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滋 味
王开林
能吃东西才知味道如何。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咸、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试想,如果鼻子先已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有了舌头,人也就变成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吃”早已成为国人头等重要的事情,硕鼠和馋猫同席,或于觥筹交错之前握手言欢,或于酒酣耳热之后结为兄弟。舌头的功用可谓大矣。
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用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好!”
古人说:“百般滋味,要在心中滋味。”
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岂不闻“甜言美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话讲得好听,就顺耳顺心顺意,一顺而再顺而三顺,就无所不顺,无往不利。为什么谄媚取容者屡屡得手(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因为这些专往舌头上抹蜜的人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听的话往往才下舌头,便上心头。让别人受用了,自己的日子就肯定好过。你若问他的人格何在,他会说那只是一双烂草鞋,弃之不足为惜。世间那些为舌头抹蜜的人也是往鞋底抹油的人,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像采尽了花粉的蜂群一样飞往别处。
舌头其实相当世故,至少比眼睛、鼻子要世故得多,它知道自己若说了直话真话,就不可能再吃香喝辣,因此,它最不济时也只是沉默。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人人都知道“口蜜腹剑”是个成语,但又有几人识得甘言谄人者是别有居心用意呢?对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推心置腹是何等不值和危险呵,这是授人以柄,你忧乐的机枢就被他完全掌握了。他的那把藏于腹中的“剑”是迟早会抽出来的,同样的舌头到时候吐出来的就是蝮蛇的毒液了。
名利本身是好东西,无论以力取,以智取,只要手法干净漂亮,都令人悦服。但有时候好端端的名利被一群小人糟踏了,变成了猫腻滋味和腐鼠滋味,他们仍然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对谁都猜疑,生怕别人要来染指,要来分一杯羹。《论语》中说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但在宵之小辈看来,那是圣人的臭讲究,他们才不顾什么变味不变味呢,先塞进口中再说。猫腻和腐鼠都有人食之津津有味,如此,就遑论其余了。
我们见了某人某事的龌龊之处,常说“心里真不是滋味”。其实,这“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它至少表明了你的态度。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题目“滋味”的主要含义是,生活的滋味往往是辛酸和苦涩,只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品尝。
B.作者由舌头的饮食功用讲到舌头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种种“功用”,由此及彼,讽喻世人。
C.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讽刺人际关系上的不正之风,表达作者嫉恶如仇的处世态。
D.第五段末句“它一定含恨不已”,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认死理”“直说真话”的人必然得到的恶运,有一定的劝诫意味。
E.结尾说“‘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这里的“滋味”指的是在心里反感、鄙弃这类龌龊的行为。
【小题2】第一段末句说:“舌头的功用可谓大矣。”请根据本段文意,从两方面概括“舌头的功用”。(6分)
   
 
【小题3】第四段写道:“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6分)
①“舌头对此鞭长莫及”的含义是什么? 
答:  
②“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的含义是什么?
