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4分)
加州牛肉面
穿过“五月花”广场的时候,林郁急匆匆的脚步声第一次放舒缓了一些,还仰起脸迎着夕阳金色的余晖。恰好教堂敲响礼拜的钟声,成群的鸽子从喷泉劲射的水柱旁掠过。几位黑人摇滚乐手走过来,向他露出了好看的白牙。
今天是个美妙的日子。林郁不禁哼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找了一家加州牛肉面馆,正经八百地坐在餐桌旁,接受美国女招待的服务。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这样的馆子干洗盘子的苦差,至今也没有品尝出加州牛肉面和咱们兰州牛肉面有什么不同。
好了,总算幸运,他设计的小童凳,终于被一家儿童用品超级商场的老板点了头。美国佬真痛快,看中了,一下就拿出5000套的订单。在加州,成功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同是武汉来的一位电脑工程师,为停车场晒太阳的小汽车设计了折叠式钢丝白布蓬,起了个俏皮的名字叫“汽车太阳镜”,从老美的钱包里掏出大把大把的钞票,如今开了两家公司呢。
回到寓所,林郁却不敢陶醉,伏在设计图上精心修改。这是一组竹节、树兜、蘑菇形状的小童凳一个个富有中国园林的山野情趣,又有那么一点点西方抽象艺术的现代韵味。或许,这就是美国佬乐意说OK的妙处所在?
楼道里响起沉重的脚步声,接着响起沉重的关门声。林郁知道,这是邻居——一位著名的台湾流体力学专家回来了。他原来好风光,供职于一家高科技军火公司,年薪让大陆人想都不敢想。偏偏“冷战”降下帷幕,经济萎缩,以高科技军火工业闻名的加州倍受打击。他被炒了“鱿鱼”,这几天正被迫在街头擦皮鞋。皮鞋,也需要流体力学吗?林郁觉得有点开心。
加州牛肉面真不容易吃啊!林郁为自己庆幸不禁抓起床头的拉力器使劲拉了一下,仿佛要试试自己的力量。在用尽力气撑开最后一个回合时,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片,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
一切努力都十分顺利。林郁同家乡的一家工艺品出口公司订了货,还点名挑选著名的星海钢琴厂承担油漆工艺。他要让小童凳闪烁中国国漆的古典光彩,柔和而凝重,体现东方文化的高雅与悠远,征服加利福尼亚和整个美利坚。
样品很快送来加州,果然出色,宛如一套精致的工艺品。国漆的光泽沉静温润,又拉出了木纹、竹斑……很适合贵夫人们去娇宠她们的小宝宝。美国的童凳太没文化,不是一段粗糙笨拙的原木,就是冷冰冰的钢制组装品。
林郁特意借了台湾流体力学家的高级轿车,去超级商场送样并确定交货期。他已胜券在握,让国内提前生产了5万套。
“NO,NO,”一位经销主管连连摇头,“林先生,你为什么修改设计,给这么有魅力的作品穿了一件多余的外衣?”
