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没有区分。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天”既不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因而“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他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人只有认识并遵循这个图式才能获得活动的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它不能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合一”,而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孟、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
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
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小题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
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
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
C.对“天人合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5 12:38: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班”字的构形,古今没有什么变化。《说文》解释说:“班,分瑞玉。从玨、从刀”,“玨,二玉相合为一玨”。“班”字就是在二玉合成的“玨”中插进“刀”,表示用刀将相合的二玉分开,《说文》解释“班”字的本义是“分瑞玉”。。
“瑞玉”是古代诸侯或藩国朝见天子时手中所拿的玉制信物。《尚书》中有:“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意思是舜继尧之位后,让四方诸侯九州长官来觐见,把瑞玉分发给他们。这里的“班瑞”就是“分瑞玉”。“班”字后来意义被引申,泛指将物或人分开。《尚书》中说: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意思是周武王战胜殷时王而取得天下后,封诸侯,建邦国,把宗庙的彝器分賜给诸侯,“班”指分彝器。彝器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器。《公羊传》中说:“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意思是晋侯拘捕曹伯,把所侵占的土地分给诸侯,“班”指分土地。
《左传》中记叙了一段故事:楚国的伍举和声子友好,伍举出奔到郑国,打算再奔往晋国, 声子也要到晋国去,两人在郑国郊外相遇。于是,将荆条铺在地上,两人坐在荆条上一起饮 食,共议返回楚国的事。这个典故就是“班荆道故(旧)”成语的由来,泛指朋友相遇,共叙旧情。“班荆”,即铺开荆条,而“铺开”也就是“分开”。
“班”的基本意义是“分开”,于是就有了引申义,指分开人群而成的组织。比如,军队的“班”是指将一个排的兵士分开而成的组织,学校的“班”是指将一个年级的学生分开而成的 组织,“讲习班”“进修班”“培训班”之类的“班”,也是指从人群中分开出来的从事学习的一部分人员的组织。
“班”也指分开时间而成的段落。比如,“日班”“夜班”是指从一昼夜中分开而成的两个时段,“早班”“中班”“晚班”是指从一昼夜中分开而成的三个时段。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常说的这些“班”,其含义义所指原是从“班”的古义引申而来的,只不过原来所指的“分开”是动词,现在所指的“分开而成的单位”是名词,而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这是语言里常见的现象。
(取材于四川辞书出版社《语林趣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词语中的“班”字作名词的一项是
A.班师回朝
B.班瑞诸侯
C.班荆道故
D.班门弄斧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依照《说文》的解释,“班”的原始意义为“分瑞玉”。后来不仅限于分玉,词义开始扩 大,引申出“分开”之意。
B.从《尚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玉器、祭器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玉器 文化和祭祀文化源远流长。
C.“瑞玉”和“彝器”是诸侯觐见天子时拿在手里的信物,由天子赏赐,它是诸侯拥有合法 统治权的标志。
D.“班”的原始意义是一个动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班”逐渐有了名词的用法,表示一个组织或一个时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历史”的盛行作为史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丰富多样、纷繁复杂的。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除了有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大概念,还有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对于历史,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些“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在历史的发展中虽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但这些意志并不等于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这些在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内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并与那些引人注目的历史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历史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可以说,宏观的“大历史”研究勾勒出历史之经纬,却难以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要把握历史的多面相,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仅仅满足于大事件、大概念的探讨,习惯于综合性、总体性的分析,眼里只有改朝换代、治乱兴衰而不见民众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过滤掉丰富多彩的细节而把历史抽象为条条框框,这样的研究就会陷入空泛,枯燥无味。因此,漠视“小历史”研究,将其斥为对历史细枝末节的纠缠,显然有失偏颇。

