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难忘的腊月二十六
武学和
在远离村庄的一座山上,住着一个护林人刘柱子,还有一个志愿来作伴的张大爷。张大爷今年七十多岁了,是位烈属,五保户,年轻时落下了耳聋的残疾,连打雷都听不见。张大爷是小学文化,刘柱子是文盲,两人交流只能靠手比划,复杂一点的事就比划不明白了。
古语说,聋人三分傻。再加之张大爷有白内障,看不清日历上的字,他也从不问刘柱子今天是哪月哪日。不过他印象最深的只有一天,那就是腊月二十六。每年这一天,冯镇长都来山上慰问他。可今年这一天已过,春节已到,冯镇长还没来。在张大爷心目中,只要冯镇长没来,腊月二十六就没到。
大年三十早晨,刘柱子要贴对联,被张大爷制止了。刘柱子比划了半天,说今天过春节了,张大爷好像是明白了。但他说:“不对,冯镇长还没来慰问呢,怎么就到大年三十了?”张大爷把对联抢过,放在了箱子里。刘柱子又比划了半天,但张大爷一口咬定,腊月二十六还没到,不能提前过春节。刘柱子十分无奈,只得依他了。
前些天村主任给他俩送来了一些冻饺子,还有鱼、肉、蛋等年货。刘柱子想,过年了,不贴对联也得吃饺子呀!他拿鱼就要做菜。张大爷又说:“如果你馋了,咱俩就吃,别糊弄我说过年了!”刘柱子只得苦笑。
晚饭时张大爷边喝酒吃肉,边叨叨咕咕说:“我是冯镇长的帮扶户,他年年都是腊月二十六来慰问。怎么这一天还没到呢?”张大爷半夜起来解手,还自言自语地说了好几遍这套话。大年初一这天,又叨咕了一天。刘柱子一看,只要冯镇长不来,张大爷就得认为还没到腊月二十六,就得叨咕个没完,晚上连觉都睡不好。于是正月初二早晨,刘柱子给冯镇长挂了个电话。
冯镇长今年没来慰问张大爷是有原因的,去年八月份他被选为副县长。冯县长撂下电话就后悔交代工作时没和新上任的韩镇长把这件事交代清楚,害得这个单身的五保老人空等一场。他考虑到今天毕竟才是大年初二,韩镇长也在休息,于是他决定亲自去给张大爷拜年。
当冯县长自己驾车来到山上时,张大爷像见到了亲人一样,上前一把拉住了冯县长的手,并对刘柱子说:“怎么样,今天才是腊月二十六吧?你呀,提前把年过了!”冯县长心头掠过几丝悲哀和自责。他从包里掏出纸笔,开始和张大爷交流,他写道:张大爷春节好!我看你来了!祝你健康长寿!我给你带来一箱你最爱喝的二锅头,和你最爱吃的鲫鱼和鹅肉!
张大爷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淌着幸福和欢乐,连连说:“谢谢冯镇长!谢谢冯镇长!”刘柱子说:“还冯镇长呢,人家都是县长了!”他想比划告诉张大爷这个好消息,但又不知怎么比划,才能让张大爷看明白。
冯县长走后,张大爷就掐着指头算日子了:今天是腊月二十六,明天是二十七……张大爷算来算去,正月初六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
初六早晨,张大爷从箱子里拿出对联贴上了。晚上,他让刘柱子多炒两个菜,说今晚是大年夜,要和刘柱子好好庆贺春节的到来。刘柱子知道和他这个聋子整不明白,一切都按照他的吩咐办了。张大爷这守岁酒喝得津津有味,直到零点才香甜地睡去。
转眼又是一年。尽管冯县长跟后来上任的韩镇长交代了,让他最好腊月二十六去慰问张大爷,但因为那天是韩镇长爸爸生日,老亲少友都来祝寿,他实在脱不开身,就推迟了一天才去慰问张大爷。张大爷知道冯镇长当县长后,样子很高兴,但脸上多少有点失落感。他见韩镇长这样和蔼可亲,转眼间也乐得合不拢嘴了。
韩镇长走后,张大爷又掰着指头算,今天是腊月二十六,明天是腊月二十七……
这一年又过去了,韩镇长今年腊月二十一这天有空,就提前来慰问张大爷了。韩镇长走后,张大爷又说:“今天是腊月二十六了。” 说完,他掰着指头一算,心中认定过年那一天,正好是腊月二十四。刘柱子又犯难了,张大爷要是提前过年可咋办呢?刘柱子就给村主任挂了电话,建议明年把张大爷送敬老院去。他还要求村主任用纸把情况写明白,派人送上山,或者请个小学老师上山,让张大爷明白,就别提前过节了!村主任是个秀才,他在电话里明显听出刘柱子心中的不满,犹豫了半天才说:“这事好办,转个小弯就成了。腊月二十四那天,我给你们送对联去。”
腊月二十四那天临近中午,村主任拎着个兜子风尘仆仆赶来了。到屋啥也没说,打开包,拿出他自己写的对联,就要动手贴。刘柱子说:“对联我还不会贴么?再说今天才是腊月二十四啊。你把张大爷的弯转过来不就行了吗?”村主任笑笑没说什么。
刘柱子不知道村主任是啥意思,他就忙做午饭去了。饭做好了,村主任把对联也贴好了。刘柱子喊村主任吃饭,村主任说先看对联转弯,拉着刘柱子来看对联。这更弄得刘柱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刘柱子不识字,村主任就念给他听:“只要张大爷能高兴,哪天过节由他定。横批是——尊老爱老!”念完屋门的对联,村主任又领着刘柱子来到屋外院门前,念道:“大山春潮涌风景这边独好,提前过春节全球我们最早。横批是——乐趣自找。”看完对联后,村主任问刘柱子:“你的弯转过来没?”刘柱子考虑了半天才说:“转过来了!转过来了!”村主任又问:“怎么转过来的?”刘柱子笑着说:“就按对联上说的那么转的。哈哈,尊老爱老,乐趣自找!”
趁刘柱子端菜的工夫,村主任从包里拿出一挂鞭炮,用木棍高高地挑起。张大爷虽然听不见清脆的鞭炮声,但能模糊地看见空中跳跃的鞭炮身影和纷纷落下的碎纸片。他乐得像个孩子,站在屋门口大喊:“过年了——过年了——”
刘柱子见张大爷兴高采烈的样子,他也很高兴,也觉得真的过年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张大爷志愿前去帮助护林,但年事已高,耳聋,再加上有白内障,所以对今天是哪月哪日根本不在乎。
B.因冯镇长在这一年的腊月二十六没有来慰问张大爷,所以刘柱子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对联吃饺子,却遭到了张大爷的强烈反对,张大爷认为腊月二十六还没到。
C.冯镇长对工作是比较认真负责的,多年来坚持慰问五保户张大爷,虽然这一年没能在腊月二十六慰问,但他后来交代韩镇长代替自己做好慰问张大爷的工作。
D.小说中对张大爷的描写惟妙惟肖,如“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淌着幸福和欢乐”,“这守岁酒喝得津津有味,直到零点才香甜地睡去”,“他乐得像个孩子,站在屋门口大喊”等,都能感受到张大爷得到慰问后对生活的幸福感。
【小题2】请结合情节简要指出村主任的性格。(4分)
答:
  