答:  
【小题4】请根据四、六、七段的文意,分别概括出作者所讽刺的三种人的行为特点。(7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湖北警察博物馆现存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复制品,碑中间竖刻“仪制令”三个大字,右刻“轻避重,去避来”,左镌“贱避贵,少避长”,这便是古代的交通规则,古代的“交通法”。《仪制令》是古代国家对全体官民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不得违犯。它始创于唐代,盛行于宋朝。
②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的时期,律、令、格、式的法律体系涵盖了民事、刑事和经济等各方面,同时也包含了交通管理方面的内容,《仪制令》即为此典范。637年的《唐律.仪制令》中有“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唐代只是没有用实物立于道路宣传罢了。五代十国时期,是榜刻《仪制令》的开始时期,后唐931年八月敕:“朕闻教化之本,礼让为先,准《仪制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于道路明置碑,晓喻路人。贵在所为简易,所化万人,既礼教兴行,则风俗淳厚。庶皆顺序,益致和平。”
③至宋朝,是榜刻《仪制令》的推广时期,也是其盛行时期,由于当时交通工具混杂,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面对交通工具混杂、秩序混乱的局面,大理正丞孔承恭上书皇帝,请在两京诸州:要道处刻榜公布《仪制令》。南宋后《仪制令》由各州扩大到各县,又由悬挂木牌逐渐发展到刻立石碑永久示人。
④于此石碑,可见古代的“交通法”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封建礼教对交通的影响也就主要体现在交通行政及规章制度的森严等级上,“贱避贵”意思是平民百姓要给达官贵人让路。史上许多朝代都明确规定人们行路时要遵守“贱避贵”之规则,宋赵匡胤曾诏令详定内外群臣相见之仪,如“大小官员相遇于途,官级悬殊者即行回避,次尊者领马侧立,稍尊者分路行”。明也曾详细规定,街市军民、做买卖及乘坐驴马行路者,遇见公侯、一品至四品官员过往,要立即下马让道;官员相遇于途,官阶较低者要以侧立、回避等方式让道。清规定,军民等于街市遇见官员经过,须立即躲避,不许冲突。以上见诸正史之“行路贱避贵”实例,反映出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庶民之间的等级。就其实质而论,我国古代交通行政关于等级的规定是阶级统治在交通上的表现。
⑤但另有观点认为,这对形成好的行路秩序亦具积极意义。如“少避长”,意即年少者为年长者让路;“轻避重”负担轻者为负担重者让路,“去避来”之来者为客,去者指离开家庭或乡里未远行者,相对来者,去者仍为主人,主应为客让路。这些观念一则反映出古人礼让的行路风貌,二则反映出道路通行规则自古以来就要求,广大平民尊敬老人、谦虚克己、为他人着想,做到互相谦让。可见,《仪制令》的颁布,对现今的道路交通规则依然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周丽红《警史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北警察史博物馆现存的一块石碑复制品中间竖刻的“仪制令”这三个大字表明,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出现了古代的交通规则——“交通法”。
B.《仪制令》,始创于唐代,盛行于宋朝,是古代国家对全体老百姓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统治阶级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任何人都不得违犯。
C.作为法律体系一部分的《仪制令》包含了交通管理的内容,能够成为交通管理的典范,离不开整个唐代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这一历史背景的支持。
D.在道路宣示上,唐代没有用到实物,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才开始了榜刻《仪制令》。“榜刻”这一方式实现了古代交通法令由文字条令向实物的历史性转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朝由于交通工具混杂,主要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种类繁多而导致秩序混乱,迫于这些交通现实,榜刻《仪制令》得以在这一时期大力推广并盛行全国。
B.历史上,不只是《仪制令》,其实许多朝代都明确规定人们行路时要遵守“贱避贵”的规则,体现了我国古代“交通法”一直具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这一鲜明特点。
