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难忘的腊月二十六
武学和
在远离村庄的一座山上,住着一个护林人刘柱子,还有一个志愿来作伴的张大爷。张大爷今年七十多岁了,是位烈属,五保户,年轻时落下了耳聋的残疾,连打雷都听不见。张大爷是小学文化,刘柱子是文盲,两人交流只能靠手比划,复杂一点的事就比划不明白了。
古语说,聋人三分傻。再加之张大爷有白内障,看不清日历上的字,他也从不问刘柱子今天是哪月哪日。不过他印象最深的只有一天,那就是腊月二十六。每年这一天,冯镇长都来山上慰问他。可今年这一天已过,春节已到,冯镇长还没来。在张大爷心目中,只要冯镇长没来,腊月二十六就没到。
大年三十早晨,刘柱子要贴对联,被张大爷制止了。刘柱子比划了半天,说今天过春节了,张大爷好像是明白了。但他说:“不对,冯镇长还没来慰问呢,怎么就到大年三十了?”张大爷把对联抢过,放在了箱子里。刘柱子又比划了半天,但张大爷一口咬定,腊月二十六还没到,不能提前过春节。刘柱子十分无奈,只得依他了。
前些天村主任给他俩送来了一些冻饺子,还有鱼、肉、蛋等年货。刘柱子想,过年了,不贴对联也得吃饺子呀!他拿鱼就要做菜。张大爷又说:“如果你馋了,咱俩就吃,别糊弄我说过年了!”刘柱子只得苦笑。
晚饭时张大爷边喝酒吃肉,边叨叨咕咕说:“我是冯镇长的帮扶户,他年年都是腊月二十六来慰问。怎么这一天还没到呢?”张大爷半夜起来解手,还自言自语地说了好几遍这套话。大年初一这天,又叨咕了一天。刘柱子一看,只要冯镇长不来,张大爷就得认为还没到腊月二十六,就得叨咕个没完,晚上连觉都睡不好。于是正月初二早晨,刘柱子给冯镇长挂了个电话。
冯镇长今年没来慰问张大爷是有原因的,去年八月份他被选为副县长。冯县长撂下电话就后悔交代工作时没和新上任的韩镇长把这件事交代清楚,害得这个单身的五保老人空等一场。他考虑到今天毕竟才是大年初二,韩镇长也在休息,于是他决定亲自去给张大爷拜年。
当冯县长自己驾车来到山上时,张大爷像见到了亲人一样,上前一把拉住了冯县长的手,并对刘柱子说:“怎么样,今天才是腊月二十六吧?你呀,提前把年过了!”冯县长心头掠过几丝悲哀和自责。他从包里掏出纸笔,开始和张大爷交流,他写道:张大爷春节好!我看你来了!祝你健康长寿!我给你带来一箱你最爱喝的二锅头,和你最爱吃的鲫鱼和鹅肉!
张大爷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淌着幸福和欢乐,连连说:“谢谢冯镇长!谢谢冯镇长!”刘柱子说:“还冯镇长呢,人家都是县长了!”他想比划告诉张大爷这个好消息,但又不知怎么比划,才能让张大爷看明白。
冯县长走后,张大爷就掐着指头算日子了:今天是腊月二十六,明天是二十七……张大爷算来算去,正月初六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
初六早晨,张大爷从箱子里拿出对联贴上了。晚上,他让刘柱子多炒两个菜,说今晚是大年夜,要和刘柱子好好庆贺春节的到来。刘柱子知道和他这个聋子整不明白,一切都按照他的吩咐办了。张大爷这守岁酒喝得津津有味,直到零点才香甜地睡去。
转眼又是一年。尽管冯县长跟后来上任的韩镇长交代了,让他最好腊月二十六去慰问张大爷,但因为那天是韩镇长爸爸生日,老亲少友都来祝寿,他实在脱不开身,就推迟了一天才去慰问张大爷。张大爷知道冯镇长当县长后,样子很高兴,但脸上多少有点失落感。他见韩镇长这样和蔼可亲,转眼间也乐得合不拢嘴了。
韩镇长走后,张大爷又掰着指头算,今天是腊月二十六,明天是腊月二十七……
这一年又过去了,韩镇长今年腊月二十一这天有空,就提前来慰问张大爷了。韩镇长走后,张大爷又说:“今天是腊月二十六了。” 说完,他掰着指头一算,心中认定过年那一天,正好是腊月二十四。刘柱子又犯难了,张大爷要是提前过年可咋办呢?刘柱子就给村主任挂了电话,建议明年把张大爷送敬老院去。他还要求村主任用纸把情况写明白,派人送上山,或者请个小学老师上山,让张大爷明白,就别提前过节了!村主任是个秀才,他在电话里明显听出刘柱子心中的不满,犹豫了半天才说:“这事好办,转个小弯就成了。腊月二十四那天,我给你们送对联去。”
腊月二十四那天临近中午,村主任拎着个兜子风尘仆仆赶来了。到屋啥也没说,打开包,拿出他自己写的对联,就要动手贴。刘柱子说:“对联我还不会贴么?再说今天才是腊月二十四啊。你把张大爷的弯转过来不就行了吗?”村主任笑笑没说什么。
刘柱子不知道村主任是啥意思,他就忙做午饭去了。饭做好了,村主任把对联也贴好了。刘柱子喊村主任吃饭,村主任说先看对联转弯,拉着刘柱子来看对联。这更弄得刘柱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刘柱子不识字,村主任就念给他听:“只要张大爷能高兴,哪天过节由他定。横批是——尊老爱老!”念完屋门的对联,村主任又领着刘柱子来到屋外院门前,念道:“大山春潮涌风景这边独好,提前过春节全球我们最早。横批是——乐趣自找。”看完对联后,村主任问刘柱子:“你的弯转过来没?”刘柱子考虑了半天才说:“转过来了!转过来了!”村主任又问:“怎么转过来的?”刘柱子笑着说:“就按对联上说的那么转的。哈哈,尊老爱老,乐趣自找!”