【小题3】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请简要回答。(4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先 父

刘亮程

①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他住在我隔壁,夜里我听他打呼噜,很费劲地喘气。看他躬腰推门进来,一脸皱纹,眼皮耷拉,张开剩下两颗牙齿的嘴,对我说一句话。我们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坐上席,我在他旁边,看着他颤巍巍伸出一只青筋暴露的手,已经抓不住什么,又抖抖地勉力去抓住。听他咳嗽,大口喘气――这就是数年之后的我自己。一个父亲,把全部的老年展示给儿子。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

②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儿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父亲在前面趟路。父亲离开后儿子会知道自己40岁时该做什么,50岁、60岁时要考虑什么。到了七八十岁,该放下什么,去着手操劳什么。

③可是,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

④我活得比你还老的时候,身心的一部分仍旧是一个孩子。我叫你爹,叫你父亲,你再不答应。我叫你爹的那部分永远地长不大了。

⑤多少年后,我活到你死亡的年龄:37岁。我想,我能过去这一年,就比你都老了。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会活得更老。那时想起年纪轻轻就离去的你,就像怀想一个早夭的儿子。你给我童年,我自己走向青年、中年。

⑥我的女儿只看见过你的坟墓。我清明带着她上坟,让她跪在你的墓前磕头,叫你爷爷。你这个没福气的人,没有活到她张口叫你爷爷的年龄。如果你能够,在那个几乎活不下去的年月,想到多少年后,会有一个孙女伏在耳边轻声叫你爷爷,亲你胡子拉碴的脸,或许你会为此活下去。但你没有。

