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驼 背
谢志强
赵主任上任的头一天,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单位工作人员,除两位副职之外,皆弓着脊背。起初,他认为是对他的到来表示和善、友好,他一一握手之后说:大家不必客气,从今天开始,我们都要一起共事,我的性格大家逐渐会了解。
可是,大家仍旧弓着脊背,呈典型的“C”状。赵主任很快从两位副职的口中得知,这是前几任主任留下的传统,由此,导致了单位这种恭敬、谦虚、谨慎的风气。赵主任似乎自嘲地摇头笑笑。
于是,赵主任发起一项“挺直腰杆”的活动。并且,他将这项活动提高到单位形象的高度。果然,办公室全体人员雷厉风行,生硬地挺起了胸膛,使赵主任想起了电影中的异国军人“海依”的姿势。他感慨万千,说了许多话,渐渐地,他看到大家脸颊沁出汗水。他体谅地说:“放松放松,我也清楚,非一朝一夕所能改正,关键要坚持。”
随着话音,大家的背部又恢复了弓形,甚至响起轻松的叹息。之后,他走过各办公室,所到之处,本来驼着的背,皆如接受命令那样艰难地挺胸昂头。他稍稍地观察,发现他不在场,大家的背又驼起来。甚至,个别人员,碰见他,习惯性地准备哈腰,却又立即改为挺胸——他意识中仿佛听见了强作挺胸的动作而引起脊椎咯嘎作响。他想,总不能我一个人监督这项活动的实施吧?
他叫来办公室钱主任,要求钱主任拟个考核办法,将“挺直腰杆”活动,与单位奖金挂钩。考核办法一出台,大家着了慌似的挺起胸膛,不过,苦了那几位年龄稍大的同志,他们开始寻门路,欲“跳槽”,而别的单位一听是他们,纷纷打了回票,拒绝接纳。
考核办法具体由钱主任实施,而钱主任的背弓得尤其明显。赵主任不会管得那么具体了,否则,岂不是有失身份。他每月过目钱主任汇总的统计表。统计表分日统计,其中有“挺直率”“挺直次数”“抽查情况”之类栏目。赵主任看了月度“挺直腰杆”活动统计表,感慨道:“初见成效啦!”
这天,开了会回来,他突发兴致,到各个办公室巡视。他的脸慢慢阴沉下来。他没有批评,因为,他看见大家惊慌尴尬的表情。
“你提供的数据是不是掺了水分?”赵主任严肃地说。
钱主任立即弓起腰,红了脸:“赵主任,我也十分为难。”
“为难?你看看你!”
钱主任猛地一挺胸,随即,豆大的汗珠扑刷刷地滴落,面色刷白。
赵主任赶紧上前扶起,说:“你哪里不舒服?”
“赵主任,我刚才用力过头,伤了脊梁骨,”他惭愧地站立起来,“赵主任,大家都养成了习惯了,一下子要照你那样做,都不习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赵主任朝走廊喊:“快派车,送医院。”
(摘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人物,能够点面结合,既写单位人员普遍“驼背”的群象,又特别突出钱主任个人形象。
B.小说先从语言、行动等多个描写角度写钱主任,为了强化个性突出主题,作者甚至采用了荒诞、夸张手法。
C.赵主任既是作者安排的叙述点,也是小说的人物,这样给读者真实的感觉,让读者相信结尾钱主任“伤了脊梁骨”真有其事。
D.小说中的赵主任,也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因为他一到单位尽是折腾“驼背”这样无关大局的事,弄得人人自危,甚至有人要“跳槽”。
E.小说选取普通的生活现象“驼背”入文,讽刺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习惯,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形象健美。
【小题2】结合小说具体描写,简要分析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6分)
  