林郁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急忙托起一只“蘑菇”说:“瞧,只有中国才能制造出这么美妙的工艺品……”
“NO,孩子们不需要工艺品。他们只需要最原始、最自然、最亲切或者能唤起好奇心而动手去组合的东西。”
林郁懵了,只顾选择一些美丽的词语,夸耀中国的传统国漆工艺。
“NO,在我们美国人看来,越是漂亮的东西越不可靠。顾客们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怀疑:只有非常糟糕的木料,才用得着刷这么好看的油漆……尽管我个人对你们国漆工艺充满敬意。”
……
林郁又找到了一家加州牛肉面洗盘子。半夜三更,饥肠辘辘扒拉牛肉面时,他依稀觉得味道与中国的牛肉面不太一样。
抬起眼,窗外一派灯红酒绿。加州不是他的家,但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吃出味道来……
【小题1】阅读整篇小说,概括标题“加州牛肉面”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说中写到了“五月花”广场、教堂晚礼拜的钟声、黑人摇滚乐手以及《美丽的加利福尼亚》的歌声,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正经八百坐在餐桌旁,接受美国女招待的服务”以及听说台湾流体力学家被炒了“鱿鱼”,上街擦皮鞋之后“就觉得有点开心”这些内容,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态?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林郁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0: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由金宋文学交流构成的流动空间因其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所处地位与发挥作用差异较大而具有不平衡性。赵宋文学是积淀了汉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文学成就而形成的成熟发达的一方。金朝受制于本身民族文化欠发达、生存环境恶劣、社会生产力低下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深裘大马”式的粗犷、落后的文化氛围,根本无法与拥有锦绣文章的赵宋文学相提并论。故而双方在碰面之处的地位悬殊就决定了赵宋文学在这个流动空间中始终处于文化、文学的输出地位,而实力偏弱的金朝更多表现为文化上的被同化与文学上的强制影响。
②金人伐宋将半壁河山与文明尽入囊中,其成功处在于通过“收图籍”和“纳降人”直接承继赵宋文化与文学。宋儒文人不论是使金被留、主动降金还是战乱被俘者在进入金之后或仕或隐,对金文化氛围的建立以及金源文学的成长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金源文坛的创立上,分别从诗、词、散文等重要方面给予极大贡献。首先是诗歌方面,入金宋士以陶渊明为精神导师,开启金代诗坛崇“陶”风气。仕金宋儒如宇文虚中、蔡松年等借陶诗排遣两难处境的尴尬与痛苦;入金不仕的文人如姚孝锡更是闭门遁世,躬自践行元亮的田园生活,为金代文人所重。其次,入金宋儒学“苏词”,将文人士大夫词带入金源,拓展了金词的境界与题材,影响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最后,“苏学行于北”还表现在其对金代散文创作的影响上。清代阮元为《金文最》作序,对金源散文有精彩的评论:“金之奄有中原,条教诏令,肃然不振。故当大定以后,其文章雄健,直继北宋诸贤。”此段论述不只指出金代散文气骨兼具,更肯定了其得益于学习北宋诸贤的事实。
③金初文坛由宋儒奠定,亦由宋儒主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代文学,直至金源第二代文人成长起来,才诞生了元好问等人标举的“国朝文派”,至此,金源文学终于走过了承继北宋文学的阶段,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而此时,金源文学方有了与南宋文学相互交流的资格。事实上,金源文学的总体成就仍无法与南宋文学相较,因此金宋文学交流的性质便呈现出金弱宋强的特殊性,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南宋文学以压倒式的实力居于主体地位,金源更多地表现为对南宋文学的借鉴、吸收与研究探讨。而金源文学作品因其成就不高,加之兵灾火劫,鲜有传入南宋者。即便零星篇目偶有传入,亦不被南宋文人所重视。宋人对金源文学作品更多表现为一种猎奇心理,如南宋岳珂《桯史》收录完颜亮作品时以“逆亮辞怪”加以标注。且金于南宋有华夷之防的蒂固思想,亦使宋人不能对金源文学加以重视。相反,金却呈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开放宽容姿态,似乎丝毫不受对立政权的影响,以公允客观的态度研究评价南宋文学,对南宋文学之精华,亦学习借鉴。是以,金宋不平等的文学交流方式与金宋国力、外交的强弱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乃金宋文学交流的特殊性所在。