⑦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之后,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就像你需要一个儿子,当你死后,我还在世间传播你的种子。你把我的童年全带走了,连一点影子都没留下。

⑧我只知道有过一个父亲。在我前头,隐约走过这样一个人。

⑨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我的有一声追上他的声。我吸的有一口气,是他呼出的。

(10)你去世后我所有的童年之梦全破灭了。剩下的只是生存。

(11)到了40岁,我对年岁突然没有了感觉。路被尘土蒙蔽。我不知道40岁以后的下一年我是多大。我的父亲没有把那时的人生活给我看。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在那里,他的儿女永远都记得他收工回来的那些黄昏,晚饭的香味飘在院子。我们记住的饭菜全是那时的味道。我一生都在找寻那个傍晚那顿饭的味道。我已忘了是什么饭,那股香气飘散在空气里,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等父亲的影子伸进院子,等他带回一身尘土,在院门外拍打。多少年后,他早不在人世,我们还在那里一动不动看着他。我们叫他父亲,声音传不过去;盛好饭,碗递不过去。

(12)你死去后我的一部分也在死去。你离开的那个早晨我也永远的离开了,留在世上的那个我究竟是谁。

(13)我将在黑暗中孤独的走下去,没有你引路。40岁以后的寂寞人生,衰老已经开始,我不知道自己在年老腰疼时,怎样在深夜独自忍受,又在白天若无其事,一样干活说话。在老得没牙时,喝不喜欢的稀粥,把一块肉含在口中,慢慢的嗍。我身体迟早会老到这一天。到那时,我会怎样面对自己的衰老。父亲,你是我的骨肉亲人,你的每一丝疼痛我都能感知。衰老是一个缓慢到来的过程,也许我会像接受自己长个子、生胡须一样,接受脱发、骨质增生,以及衰老带来的各种病痛。

(14)但是,你忍受过的病痛我一定能坦然忍受。我小时候,有大哥,有母亲和奶奶,引领我长大。也有我单独寂寞的成长。我更需要你教会我怎样衰老和死亡。

(15)父亲,我如今多想听你说一些道理,哪怕是老掉牙的,我会毕恭毕敬倾听,频频点头。你不会给我更新的东西。我需要那些新东西吗?父亲,我渴求的仅仅是你说过千遍的老话。我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坐在你身旁,听你呼吸,看你抽烟的样子,吸一口,深咽下去,再缓缓吐出。我现在都想不起你是否抽烟,我想你时完全记不起你的样子。不知道你长着怎样一双眼睛,蓄着多长的头发和胡须,你的个子多高,坐着和走路是怎样的架式。还有你的声音,我听了八年,都没记住。我在生活中失去你,又在记忆中把你丢掉。