  
【小题3】简要分析钱主任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试联系小说具体内容,探究“驼背”难改的原因。(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1: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 个月的时候,
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
“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
“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
“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三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
“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
“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
“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的荆棘花束——十二根带刺的长枝!”那个叫菲利的男人一边接过店员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用纸巾包扎好的花枝,一边笑着说。
“这是给您太太的?”珊德拉难以置信地问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知道您太太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
“哦,不介意……我很高兴你这么问,”菲利回答道。“四年前,我和我太太差一点儿就离婚了。
在结婚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但是现在,我们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又和好如初。这儿的店员告诉我,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花束里学到的功课,她总是摆着一瓶子的玫瑰花枝。这正合我意,因此就捎了些回家。”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特别奉献’!”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珊德拉对店员说道,“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嗯,”店员小心翼翼地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我、芭芭拉,还有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哽咽道:“我要买下这样一束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免费赠送的。”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请你教导我关于荆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感恩节(ThanksgivingDay),美国和加拿大节日,由美国首创的,原意是为了感谢印第安人,后来人们常在这一天感谢他人。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摘自《百度知道》)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珊德拉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因此,她到花店买花,想要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B.不幸的遭遇使店员懂得了生命中“荆棘”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售卖荆棘花束。为招揽生意,她决定第一年向顾客免费赠送。
C.“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店员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令人深思。文中类似的语言描写不止一处。
D.尽管店员一直向珊德拉推荐这种感恩节特别奉献的荆棘花束,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经历也证明了花束的意义,但珊德拉始终将信将疑。
E.卡片上的“玫瑰”与前文“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遥相呼应,而“荆棘”则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挫折、不幸和苦难等等。
【小题2】本文以“感恩节的荆棘花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在刻画店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量子点闪光的风采

①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有关世博会的报道竞相走入人们的视野,其中报道最多、宣传力度最大的就是中国首座零碳排放公共建筑“零碳馆”。据悉,零碳馆内的玻璃上采用了一层特殊的荧光涂料,它们能将大自然的阳光强效提高,从而提供给植物更多的能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神秘的荧光涂料——量子点。

②量子点一般为球形或类球形,结构包括核、壳两个部分,由有限数目的原子组成,粒径为1~10纳米,是纳米尺度上原子和分子的集合体,因而也被称作“人造原子”。它可把内部的电子锁定在一个非常微小的三维空间内,当有一束光照射上去的时候,电子会受到激发,变得异常活跃,当电子由活跃恢复到稳定状态时,会发射器一定波长的光——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点荧光。由于量子点具有显著的“尺寸效应”,即大小不同的量子点发射不同波长的荧光,而不同波长的光颜色不同,所以使,目量子点就能得到一系列波长不同、颜色分明的荧光。

③为了能够利用量子点产生荧光的这种特点,人们将其制造成新型的纳米材料——量子点荧光材料。

④平日里,我们可以看到的光源大多数是白光,由不同强度和波长的光混合组成。一般情况下,特定的荧光材料只能吸收某一小范围内波长的光,并发出波长范围很小的光。而用量子点制作的这种荧光材料有一个很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所能吸收的光范围很宽,发出的光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大小来进行控制。

⑤大家都知道植物具有光合作用,也都听说过“太阳光谱”。大部分太阳光是光线的综合体,其中包含可见光源和很大一部分的不可见光源,比如太阳光中有68%以上是红外光,10%以上是紫外光,红外光和紫外光都是不可见光源。而植物对这样庞大的太阳光谱的吸收也是具有选择性的,唯有可见光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作为太阳这样巨大的能量体,通过阳光输送给地球上植物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吸收利用而浪费掉了。量子点荧光材料可以作为一个桥梁,把不能被植物很好利用的一部分不可见光转变成植物可以利用的可见光。当太阳光中更多的光线成为了具有特定波长的可见光的时候,就可以迎合植物对光的“胃口”,从而增加植物吸收光的量,也就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额外的能源,也不会排放出任何对环境不利的污染物,可谓名副其实的“零碳”。