(摘编自延保全、王琳《试论文学“流动空间”的建构:以金宋文学为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宋对峙时,文学是有交流的,但所处地位与发挥作用不同,故它们交流构成的流动空间是不平衡的。
B.金朝文化氛围和文学成果与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宋文学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既有社会文化的又有政治经济的。
C.通过战争,金朝不仅占得宋人大片国土,而且借助宋人读物和文人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和文学的水平。
D.金源文坛创立之初,留金宋士很多学习陶渊明诗风,有的甚至效仿其生活方式,金诗被打上了陶渊明的烙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元好问为代表的“国朝文派”虽然有宋文学的影子,但它有更多的自身独立成分,所以它开创了真正意义的金代文学。
B.金第二代文人成长起来后,宋金文学交流依然是不对等的,文学成就和实力制约了交流方式和双方的地位。
C.有一定成就的金代文学由于传入南宋的作品太少,所以不能转变宋人的防金思想,无法消除宋人对金代文学的轻视。
D.岳珂《桯史》中“逆亮辞怪”的标注,说明了宋儒文人对金文学有心理偏见,无法客观公允评价金代文学作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赵宋文学的产生有社会生活诸多因素,继承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学成就,则是它产生的重要基础。
B.宋代文人入金方式多种,入金后对金人的态度也不一致,有的为金服务,并继续创作,有的则避世隐居。
C.学“苏词”的入金宋儒使金词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而金的散文也因师承北宋诸贤,得以气骨兼具。
D.在与宋文学特别交流的过程中,金或被动或主动,总体是虚心接纳学习,汲取精华,不断丰富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欧洲“梵高年”的追思
沈大力
今岁欧洲“梵高年”,被定为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的比利时蒙斯市成了后人追思一位125年前遭弃置者的殿堂。
1869年,梵高16岁在海牙一家画廊当学徒,为人卖画。他拒绝把艺术当成商品的时尚,转而到比利时南部蒙斯地区的博里纳日煤矿,承担传播“福音”的神圣使命。1878年,他写信给弟弟泰奥,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在那边当福音传道士,说:“矿工们不见天日,在狭窄黑暗的矿道中弯腰屈背,冒着重重危险,很值得尊重和同情。”这时,梵高觉得教区分配给自己的住房“过于奢侈”,情愿跟矿工一起睡麦秸,共劳苦,甚至下到矿坑底层。
一次瓦斯爆炸,梵高也去抢救重度烧伤的矿工。记者路易·彼耶拉尔在《文森特·梵高的悲惨生涯》一书里记载:“爆炸后,文森特忘我地救扶多名被烧伤的矿工。他将自己的内衣撕破,包扎他们的伤口”。牧师蓬特见证道:“文森特觉得自己应当仿效最早一批基督徒,牺牲自身的一切。他愿意比受教化的大多数矿工更穷。荷兰人讲究清洁,可他不施肥皂,对使用这一‘奢侈品’有负疚感。梵高虽然没有浑身煤黑,但日常脸色显得要比矿工更埋汰。他沉浸在自己出世的理想里,不屑顾及外貌细节”。荒诞的是,布鲁塞尔基督教区经视察,宣布梵高“过于深入”矿工生活,超出宣教者的神职,决定取消他的传道资格,使热忱满怀的年轻人沮丧万分。
然而,正是这段时期,梵高足迹遍及蒙斯矿区,挥笔画了大量“煤黑子”的现实生活场景和乡野农活画作。今日上流社会将梵高画幅装饰精神贵族沙龙时,往往漠视这一面。实际上,梵高由于画作的“庶民色调”,始终遭受冷遇,生时仅脱手了《红色葡萄园》一幅画,还是由弟弟向人求情办妥的。《向日葵》《星夜》《鸢尾》等名作在他死后才一幅幅以“金价”拍卖,为趋附风雅者竞相收藏。与蒙斯时代气息相呼应,巴黎奥赛博物馆以《梵高与阿赫铎,被社会逼迫自尽者》的醒目标题组织梵高作品回顾展,出示戏剧家安托南·阿赫铎的论断:“梵高系因社会压制真理,无法忍受囚笼而自戕的”。阿赫铎肯定,梵高画出“欢乐的艳阳”,以“风暴般的火焰”映照着另一个寰宇。
阿赫铎的激烈反应始于1947年2月。当时,他去巴黎“桔园博物馆”看梵高的绘画,回来一口气喷吐出了轰动画坛的檄文:《梵高,被社会逼迫自尽者》。回味自己看画家作品时的起伏心潮。阿赫铎驳斥贝尔说梵高“疯癫”的诊断,愤愤地说:“否!梵高并非癫狂。他的画幅是古希腊火硝,一颗颗原子弹”。阿赫铎强调,梵高的狂躁系由社会对艺术家蔑视,不容人发送真理之声所致。他声言:俗世惧怕梵高思想的闪光,视其为痴迷妖孽,必欲驱除,将他在风华正茂时逼死。
阿赫铎表示,与其他大艺术家比较起来,他更喜欢卑贱可怜的梵高。因为,梵高作品的色泽与光彩辉映出纯洁的自然美,是一种风暴般的光焰。且看《烧野草的农夫》、《田野的郁金香》、《午睡》、《麦田鸢尾》等;一桢桢精彩画幅耀眼,散发大自然与生命的气息。
