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屠夫老六

黄小邪

老六原是不想做屠夫的,他想当个教书先生。哪知书没念两年,病入膏肓的老爹就将六个儿子相继唤到病榻前。老爹不想让传了几辈的手艺就这样丢了。可不等老爷子讲完,其他五个弟兄就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老六孝顺,爹由来最疼他,这事自然就落到他头上。

老六第一次拿起屠刀,是在村长娘大寿前一天。那天一早,男人们就将一头大肥猪捉住捆在案子上,老六灌了一盅烧酒算是壮胆,他学着爹生前的样子,一步一挪走向案前,闭闭眼,用力将尖刀往猪脖子捅去。登时,鲜血殷红直冲而出,伴随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那头肥猪开始疯狂地扭动身子,血溅了老六一身,他猛地一颤,后退几步,将屠刀扔出几米远,转身就要跑,几个汉子见势,架起老六的胳膊,把他往猪面前送,又强行将屠刀塞入老六手中。老六极力挣脱开几个汉子,扔下刀,疯了般奔往墙角掩面大哭。

老六第一次操屠刀,以那样惊心动魄的失败而告终。

那天夜里老六梦见死去的爹。他说:“爹,我觉得我不适合做屠夫。那猪看得我心慌。”爹说:“你这傻孩子,猪本是凡间一碗菜!你不杀,自有他人杀。”

说来奇怪,自爹托梦后,老六渐渐不再犯怵。一次次给猪开膛破肚,心、肝、肺拿在手里也不觉得恶心,清洗大、小肠,剁骨剔肉,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老六很快适应了这门手艺,这手艺养活了老六和他娘。

人总笑老六:看你生得慈眉善目,如何做起这屠宰行当?老六低眉顺眼笑而不答。后来,渐渐就没人再问起这些。老六人缘极好,平日乡邻见面都得尊称一声“老六哥”。

没几年,老六娘过世,老六娶妻生子,老六妻随娘信佛,从不杀生。

又有人笑老六妻:你不杀生,咋跟你婆婆一个样,偏挑了个屠夫呢?她只笑笑。老六每次抡起屠刀前,妻总是默默点上三炷香。老六呢,嘴里不忘念叨:“猪呀猪,我爹说你是凡间一碗菜。莫怪莫怪!”猪好像也通了人性,到了老六手里,吼几声便由他宰割。

“你不愿意我杀猪?”老六问妻。

“不愿意咋整?你有你的难处!”妻答。

老六自家后院拴着一大一小两只羊,那母羊是早些年娘舅家送来给娘补身子的。那年娘一场大病,半年滴米不进,得亏这羊奶续命。如今虽说娘已不在人世,但羊还在后院拴着。老六谨记娘的话,这羊对他们家有恩,不能杀。

可眼下小儿染上恶疾,大夫开的药方得用鲜羊肝做药引。老六愁了,这正赶上饥荒哪里去弄鲜羊肝。看着日渐消瘦的小儿,老六心里不是溢味,他想起后院拴的两只羊。“这大的对我娘有恩不能杀,小的总能杀吧?”老六自言自语别上刀。

刚要抓起羊角,小儿立在身后。“爹,你咋啥都杀呢,你答应过奶奶不杀羊。”老六叹气,扔下刀。老六在院外踱来踱去,眼看已天黑,小儿愣是抱着那两只羊不放。

小儿眼窝深陷,老六心疼极了。他和妻商量一番后,趁小儿睡着打着手电折回后院,哪知小几听见动静猛地坐起身。

“爹,是不是我的病好了你就不杀羊?”

见老六点头,他又说:“爹,那小羊仔腿受了伤,一天没吃东西了,你明天能找大夫给它治治吗。”

老六喉头一阵发痒,不知如何回答,只知眼下小儿身体要紧。这一宿小子愣是没合眼,抱着老六说什么也不让他往羊圈去。老六暗自思忖,等天一亮就把那羊仔给杀了,小儿的病不能再拖。

第二天小儿比老六起得更早,红扑扑的小脸蛋突然有了光泽。“爹,我感觉我的病好了!”小儿倚在羊圈边护着。

老六伸手往小儿额头探去,滚烫:“瞎说!”

