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周成芳
①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②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③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④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⑤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⑥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⑦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为乐府旧题,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写少女对情人的思念,表达真诚缠绵的爱情。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他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
⑧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的天才。他是天才!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当他像石子一样投入雄浑的时代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小题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一定程度上讲,盛唐的魅力就是李白的魅力。
B.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但他依然是天才。
C.李白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
D.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他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
【小题2】下列对开元、天宝盛世诗歌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
B.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
C.后人对唐诗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D.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小题3】下列对唐朝时代与诗人的关系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盛唐的士子们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
B.李白身上自信与狂傲,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
C.《客中作》的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D.在唐朝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3 03:1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苏东坡发表这一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遂成定论,申说者不乏其人。叶燮更直接说:“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今人也都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一再加以肯定、推阐,“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主要特征,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
然而我对此一直持有不同看法,觉得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诗,值得推敲。就诗中有画的命题本身看,“画”应指画的意趣,或者说绘画性。尽管谈论诗中的画意不同于绘画本身,但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通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实际上是不能充任绘画的素材,而且根本是与绘画性相对立的。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我们在杰出的诗人笔下都能看到成功的运用。
我们从论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一些例子来看,它们能画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张岱已指出,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摩,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而这种印象又是听觉与触觉的表现,绘画无以措手。“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典型的感觉印象,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说,“这样的诗既富有画意,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只有诗画结合,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艺术境界”。如果我们承认此诗的魅力在于“欲上人衣来”,那恰恰是超越绘画性的表现,怎么又可以用诗中有画去范围它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别说画,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我在镇江焦山登塔眺望长江时有幸目睹这一景色:浩淼长江在黯淡的阳光下微微反光,视线的尽头天水相连,一片空濛;隔江的山峦似乎都笼罩着薄薄的雾霭,若隐若现。当时闪过我意识的就是王维这两句诗,这眼前顷刻的视觉形象犹是可画的,而王维的感觉印象,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怎么着笔呢?
看来,持“诗中有画”论者所举的例子,本身也不能自圆其说。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这倒支持了张岱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其实,只要我们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不带任何成见去看王维诗,就不难发现他更多的诗是不可画的:他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的异样感受,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到的主观色彩,以音乐家的耳朵听到的静谧的声响,以禅人的静观体悟到的宇宙的生命律动,都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把他的诗推向“诗不可画”的瓊绝境地。以致我们一想到王维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伴有时间流动的空间展示……
(摘编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诗中有画——一个被夸大的批评术语》)
【小题1】下列关于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东坡针对王维的诗发表的评论,后来又有许多人对这一说法进行陈述说明。
B.叶燮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大力支持者,他认定的“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这一说法比苏东坡的说法更为直截了当。
C.作者认为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的诗值得推敲,因为就诗中有画本身看,“画”指画的意趣,绘画性与诗性根本上是相对立的。
D.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同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不宜充任绘画的素材,这些最具有诗性的素材却不具有绘画性。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过苏东坡及以后的古人、今人的肯定、推阐,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但作者对这一说法一直持不同看法。
B.“清泉咽危石,日色冷轻松”两句诗,被认为是“诗中有画”的例子,但张岱认为,泉石、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等诗句,突出主体的感觉印象,既富有画的意境,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感觉印象,这些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更难以画出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诗中有画”论者之所以不能自圆其说,是因为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可画的只不过是些较一般的诗句,而他的更多的诗句是不能画的。
B.张岱“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的说法,是指王维一身兼诗人与画家,能诗画相通,所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说。这是对“诗中有画”的一种理解。
C.王维的诗能够达到“诗不可画”的境界,是他能够把诗人、画家观察到的,音乐家听到的和禅人体悟到的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创作出的诗句。
