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8分)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了酒葫芦,将火炭了,取毡笠子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yǐlǐ)    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的紧。 
【小题1】文中①②③④⑤处依次应填(    )(2分)
A.挑灭  带关锁B.挂盖  带  拽关
C.挑盖戴锁关D.挑盖戴拽锁
【小题2】 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词语: (2分)
【小题3】作者借助于划线部分的这些描写将林冲个性中     的性格活画出来。(2分)
【小题4】鲁迅曾对“那雪正下的紧”一句倍加圈点,以为其写出了神韵,下面分析最全面最合理的一项(   ) (2分)
A.一个“紧”字,写出了风大雪猛的气势,塑造了典型环境。
B.一个“紧”字,一语双关,即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是林冲命运的暗示。
C.作者借助通感手法,把视觉转化为感觉来写。
D.“紧”字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的处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1: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写稿机器人早在2009年就已出现,在当时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上,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人工软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篇机器稿件。而在国内,机器人“入职”新闻行业已满一年,虽然“姗姗来迟”,但国内的新闻写稿机器人技术水平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像最先出现的腾讯“Dreamwriter”(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
新闻稿为什么能用机器人生成?根源并不是机器人本身有多高明,而是在于在当今信息时代,写稿机器人的新闻生产可以不依赖于现场采访获取素材然后写成稿件,而主要是通过现有数据、资料,快速搜集加工编制而成。
有业内人士表示,机器人再怎么智能,也是通过人的编程实现的,机器人所替代的工作,现在仍是一些模板化、数据化的短平快的稿件,而真正个性化的写作,比如深度报道、调查报道、人物报道等,机器人还不可能替代记者的主导作用。不过,机器人写稿为记者们节省了大量时间,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撰写更具有深度的文章。正如腾讯公司方面称,“我们更希望‘Dreamwriter’能够解放记者,让记者从事更具挑战和智慧的工作。”
但机器人写稿也为新闻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不能做到对新闻事实加以深度分析和独立判断,迟早会被机器人取代。从长远来看,这种趋势对促进媒体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整体业务水平来说,一定是件好事。
(摘编自2016年9月2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国内写稿机器人成果分析
产品名
xiaoming bot
Dream writer
Wrting Master
Duer度秘
扬程平台
今日头条
腾讯
第一财经(阿里巴巴)
百度
对接平台
今日头条
腾讯财经
腾讯科技
腾讯体育
第一财经7*24看板
第一财经电视
一财同等集团报道
百度
上线时间
2016年8月
2015年9月
2016年5月
2016年8月
覆盖领域
NBA赛事
足球赛事
NBA赛事
足球赛事
财经报道
财经报道
NBA赛事
报道属性
战报
战报快讯
快讯长报道电视新闻
赛事解说
是否配图

