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20分)
梦里梦外的婺源
程越华
①一如戏剧,再华丽的舞美,都不及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所辐射的感染力。婺源的最大看点,其实是随着脚步的娓娓而来的民宅。那季季耐看、年年可赏的徽式古民居相伴着一株株古树名木,在小桥流水、青山萦岚的衬托下,如宋元风格的国画意境幽远,又似钱象派莫奈的油画,处处流淌着光彩和色影融合的韵味。
②婺源的民居与徽州古村落如出一辙,依山傍水,粉壁黛瓦马头墙,村头屹立着古牌坊,在河水微澜中,荡漾着岁月泛起的层层涟漪,也荡漾着远离尘嚣的神秘。
③婺源的民宅中,随处可见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一个叫李坑的村庄,气势恢弘的官宅和雕梁画栋的商宅不胜枚举。看似不起眼的一扇小门,跨进门槛,才发现闯入的是明代某位尚书的客厅,梁坊隔扇上排山倒海的雕花尽显物是人非的沧桑,层层叠叠的宅院,像迷宫一样交织和连接,殷实而不嚣张。所有的屋宇,都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儒雅之美。房屋的布局很讲究风水,即使一个小小的雕饰,也很强调寓意,如“喜上梅(眉)梢”、“荷 (合)鹤(和)美好”、“鹿(禄)鸣幽谷”。
④徽式民居中,最为考究的当算设在房屋内的天井,每家皆有,一进一天井,套间组合,环环相扣。因徽式民居山墙高筑,窗户很小,天井便成了高墙深院内的天窗,在四面八方的中轴瓦檐下,形成室内另有洞天的气势,仿佛能容纳大千世界,为屋中人提供了聊以舒心的视觉空间。那翘角走兽,似俯瞰守卫着方寸天地,在日月光辉的投射下,形成光与影交叠、气与流相通的理学,起到了屋内通风、采风、透气的调节作用。据说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的象征。天井巧造“四水归堂”,锁型井底蓄水,寓意暗室生财,是想锁住来之不易的财气。在建筑技法上,天井是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借以慰示一种似有与似无、恍惚与朦胧的空间美,亦是徽州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观,其间更隐含着“临水成村,辟乾坤于洞里;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的寓意。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
⑤天井,堪称一种徽州人文现象,他们秉承先辈的一脉儒风,传承着程朱理学。天井,也表达了徽州商绅慎独与隐逸的处世心态,这种心态造就了徽商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儒商之道。
⑥婺源村落中的任何旮旯,总能感触到浓郁的古韵和醒目的沧桑。历经千百年风霜不朽,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是根基深厚、材质牢固;穿越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它们能安然守旧如今,则说明这方神奇的热土,曾经寂寞于喧嚣的红尘之外,曾经是纷争遗忘的世外桃源。
⑦千载一梦,百年一瞬,世事的变迁没有苍白婺源千百年的固守,倒是讽刺了无所适从的世人。为了追求浮华,人们趋之若鹜涌向市尘;饱经灯红酒绿的眩晕和高楼大厦的压抑,复将渴望的目光投向红尘之外,显露返祖的本性。于是,一度落寞的婺源,如今便有了毫无预知的喧嚣。一如慈祥的祖母,敞开她望眼欲穿的大门,以其一成不变的敦厚和淳朴,感慨万端地安抚着一颗颗失措的心灵。
⑧婺源是一幅画。我终于走进了这幅画,又走出了这幅画,以为画中的她,很像我那守了一辈子贞节牌坊的大祖母。然而,画中的她却不是“随风秋树叶,对月老宫人”——她已成为了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⑨也曾以为,婺源是永远沉寂于尘嚣之外、隐匿在史册里只属于名词的煊赫风光,像传说中的古徽州女子那样,永远恪守着她的宁静、矜持和典雅,没想到今天,满面沧桑的她,也被子孙们拖到众目睽睽下,当作商场门前的模特儿展示。
(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第4段中,作者为何说“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试结合文章加以概括。(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一如戏剧,再华丽的舞美,都不及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所辐射的感染力。
②满面沧桑的她,也被子孙们拖到众目睽睽下,当作商场门前的模特儿展示。
【小题3】文章前5个自然段用了大量笔墨写婺源“民居”及“天井”,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本文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
B.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现实局限,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C.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儒家的生活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
D.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只有在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
C.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D.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中才能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获得,在儒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
B.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自由不只是西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②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③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④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 “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⑤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小题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明显包含了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
C.闻一多先生把鱼的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追溯到了《诗经》《周易》。
D.新石器时代陶器器身上的某些几何纹饰比动物形象更多,其原始图腾含义得到加强。
【小题2】 下列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经由再现到表现,再到写实,最后到符号化的积淀过程。
B.“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为普遍。
C.“有意味的形式”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D.在“有意味的形式”中,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内容中包含抽象形式,观念中有感官感受。
【小题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和平安定的。
B.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C.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D.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0分)
蒙娜丽莎的微笑
(俄罗斯)诺里·斯塔夫
女孩说,我叫蒙娜丽莎。凯莉便笑了,有种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
凯莉是一名画家,去拉马拉本是看望男友,却没想到刚踏上这片土地便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傻傻地朝着你笑,但那张脸上却有很多疤痕,显然与真正的“蒙娜丽莎”扯不上半点关系。
“蒙娜丽莎,你家住在哪呀?”凯莉蹲下身子问道。可女孩却不说话了,一双眼大概是被大风刮久了,红通通浸着泪水,勉强才吐出三个字:“杜米斯。”
杜米斯经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报刊上,那是这个地区最大的一座难民营。凯莉的脑海瞬间出现一幅图画,眼前的女孩躺在一堵烂墙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一只苍蝇停在她的脸上,但她却一动不动。
女孩一定饿了,凯莉把包里所有的压缩饼干都拿出来,塞在对方手里,想了想,又把脖子上的围巾取下,紧紧地裹在女孩身上,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女孩幸福的样子,忍不住当场拿出画架,刷刷几笔,一幅凯莉版《蒙娜丽莎的微笑》便完成了。
