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8分)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了酒葫芦,将火炭了,取毡笠子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yǐlǐ)    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的紧。 
【小题1】文中①②③④⑤处依次应填(    )(2分)
A.挑灭  带关锁B.挂盖  带  拽关
C.挑盖戴锁关D.挑盖戴拽锁
【小题2】 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词语: (2分)
【小题3】作者借助于划线部分的这些描写将林冲个性中     的性格活画出来。(2分)
【小题4】鲁迅曾对“那雪正下的紧”一句倍加圈点,以为其写出了神韵,下面分析最全面最合理的一项(   ) (2分)
A.一个“紧”字,写出了风大雪猛的气势,塑造了典型环境。
B.一个“紧”字,一语双关,即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是林冲命运的暗示。
C.作者借助通感手法,把视觉转化为感觉来写。
D.“紧”字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的处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1: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松侣
宗璞
一位朋友曾说她从未注意过木槿花是什么样儿,我答应木槿花开时,邀她来看。过了些时,偶然走过图书馆,却见两排木槿,花朵已全落尽了。一路很是怅然,似乎不只失信于朋友,也失信于木槿花。又因木槿花每一朵本是朝开夕谢的,不免伤时光之不再,联想到自己的疾病,不知还剩几多日子。
回到家里,站在院中三棵松树之间,那点脆弱的感怀忽然消失了。我感到镇定平静。三松中的两棵高大稳重,都似很有魅力,可以倚靠。第三棵不高,枝条平伸作伞状,使人感到亲切。它们似乎说,好了,不要小资情调了,有我们呢。
它们当然是不同的。它们不落叶,无论冬夏,常给人绿色的遮蔽。那绿色十分古拙,不像有些绿色的鲜亮活跳。它们也是有花的,但不显著,最后结成松塔掉下来,带给人的是成熟的喜悦,而不是凋谢的惆怅。它们永远散发着清净的气息,使得人也清爽,据说像负离子发生器一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医疗作用。
更何况三松和我的父亲是永远分不开的。我的父亲晚年将这住宅命名为三松堂,言“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其寄意深远,可以揣摩。我站在三松之下感到安心,大概因为同时也感到父亲的思想、父亲的影响和那三松的华盖一样,仍在荫庇着我。
父母在堂时,每逢节日,家里总是很热闹。70年代末,放鞭炮之风还未盛,我家得风气之先,不只放鞭炮,还要放花,一道道彩光腾空而起,煞是好看。这时大家又笑又叫。放了几年,家里人愈来愈少了。剩下的人还坚持这一节目。以后因子侄辈纠缠,也还放了两年。再以后,没有高堂可娱,青年人又大都各奔前程,几乎走光,三松堂前便再没有节日的喧闹。
这一切变迁,三松和院中的竹子、丁香、藤萝、月季和玉簪都曾亲见。其中松树无疑是祖字辈的,阅历最多,感怀最深,却似乎最无话说。只是常绿常香,默默地立在那里,让人觉得,累了时它总是可以靠一靠的。
这三棵松树似是家中的一员,是亲人,是长辈。燕园中还有许许多多松柏枞桧之类的树,便是我的好友了。
在第二体育馆之北,有一片用松墙围起来的园子,名为静园。这两年,每天清晨坚持散步是我性命攸关的大事。散步的路径,总寻找松柏之处,静园外超过千步的松墙边便成为好地方。一到墙边,先觉清气扑人,一路走下去,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换过了。
临湖轩前有一处三角地,也围着松墙。其中一段路两边皆松,成为夹道。那松的气息,更是向每个毛孔渗来。最主要的是那气息,清到浓重的地步,劈头盖脸将人包裹住了。这时便想,若不能健康地活下去,实在愧对造化的安排。
走出夹道不远,有一处小松林,空气自然是好的。我走过时,总见六七位老太太在一起做操,一面拍拍打打,一面大声谈家常。譬如昨天谁的媳妇做的什么饭,谁的孙子念的什么书。松树也不嫌聒噪,只管静静地进行负离子疗法。
中国文学中一直推崇松的品格。松树的不畏岁寒,正可视为不阿时不媚俗的一种节气。这是“士”应有的精神境界,所以都愿意以松为友。白居易《庭松》诗云:
即此是益友,其友须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最后两句用松之德要求自己勉励自己,要够格作松的主人。松不只给人安慰,给人健康,还在道德上引人向上,世之益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自然界中,能为友侣的当然不只松柏一类。人若能时时亲近大自然,会较容易记住自己的本色。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纵然手不能举足不能抬,纵然头上悬着疾病的利剑,我们也要俯仰自得,站稳自己的位置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由松树自然联想到与之永远分不开的父亲,父亲虽然离去了,但他的思想和人格还一直影响着“我”,使“我”感到安心。
B.作者回忆一家人在松树下放鞭炮的热闹情景,目的是与父母离世后家庭的冷清、寥落形成对比,表达物是人非家道衰落的伤感情怀。
C.文章写小树林里老太太们运动、聊天等喧闹的场景,突出她们生活的安闲快乐,而这正是默默付出的小松林带给她们的。
D.文章由松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再由“三松”写及“松墙”和“小松林”,以“松”为中心意象,连缀全篇,衔接紧凑,构思严谨。
E. 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既有可读性,也有哲理性,给读者深刻的启发。
【小题2】文章本在写松,开头却从木槿花的凋零写起,作者这样安排文章开头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处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小题4】请联系全文,对作者以“松”为“侣”的原因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民族复兴有赖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理解,旅游则是促进文化理解最好的方式之一,发展旅游能够为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新动能。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全球第四的入境旅游市场。巨量的旅游人群时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发展旅游就是要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以轻松阅读,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教化、文化的可视化,让文化转变为新时代可以源源不断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领略和理解。