部分是
少数是

日产稿量
(平均值)
20-30篇
30-50篇
数百到上千
10-30场
 
(摘编自2017年4月12日《智东西》)
材料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提出,写稿机器人确实有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勤勤恳恳,态度认真”、成本低廉、节约人力等方面。人工智能记者的出现使得私人定制成为可能。现实中根据每位用户的需求撰写新闻,对于人工智能记者来说仅需几秒钟。
“机器人写稿虽然具有快速、高效、可生成多个稿件版本、进化能力强等优点,但是毫无疑问也存在一些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介绍,比如可能产生一些常识性错误,从这个角度来说,凸显了人工审校的必要性。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更要坚信人的价值。与机器人写稿相比,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这是记者本身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机器人所没有的能力。
要完成具有个性化、探索性以及具有学术性、思想性的稿件,机器人是无法替代人的。“因为机器人高度程序化,它只是对人的某一些环节的工作能够起到完美替代作用的一种高级工具而已,工具属性是它的一种基本属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蔡尚伟表示。
(摘编自2017年7月28日中国社会科)
【小题1】下列关于写稿机器人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2009年世界上就出现了写稿机器人,我国的写稿机器人起步虽然晚,但发展迅速,现在已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B.新华社是第一个采取机器人写稿的中央媒体,他推出的“快笔小新”在写稿机器人中技术水平是最高的。
C.材料二中四家的“写稿机器人”产品主要还处在自研自用阶段,主要用于自家媒体平台的内容产出和分发。
D.有人认为,写稿机器人高度程度化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不可能完成个性化的、探索性的稿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写稿机器人的新闻生产通过对现在数据、资料的快速搜集加工编制而成,完全不需要现场采访获取素材。
B.材料二中四家的写稿机器人覆盖领域以体育赛事和财经类新闻为主,多以短、平、快的处理方式产出赛事战报、快讯等。
C.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智能机器人虽然很聪明,但都是通过人的编程来实现的,所以只能是在某些环节上完美替代人的工作。
D.腾讯之后,各家媒体相继推出自己的写稿机器人。从材料二来看,目前腾讯的机器人写稿覆盖面最广。
E.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写稿机器人也能学会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从而完全取代记者。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写稿机器人在出现在新闻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楼上的眼睛
新加坡延江
我卖力爬上台阶,缓缓走进杨厝港地铁站,准备在日落前赶回巴西立。在赎罪的心情下我毅然回首,九楼的帘幔拂动,闪过母亲垂询的眼神。她几度挽留我:"多吃一口菜,多喝一碗汤吧。"桌上尽是她细心熬煮的佳肴,而我却匆匆踏上未竟的旅途,留给她乍逢的惊心,徒然的狂喜。
楼上的眼睛对着偶来的人,缄默。
小时候,我善意地拒绝母亲带我上学校。可背着书包的我,从不忘记转身,向楼上不安的她挥别。一双乌黑慈祥的眼睛在楼上亮着,洞察我的每一个转折。喜欢她饱满的目光,我不断回首,直到争相耸入云霄的建筑物挡住了视线。谁叫我是母亲的晚子,她晚景里美丽的负荷。
"不要在街上吻我。"我松开女友的小手,蓦然回首,高远的窗口果真悬置一双愣着的眼。略带寒意的眼企图透视我的动机。我怯生生地将手摆放在身边,不敢违背她的训诲。
我知道我这一生怎么也走不出她的视域。
妻子遂埋怨我的恋母情结。幸亏那年我尚读不懂佛洛依德。只懂得母亲眼里的责备与怨怼。