C.《仪制令》榜刻公布,经历了由京城、两京诸州要道,逐渐向全国各州各县普及推广的历史过程;同时,在宣示形式上也实现了由“悬挂木牌”向“刻立石碑”的飞跃。
D.见诸我国古代正史中的“行路贱避贵”这一实例,既是当时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庶民之间的等级反映,更是我国古代阶级统治的意志在交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制令》尽管有着鲜明的阶级统治色彩,但在历史生活中,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行路秩序,建设敬老克己、礼让他人等社会公德方面所体现的积极意义同样不容忽视。
B.《仪制令》作为我国古代的“交通法”,既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也体现了古人在交通方面的礼仪风范。这些都与古人一贯重视道德修养、民风淳厚美好息息相关。
C.《唐律·仪制令》中的“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既是对南北朝时期石碑中的“仪制令”的继承,也为宋、明、清历朝对“仪制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D.人们加强对《仪制令》这一古代交通法令内容及其形制的有关研究,既要发掘它在交通行政方面的意义价值,也要关注它在教化百姓、净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人文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立春   陈毓
立春娘生立春,正是立春那天。立春爹在柿子树下打转,无法可想,就去田地里转。立春爹踢脚下麦田,麦田软和,似乎冒着热气;抬头,他看见大群麻雀从地的这头扑棱到那头,“扑棱来扑棱去,天生就是扑棱的命”。立春爹嘟哝过麻雀,猛然看见地畔一树梅花开得惊艳,梅花的香气像清凉的水流,涤荡他的心和眼,似乎那新生儿娇嫩的陌生的哭声重返他的耳边,使他的心里生出难言的温软,他立即折身往家里赶。
他跟立春娘说,给孩子起名立春吧。女儿就女儿吧,戏里都唱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呐。
现在,立春已过了立春娘生立春的年纪,但她依然苗条得像春风中的一枝柳。她腰身壮大的男人五年前就和她生分了,她至今没有孩子。
五年前,立春随丈夫厉槟榔去东莞打工,那个厂子像是在那里等了厉槟榔25年,使得25岁的厉槟榔像一枚钉子被楔进铁板中,再也拔不出来。他只知道,流水线上的日子走到月末,他会得到工钱,一叠钞票,这是他在遥远的家乡做什么都没法换来的。但立春讨厌工厂,她抱怨橡胶的气味熏染得她也快成橡胶制品了。
直到立春不辞而别,返回家乡,他也没有愧疚,他坚信生活就是生活,他不会像立春那样任性,那样抗不得硬。他现在还无力想象未来,他唯一确定的就是他不能回去再种那十几亩山地,种了吃,吃了再种的生活不是他的人生了。厉槟榔喜欢东莞,那里朝气蓬勃,比那个死了一半的村庄更让他有活着的体会。他说,假如没出来,不知道蓝水河之外有个叫东莞的地方,他也许还能在蓝水河活下去,现在他知道了,蓝水河的日子就是他不再想要过下去的日子,就算立春违拗他,要回蓝水河,但他是坚决地不回去了。一个东莞,一个蓝水河,你选择。厉槟榔说。一个蓝水河,一个东莞,你选择。立春把厉槟榔的喊话颠倒组合了一下,丢回给了厉槟榔。这之后,他们各自走向自己指点的方向,这一决定,五年过去了。
偶尔的,立春想,自己可能太拗了。不喜欢那个橡胶厂,可以换一个么,东莞的厂子多过乡下的猪圈,怎的自己就找不到一家合适的?但立春立即就被自己把东莞的厂子和猪圈联想的念头惊到,她想她可能真的不喜欢东莞,那里的热,腊月都能看见苍蝇飞,胳膊上总是黏糊糊的。是的,一个该藏的冬天也能露大腿的地方,好吗?
现实检验了他们爱的浓度,他们爱自己都比爱对方多点儿。立春反过来说服自己,现实里更多的乡村夫妇必须两地分居,是因为女人总要留下来照顾老人孩子伺候土地,那她呢,她和厉槟榔没有孩子,但她选择留在乡村,是照顾自己的感受。
立春一会儿觉得自己有理,一会又觉得气馁。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她要在门里门外、在天地之间、在田野找到自己的答案。
回来的第一年,立春把邻里、屋前屋后撂荒的土地以低廉的价格租过来,用厉槟榔给她的钱;第二年,她用厉槟榔给她的钱承包了更多的地,依然种树。现在那些她能置换回来的地都被她种了树。她雇佣村子里十几个女人帮她维护苗木。第三年的时候,她种的一部分树苗可以卖了。现在是第五年,她依然得到像钉子一样坚守钉子一样实心的厉槟榔给她的钱,她帮厉槟榔把那些钱存进银行,用厉槟榔的名字开账户,未来她还要把厉槟榔以前给她的钱一点点透出来,存到那张银行卡上。她想,那是厉槟榔在那个叫东莞的城市的痕迹,生命的痕迹。
立春这天,立春去她的苗木地查看,她闻见侧柏荡漾的香气似乎比昨天浓郁了许多,让她直感慨老祖宗的确伟大,到了哪个节气就是哪个节气的气象和感觉。节气到了立春,真就有东风解冻的意思。
她忽然想到东莞那使她身体如同锈住的橡胶的气味,她再次感觉她比厉槟榔幸福,她在那个午后获得的幸福感使她心生对厉槟榔深深地歉疚和遗憾,那遗憾和歉疚包围着她,她在田地里四处打转,想要做点什么。