当然,无论多么辉煌的文化,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才能闪闪发光。如何通过旅游演艺、文创产品以及旅游的主题化体验建构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创新,将规模巨大、快速流动的旅游人群转化为“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是摆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共同的持续课题。同时,如何通过视角创新、政策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努力,用国际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用国际视野组合中国元素,是通过旅游方式加快对外文化传播,让“文化自信”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他信”的重要前提。
在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中,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只一味固守不会有出路,而是要秉承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精神,用匠心精神创造时代的精品,为文化建设举砖加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新时代的创新和丰富,给未来的历史留下新时代深深的文化印记。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休闲旅游领域的创新,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会成为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新动能。
传统文化可以是文物古迹、琴棋书画,但文化从来不只是凝固于物,还更多地赋存于人,人才是文化生生不息更重要的传承和呈现。文化传承不能只关注老祖宗给的文化遗产和老天爷给的自然遗产,更要关注老百姓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怎样通过共享经济理念和企业创新机制,让外来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让老百姓手里所拥有的资源进入文化产品供给的新循环当中去,挖掘和体现出这些旧资源的新价值,将成为目的地文化传播的新课题。
(摘编自徐挺 厉新建《美好生活、文化自信与旅游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故事化、科技化、可视化,都可以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
B.发展旅游业,让厚重的文化变为易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C.对传统文化,不可一味固守,而要有所创新,注入时代精神,打造时代文化精品。
D.要促进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我们需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市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旅游业的发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发展旅游能够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
B.文章从国内和国际视野两个方面,论述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接受的途径。
C.文章提出了要用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并从反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D.文章认为文化自信源于文化理解,这是论述旅游的使命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因此,巨量的旅游人群对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B.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辉煌的文化才能得到珍视,才能得到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闪闪发光。
C.如果现在没有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丰富,就不能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D.传统文化需要人来传承和呈现,因此文化传承既要关注物,也要关注人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来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小题1】请简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
⑵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小题2】请简要解析文中划线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⑴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
⑵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
【小题3】第⑥自然段在文中主要有什么表现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最后一段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从文章看,“我”得到了哪些“人的道理”?(8分)

同类题4

我吻天使的羽毛
陈奕纯
我们漫游在李中镇的水上森林公园,林中有水,水下有鱼水杉树一排排,密密匝匝,切割着天空,而天空,是水做的,碎草色的水做的早知晓,在这片人工生态林里,春天来了,一千五百亩的水杉来了,六万多只天堂鸟来了,朝朝暮暮,万鸟争鸣,一如天籁怎么今天,这样的一个天然氧吧里,我竟然连一声鸟鸣也没有听见?莫非,只是幻境……问船娘,船娘一手点篙左右着竹排,一手指指身后一排水杉林微笑不语,我们即刻明了了,她脸上的意思是在说:“别着急,小鸟们害怕,要等你们走远之后,它再叫呢!”哦,原来是我们打扰了它们,天堂好静好静,鸟的胆子好小好小啊!