“爹,咱不杀羊好吗?”小儿“噗通”一声跪在老六跟前。老六的心猛地一颤。

老六不言语,吧嗒吧嗒坐在地上抽旱烟。

那天深夜,老六默默跪在爹的灵位前,自言自语一宿没合眼。

后来,老六竟改行,当起了兽医。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是小儿六岁的样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六杀羊,小儿护羊,对比鲜明。文章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父子两人的性格特点。
B.“猪本是凡间一碗菜!你不杀,自有他人杀。”父亲的话耐人寻味,朴实中饱含哲理,暗示了老六做屠夫是无奈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选取老六人生的几个重要片段展开情节,有利于读者全面、客观地理解人物形象。
D.作品生动具体地描写了老六杀猪与杀羊的过程,两次宰杀体现了老六作为“屠夫”的特征,一实一虚,相互映衬。
【小题2】小说讲述了老六的两次重大选择,请分别解析他选择当屠夫和选择当兽医的原因。
【小题3】小说以“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作为结尾,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09:48: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瓷花瓶
李聿钟
张公叫张楚,在北方这个大都市是个人物,才被人尊称为张公。他是文物收藏方面的专家,凡是有人想收购哪一件文物,都想方设法来找张公,让他鉴定一下。如果张公说是真的,这个人就敢买;如果张公说是赝品,谁也不敢碰。
张公自己也搞文物收藏,尤其是对各种古花瓶情有独钟。但是,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前些日子,他就干了一件丢人现眼的事。他收购了一只青瓷花瓶,价钱也不贵,当时不知怎么看着是宋代官窑的东西,还是开片的,绷瓷儿。瓶底烧的年号不像是仿的,工艺也是宋代的,造型质朴大方,通体古色古香。可是当他如获至宝拿到家里仔细品玩时,才发现原来是赝品!凭张公的威望,找到那卖假货的主儿退货是一点问题没有的。但张公不想那么做,如果这事传出去岂不是太影响声誉了!张公铁了心,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权当花钱买了一次教训,长了回见识。
卖青瓷花瓶的主儿见张公不退货,也明白他的心思,谁知这主儿得便宜卖乖,到处诉苦,说自己一只价值连城的青瓷花瓶,被张公当赝品买走了,损失太大了。有人就去问张公,他笑而不语,不置可否。有人想一饱眼福,张公摇摇头婉言拒绝了 ,不管是谁,如何坚持,在这件事上没有商量的余地。过去张公有了什么新的收藏品,都主动拿出来让朋友们品玩,现在却坚决不让看,人们都相信那主儿的话了,肯定青瓷花瓶价值连城,张公沾了光,不好再拿出来了。
不久,张公在外面给别人鉴定一幅字画,买卖成交后,买主请客,大家正喝着说着,张公爱人找来说,家里被盗了!张公问:“丢什么了?”爱人忙说:“那个价值连城的青瓷花瓶丢了!”张公又问道:“还丢什么了?”爱人又说:“别的倒什么东西都没动。”张公轻描淡写地说:“丢了就丢了,用不着大惊小怪,你先回去吧。”说罢,又和大家喝酒。
在座的人见张公丢了价值连城的青瓷花瓶,都吃惊不小,都替他心疼,劝他赶紧回去报案,早点儿找回来。张公微微一笑说:“区区一只花瓶算得了什么,不能搅了大家的兴致。来,咱们不说这事,喝酒!”众人一听,心里十分佩服,价值连城的宝物丢了,满不在乎,真正视财为身外之物能有几人,张公怕是算一个吧。从此,人们对张公更加敬重了。
半年后法院找到张公,说他丢失花瓶的案子破了,案犯抓到了,是市里一个领导的儿子,可花瓶找不到了。现在要对盗窃犯判刑,他们要了解花瓶的价值,这是量刑的依据。张公一听,这个花瓶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便郑重地对法院的人说:“说实话,那只花瓶是赝品,不值几个钱。”法院的人说:“听说你那只花瓶价值连城啊?”张公说:“我自己的花瓶我还不知 道,假的就是假的,我也是公民,哪能对法院的人说假话呢?”法院的人不管张公怎么说,就是不信。张公没办法,只好把卖假货的主儿找来了。这主儿面对法律,只好说了真话,承认那个青瓷花瓶是赝品。凭这一条,盗窃犯只判了一年监外执行。
后来,盗窃犯的母亲分别给张公和卖假货的主儿一笔钱,张公始终没要。张公说:“我不管盗窃犯是谁的儿子,我只想讲真话。”谁知,张公万万没有想到,从此以后,人们再鉴赏收藏品时不找他了,都说:“张公这人,人品不好。为了巴结领导,宁可说假话,还串通别人一起说假话,我宁可买假货,也不和这样的人来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张公买赝品后的言行,刻画出他虚荣、爱面子的形象特征,但他在盗窃犯要被判刑时讲出实话,体现出他在大理面前的正直。
B.小说情节发展—波三折.收藏专家张公买来赝品却装作若无其事,青瓷花瓶被盗而他不慌不忙,面对法院却道出花瓶是赝品的实情。
C.小说中细节描写生动,当被问到是否买到价值连城的花瓶时张公“笑而不语”,当大家劝他去报案时他“微微一笑”,都表明他擅长说谎,假饰自我。
D.人们相信卖赝品的主儿说的话,认为青瓷花瓶价值连城,为下文花瓶被偷的情节作铺垫,暗含了对大众肤浅盲从、缺乏质疑精神的批判。
【小题2】小说中的“青瓷花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写人们追捧张公,结尾写人们厌弃张公,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形成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沈从文