蒙斯美术馆展出梵高在博里纳日的素描和水彩画,以及他1880年写给弟弟泰奥的几百封信札,其中说:“我拿着木炭条和排笔,在各处随心作画。博里纳日矿区跟年代久远的威尼斯一般,风景别致”。这一切表明,梵高是从蒙斯博里纳日矿区开始他绘画生涯的,故蒙斯现今引以为荣。这也是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应尽的天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5年是梵高年,比利时的蒙斯市之所以被定为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是因为梵高正是在该处开始自己的绘画生涯。
B.梵高对矿区的工人们的传道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甚至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矿工,这使得教区不满,从而取消他的传道资格。
C.面对世俗社会的“囚笼”,梵高坚持用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癫狂”般的抗争,最后无法,只得悲剧般的自戕。
D.阿赫铎不喜欢其他的大艺术家,而喜欢梵高的原因是梵高作品的色泽与光彩辉映出纯洁的自然美,是一种风暴般的光焰。
【小题2】梵高的画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为什么梵高值得被后人追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卖白菜莫言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定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在一年的三个季节里,我和母亲把这一百零四棵白菜从娇嫩的芽苗,侍弄成饱满的大白菜,我们撒种、间苗、除草、捉虫、收获、晾晒┄┄每一片叶子都留下我们的手印┄┄但母亲却把它们一棵棵地卖掉┄┄我不由得大哭起来。
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了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四里远。母亲让我帮她把白菜送去。我背起那只盛了三棵白菜、上边盖了一张破羊皮的篓子,沿着河堤那条小路,踽踽而行。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踮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臂,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但还没有断利索,有几绺筋皮联络着。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黑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到了集上。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着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
“是老小,”母亲答道,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将她胳臂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着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帐。”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帮,用我刚刚学会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而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等我放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眼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小题1】文章多次描写“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小白菜,其作用是
 ②    2分)
【小题2】选出对文章判断不正确的两项(4分)(   )(   )
A.虽然物质条件极其困难,但“母亲”待人依旧热情、友善。
B.文章中的“我”和“老太太”在一定程度上对“母亲”的形象起了反衬的作用。
C.文章的基调略显低沉和压抑,其目的是渲染物质生活的困难。
D.文章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母亲、看世界,更真实、立体。
E.“卖白菜”是一件小事,但文章却诠释了一个人生大命题。
F.此文文字朴素,但字里行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回味和深思。
【小题3】依照文意概括母亲的性格特征  、  3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把思想感情推到最高潮。请分析此文结尾与全文的关系。(2分)
【小题5】文中依次出现了“悲伤”、“忧伤”和“沉痛”三个词语。请从中分析“我”的情感渐进发展的过程。(3分)