立春请来木工师傅,要在侧柏的苗圃地中间给她搭起一个高高的棚子,她心里暗想,那会是她的绣楼,她要等厉槟榔回来,她要他和她住在那个一年四季都散发着柏树无限美妙香气的棚子里。
棚子盖好那天,立春把她和厉槟榔结婚时的大红锦缎被子和印着牡丹花的床单一并搬上了高台。她还给高台上的木格窗子上贴好了嫣红的窗花花。
她坐在棚子里自拍,她给厉槟榔发照片、发短信,她说,她这样等他归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23,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立春爹在柿子树下打转”“去田地里转”“嘟哝过麻雀”,这些细节形象地写出了立春爹初为人父的喜悦。
B.厉槟榔不愿回家种地,喜欢留在东莞,是因为他认为流水线上的日子走到月末,他就会得到工钱,这是他在家乡种地无法换来的。
C.本文巧用比喻描写人物,如“她依然苗条得像春风中的一枝柳”“厉槟榔像一枚钉子被楔进铁板中”,这样的比喻既契合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又暗合了其生活的环境。
D.立春认为,人活世上,总是希望留下痕迹的,所以她将厉槟榔给她的钱存进用厉槟榔的名字开的银行账户里,以此留下了厉槟榔生命的痕迹。
 
E.立春和厉槟榔的故事引人深思,它凸显了农村青年在时代潮流下的不同心态不同选择,也蕴含着作者对他们因不同选择而带来的矛盾的关注与思考。
(2)小说在刻画立春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两次写到“立春”这个节气,描写景物却各有侧重。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效果。
(4)厉槟榔说,蓝水河,他是坚决地不回去了;而小说却为什么以立春搭建绣楼等他归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悼念乔治•桑
(法)雨 果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
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掩。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他像巴贝斯①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②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戴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却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③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④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成。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荚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选自漓江出版社《洋文观止》姚远 译)
【注】①巴贝斯(1809~1870),法国著名政治家。
②加里波第(1807~1882),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③埃德加•基内(1803~1875),法国哲学家。
④米谢莱(1798~1874),法国著名历史学家。
【小题1】理解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1)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可见。
(2)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
【小题2】文章第十自然段,作者将乔治·桑和其他伟大作家放在—起比较,有什么作用?
【小题3】如何理解“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一句话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育家吴汝纶
吴汝纶曾入曾国落、李鸿章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举为“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的“异材”。
1901年,议复办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来选去看上了桐城吴汝纶。开始,张百熙派一位知县级官员前去传请,吴汝纶断然不见,后身为“宰相”的张百熙备礼亲自登门又遭拒绝。接着,他“三顾”吴门,不惜揖拜以请,仍遭婉言谢绝。他求贤若渴,搬出圣旨并加封吴汝纶为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然此举也没使吴汝纶感到“皇恩浩荡”,仍是“不干”二字。