“小历史”的微观取向让我们看到了更生动、更具体、更富有个性的历史景象,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提供了参考。但是,历史研究毕竟不是简单地对具体史实的罗列、对浩繁史料的考证和对轶闻逸事的辨析。仅仅满足于此,即使把某些历史细节搞得一清二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还是支离破碎、缺乏意义的,最终这些引人入胜的“小历史”只能沦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我们对历史总体的把握还是茫茫然、昏昏然。历史研究还需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衰之理,以史为鉴、鉴往知今,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历史”微观研究的同时具有宏观的意识和宏大的视野,在一头扎进“小历史”的天地里寻找历史蛛丝马迹的同时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进行俯瞰式考察,善于用不同焦距审视“小历史”,从“小历史”中见大社会,从大社会出发理解“小历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小历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的“单个意志”。
B.历史变迁中的小事情、小人物、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礼仪、喜怒哀乐等。
C.生活中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
D.历史发展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的不同于“大历史”的“特殊的生活条件。”
【小题2】下列阐述,最能支持“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观点”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的历史丰富复杂,除了引人注目的“大历史”,还有许多未被重点关注的“小历史”。
B.恩格斯深刻指出,人类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C.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D.要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把握历史的多面相,过滤丰富多彩的细节显然有失偏颇。
【小题3】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基本观点。(不超过15个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本文运用华美秀丽的语言,讲述朱自清先生的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位现代作家的光辉形象。
A.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
B.本文客观真实再现朱自清先生的形象,使得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C.文章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为后文写朱自清先生的牺牲自我等精神做张本和铺垫。
D.朱自清先生能调和折衷,兼容并包,使得文学得到了繁荣发展。
【小题2】文章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成就?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具体说明。(6分)
答:
【小题3】文末说“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分别指什么?(6分)
答: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

同类题4

谁淘汰了胡雪岩
台湾作家高阳在小说《红顶商人》中,把胡雪岩的克星锁定为盛宣怀。该书把盛宣怀描述为一个“冷血杀手”,盛每次出手,都能让胡惊出一身冷汗,最后还令胡搭上了身家性命。
诚然,在晚清红顶商人排行榜上,盛宣怀与胡雪岩不相上下,他们之所以成为“冤家”,不仅是因为同行,更因为所走的“线路”不同——胡雪岩走的是湘系左宗棠的路线,盛宣怀走的是李鸿章淮系路线。利益与路线的博弈,导致盛宣怀与胡雪岩这对冤家积怨越来越深,决战时刻终于在盛宣怀刻意、胡雪岩不经意间发生。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盛宣怀采用“窃听、掺沙子、挖墙脚”这三招,对对手胡雪岩发起暗战总攻。
窃听即盛宣怀通过电报掌握了胡雪岩的商业秘密情报。知道胡雪岩要高价尽收国内生丝、企图垄断丝业的动向。掺沙子指盛宣怀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偏偏不买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挖墙脚即挖断资金链,拖死胡雪岩。胡雪岩80万两借款正好到了还款期限,外国银行向胡雪岩要钱。本来这笔钱是胡雪岩为左宗棠代筹的军饷,应由各省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但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打着李鸿章的大旗,指使上海缓发这笔协饷,然后又让人四处放风,说胡雪岩银行倒闭在即,造成挤兑风波。
盛宣怀的“三板斧”,让胡雪岩防不胜防,四面楚歌的胡雪岩穷途末路,即便卖房产清仓,但最后还是没挨过挤兑风潮。银行门槛被踩破了,门框被挤歪了,无力回天的胡雪岩终于破产。
胡雪岩的克星,看似是另一个利益集团的对手盛宣怀,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不要忽视整个事件中还有另一个人——朝廷……
成也官场,败也官场。晚清著名官商胡雪岩的主战场,始终不在“商场”,而在“官场”。胡雪岩的命运始终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的所谓“传奇”,只不过是“寻租权力”而后又被权力吞噬而己的一场电视连续剧。
胡雪岩的商才最突出的表现是“整合能力”,他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大小官员与漕江帮派打成一片,一度手眼通天。
不过,胡雪岩的天就是左宗棠,而这位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帅,虽然威风八面,但毕竟不是最高的那片天,比起朝廷来,他仍为一小巫,而“大巫”不保,小巫又奈之若何呢?
胡雪岩的倒掉,看似湘淮两派斗争的结果,胡雪岩看似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则是朝廷早就垂涎的一块肥肉。
尽管晚清通商对外开放,但统治者的本质没有改变。他们依然是地主主宰“末业”的“打劫”态度,区区一个胡雪岩,即便有个地方大员照顾,也注定蹦跶不了多久。
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从清廷对胡雪岩的最后处置不难看出,他们对彼时这位最大商人是不保的。
巨商如猪,养肥了注定是要宰的。官商也是商,本质为商人的胡雪岩注定是要被洗劫的,这主要由封建王朝的统治哲学所决定。
【小题1】下列有关胡雪岩失败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宣怀实施“三板斧”的策略,令胡雪岩防不胜防,是其最终陷于四面楚歌、无力回天的境地,终至破产的重要原因。