【小题6】文学以形象来感动人心。文章刻画“母亲”形象丰富传神,请就其人物描写的一个方面进行鉴赏。(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恐惧之外
鲁思·斯特林
“你要不是已经十六岁了,我真想好好地揍你一顿。当心些,知道吗?”大伟依然记得他父亲掴在他耳朵上的那记强力的耳光。但无论如何,人已经来了,他想着,一边从那状似巨人指头般指向大海的岩堆上向下俯视——十五尺高。大伟明白这件事的危险性,而他也害怕。只要狠狠地一纵身,他的头就可能开裂,像六年前那个疯狂的孩子一样。
“从此以后,村里的人都离得远远的,”大伟的父亲朝他吼叫,并且再次抡起拳头,“除了我这个该死的蠢儿子。”
在地平线的那一端,一道白光横过东方的天空。再过一两个小时,那些城里来的人,会将沙滩覆盖在遮阳伞、海滩椅以及他们上了油的苍白的肉体下。当他们不游泳或稍事休息的空档,他们会开着车,在乡村四处逛逛,为的是要替他们的房子物色些古董来摆饰。但是对村民而言,不管给的是一只松木匣子或一张家庭用的摇椅,一样令他们心痛不已;但是一想到迫切需要的食物,也只好抿着嘴,无奈地收下交易的钱。
两个礼拜前的一个下午,当时,他正站在凉亭里,看着人们跳双人舞。一个全身穿着白色,发色淡得像月光的女孩,轻脆爽朗地笑着,笑弯了腰。她在阳光下看起来是如此耀眼!大伟没说话,只摇了摇头。就在那时候,一辆红色的敞篷车开了进来,一个理了平头,身穿马球衣的男孩,扯开喉咙大喊着,“好了没,吉妮?”接着,她穿过草坪,迅速地离开了。吉妮和克林顿·亚伯里,那个拥有一辆红色敞篷车,并且住在一栋马蹄形屋顶的夏季别墅的男孩在一块好一段时间。晚上,当他穿上米白色的夹克,领着吉妮在舞池里跳舞时,看起来是那么硕壮、威武;而下午,当他在码头表演跳水时,吉妮则会站在岸上大声喝彩。
“你一向是个稳重的孩子,”大伟的父亲告诉他,“那些岩石很危险的,要跳,到码头那边去吧!”大伟轻蔑地说:“码头是给城里来的男孩用的。”
城里来的男孩们也知道那些岩堆。一个礼拜前的某天傍晚,当大伟正卸下门廊最后一块地板,而吉妮正在草坪上忙着招待朋友糕点及柠檬汁时,克林顿说:“从那孩子死后,就没人敢再到那些岩堆上跳水了。”
“你们谁愿意去啊?”吉妮问。大伟站了起来,拨一下额前散乱的棕发:“我才不怕呢!”话刚说完,他忽然警觉到自己做了什么,一粒汗珠沿着前额滴下来。吉妮迅速抬起头来,而克林顿也盯着他看。“你试过吗?”她问。“没有,”大伟说得很慢,“就算要试,也没什么。”
克林顿看了看其他的人:“他说大话了。”大伟在工作服上擦了擦冒汗的双手,然后蹲下来继续工作。有个东西轻轻地拂过他的臂膀,他抬起头来,看见吉妮正端着一杯柠檬汁站在他面前:“在太阳底下工作,一定很渴吧!拿着。”
克林顿大声喊着:“要喝,他自己会到厨房去拿。”
我要让他们瞧瞧,他心想,我一定要让他们瞧瞧……现在正是七月中旬,所有人的工作进度都慢下来了。只有大伟仍在太阳上升之前,卖力地练习,与鸥鸟分享他的孤独。他不断地升高起跳的高度,每升高一次,他就用指甲在石块上刮一道痕迹。有一次,一不小心,在跳水的过程中擦破了肩膀,严重流血。
终于准备好了。次日,他带着中餐到海边等候。当吉妮穿着黄色的游泳衣出现在海滩上,大伟朝她挥手呼唤着,吉妮也回以热烈的挥手。霎时,大伟失去了理智,他的胸口仿佛有东西重击着。他朝着最高、最凸出的岩头爬上去,那里已没有练习时做下记号的指甲刮痕:海水四下窜流,三十尺的高度!他要做到——他必须做到。人们不断地聚集过来,码头上的城里男孩也向这边张望。大伟绷紧了肌肉,摆好了架势。他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叫声:“不!不要这样,大伟!“他朝下一看,吉妮正向他伸出双臂,乞求他停止。大伟凝望着她。
“大伟,下来。拜托你,下来好不好?”她呐喊。她焦虑的音调使大伟犹豫了。他退回一步。但是当克林顿叫嚣着“怎么了?没胆了吗?”他又紧握住拳头,再次向前踏出一步。这次他不会再退回来了,也不能再退回来了,他知道他一定办得到。“大伟……”,吉妮的声音中透出恐惧,“大伟,我求你别跳!”他坐了下来以抑制想跳下去的冲动,他把头埋在手里。下面传来一阵阵嘲笑的声浪,其中,克林顿的笑声格外清晰。
当他抬起头时,人群已经散尽。此时,他已是筋疲力尽。
大伟多想告诉她,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但他不知道究竟该如何解释清楚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勇气。
“我并不是胆小,“大伟说,“我不怕跳水的。”“我知道。”她回答。他们相偕着走离了克林顿,不过大伟丝毫没有察觉。
【小题1】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警告,有何作用?(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但他要做到——他必须做到”,其原因有哪些?(3分)
【小题3】根据情节,补写文中空格处的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小题4】简析克林顿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小题5】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大伟的选择”带给你的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