刚刚拐过一个林垛,从身后那排的方向忽然传来了一阵鸟鸣,“啾啾”“咕咕”“嘎嘎”“喳喳”,声音各异,海浪般高低起伏,我知道,是它们又回到天堂一样的世界里了我说:“它们的第一声鸣叫真好听!”船娘纠正道:“你说错了说错了,刚刚我们进来的时候,它们早已经叫开了,只是,那鸣叫声低了一点儿!”细细回想,果真是刚才太注重观景,竟然把鸟鸣声给生生忽略掉了这样,心里忽然就产生一种渴望,渴望看见鸟在天上飞,哪怕,只有一只也好……
恰好,船娘问:“你们想不想看见白鹭?”
我和同行的人慌忙回答:“想。”
船娘问:“白鹭想不想看见你们?”
我们说:“不知道。”然后,争先恐后地笑。
船娘说:“我也不知道。反正,白鹭胆小,只要你们别大声说话,就一定能看见它!”
我们开始都不说话了,实在憋不住了,就拿手势表示表示,好像哑剧里的演员一样搞笑竹排又拐了三四个弯之后,我们一个个干脆闭上了眼睛。
忽的,耳边传来了鸟鸣声,“嘎嘎——嘎嘎——”清清明明的,久违,熟悉,心贴心一般地亲,宛如一道被风吹散的炊烟,缓缓消逝在我们灵魂的版图上。
忽的,有个人就惊叫了一下,说他的头顶上有一些热乎乎的东西,不知道是啥?
我们睁开眼睛一看,什么话都没有说,也没有人提醒他什么,只是傻笑,一个比一个笑得厉害。
船娘也笑,半天才说:“鸟粪湿湿头,健康又长寿!何况,白鹭鸟从天堂来,它身上的东西件件都是宝啊!”听得我们惊羡不已。
也许,就在三五秒钟之后吧,我感觉右耳上一阵毛茸茸的,似乎挂了什么东西,我轻轻抬起右手,丝毫不敢呼吸,小心翼翼地把那东西取了下来,移到眼前哦,是一根羽毛,长长的,白白的,一丝丝,一毫毫,排列有序,渐长,渐短,有些体温,还有些羞涩,这月亮船似的羽毛呵,宛如一位工笔画家所精心描绘出来一样紧紧捏住它的根部,我的呼吸很不均匀地打在羽毛的身上,是那么强烈有力,好像狂躁不安的飓风掀起了一层层雪浪花呼吸小了,我看见那些雪浪花前赴后继着,你追我赶的,一泻千里,依然强烈洁白的绒毛毛,好像天生娇气的千金小姐,受不得半点委屈,无论你千般劝、万般哄,都没有用,她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哭,除了哭,还是哭。我忽然屏住了自己的呼吸,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说心里话,我甚至想,时间也许可以再延长一点……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她,六万分之一,从天堂来,莫非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她,和我在水上偶遇,千里万里,一个灵魂和一个灵魂在偶遇想象黎明时分,想象落日时分,六万多只鸟离巢归巢,遮天蔽日,该是一派何等波澜壮阔的大气象哪!六万多只天堂鸟放歌水乡,放歌梦里李中,当这巨大的声浪四合时,不就是一个心的天堂吗?
它,白鹭的羽毛——我偶遇的一个水乡的灵魂,天使的羽毛哦。
我把唇轻轻迎上,一个灵魂轻轻迎上,从此江流涌动、江河湖海同源一脉,从此我这短暂的人生将永远横渡于水上,从此我的词典里只剩下了一个词语:“爱”从此爱这水乡,爱这水杉,爱这白鹭,爱这上帝留是的,我吻天使的羽毛,因为爱,所以爱,我轻轻迎上 、迎上,就是轻轻地迎上去,一生一世,春夏秋冬,如此而已。
【小题1】文中作者说“我忽然屏住了自己的呼吸”,联系上下文回答“我”为什么要“屏住呼吸”。(4分)
【小题2】这篇散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3】文末作者说“从此我的词典里只剩下了一个词语:‘爱’”,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这个“爱”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凄凄去亲爱 泛泛入烟雾
于青
离开了父亲阴沉的旧宅,离开了母亲有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张爱玲感到了一种心身自由的舒畅。尽管复杂的家庭纠纷已使她的人生观蒙上了灰色,但她仍旧在同学中是一个沉默的女孩。但热爱生命,对世界充满了新奇与兴趣的爱玲却渡过了她生命中生动的一页。
香港是一个商埠,那里集中了殖民文化的浮华与喧嚣。爱玲的同学中,多半来自印度、马来西亚、英国以及欧亚混血等富足的华侨之女。这里的生活气氛轻松而又明快,张爱玲与好友炎樱常常沉浸在日常生活里具体的乐趣中,一起看电影,一起吃冰淇淋,一起去跳舞。张爱玲最初的学习日子里,充分享受着生命的精美。
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张爱玲的志向,张爱玲在沉闷的家庭里曾悟出她的做人之道:“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一身,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学生生活充满了计划。她与炎樱随意任性的性格不同的是,读书十分勤奋,甚至到了发奋的程度。她天生的聪颖和后天的努力,以及她的早熟及其世故,使她在花样年华便能揣摩每一个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门功课总是考第一。甚至有一位先生对她说:他教了十几年的书,没有给过别的学生似张爱玲这样高的分数。张爱玲连得了两个奖学金,不是香港战乱爆发,她很有希望被送到英国去继续深造。