趁刘柱子端菜的工夫,村主任从包里拿出一挂鞭炮,用木棍高高地挑起。张大爷虽然听不见清脆的鞭炮声,但能模糊地看见空中跳跃的鞭炮身影和纷纷落下的碎纸片。他乐得像个孩子,站在屋门口大喊:“过年了——过年了——”
刘柱子见张大爷兴高采烈的样子,他也很高兴,也觉得真的过年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张大爷志愿前去帮助护林,但年事已高,耳聋,再加上有白内障,所以对今天是哪月哪日根本不在乎。
B.因冯镇长在这一年的腊月二十六没有来慰问张大爷,所以刘柱子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对联吃饺子,却遭到了张大爷的强烈反对,张大爷认为腊月二十六还没到。
C.冯镇长对工作是比较认真负责的,多年来坚持慰问五保户张大爷,虽然这一年没能在腊月二十六慰问,但他后来交代韩镇长代替自己做好慰问张大爷的工作。
D.小说中对张大爷的描写惟妙惟肖,如“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淌着幸福和欢乐”,“这守岁酒喝得津津有味,直到零点才香甜地睡去”,“他乐得像个孩子,站在屋门口大喊”等,都能感受到张大爷得到慰问后对生活的幸福感。
【小题2】请结合情节简要指出村主任的性格。(4分)
答:
  
【小题3】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请简要回答。(4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有删节)
【小题1】简要概括《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6分)
【小题2】文章叙写《聊斋志异》给自己的影响采用了什么写法?试结合内容具体阐述。(6分)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给人以精神的震撼。
B.作者说“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因为狐仙鬼怪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
C.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D.作者选取两部文学经典,透过小说中的情节,表现了它们对自己心灵的深刻影响,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 ,紧扣了“文学如灯”这个题目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16——19题。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周国平
这是一封读者来信,从一家杂志社转来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这很平常。我不经意地拆开了信封。可是,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
请允许我把这封不长的信抄录在这里——
“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记住你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读》,上面有一篇写孩子的或者 是写给孩子的文章,是印刷体却另有一种纤柔之感,觉得您这个男人的面孔很别样。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 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这回读您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乡村,沐浴到了最干净最暖和的阳光。我是 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 '我从不愿把您想像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 要用心说一声:谢谢您!”