有这样事情发生,就是桑溪荡里住,绰号大牛伯的那个人,前一天居然在荞麦田里,同他的耕牛为一点小事生气,用木榔槌打了那耕牛后脚下。这耕牛在平时是仿佛他那儿子一样,纵是骂,在骂中还不少爱抚的。

但是脾气一来不能节制自己,随意敲了一下,不平常的事因此就发生了。牛后脚有了毛病。

大牛伯见牛不济事,就蹲到牛身下去,扳了那牛脚看。他这样温和的检查那小牛,那牛仿佛也明白了大牛伯心中已认了错,回头望到主人,似乎说,“我只一点儿不方便,过两天就会好的。”

天气实在太好了,大牛伯就仍然扛了翻犁,牵了那牛,到田中去做事。看到牛一瘸一拐的向前奔时,心中到底不能节制自己的悲悯。他只是一句话不说,仍然同牛在田中来回的走,仍然嘘嘘的督促到它转弯,仍然用鞭打牛背。但他昨天所做的事使他羞惭,“我本来愿意让你休息,全是因为下半年的生活,才不能不做事!”这种情形他不说话也被他的牛看出了的。

犁了一块田,他同那牛停顿在一个地方,释了牛背上的轭,他才说话。

他说,“我这人老了,人老了就要做蠢事。我想你玩半天,养息一会,就会好的,你说是不是?”小牛无意见可说,望着天空,头上正有一只喜鹊飞过去。

他呢,的确是有点忧愁了。他看到它那一只被木榔槌所敲打过的腿时时抽缩着,又看到同那牛合作所犁过的田,新翻起的土壤如开花,于是为一种不敢去猜想的未来事吓呆了,“万一……?”那么,荞麦价不与自己相干了,一切皆将不与自己相干了。总之,牛一死,他什么都完了。

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牛的步伐,他心上的阴影更厚了。

吃过了中饭,他就到两里外场集上去找甲长。甲长是本地方小官,也是本地方牛医。

他先开口说话,“甲长,我牛脚出了毛病。”

甲长说:“这是脚癀,拿点药去一擦就好。”

他说:“不是癀,是搞伤了的。”

他这样接着说:

“……我恐怕那么一下太重了,今天早上这东西就对我哭,好像要我让它放工一天。你说怎样办得到?天雨是为方便我们落的。天上出日头,也是方便我们,田不在这几天耕完,我们还有什么时候?我仍然扯了它去。一个上半天我用的力气还比它多,可是它不行了,睡到草坪内,样子很苦。”