吴汝纶主持河北莲池书院十年之久,学生数千人。还有外国学生,极有声望。他早年即锐意改革,力倡西学。在莲池书院时即开设英、日文及格致课程。办学校、走新路。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事。但为何真要他干时,又打“退堂鼓”呢?一非年迈体弱,二非不能胜任,而是他看透清廷腐败透顶,倾轧排斥太甚。教育尽管无名无利,卷进“政府窝”里也不安生,雄图大略难以施展。
张百熙又提出只“暂留一年”的妥协条件,吴汝纶的心才软了下来,只得答允。但却首先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吴先生是为“答知遇,故自请为出海之行”;但此举主要还是改革教育的必然要求。因他一贯力倡西学,认为只有西学才是强国富民之道。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日本近年专仿西国公学’,所以学习日本教育制度,即学习西方教育制度。
1902年农历五月初三,吴汝纶以63岁高龄肩负历史重任,由京师出发东渡日本。此时日本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而吴汝纶道德、文章,蜚声瀛海。他一到日本,立时产生了“轰动效应”。连维新变法的强国之君明治天皇,竟也礼贤异国下士、不嫌吴汝纶官卑职低,破例接见了这位才五品的京卿。
吴汝纶每天黎明即起,在东京一天会客十人到一百多人。他参观每所学校时,对讲堂教室的建筑面积、结构、图书、仪器,都详细询问,亲做笔记,回来详作整理,因此天天“开夜车”。他在西京大学与该校总教习作深谈后,总教习私下谈道:“吴先生精思卓识,旷绝一世之才。日本维新之时,断无如此人才。有此人才,中国教育之兴隆指日可待。”
吴汝纶在异常紧张繁忙的100天考察活动结束回国前,即将考察所得有关日本教育制度、规划、预算、专业设置等谈话记录、文件资料、信函及日记等编缉成《东游丛录》四卷。在考察结束后仅6天即在日本交付印刷,仅4天后,即首先在日本出版发行。
就在吴先生日夜奔走于大街小巷考察访问之际,一支支暗箭却向他射来。原来清廷在委派吴汝纶去日本时.又派了两名大学堂提调为副偕行。他俩名义是“扈从”,实际的任务是暗中监视吴汝纶在日本的活动,并负有密报的责任。其中之一的荣助与当时清廷驻日公使勾结,狼狈为奸,频频给清廷大臣满人荣禄和庆亲王函电,诬告吴汝纶在日率领留学生宣传革命。随行的吴汝纶之子吴闿生,每逢看到这些诬告消息时,都很震惊;但告知吴先生时,先生往往一笑置之。
吴汝纶回国途经上海,原准备便道回乡祭先祖后即北上进京面呈考察成果。不料,随即病倒家乡。他归国后即在安庆城创办桐城学堂,自任校长。题校匾“勉成国器”,并撰联曰:“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这成为全国最早兴办的重点中学之一。终生献身文学和教育的吴先生在弥留之际,紧紧握住随他回国的日本弟子早川东明新次郎的手,断断续续地以刚创办的桐城学堂相托。
先生于1903年正月十二日病故。
(摘编自吴昭谦《吴汝纶:为倡西学年途花甲远渡海》)
相关链接
①吴汝纶也曾为官多年,曾担任两任知州一任代理知府。只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吴汝纶在光绪十五年毅然弃官,改业从教,出任莲池书院山长;在出任莲池书院山长前,他还屡次拒绝他人入都引见。而在当时,引见在官员中通常被视为荣幸之事和望进之阶,像吴汝纶这样坚决拒之者的确罕见。当年李鸿幸曾问其故,关答以“无仕宦才”,李鸿章笑曰:“才别有余,性刚不能与俗谐耳。”
摘自筱成《仕者吴汝纶》
【小题1】下列明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汝纶想办学校走新路,但担心自己卷进“政府窝”里不安生难以施展抱负。就拒绝了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的职位。
B.桐城学堂是中国最早兴办的重点中学之一,它的创建者吴汝纶希望这个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能够教育出学贯中西的人物。
C.日本当时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官卑职低的吴汝纶却在日本受到了明治天皇的礼遇,可见吴汝纶道德、文章的巨大影响。
D.吴汝纶去日本时有暗中监视并负有密报责任的两名大学堂提调随从,这使吴汝纶在考察访问时频频进到“率领留学生宣传革命”的诬告。
E. 吴汝纶在日本参观学习了100天,归国前夕,把自己的考察笔记详细整理,编纂成《游从录》一书,并在日本出版发行。
【小题2】为什么吴汝纶“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小题3】吴汝纶“性刚不能与俗谐”具体表现在哪里?
【小题4】吴汝纶的个人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