D.我们一想到王维的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是因为我们没能摆脱传统的“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知道,在地表,不同的地方即使自然条件相似,生活的物种也很不一样。譬如南极有企鹅,而北极却有北极熊。一个物种只有能够自由迁徙,才会远远地扩散开来。这可以解释不同地区的鸟类和海洋鱼类为何几乎都一样。
但是最近,从加拿大的矿井到印尼海床底下的沼气穴,人们在全球相隔万里的许多地方,发现了19种几乎一模一样的微生物。最让人吃惊的是,它们都藏身在地下深处,不吃不动,形同“僵尸”。这些深藏地底,又缺乏活力的微生物,竟能散布得如此之广,这对谁的想像力都是一大挑战。
这些微生物是一个叫“全球钻探队”的团体发现的。这个钻探队的成员遍布全球,他们的工作是动用全球的钻探设备,考察地表以下直至2千米深处的微生物分布情况。取得的土壤样本统一送交位于美国的海洋生物实验室。在那里,科学家对土壤中所含微生物的DNA进行分析。结果科学家鉴别出19种微生物,它们在送交的各地样本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一般来说,如果一种微生物寄生在人畜或者鸟类身上,然后随着宿主被带到全球各地,那么它的分布广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这些微生物都生活在地下,不可能寄生到人畜和鸟类身上。它们怎么会散布的这么远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采集自不同地点、看似一样的微生物,或许并没有亲缘关系,所以并非同一物种。它们看似一样,只因为地球表面任何一处的微生物,一旦埋入地下深处,在资源极端匮乏的环境中,都会被迫以同样的方式进化。
这在生物学上叫“趋同进化”。趋同进化就是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种,当身处相同的环境时,会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和功能。举个例子,昆虫和鸟类是不同的物种,但都要在空中飞,结果都进化出了翅膀;鲸和鱼也是不同的物种,但都要在水里游,结果都进化出流线形的外表。
有人还提出一个更激进的观点:既然这些微生物多数发现于蜿蜒曲折的矿脉中,而这些矿脉形成的条件又与40亿年前地球生命诞生时的地质条件非常相似,所以这些微生物或许原本是一家,数十亿年前出现在地球的某地,后来随着板块运动被带到了全球。这样,你在北美洲地下采到的微生物跟在亚洲海底采到的相像,就不用奇怪了。
(摘自《科海故事博览》2015年3月)
【小题1】下列关于“趋同进化”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不同地点采集到的看似一样的微生物,一旦埋入地下深处,在资源极端匮乏的环境中,都会被迫以同样的方式进化。
B.两种物种,尽管截然不同,但是当它们处在相同的环境时,也会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和功能。
C.鲸和鱼是不同的物种,但都要在水里游,结果都进化出流线形的外表,这就属于“趋同进化”。
D.没有亲缘关系,并非同一物种的微生物,在特定的环境中,也会被迫以同样的方式进化。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只有能够自由迁徙,才会远远地扩散开来。因而不同地区的鸟类和海洋鱼类长得几乎一样。
B.“全球钻探队”从加拿大的矿井到印尼海床底下的沼气穴,发现了19种完全一模一样的微生物。
C.美国海洋生物实验室的科学家对土壤中所含的各种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一些微生物反复地出现在各地样本中。
D.矿脉形成的条件与40亿年前地球生命诞生时的地质条件很相像,所以那些形同“僵尸”的微生物原本就是一家。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藏地底,又缺乏活力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微生物,竟能散布在全球相隔万里的许多地方,人们对此难以想象。
B.微生物跟随地球板块漂移的观点,可以解释北美洲地下的微生物与亚洲海底的微生物为什么如此相像。
C.无论是“趋同进化”说,还是跟随地球板块漂移说,都可以很好地解释生活在地下的微生物何以散布这么远,因此两种观点都对。
D.在地表,不同的地方即使自然条件相似,生活的物种也很不一样,而在地表以下,微生物的情况可能相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我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要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日本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各自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能够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B.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众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对待外来文化,应先用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其优劣,然后选取其精华。
D.作者认为,“美美与共”设想的实现,可能会受到攻击,甚至要付出沉重代价。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论证了达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难性。
B.文章列举了中国历史上日本访唐的例子,论证了达到“美美与共”境界的可能性。
C.文章引用孔子的经典名言,意在论证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学会克己、忍耐、收敛。
D.文章末段先提出做法,再分析困难,最后表明态度,层次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是指欣赏本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是指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B.“盲目崇拜”“闭关排外”的现象,不仅仅中国有,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存在。
C.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既要积聚先人经验,又要拥有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心态。
D.为了世界的“和而不同”,人类需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
彭潘丹犁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切身利益服务的非商业性广告,主要是将环保公益的主题通过电视媒介传递给社会大众,唤起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呼吁大家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和解决环保问题。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水平偏低,偏离青少年的审美需求。在我国的传媒领域,随着每年播出的公益广告数量的不断增加,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由于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导致有些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出现了娱乐化、低质量甚至庸俗化的现象,不能发挥公益广告提高社会效益的优势。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意匮乏,难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在创意表现形式方面,由于我国电视公益广告正处在发展阶段,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公益广告内容形式化,缺少创意内涵。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公众已经达成的社会共识,所以说创意内涵是公益广告的核心。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意也决定着广告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目前我国不少电视公益广告仍然流于形式,缺乏广告创意内涵。
提高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在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关注的焦点与青少年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提升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的质量还要从公益广告的创意和选题入手。“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实践证明,给予受众印象深刻的广告,都是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的好广告。因此,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要不断提升广告的创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好的创意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创意和独具内涵的公益广告。