(16)现在,我在你没活过的年龄,给你说出这些。我说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你在听。我也在听,父亲。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
【小题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1)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
(2)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
【小题4】本文在写父亲时,叙述人称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好处。
【小题5】本文最后两段写到“我”失去了父亲,又说“我”和父亲依然在相互倾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9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小题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5分)
【小题4】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有删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
这话的前半句是说,地球有限,资源有限,承载垃圾的能力也有限。后半句是我加上去的,意思也很明显,这个有限的地球并不是仅属于人的,而是属于所有生灵的。
我们必须考虑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必须考虑与自然相处的伦理问题,不妨直接提出一个倡议: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夜半归来的时候,要放低声音,因为考虑到他人已经睡觉;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狭路慢骑的时候,要靠在一边,因为考虑到他人可能超车;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使在无人看管的大田里拿了个西瓜,也会留下半块大洋,而不会心安理得地一走了之。伦理也许是力量博弈的结果,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做一个好人的自觉。如果你要等着熟睡的人和超车的人跑到眼前来主张他们的权利,并且只有在人家齿利拳硬的时候才肯放低声音,靠在一边,那你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比如金庸小说中的风波恶,当他面对一位不会武功的农夫,便不肯以武功相欺——于是得到了大侠萧峰的道德认可。也正是因为如此,踢寡妇门挖绝户坟,才被传统农民视为最缺德的行为,只有最没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出来。
 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有道德的前提是承认对方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如果人类要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种承认必须不是出于外力的压迫,而是出于自己的道德自觉,才能使我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正如解放黑奴,并非由于黑人的力量强大到了白人不得不妥协的程度,而是出于一部分白人的道德自觉。
 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人类必须考虑,他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其他物种的生活。当我们把一座山头剔光的时候,当我们把一条大河拦腰斩断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这会打扰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使它们失去栖身之所,整体灭绝;我们是否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
 在进化论之后,人类已经变成了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变成了灵长类的一员,不再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人类优越于其他物种的只是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能力不能保证权利。如果人类凭借能力来宣称权利,那无疑是说,强国可以对弱国为所欲为。这时,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早已不是出于生存的必需,而是出于贪婪。毫无疑问,在所谓的自然竞争中,人类这个物种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没有任何物种有力量与之相抗衡!在这个强者通吃的社会中,如果强者不愿意承认弱者的权利,不愿意让出本不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那么,弱者就只有如鲁迅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既然是弱者,沉默是灭亡,爆发也是灭亡。
然而,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所以,承认其他物种的权利,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不仅仅是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智慧。
【小题1】结合文意,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我们自认为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B.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与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中的一切都保持一种相互的尊重,在彼此的尊重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C.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既体现着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这是一种大智慧。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承认其他生物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
【小题2】(小题2)对于下列句子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中的“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其实是在承认其他的生灵也是权利主体,与人有同等的价值。
B.“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形象告诫人们要善待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
C.“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暗示出道德是力量较量出的结果,强者掌握着道德的主动权,而弱者无所谓有道德或无道德。
D.“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表达了作者对强权的不满,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丧失固有的道德意识。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掠夺自然,从来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
B.不管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是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都是一样:拥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承认对方的权利。
C.人类拥有优越于其他物种的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
D.人类作为物种,在自然的物竞天择中,已经成为最强大者,但仍是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是自然的一部分。
【小题4】(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黑奴的解放,不是由于黑人拥有强大的反抗力量,而是出于白人的高度道德自觉,其实是社会道德的进步。
B.在我们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后,人类就应该停止一切开山截流的行为。
C.金庸的小说,在刀光剑影的打打杀杀中,不仅刻画出侠者武功盖世,同时也着意传播一种深沉的道德意识。
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应该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不去打扰其他物种的正常生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关,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 
②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术不在于“外在的标志”,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从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的活动,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
③我们的鲁迅,立足于他所处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国民”而言,而与他当年高扬的欧洲诗人拜伦、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我过去写的《论“文学是人学”》,就受到过往哲人的启发,表示相信文学艺术“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具体而言,其最低标准是一切为了解放人、提高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可以说就是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那种“同样的情感”。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点精神,文学就仅存形体(或许是美的形体),而没有多少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了。
④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来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到“反映”,我们常常指向外在的现实,对深入反映现实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写出作家心中的真实,也是一种“反映”。在反映外在现实的同时,从正面或反面反映出作家所理想的人和社会,这更值得赞赏。这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这种超越,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文学精神。(选自钱谷融《关于文学精神》,刊于《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学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精神并不是作品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的简单相加所体现的,虽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B.文学精神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是引导人精神前途的灯火,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
C.文学精神的体现不在于某种外在标志,也不是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一种美好情感。
D.文学精神的获得需要作家的人道理想、真诚态度,深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中去,且直抵人性的深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列举了与文学精神相关的语言、结构、立意等内容,但未给出正面阐释。
B.文章第二段中引述托尔斯泰的观点,为的是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达。
C.引述鲁迅及作者自己旧文中的观点,旨在阐述文学艺术的精神价值追求和推动力。
D.文章结尾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对“文学精神”作出较明确的诠释,也照应了开头。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必需的一种情感体验的传达与交流。
B.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不良环境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
C.文学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对人性的改善、生活境界的提高,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理想与热切向往。
D.反映外在现实、呈现作家心中真实的两种作品,相得益彰,表达出作家的理想、对现实的精神超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邻《中山诗话》记载:“真宗问进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日:‘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日:‘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爽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据《新唐书·食货志》记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成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是渊源有自。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王夫之所言甚是,但是这也表明了要读懂唐诗,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或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诗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了酒价。
B.杜甫在自己的诗中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C.宋代的刘郐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D.陈岩肖认为,杜甫的诗除非特意去纪事,都会经常记录当时当地的产品和物价情况。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描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
B.王嗣爽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朝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唐朝酒的价格确实比较贵。
C.杜甫的“三百青铜钱”之说不过是袭用成语罢了,北齐时期倒真正有可能一斗酒三百钱。
D.中国历史上酒的价格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价格应该不一样。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植的叙述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人在诗歌中普遍追摹和袭用他“斗酒十千”的说法。
B.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
C.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把它所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合适的。
D.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这说明读者并没有真正的读懂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