妈妈一向来自有主张。
而妻子从来不肯让步。
她们对峙、冷战,左右夹攻。我活在夹缝里,没有脊椎,缩着单薄的身子,渐渐感觉到缺氧的痛楚。多希望能把自己分割为二。
相见欢同住难我疲倦而烦躁,终于悟出:三房式组屋实在容不下两个女人。叭哒一声两个箱子闭合了。
"楼上的眼睛,我敢断定,没有长者温润的笑意。只会折射出一道道炙人的光芒。"妻子如是呈上她的观察报告,从此不肯陪我回杨厝港。想不到弱不禁风的她,不但怯寒,而且怕光。
老爸走了,妈妈更是无依。屡次劝她搬来巴西立,她总执拗着离不开老家。她的眼带着激动的血丝。我怕回去看她,因为无法收拾离去时的凌乱心绪。不愿背着她的眼神回家。她因宿疾而提前衰老,我在夹缝里感觉到时间的压迫,悲凉不期而至。
楼上的目光惊惶地向我探询:什么时候再来?我惊心于她枯坐窗前涣散的眼光。她度日如年,怎生将息?我尚未启齿,她早就以怀疑的眼光审讯我了。她欲语无言,也许她的目光并不期待回答。
有时候鼻梁上的镜片太迷蒙,我看不清楚她遗留楼上的眼神。她临窗独坐不动声色,结膜的眼未必看得到我向空中举起又颓然放下的手,游移不定的眸光又能依附在街角那一个似曾相识的背影上?楼上的眼睛不辨色彩,不识方向。我感觉到时间之暴虐,在夹缝里。
好几回我遍寻不获楼上清癯的身影,才惘然忆起她的关节能预知风雨。秋凉来犯,寸步难行的她,挨不近窗口,拉不开浅蓝的帘幔。我坐在颠簸的空间里,整颗心空荡荡的,像走纲索的不小心掉了手中平衡杆。抵达巴西立终站了,却又听到她骨骼在呼啸。她连凝视都不行。我停在镜子前审视陌生的自己,她心爱的罪魁祸首。我真不该在街角拐弯,她好不容易临窗眺望着我离去的方向。
阿爸走了以后,妈妈寂寞的深度竟是无底。伊呀推开她的房门,惊见卧房里的装修摆设,阿爸生前的衣物用具,动也不动,一切照旧。脱了漆的的墙保持缄默,不期待虚无的回声。断了一条腿的桌子依然残缺。桌上固定着阿爸的老花镜与书。他的睡衣摺了又摺,皱折再也烫不开。一切各就各位,没有什么离开了位置。
我终于明白妈妈歇交绝游,足不出户的原因。她隐遁于背景中,犹在等一个永远也回不来的人,她梦中的常客不是我,我当释怀,还是怅然若失?
轻轻拂拭梳妆台上落定的尘埃。灰尘扬起,在黄昏的余晖里漫游。母亲忍着眼窝里凝滞的怨恨,若隐若现。我的眼睛无处躲避。我离她离得那么远,不曾察觉她丧夫的悲痛,夜半无人的怔忡与饮泣。为何我们绝口不提爸爸的死?是我失落了敏感度,抑是我过份匆忙,逗留的时间太短,交谈太琐细?
轻轻带上房门,不敢惊动她隐藏多年的秘密,不敢深究她双眸惘然失神的缘故。那些泪光不呈饱和状态。我只顾延续我的现在,留她去复制悲怆的过去。
轻轻锁好木门。努力锁上我心房里幽暗的一角。母亲怎样遣度她剩余的岁月,打点遽然涌来的孤寂?身心变型了,她的步履蹒跚而颠踬,在这人间黑穴,爱与怨的极地。
咔嗒关上铁门。黯然告别老家,告别母亲的三房式组屋。当初是我披着青衫潜逃,还是家门硬把我给吐出?无边的黑夜如何衬映她眼角的泪光,粗糙眼皮下那些猛烈的闪烁。她犹在等待时间的崩溃。
急于抛光所有的记忆,在街上茫然在走着。仿佛听到一声悠长的叹息,我条件反射地转身望向九楼的窗口。
好一个制造悬疑的窗口。天色暗了,妈妈坚持不点灯,她已然习惯了其中的黑暗。岁月把她摆平,风干的骨髓无需畏惧风起的时候。我忘了今天是她的忌日,忘了给她上微弱的线香,忘了站在挤满供品的方桌前说:您多吃一点吧,妈妈……。
我在楼下仰望,视野扩大些。帘幔不揭,九楼的窗子睁着盲眼,豢善养孤独。我怎么也走不出她的视域,只好眯着眼睛看她。看她头上的光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的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使用了诗一般的抒情语言,用语典雅而不通俗,含蕴丰富而不单调,如“她晚景里美丽的负荷”“长者温润的笑意”“歇交绝游”“踌躇颠沛”等。
B.小说对“我” 与母亲分开前的生活采用倒叙手法,将这段内容浓缩在分开以后故事的叙述中,缩小了时间跨度,增加了小说的篇幅含量,并使小说内容有主有次。
C.小说写妻子对“我”的爱专占的贪心,对母亲无端的指责,与母亲的对峙冲突,分家后表现的冷漠绝情,这一切表达出“我”对妻子的强烈不满和对爱情的深深失望,与母亲对父亲不变的爱形成对照。
D.文中“叭嗒”“咔嗒”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其实反映了“我”告别母亲的不忍和无奈,清晰的声音寓示着“我”行动和情感需求的背离。
E.末句写母亲头上的光圈,是儿子对母亲牺牲奉献精神的礼赞,表明自己的追悔与无依。
【小题2】简要分析本篇小说标题的妙处。
【小题3】依据情节的发展简析母亲的形象。
【小题4】结合小说内容,从“我”的角度,探讨作品中渗透的文化心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贝多芬