电视广告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表现方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多种广告表现形式。例如青少年对于明星有一种非理性的崇拜,所以近年来选择明星代言的电视环保公益广告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特别是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利用名人效应做电视环保公益广告,不仅扩大了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对广告的认同感和关注度。此外还可以采取“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广告诉求形式。感性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但不能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要在感性诉求中辅助理性诉求,更全面的展现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与创意表现。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不仅具有传统媒介的功能,还具有实时交互、延展融合的新特征。我们在加大电视公益广告播放力度的同时,也要大力拓展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尤其针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特点,加大环保公益广告在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
(节选自《人民论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娱乐化、庸俗化,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
B.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核心是创意内涵,它决定着广告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目前我国电视公益广告流于形式。
C.电视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进行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时,形式不能呆板,需要更加灵活。
D.电视环保公益广告主要针对青少年,所以要针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特点,拓展传播渠道,加大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水平偏低,就难以发挥公益广告提高社会效益的优势,迫切需要有创意、有内涵的电视公益广告,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
B.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应该是公众已经达成的社会共识,提高创作的质量,从公益广告的创意和选题入手,有效地结合青少年的相关需求。
C.电视环保公益广告要更强有力的说服青少年,要求创意新颖、主题鲜明,只要传达的主题、信息与青少年利益密切相关就会带来效果。
D.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诉求形式采取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感性诉求的主导地位,全面展现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与创意表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后期代表,在审美文化方面却出现了一个反弹式的小高峰。宋代民俗文化审美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核心,注重个体内在心灵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侧重对人生存在意义、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诗意思考和追问。宋代延续了五代十国的战乱,自开国以来国家虽得以升平安宁,但依旧内忧外患频仍,社会矛盾冲突尖锐,统治阶级权且力求自保。宋代繁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表象下,隐藏着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同时科举制度规模在宋代得以扩大扩张,统治阶级重视文人,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相比于唐王朝的鼎盛繁荣和武力强盛,宋代的经济与军事表现出明显的落后与软弱,客观的社会现实和对国家、社会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带给宋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宋人普遍存在一种对文化、社会淡漠隐忧的精神氛围,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宋人往往选择以诗性隐逸的方式应对。因此,诗意以隐逸安闲、诗性栖居的表现形式成为构成宋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基因和关键内容,也无形中成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
宋人在白居易提出的“中隐”基础上,考量现实,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对宋初“中隐”型仕隐文化进行有效的改造,由此他们在隐逸中畅享自由,诗意地栖居在理想境界,这一切从根本上给以人生哲学为核心的宋代美学带来了巨大变革。
宋代诗人的隐逸审美观念亦有不同的形式,但出发点和目的却殊途同归。根据隐逸的真实原则,可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根据正义原则的隐逸和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根据正义原则隐逸的先导便是孔子提出的“无道则隐”,在孔子看来,士人隐逸的原因在于自己生活的国家“无道”,而且表明了士人选择隐逸的最佳时机。其实,孔子一向主张文人入仕,以有机会影响统治阶级来施展士人的理想抱负,即唯此才能更好地宣扬和普及“道”与“仁”,施惠于老百姓,实现士人理想与天下和谐的统一。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士人不该为外物所累,士人要相时而动,选择明君法国侍奉,故而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处在无道的国家,士人就该隐逸起来以明哲保身。
另一种隐逸是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其典范的确立于庄子。庄子提倡的隐逸的核心是“自由”“无为”,诚如其言“无为国有者所羁”的自由原则。同样庄子极力倡导一种“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的精神,依据这一原则,士人应该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做到超然物外,努力达到身心自由的境界,即获得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的高度平衡。此类士人隐逸的形式在宋代很是普遍,宋人在宋初精神理想受挫,加之对社会现实失望带来的精神落寞,因而选择于乱世之中取乐快意。庄子提出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及至宋代阶层而言,宋人的“中隐”不仅与时代社会背景相连,更重要的是士人群体通过“中隐”能诗意地栖居着。由此,道家的隐逸思想在宋代得到最大化的普及和广泛认可。
(摘编自刘若斌《诗意、理性、俚趣: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之一,尽管动荡的社会架构稍加安定,但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冲突尖锐。
B.宋代经济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在这时都呈现出发展与繁荣的景象,但其背后却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C.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使得科举制度规模得以扩大扩张,军事力量相比于唐王朝表现出的却是软弱与落后。
D.社会现实与自己的家国理想之间的差距让宋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充满忧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意作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宋人在隐逸时往往选择诗性隐逸的方式,如隐逸安闲、诗性栖居,来寻求心理慰藉。
B.“中隐”作为隐逸文化的类型之一,在宋代得到了改造和践行,涵养着宋人的精神世界,是宋人内心与社会现实之间获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C.宋代的审美风尚有着浓郁的“中隐”气息,隐逸审美观念根据真实原则可分为两类,分别追溯为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两种隐逸观。
D.儒家与道家对隐逸认知存在差别,对隐逸原则进行了划分,前者认为应“根据正义原则”隐逸,后者则认为应“根据自由原则”隐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美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其中的民俗文化审美注重对内心自我的真实关照、对人生的感受和对人生不同方面进行诗意思考和追问。
B.孔子主张“无道则隐”,即如果国家处于无道的环境时,士人应该暂时放弃通过入仕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选择隐逸来明哲保身。
C.庄子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追求心的解放,是一种更为纯粹的隐逸,得到了宋人的普遍认可,而孔子的“无道则隐”恰恰与之相反。
D.庄子主张“自由”“无为”的隐逸,提倡士人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超然物外,使自己的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达到高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