“这是我来拉马拉的第一幅作品。”凯莉在男友面前炫耀,但男友却不置可否,不断叮嘱她要小心,拉马拉城的小孩比大人更危险。凯莉认真地点点头,毕竟男友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但第二天,凯莉便改变了看法,因为在比瑞德街头,她再次看到了蒙娜丽莎,她捧着那条围巾,就像捧着圣物一样,看到凯莉便奔过来说:“真主保佑你。”接着便把围巾交还给凯莉。
蒙娜丽莎很丑,但却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望着前面飞奔的背影,凯莉再次陷入沉思,第二幅图瞬间在脑海里成形。这就是收获,一个画家最想要的便是这种灵感。她就地创作,完成以后,随手把围巾套在脖子上,却突然觉得脖颈一阵刺痛。
被一滴鲜血染红了的围巾里,竟然包裹着一个尖利的铜钉、太可恶了,早就在报纸上看过报道,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这个世界,常常把沾满自己血液的钉子放在路边的凳子上,很多行人都平白无辜受害。没想到这样的悲剧竟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对方还以怨报德,太可恨了。
这世界疯了,连小孩都干这种勾当。凯莉气愤地说:“不就杜米斯吗?我偏偏就是要过去把她找出来,蒙娜丽莎,没想到连微笑都是假的。”
杜米斯的管理者是个英国人,名叫普雷第,听了凯莉的投诉后,先是一阵惊愕,接着便对身边的人说,把蒙娜丽莎叫过来,太不像话了。
可是,蒙娜丽莎没有来,有人向普雷第报告,蒙娜丽莎宁愿不吃饭,死死抓着宿营广场的栏杆不肯过来,手都快打断了。凯莉彻底被激怒了,她对普雷第说,既然她不愿来,我就过去,倒要看看,小小年纪到底是受谁指使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
在广场,当凯莉站在蒙娜丽莎面前,结果却并没有按着原来的计划走下去,蒙娜丽莎显然刚刚垂死地挣扎过,脸上毫无血色,但看到凯莉,却一下子兴奋起来,“求你,以真主的名义,请您亲手把那颗铜钉交给我吧!”到了这个时候,她还在提要求,凯莉带着愤慨与不屑,问:“凭什么?”
接下来,凯莉简直无法理解,蒙娜丽莎竟然弱弱地说:“我想有个妈妈。”还好普雷第,这位谙熟拉马拉文化的慈善服务者解释,在这个地区,铜钉代表母爱,你把铜钉交到她手里,就代表着你对她女儿一般的爱。接着,普雷第还指着铜钉上面的字母“M”说,看,这就是证明。
蒙娜丽莎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为了真的要凯莉做母亲,而是想让杜米斯难民营的其他孩子看到凯莉送她铜钉的情景,哪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这些年来,大多数孩子都被远方来的白人资助甚至收养了,但蒙娜丽莎却因太丑而变得愈发孤单。
她太需要我们的爱了,凯莉拿着手里的第三幅画对男友说, ,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中第二段关于小女孩的描写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2】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3分)
① 勉强
② 捧着
③ 兴奋
【小题3】简析凯莉被铜钉刺到以后愤怒的举动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4】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形象?请结合三幅《蒙娜丽莎的微笑》分析。(5分)
    
    
【小题5】联系全文在文章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准确、连贯,能揭示主旨,不超过20字。并联系本文主旨及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悟。(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媒体与受众两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这项技术以数据分析为依托,使信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而与受众的需求相匹配。比如,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以及学历、职业、爱好等特征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并根据用户充值、消费、反馈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会大大减少许多有意无意强加于受众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受众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的智能匹配模式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比如,有的技术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确定用户是在办公场所、家里还是旅途中来推送合适的视听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手机的睡眠模式、工作模式等确定推送时间,以及根据某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确定是否推送。
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受众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即对媒介本身带来的危害及个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的能力。任何时候,受众都要保持对新媒介的主动权、选择权,不能被媒介技术左右,而要学会组织与控制信息和技术。这种主动选择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受众还需要加强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并掌握好在新媒介上的话语行为的规范和尺度,从而将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既要推动媒介的技术革新,又要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形成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马慧茹 冶进海《理性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海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B.人们因无用信息泛滥而形成的非理性冲动,会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C.信息智能匹配技术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的精准推送。
D.以推广服务项目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媒体很难真正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媒介有着负面效应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全文围绕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C.文章的第二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
D.文章先提出新媒介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分析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精准推送使受众得到好处,对此受众仍要保持清醒头脑。
B.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应用。
C.缺少媒介素养的人,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也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
D.如果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不能提高,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项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篇莲池老人的“亮相”——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似的,别开生面,犹如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B.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的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C.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D.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E.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生活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莲池老人”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