⑥但量子点荧光材料也存在很多问题,它虽然可以把部分不可见光变成可见光,可是转换效率有时没有预计的那么高,中间损耗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量子点材料涂在玻璃上是不是还会阻挡一些有用的光照射到其他物品上?还有,量子点是具有毒性的,不可以直接使用,安全性的问题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亟待完善和解决。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零碳馆”是中国首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
B.量子点荧光材料比特定的荧光材料所能吸收的光范围宽,发出的光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大小来进行控制。
C.量子点荧光材料可以把太阳光中部分不可见光转变为可见光。
D.量子点是一种能高效吸收太阳光,更好地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纳米荧光材料。
【小题2】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一部分”能否删掉?为什么?
【小题4】链接材料: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打开了未来的城市之门。透过各种新能源汽车、先进医学技术、绿色建材、智能家居……一个充满幻想、五光十色的未来城市正在向我们走来。
选文中“零碳馆”和上面链接材料中的“未来城市“带给你怎么样的启示?写出一点即可。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冬日香山
梁 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们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散文集《觅渡》)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文章第2段写到香山春、夏、秋三季的繁花、浓荫、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净”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3段写到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文章第5段“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D.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E.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小题2】
联系全文,写出文章第1段“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的含义和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1)文章第3段所讲的“重负”指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5段作者讲“冬天来时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请依据文章说明“骨气”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阳光维生素”的巨大抗癌潜能
1921年,麦科勒姆发现,被破坏了维生素A的鱼肝油具有预防佝偻病的功效,真正发挥该作用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由此浮出水面,它因为是第四种被发现的维生素而获名“维生素D”。随后,科学家发现,人体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够经由皮肤将体内的7-脱氢胆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因此,维生素D也被誉为“阳光维生素”。
在维生素D发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能够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平衡的“阳光维生素”与骨骼健康的关系受到了密切关注,科学家们系统而深入地对其生理学功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近几年来,关于维生素D在免疫调节、肿瘤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预防以及细胞微环境调控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的报道不断涌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使得维生素D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肿瘤预防研究领域的热点。
早在1915年,美国科学家霍夫曼发现,位于不同纬度的城市的居民癌症死亡率与其所处地理纬度之间呈现阶梯式下降的趋势。1937年,美国学者派勒等发现,增加阳光的暴露能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基于维生素D可经日光照射在皮肤中生成的科学基础,加兰德等提出,低水平维生素D可能与结直肠癌的高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的假设。这一推论在随后开展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和多种肿瘤发生显著相关,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
那么,维生素D在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首先,维生素D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分化;其次,维生素D能促进癌细胞凋亡;再次,维生素D能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近来研究还显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直接抑制主动脉或肿瘤起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分支和延伸所诱导的血管生成。此外,维生素D还能调节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微环境,最终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
目前已知晒太阳是最简单经济的获取维生素D的方式。每天进行足量的户外活动,适当地暴露于太阳光下能帮助皮肤合成能满足我们人体大部分需求的维生素D。值得注意的是,涂抹防紫外线的防晒霜或撑遮阳伞会使获得维生素D的量大大减少。另外,由于受生活区域的纬度、种族习俗、人种肤色、个人的穿衣习惯、季节变化等影响以及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等)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单单依靠日光照射,很多时候并不能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此时膳食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动物性食物是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如鱼肝油、含脂肪高的海鱼和鱼卵、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奶酪等。由于富含维生素D的天然食物并不多,所以,在从天然食物获取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维生素D强化食品或维生素D补充剂适当地补充也是必要的。
(选自中科院官网,有删节)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维生素D”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维生素D能调节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改变细胞的微环境,从而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
B.被破坏了的维生素A会产生一种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因为是第四种被发现的维生素而获名“维生素D”。
C.适当地晒太阳能帮助人体获取维生素D,此外动物性食物是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适当的膳食补充也必不可少。
D.维生素D能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分支和延伸所诱导的血管生成。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户外活动时,涂抹防紫外线的防晒霜或撑遮阳伞会减少维生素D的获取。
B.低水平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胰腺癌等的发生存在着相关性。
C.位于不同纬度的城市的居民癌症死亡率与其所处地理纬度之间呈现阶梯式下降的趋势。
D.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D和经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进入肝脏后,伴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生素D能够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平衡,与骨骼健康有关系,在免疫调节、肿瘤预防等方面起着作用。
B.有些动物性食物富含天然维生素D,在从天然食物获取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强化食品或维生素D补充剂。
C.经常接受日光照射,持续每日定量摄入维生素D,能起到治疗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
D.维生素D在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屠夫老六

黄小邪

老六原是不想做屠夫的,他想当个教书先生。哪知书没念两年,病入膏肓的老爹就将六个儿子相继唤到病榻前。老爹不想让传了几辈的手艺就这样丢了。可不等老爷子讲完,其他五个弟兄就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老六孝顺,爹由来最疼他,这事自然就落到他头上。

老六第一次拿起屠刀,是在村长娘大寿前一天。那天一早,男人们就将一头大肥猪捉住捆在案子上,老六灌了一盅烧酒算是壮胆,他学着爹生前的样子,一步一挪走向案前,闭闭眼,用力将尖刀往猪脖子捅去。登时,鲜血殷红直冲而出,伴随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那头肥猪开始疯狂地扭动身子,血溅了老六一身,他猛地一颤,后退几步,将屠刀扔出几米远,转身就要跑,几个汉子见势,架起老六的胳膊,把他往猪面前送,又强行将屠刀塞入老六手中。老六极力挣脱开几个汉子,扔下刀,疯了般奔往墙角掩面大哭。