肖复兴

①有一段时间,我突然不喜欢贝多芬。我觉得世上将贝多芬那“命运的敲门声”过分夸张,几乎无所不在,现代轻音乐队也可以肆意演奏他的《命运》。强烈的打击乐莫非也能发出“命运的敲门声”吗?贝多芬虽非指明路灯那样的思想家,也不能通俗得如同敲打不停的爵士鼓。

②有一段时间,我如这些浅薄的人一样,对贝多芬所知甚少。其实,他所拥有的,不只是《命运》和《英雄》。

③一个闷热无雨的夏夜,我忽然听到美国著名小提琴家雅沙.海菲兹演奏的小提琴。那乐曲荡气回肠,一下子把我带入另一番神清气爽的境界,让我深深感受到天是那样蓝,海是那样纯,周围的夜是那样的明亮、深邃、清凉一片沁人心脾……

④后来,我知道,这是贝多芬的乐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⑤贝多芬原来也还有这样近乎缠绵而美妙动听的旋律。我还知道:正是创作这只协奏曲的那一年,贝多芬与匈牙利的伯爵小姐苔莱丝.博朗斯威克订了婚。他将他的爱情心曲融进了七彩音符中。

⑥贝多芬不是完人,却是一位巨人,当我更多地接触了一些他的音乐作品,才深感自己面对一座高山、一片森林,原来却一石一叶而障目,自己远远没有接近这座山这片林。贝多芬并不是夏日流行的西红柿和冬天储存的大白菜。他不能处处时时为你敲门,也不会恋人般无所不在的等候与你相逢。它需要寻找,用心碰他的心

⑦春天,我从海涅故乡杜塞尔多夫出发,到科隆,然后来到波恩,我是专门来寻找贝多芬的。那一天到达波恩已是黄昏,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沾衣欲湿濡,丝丝缕缕。踏上通往波恩小巷的碎石小道,我心里很为曾经对贝多芬的亵渎而惭愧。对一个人的了解是世上最难的事,对音乐的认识,我真还只是识简谱阶段。此行,算是我对贝多芬真诚的歉疚。

⑧不管别人如何理解贝多芬,我心中的贝多芬的外表,绝不像街头批量生产的那种贝多芬石膏头像。我懂得,他所经历的痛苦远远比我们一般凡人多的多,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天天咬着嘴角、皱着眉头、忧郁而愤恨的人。正因为他对痛苦的经历与认识比我们多,对爱与欢乐渴望的意义才比我们更为深刻,更为刻骨铭心而一往情深。他不是那种描绘性的作曲家,而是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和灵魂进行创作的音乐家。我想,正因为这样,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第九交响曲》中,既有庄严的第一乐章的快板,也有如歌的第三乐章的慢板,更有第四乐章那浑然一体高亢而又深情的《欢乐颂》。听这样的音乐实在是灵魂的颤动,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情感世界的宣泄,是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升华。

⑨小巷不长。很快便到了一座并不高的小楼前。可惜,我来晚了,早过了参观时间,贝多芬故居的门已经紧闭。无法亲眼看看贝多芬儿时睡过的床、弹过的琴,和他那些珍贵的手稿。我只有默默的仰望着二楼那扇小窗,幻想着这一刻,贝多芬能够从中探出头来,向我挥挥手,或者从那窗内飘出一缕琴声,伴随着他那一阵阵咳嗽声……

⑩在德国波恩市政大厅前宽敞的广场上,我看见了贝多芬。他穿着破旧的大衣,手搭在胸前,双眼严峻却不失热情地望着我。那是屹立在那里的一座贝多芬雕像。在这里,即使没有雕像,贝多芬的影子也会处处闪现,他的音乐日夜不息的流淌在波恩小巷乃至整座城市上空,然后顺着莱茵河一直飘向远方。

⑪广场旁传来一阵六弦琴声,那是在一座商店的屋檐下,一位流浪歌手正在演奏。在杜塞尔多夫,在科隆,我都曾经见过他。他似乎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每次不管听众有几个,也不管有没有人往他甩在地上的草帽里扔马克,他一样激情而忘我的演唱或演奏。这一天,同样没有几个人在听,他同样认真而情深意长地弹着他的六弦琴。

⑫我听出来了,那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

请对第⑨段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裸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E.这篇作品悲剧的根源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小说意在借此表明:在对敌斗争中,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
A.小说以战争为题材,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敌我双方的对峙,以及两个士兵在界河边的遭遇,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B.在“他”的眼里,“河”竟然变成了恋人,对其的亲近就不仅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士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士兵们的痛苦与折磨。
D.“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流露出“他”对战争的反思和质疑,在面对敌人时内心的犹豫和挣扎,体现了士兵的反战情绪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小题2】“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这句话与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有着密切联系,请从全文情节结构的角度具体分析这句话的作用。(4分)
【小题3】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往往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分析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方式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 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默感。
【小题2】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3】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