小便对美术和昆曲等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B.抗日战争的爆发,让顾笃璜曾经富裕的大家族变得四分五裂。迫于生计,顾笃璜回到苏州之后选择了报考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艺术教育系。
C.顾笃璜安土重迁,他留在家乡苏州,把生命重心投在了昆曲研究上。为了保护最纯正的昆曲遗产,他搜集民间戏曲资料,翻印老剧本,并重建了昆剧传习所。
D.抢救传统剧目是顾笃璜昆曲研究的一个重点,但他并不因此而全盘否定那些迎合时代,用某些昆曲元素创造出的“新派”的昆曲剧目。
E.顾笃璜潜心昆曲研究,心无旁骛,被人称誉为“江南最后一个名士”,但他并不接受这样的称誉,觉得自己入世的行为不符合“士”的标准。
【小题2】顾笃璜走上昆曲研究道路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顾笃璜在昆曲研究方面有哪些主张?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说,顾笃璜既然自以为在“美术上的成就比戏剧还高一点”,但为了昆曲又放弃了美术,这实在有些遗憾。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韩素音:笔走中国的华裔英文作家
1917年中秋,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的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韩素音”是她发表处女作《目的地重庆》时开始用的笔名,意为“小而平的声音”或“为卑贱者呐喊”。还有一种解释是,“韩素音”即英籍华人之谐音“汉属英”。
韩素音的父亲周炜是四川近代首批留学生之一,于1903午赴比利时攻读工科。1913年,周炜偕妻子玛格丽特·丹尼斯(比利时贵族)回国。玛格丽特认为长女韩素音是“最丑的孩子”,这使韩素音的童年充斥着咒骂、打架和各种激烈的情绪,而玛格丽特好斗、任性和叛逆的性格也遗传给了韩素音。
与此同时,韩素音几乎每天都要在中餐与西餐、中国学校与法国修道院、孔夫子与基督教之间徘徊,东西双重文化的轮番影响加深了她的困惑。在家里,关于孩子们将来“是做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的争论持续不断。玛格丽特希望儿女们将来在欧洲生活,韩素音却“要做中国人”。
1935年夏天,在父母的旧识、比利时驻中国领事馆官员赫斯的帮助下,韩素音获得了每年一万五千法郎的留学奖学金,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开始为期三年的医科学习。1938年,日寇铁蹄大举南侵,践踏中华河山。韩素音毅然决定放弃外祖父馈赠的一笔巨款,弃学回到中国参加抗战。她不仅以一个医务人员的身份投身抗战,而且将沿途所有的见闻如实记录下来,写下了抗战题材的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1942年年末,由韩素音主创、玛利安修改的英文版图书《目的地重庆》在美国正式出版。处女作驱散了韩素音的自卑感,但她依然认为医学才是她自幼的梦想。
于是,她继续深造,并于1948年在英国取得医生资格,接着在皇家自由医院担任了一年的住院医生。
“我不能袖手旁观,至少要到中国的大门口去观察。”于是,她带着女儿乘飞机先后到了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尼泊尔、印度,一边行医,一边搜集整理亚洲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她还到大学任教,积极宣传中国和优秀的中国文化。
1952年,韩素音根据自己的恋爱经历创作的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这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尽管韩素音当时已经在欧美文坛异军突起,但那时她仍乐于出诊,照顾病人。直到1964年,她才正式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开始其职业写作生涯。她将全身心研究中国和中国革命定为新生活的第一个计划,同时开始写作自传。在法国,她的多部作品一度十分畅销,她的影响力远远超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小说《大地》的作者赛珍珠。
新中国成立后,韩素音归国,目睹了祖国的变化,她的写作方向、题材和内容逐渐具有政治性了,一部部有关中国的著作,如《亚洲的风雷》《2001年的中国》《早晨的洪流》《风满楼》等相继问世。
韩素音因“过度亲华”,遭到西方意识形态偏执者的蓄意抵制,又因向西方客观地介绍中国,驳斥欧美媒体的僵硬立场,被美国中央情报局列入黑名单。
1976年,韩素音走访西藏,写下了《拉萨——星辰之花》,向世人展现她实地考察的情况。此书作为历史见证,至今依旧是对西方一些所谓“人权斗士”的恶意宣传的有力抨击。
刘心武曾说过:“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询问十名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不同的法国人,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韩素音’。”
韩素音真挚感人的中国情结,令她的作品中蕴藏着对中国深刻的了解,饱含着对中国执着的热爱:她既真实又富文采的回忆与记述也使她的书成为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研究中国的必读作品,这使她在国际文坛上有了重要影响。
晚年,韩素音居住在瑞士小城洛桑。1998年手骨折前,她一直坚持写作。晚年的韩素音曾写道:“我虽客居烟波千顷的瑞士莱蒙湖畔,又因身体原因,已十余年没有回到中国看看了,但这丝毫不能冲淡我对她的感情,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
2012年11月2日,韩素音去世。
(选自2013年第3期《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中国在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绝,她因为身份特殊,认识的朋友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许多国家把她当作了解中国的渠道。(《韩素音:一个热爱中国的混血儿》)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时候的韩素音接受了中西文化的教育,饮食、学习内容等方面都使得童年的韩素音十分困惑,特别是对自己国籍的困惑,她弄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B.对“韩素音”这个名字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比如“为卑贱者呐喊”从写作角度赞扬了她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精神,“汉属英”从国籍的角度表明了她的华裔身份。
C.抗战题材的《目的地重庆》是韩素音的处女作,其英文版本经过玛利安的修改在美国正式出版,处女作的发表提高了韩素音的自信心,随后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医学上,对文学的关注减少。
D.本文按时间顺序来组织和安排材料,通过介绍韩素音在医学道路上的经历和她的写作生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E.小说《瑰宝》的发表对韩素音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篇小说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的地位。1964年她关闭诊所后,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中国的研究中。
【小题2】韩素音的家庭对韩素音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引用作家刘心武的话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时候就立志“要做中国人”的韩素音是否做到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看病
一碟
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为了自己的病,这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个辅助治疗的作用。”
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
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流言飞语。
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
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
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
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
林森有一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
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
林森感到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
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
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
哄地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积羽沉舟,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
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
到了医院候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
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
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
“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啊?下一个,王、王瑶……”
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到:“小景,我是林××。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不,给我开加长林肯!”
(选自《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小说中塑造的“魏力”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塑造这一人物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请简析。(6分)
  
【小题2】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的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的结尾写到了“林森”的动作及语言,请简析这些描写表现了怎样的心理?(4分)
  
【小题4】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