信尾没有落款,只有这一行字:“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这才想到查看信 封,发现那上面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作为替代的是“时光村落”四个字。我注意了邮戳,寄自河北怀来。
从信的口气看,我相信写信人是一个很年轻的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个生活在穷城僻镇的女孩。我不曾给《父母必读》寄过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许是这个杂志转载的,也许是她记错了刊载的地方,不过这都无关紧要。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所以,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话说得多么好!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又有谁 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连,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负了造化的宠爱。
是的——我是,你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 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有时我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你爱她的美丽、温柔、贤惠、聪明,当然都对,但这些品质在别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惟独她的生命,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她,却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无法重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惟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既然如此,当另一个生命,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
所以,我要感谢这个不知名的女孩,感谢她用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悟点拨了我的生命的性灵。她使我愈加坚信,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惟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很想让她知道我的感谢,但愿她读到这篇文章。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散文语言质朴,虽无华丽的辞藻,但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最本真的认识,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B.“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名字”在文中具体指“头衔”“职位”“身份”“财产”“俗物琐事”“世俗功利和文化外观”“浮华功名”等。
C.文章由生活小事——一封普通的读者来信展开,引出“生命”话题,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真实,亲切。
D.著名台湾诗人席慕容在《一棵开花的树》中写道:“如何才能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诗中对生命中美丽的邂逅相遇表达的极为真挚感人。而本文作者也认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可见作者未能与读者邂逅相遇,未免有点缺憾。
【小题2】写信人在信中说要“谢谢您”,作家在文章最后说要“感谢”写信人,他们都分别要感谢对方什么?(4分)
答:
【小题3】文章引录了“这封不长的信”的全文,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4】从信中内容看出,“写信人”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5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矢志建设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艾思奇
毛卫平
1937年,艾思奇从上海来到延安。在欢迎会上,***同志说:革命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把枪杆子和笔杆子结合起来,有文有武,文武结合,革命的事业就能胜利。来到延安,由于对哲学共同的重视和喜好,艾思奇与***同志有不少交往。***同志将年轻的艾思奇视为知音和益友,经常邀请他探讨哲学问题。有时***同志到艾思奇的住处,有时艾思奇到***同志的窑洞,两人促膝长谈,相互切磋。艾思奇写的书和文章,***同志都仔细阅读,还做了不少批注和摘录。
1937年初,***同志亲自组织哲学研究会,由艾思奇负责辅导,每周一个晚上,在***同志家里开会,主要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艾思奇起草学习提纲,并由他和另外几个同志分头讲解,然后讨论。大家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学习空气很浓厚,最后由***同志作总结发言。***同志根据哲学研究会的学习心得,起草了《辩证唯物主义大纲》,供广大干部学习。
1938年,在***同志提议下,延安成立了“新哲学会”,由艾思奇与何思敬负责。为了满足大家学习哲学、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的需要,艾思奇编写了荟萃延安新哲学著作的《哲学选辑》,其中包括艾思奇写的《研究提纲》。***同志对《哲学选辑》批读了3遍,特别是认真阅读了艾思奇的《研究提纲》,并作了不少批注。
1939年初,***同志组织了一个哲学小组,艾思奇等人参加,每周活动一次,地点就在***同志的窑洞。每次总是由***同志提出问题,让大家准备,然后一起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的哲学问题。在讨论中,艾思奇发言最多。***同志对大家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总是认真听取,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这两篇哲学著作进行认真修改。
在***同志的影响和推动下,党中央机关的高级干部及其他人学习哲学的兴趣也愈加浓厚起来,延安纷纷成立哲学小组,艾思奇都尽量参加他们的活动。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了以张闻天为组长的学习哲学小组,艾思奇担任学习辅导员,写学习提纲,作学习辅导,并在讨论会上作总结发言,为推动形成学哲学的热潮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2年2月,***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又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此后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提出编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思想方法”学习材料的设想,并将此项任务交给艾思奇当时所在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来完成。艾思奇等人接受任务后,苦战近两个月,编写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一书,为当时的学习和整风提供了重要辅导材料。