甲长答应同他到村里去看看那牛,到将要出门,别处有人送文书来了,说县里召集甲长会议,即刻就到会。

大牛伯叹了一口气,一人回了字。晚上听到牛吃草声音,大牛伯拿了灯照过好几次。

这夜里大牛伯做梦了,他梦到用四床大晒谷簟铺在坪里,晒簟上新荞堆高如小山。抓了一把褐色荞子向太阳下照,荞子在手上闪放乌金光泽。那养于就是今年的收成。而那参预这收成的功臣——那只小牛,就站在身边,他于是向它说话,神气如对多年老友。他说,“伙计,今年我们好了。我们可以把围墙打一新的了,我们可以换一接那两扇腰门了,我们可以把坪坝栽一点葡萄了,我们……”

好梦是给人的一种嘲弄。所以到大牛伯醒来,就又点了灯到栏中去探望那“伙计”。他喊那牛作伙计,问它是不是好了一点。他看它还是那样瘸跛,噗的把灯吹熄,叹了一口气,走向房里躺在床上了。

到了平时下田的早上,大牛伯却在官路上走,因为打听得十里远近的得虎营有师傅会治牛病,特意换了一件衣,用红纸封了两百钱,到郡营寨去请牛医为家中伙计看病。

等会了面,问到情形,这师傅也一口咬定是牛癀。让他拿着药去就行。

到后大牛伯忽然想透了,明白是包封太轻了,答应了包好另酬制钱一串。这医生心一活动,不久就同大牛伯取道回桑溪了。

这名医在牛脚上扎了两针,把一些药用口嚼烂,敷到针扎处,包了杉木皮,说是过三天包好,嘱帮手拿了预许的一串白铜制钱扛到肩上,游方僧那么摇摇摆摆走了。

……

小牛居然很自然的同主人在一块未完事的田中翻土了,是四天以后的事,好天气还像是单因为牛伯的原故而保留到桑溪。他们大约再有两天就可以完事了,牛伯因为体恤到伙计的病脚,不敢吝惜自己气力,小牛也因为顾虑到主人的原故,特别用力气只向前奔,他们一天所耕的田比别人家用帮工两倍还多。

于是乎,回到了家中,牛伯又有理由做那快乐幸福的梦了。牛伯为自己的梦也惊讶了,因为他梦到牛栏里有四只牛,有两只是花牛,生长得似乎比伙计更其体面。第二天一早起来他就走到栏边去看,且大声的告给“伙计”说,“伙计,你应当有伴才是事。我们到十二月再看吧。”

伙计想十二月还有些日子就点点头,“好,十二月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叙写,庄稼汉大牛伯与耕牛关系的不同寻常已跃然纸上;闲话家常的口吻,既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又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B.甲长与得虎营牛医起先都口咬定,大牛伯家耕牛的脚伤是牛癀,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耕牛的脚伤不以为意,这与大牛伯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主要由“伤牛——治牛——牛愈”等情节组成。作者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流露出对他们的悲悯之情。
D.小说标题为“牛”,既指农民犁田抢种时节非常重要的耕牛,也指以大牛伯为代表的如牛一般勤劳、善良、朴实、本分的底层农民,可以称一语双关。
【小题2】小说中说“随意敲了一下,不平常的事因此就发生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方式来表现大牛伯对小牛的疼爱,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方式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小题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武装部长

大海

白马镇武装部长白建国是在一个周末深夜十二点,被白宝宝所在部队营长的电话吵醒的。

营长焦急地告诉白建国:“出大事了,你们镇那个白宝宝想逃跑!”