在这样的发奋下,她的英文出奇之好,好过中文。她的姑姑也赞叹她是:“真本事,随便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学。”并非说她看内容,她是看里面的英文写法。于是她的英文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这为她后来回上海谋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张爱玲的同学中阔人太多,张爱玲更是沉默寡语,冷眼审视。她的社交范围不广,只是同好友炎樱亲如手足。经炎樱的介绍,她认识了几个人物,其中有一个嫁过几次不同人种的广东女子麦唐纳太太,这女人后来便成为《连环套》中的主人公霓喜,还有一个本分的英国教师,罗杰安白登,这便是《沉香屑》中娶了中国女孩的罗杰先生。因为此时的爱玲纯粹是冷眼旁观,这些人物给了她深刻的印象,他们好像活泼地嵌入了爱玲的脑海里。
香港大学三年级时,香港战争爆发。张爱玲在对这段经历的回忆时做了一个比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张爱玲却没有睡着。战争的种种恐怖都清晰地刻在她的脑海里。她经受过家事变迁,人情冷暖,但枪声炮火给予她的刺激却是空前的。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就躺在自己的身边,眼前穿梭般来去血肉横飞的人们,耳边是枪鸣炮轰,张爱玲的心收得更紧了,她把自己牢牢地关紧,处乱世于不惊,居险境于平和,竟在炮火中又重新读了《官场现形记》,仅仅担心的是能不能够读得完。除此之外,便冷眼观察乱世中的人生,此时的人生如同唐诗所形容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许多人耐不住这空虚和绝望,而急急结婚了。张爱玲亲眼目睹了一对男女在空袭中却要借车子去领结婚证。望着并不十分“善眉善眼“的男人和亦不超凡出众的新娘,爱玲的思绪总是围绕着“生命到底是什么”反复思忖着。也许在此时,她已孕育出几年后震惊文坛的杰作《倾城之恋》。
休战后,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她自己追忆着自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有良心的看护。她对病人的态度冰冷,因为看到生命在他们那里受难。受难的生命在张爱玲那里从根本上是不容的。她理念中的生命,应该是享用,各种各样的,从颜色到味觉,都应如此。然而现实中的生命处处是受难,她见过在战争中只剩下饮食男女这两项本能的大学生,看见了战后人们食欲的变态享受,使香港成为空前的美食城,看见了刚经过战乱就开女学生玩笑的日文教授,她终于得出结论:想做什么,立刻去做,都许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
这一段香港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战事,为张爱玲走上文坛准备好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这一期间,她像一株正在吸收养分的青竹,各种各样的养料她皆能消化,以丰富自己不多的阅历所总结的经验。她总是奇特的,奇特地认为: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从张爱玲以后创作中可以看出,这样的一段生活,是让她“高兴”了良多时辰的。她不久的文坛盛名,便是从这片“脏”与“乱”中拨节而出的。
一九四二年,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上海文坛从此捧出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选自于青《张爱玲传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爱玲历经坎坷,经受了家庭的变迁,领略了人情的冷暖,还遭遇了无情的充满死亡的战乱。
B.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不负责任,对病人态度冰冷,是一个没有良心的看护,其原因是她内心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C.张爱玲身处乱世平和不惊,即使战乱爆发,也没有完全抱怨,战争的恐怖让她睡不着并清晰地刻在脑海,对她的影响巨大。
D.家庭沉闷的气氛和复杂的纠纷,香港浮华喧嚣的殖民文化,以及大学的同学中多是有钱的闲人,致使张爱玲沉默寡言,冷眼旁观。
E.张爱玲读大学时,每门功课总是考第一,这是因为她天生聪明,后天勤奋努力,还有能揣摩教授的心思。
【小题2】张爱玲在香港的经历,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哪些良好的基础?
【小题3】请简要概括张爱玲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4】文章第三段画横线的部分写到了张爱玲的“做人之道”,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生或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