B.“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胡雪岩依附左宗棠,仰赖官场势力庇护才得以生意红火;然而他的失败,与湘淮两派的斗争脱不了干系。
C.胡雪岩库存的生丝卖不出去,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自己的银行又抽调不出钱返还外国银行的钱款,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D.巨商如猪,养肥了注定是要宰的。官商也是商,本质为商人的胡雪岩实力不断扩大,危及到李鸿章的利益,势必要被淘汰出局,这是由封建王朝的统治哲学所决定。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雪岩介入了淮湘两派的斗争,就注定他已经从生意竞争转入了政治斗争。而生意竞争和政治斗争又是两回事,生意竞争无非是你赚我赔,而政治斗争则是你死我活,所以说他的命运已经不是自己掌控的了。
B.胡雪岩虽然挤进官场,勾结上朝廷大员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C.清朝政府是不会任由胡雪岩实力无限膨胀的,从清廷对胡雪岩最后的处置态度不难看出,他的悲剧是必然的。
D.胡雪岩的发迹史,是对那个特殊时代“官商一体”的腐败制度的最好诠释,胡雪岩商界的“红顶”传奇,不过是一部官商勾结的丑剧。
【小题3】联系全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雪岩与盛宣怀是同行,加之二人在政治上所走的“线路”不同,导致积怨越来越深,所以双方的决战在不经意间爆发了。
B.盛宣怀以胡雪岩为帮左宗棠筹饷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为突破口,打着李鸿章的旗号,一方面煽动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讨借款,一方面暗中阻止上海道台拨款归还胡雪岩,以此切断胡的资金链。
C.胡雪岩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大小官员与漕江帮派打成一片,这是他商才最突出的表现,也是他最成功的一面。
D.当统治者还是强加在百姓头上的征服者、压迫者的时候,他们以国家为自家私产,作为被统治者胡雪岩,永远摆脱不了被打劫的命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产青春片该何去何从
2015年电影暑期档,青春片一如既往地成为重头戏。6月19日,陈国富监制、肖洋执导的影片《少年班》上映,以此拉开了今夏青春片的大幕。7月初,《小时代4》《栀子花开》和《少女哪吒》密集上映,着实占据了暑期档大半壁江山。
青春片的势头走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影生产对受众群体的“精准投放”。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核心观影人群中,“大学本科及大专”占比81%,“硕士及以上”占比10%,累计超过90%。正是这批80后和90后,构成了中国最有活力的观影人群。
然而,国产青春片的质量水准和它在数量上的“春天”恐怕并不能匹配。除了后续乏力的票房表现以外,青春片口碑也正面临滑坡。有评论这样总结当下的国产青春片:“爱情就是怀孕,离别就是出国,伤痛就是有角色人物去世”,细腻的情绪体验被简单粗暴的桥段窠臼替代,并且这些情节之间,往往都是突兀的。无论是从对“青春”现实的理解与表达,还是从剧情内在的情感与逻辑,大多数青春片都表现欠佳。
青春片除了堆砌消费标签、占据市场份额,应该在作品的内容和内涵上作什么努力,是创作者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今年,有两部上映作品值得关注,一部是尔冬升导演的《我是路人甲》,描写了在横店影视城当群众演员的年轻“横漂”们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以质朴的表演风格和颗粒感的镜头表达,营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现实;另一部是李霄峰导演的《少女哪吒》,以乖张的故事设定和诗性的镜头语言,试图对青春话题作个体经验的解读。两部作品,虽然各有千秋,在叙事和制作方面都存在不足,但至少摆脱了桥段、标签的窠臼,对“青春”题材的把握向现实、人物内心倾斜,都不失为有效的努力方向。
如果我们放眼世界电影市场,日本和美国算得上青春片的“熟地”。在日本,青春片的类型丰富而细化,讲述纯爱的有《前路漫漫》《恋空》等,表现残酷青春的有《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告白》等,都是上佳的代表作。在美国,青春片往往作为一个形式,承载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如《死亡诗社》《在路上》等作品。由此看来,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无论是风格类型、情节设置,还是人物设定、表现方法等,都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
青春是每一代人都会反复咀嚼的重要回忆,既有时代的共性,也有个体的特性,既有奋斗的、热血的,也有迷茫的、挫折的。青春这个话题之下,有事、有理、有情、有人,然而最重要的是,有真实,有梦想,可以说是艺术表达经典的主题。电影人除了有市场意识以外,更应该从复杂的现实与内心做起,不负青春真诚的希望。
【小题1】下列有关“国产电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青春片成为2015年电影暑期档的重头戏,《少年班》《小时代4》《栀子花开》和《少女哪吒》等在6.7月份密集上映。
B.国产青春片中的《少女哪吒》,以乖张的故事设定和诗性的镜头语言,对青春话题作出了个体经验的解读。
C.国产青春片中的《我是路人甲》,以独特的视角、质朴的表演风格营造了真实可感的现实,值得关注。
D.国产青春片的势头走盛和中国最有活力的观影人群以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和90后为主体有密切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产青春片的质量跟不上数量发展的脚步,一些青春片面临票房后续乏力和口碑不断滑坡的不利局面。
B.国产青春片虽然在数量上迎来了“春天”,但从对“青春”现实的理解与表达、剧情内在的情感与逻辑来讲,大都表现欠佳。
C.当下的国产青春片都以“离别就是出国”“伤痛就是有角色人物去世”等桥段窠臼替代了细腻的情绪体验。
D.和美国、日本的青春片相比,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在风格类型、情节设置、人物设定、表现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春片创作者们除了要考虑堆砌消费标签、占据市场份额,还必须在对“青春”现实的理解与表达以及作品的内容和内涵等方面作出努力。
B.《我是路人甲》《少女哪吒》两部作品对现实的把握和对人物内心的倾斜,可以作为今后青春片创作的努力方向。
C.在日本,青春片的类型丰富而细化,在美国,青春片往往作为一个形式承载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D.电影人有市场意识,从复杂的现实与内心做起,让青春片有事、有理、有情、有人,就能不负青春真诚的希望,成就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