营长说:“这个白宝宝在新兵训练期间就流露出后悔的意思,下连队三个月多次装病不参加训练,今天更离谱,外出请假到下午六点,结果八点还没有归队。我们赶紧分头去找,在火车站逮住这小子。发现他回家的票都买好了!”白建国急了,拍着床板叫:“我立即过来处理!”白建国说完,打电话向镇主要领导汇报,连夜搭乘一趟特快列车去了部队。

去年冬季入伍的白宝宝是白马镇唯一在读本科生新兵,其他都是高中毕业生及少量在读专科生。白宝宝是家中独子,名副其实的宝贝蛋儿。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爷爷奶奶对他娇生惯养,白宝宝成了啥也不会干的宠物宝宝。父母干着急,一直希望儿子能去部队锻炼一下。政审时,白建国问白宝宝为何当兵。白宝宝倒也爽快,说父母给报的名。这期间,部队正需要高素质的兵源,县里征兵部门综合考虑,批准白宝宝入伍。

白建国在次日中午风尘仆仆地赶到部队,脸都没洗就去见团领导。

团长扬着手中的报告说:“我们正准备上报呢!”白建国按住团长的手:“咱们受处理是小事,这个战士的一生也许就毁掉了。”政委反问:“那白部长的建议是?”白建国说:“白宝宝可能只是想家,我想带他回老家一个星期。”团长很严肃:“现在是两年义务兵制,原则上不能休假。”白建国拍着胸脯:“七天后保证把人带回,而且让他安心服役!”团长想了想,说:“那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吧!”

白建国带着白宝宝上火车时,说:“还好今天是我来接你,否则将是军事法庭等着你!”白宝宝眼泪汪汪:“部队好累……我又想家。”白建国严厉地打断他:“我在这里生活过几年,那时条件更艰苦,还没有周末休息!”

回到白马镇后,白建国在镇消防中队要了间上下铺宿舍,和白宝宝同吃同住,作息时间和着装如同部队。随后数天,白马河堤上出现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白宝宝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挤出时间,每天来到河边欣赏孩子出操。尤其是奶奶,发动村里十几个老人来看孙子。妈妈也一样,逢人就说:“那是我儿子,一身军装多帅气。”这期间,一些早起的村里人也来到白马河边跟着跑步。白建国压低声音对白宝宝说:“注意影响,把军人的气概拿出来,全村人都在盯着你呢!”白宝宝心头一热,每当乡亲们看过来时,仿佛有股力量在他心中燃烧,口号响亮,浑身是劲。

白宝宝返队前夕,白马镇风雨大作,河水奔腾”他三下五除二地穿上衣服,冲进了雨幕。

白建国跟着冲了出去,果真在白马河岸边看到了白宝宝家人的身影。他们撑伞而立,高呼加油,为奔跑的孩子呐喊助威。白宝宝在回跑第二趟经过家人身边时摔了一跤。爷爷奶奶刚要去扶,被白建国喝住。只见白宝宝很快爬起,一甩满身泥水,拔腿继续奔跑。白宝宝爸爸握住老婆的手热泪盈眶:“儿子是真正的男子汉!”

白建国本想亲自送白宝宝返队交差,但被白宝宝谢绝:“请部长放心,我会安心服役!”白建国点点头:“如果不相信你,这次也不会带你回来。”白宝宝临上车时,两腿并拢,双膝夹紧,“啪”地敬了个军礼!白建国也挺身立正,回了个标准的军礼!

四目相对,一老一少两个兵哥眼里泪花闪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白建国连夜乘特快列车去部队,并且没洗脸就去见团领导,这些外貌描写充分渲染出白宝宝逃跑的严重性。
B.奶奶发动村里的老人看白宝宝出操,妈妈逢人就夸穿军装的儿子,这从侧面说明了白宝宝极有军人气概。
C.白建国保证七天后把白宝宝带回并能让他安心服役,这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并与结尾白宝宝返队相照应。
D.“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既反映了白建国的人情味,也彰显了新时代军队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小说的一个主题。
【小题2】白宝宝是小说的主人公吗?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作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断桥

蒋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隔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的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万啊,没有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为下文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小说中的马主任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通过他之口交代了资金的相关背景,从而使主人公郭支书的形象更鲜明。
C.古桥冲垮后,文章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出不同人物在修桥问题上完全不同的立场和复杂心情。
D.小说通过描述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误会与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郭支书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