老六第一次操屠刀,以那样惊心动魄的失败而告终。

那天夜里老六梦见死去的爹。他说:“爹,我觉得我不适合做屠夫。那猪看得我心慌。”爹说:“你这傻孩子,猪本是凡间一碗菜!你不杀,自有他人杀。”

说来奇怪,自爹托梦后,老六渐渐不再犯怵。一次次给猪开膛破肚,心、肝、肺拿在手里也不觉得恶心,清洗大、小肠,剁骨剔肉,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老六很快适应了这门手艺,这手艺养活了老六和他娘。

人总笑老六:看你生得慈眉善目,如何做起这屠宰行当?老六低眉顺眼笑而不答。后来,渐渐就没人再问起这些。老六人缘极好,平日乡邻见面都得尊称一声“老六哥”。

没几年,老六娘过世,老六娶妻生子,老六妻随娘信佛,从不杀生。

又有人笑老六妻:你不杀生,咋跟你婆婆一个样,偏挑了个屠夫呢?她只笑笑。老六每次抡起屠刀前,妻总是默默点上三炷香。老六呢,嘴里不忘念叨:“猪呀猪,我爹说你是凡间一碗菜。莫怪莫怪!”猪好像也通了人性,到了老六手里,吼几声便由他宰割。

“你不愿意我杀猪?”老六问妻。

“不愿意咋整?你有你的难处!”妻答。

老六自家后院拴着一大一小两只羊,那母羊是早些年娘舅家送来给娘补身子的。那年娘一场大病,半年滴米不进,得亏这羊奶续命。如今虽说娘已不在人世,但羊还在后院拴着。老六谨记娘的话,这羊对他们家有恩,不能杀。

可眼下小儿染上恶疾,大夫开的药方得用鲜羊肝做药引。老六愁了,这正赶上饥荒哪里去弄鲜羊肝。看着日渐消瘦的小儿,老六心里不是溢味,他想起后院拴的两只羊。“这大的对我娘有恩不能杀,小的总能杀吧?”老六自言自语别上刀。

刚要抓起羊角,小儿立在身后。“爹,你咋啥都杀呢,你答应过奶奶不杀羊。”老六叹气,扔下刀。老六在院外踱来踱去,眼看已天黑,小儿愣是抱着那两只羊不放。

小儿眼窝深陷,老六心疼极了。他和妻商量一番后,趁小儿睡着打着手电折回后院,哪知小几听见动静猛地坐起身。

“爹,是不是我的病好了你就不杀羊?”

见老六点头,他又说:“爹,那小羊仔腿受了伤,一天没吃东西了,你明天能找大夫给它治治吗。”

老六喉头一阵发痒,不知如何回答,只知眼下小儿身体要紧。这一宿小子愣是没合眼,抱着老六说什么也不让他往羊圈去。老六暗自思忖,等天一亮就把那羊仔给杀了,小儿的病不能再拖。

第二天小儿比老六起得更早,红扑扑的小脸蛋突然有了光泽。“爹,我感觉我的病好了!”小儿倚在羊圈边护着。

老六伸手往小儿额头探去,滚烫:“瞎说!”

“爹,咱不杀羊好吗?”小儿“噗通”一声跪在老六跟前。老六的心猛地一颤。

老六不言语,吧嗒吧嗒坐在地上抽旱烟。

那天深夜,老六默默跪在爹的灵位前,自言自语一宿没合眼。

后来,老六竟改行,当起了兽医。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是小儿六岁的样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六杀羊,小儿护羊,对比鲜明。文章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父子两人的性格特点。
B.“猪本是凡间一碗菜!你不杀,自有他人杀。”父亲的话耐人寻味,朴实中饱含哲理,暗示了老六做屠夫是无奈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选取老六人生的几个重要片段展开情节,有利于读者全面、客观地理解人物形象。
D.作品生动具体地描写了老六杀猪与杀羊的过程,两次宰杀体现了老六作为“屠夫”的特征,一实一虚,相互映衬。
【小题2】小说讲述了老六的两次重大选择,请分别解析他选择当屠夫和选择当兽医的原因。
【小题3】小说以“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作为结尾,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