作为延安文化工作的领导人之一,艾思奇创办了由他担任主编的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大型综合学术期刊《中国文化》。在创刊号上,***同志发表了《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文化》一文。艾思奇为该刊撰写了《论中国的特殊性》《抗战中的陕甘宁边区文化运动》《当前文化运动的任务》《抗战以来几种重要哲学思想的评述》等文章,发挥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943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强《解放日报》第四版,调艾思奇任该版副刊部主任,***同志亲自起草了《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1944年1月8日,艾思奇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评论《逼上梁山》一剧说:中央党校新编评剧《逼上梁山》是评剧改革后大有成绩的一部作品。1944年3月17日,艾思奇在《解放日报》发表《群众自己的秧歌队》,并写了一篇社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指出文艺工作要面向群众,同时谈到了文艺的普及和提高等问题。
1944年5月,歌剧《白毛女》上演后,引起较大争议。艾思奇得知后说,《白毛女》的创作是很不容易的,虽有些缺点,戏是好的。在一次副刊会议上,艾思奇从方向、思想、艺术诸方面肯定了这部戏剧的重要意义。《白毛女》最终成为群众喜爱的歌剧,并荣获斯大林文艺奖,成为不朽之作。
抗战时期的延安,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但精神生活很活跃、很充实。艾思奇在多条战线勤奋工作,充分发挥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巨大作用,为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设,为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平实的笔调,通过艾思奇积极推动学习哲学活动和领导革命文化工作中的事略,展现了他在建设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的贡献。
B.***将年轻的艾思奇视为知音和益友,经常邀请他到自己的住处探讨哲学问题,这些材料意在突出***对艾思奇的爱护与培养。
C.新哲学会在延安成立后,为满足大家学习哲学、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的需要,艾思奇积极负责,表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
D.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了学习哲学小组,艾思奇担任学习辅导员,拟定学习提纲,作学习辅导,为推动学习得学运动起到了决定作用。
 
【小题2】艾思奇在建设共产党的精神家园中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简要回答。
【小题3】本文在为艾思奇作传时,为什么用了大量篇幅记述***的一些事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回 不 去 的 故 乡
——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
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
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
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都市里,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与农业文明时代是不一样的。
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高速现代化发展下,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的,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
记者: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梁鸿: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
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对于农业文明的一种想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
现在,“乡愁”的背后,是隐蔽的多层制度与歧视:城市不能给他很好的安定感,归属感,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在一种常年被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很像融入了城市,实际上是被隔离,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什么好思辨的了。
乡愁,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
记者:如何保持自性?
梁鸿:现在我们的文明,与四时、季节、植物是没有关系的,它貌似是超越一切的。人无所不能啊,无所畏惧了。所以,康德说过,仰望星空,只有两种事物让我们敬畏,这就是浩瀚无际的星空与我们内心的道德,可是星空和道德似乎消失已久了。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
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
你回到家乡为什么会感到特别舒适,因为你觉得自然界还在,你突然找到一种生存感,一种活着的感觉。当代的乡愁,是有一种巨大的批评在里面,一种传统的回望,只是我们没有去清晰地梳理它。
记者: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梁鸿:是的,现在的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当你有一天,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
现在的我们,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物质、金钱与权力,这个社会怨气冲天,你去烦躁,去抱怨,去不择手段,觉得社会亏欠你太多。在滚滚洪流中,需要一点定力,稍微拉回一些自己,这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
记者:如何找回我们的故乡?
梁鸿:找回故乡,广义上,实际上是找回曾经支撑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最朴素的道德方式。找回我们的故乡,需要我们重新思索自己与这个国家、与这个民族的关系。从自己的故乡出发,思索自己的家人、邻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需求,然后再来思索这个时代的发展。
人类社会肯定不止趋同性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共性高速一体化的发展下,怎么样重新找到自我,就是怎么样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乡,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现在,我们的国家需要找回它,否则有一天,如果我们没有一点点寻找的欲望和痕迹,我们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了别人的影子。
(选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1期,有删节)
【小题1】请概括这篇访谈中梁鸿的主要观点。(4分)
【小题2】这篇访谈在提问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小题3】请具体说明这篇访谈中的“故乡”有几层含义,并谈谈你对“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这句话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