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两位最早发现并揭示石墨烯独特性质的科学家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从此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材料家族中光芒四射的新星。
石墨烯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材料。人们常见的石墨是由可以机械剥离的石墨片组成。由于石墨片层与层之间作用力较弱,当石墨被剥离至单层,仅有一个碳原子的厚度时,这层石墨片就是石墨烯。它是由碳原子紧密排列而成的蜂窝状结构的二维材料,看上去近似一张六边形网格构成的平面。
在材料大家族中,石墨烯只是个晚辈。2004年,海姆和诺沃肖洛夫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石墨片黏在两片特殊的胶带之间,撕开胶带,石墨片就被减薄,一分为二。,如此反复操作,薄片越来越薄,最终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石墨烯。人们发现,它的厚度只有o.34纳米,一片1毫米厚的石墨片由近300万层石墨烯堆垛而成。
石墨烯的发现及其独特性质刺激了全球研究者的神经,更有人将其称之为“改变21世纪的材料”。
石墨烯具有完美的二维平面结构,它蕴含的丰富而新奇物理现象的奥秘就于此。石墨烯拥有完美的对称正六边形结构,非常稳定,而且各个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很柔韧,即使受到外力冲击,也可以通过弯曲变形来维持稳定。
这一独特结构使石墨烯几乎集合了世界上众多材料的最优质品质。据测试,它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最强的二维材料,强度通常为普通钢材料的数十倍。有人曾测算,一块1平方米的石墨烯吊床足以承受一只4公斤重的猫,而该吊床的重量仅为0.77毫克,比猫的腮须还轻,肉眼根本看不到。
最让科学界瞩目的,是它超强的导电性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介绍,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线性电子能带结构,其传导电子是无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电子在石墨烯中运动几乎没有阻力,迁移速度极快,是世上已知的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为这一特点,石墨烯被期待可用来发展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
石墨烯还有优异的室温导热性和透光性。它的导热性能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且几乎完全透明,只吸收2.3%的光。透明、良好的导电特性,使它极适合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
石墨烯“出道”虽短,但它所具有的 等超强性能,使产业界迅速嗅到了其在电子、航天军工、生物、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可能的应用潜力。但研究者对其产业化仍持谨慎态度,有关石墨烯的众多应用研究目前多数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它的神奇性能能否完全在应用上显现,还需科学家进一步分析和测试。
(摘自201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紧密排列而成的蜂窝状结构的二维平面材料。
B.石墨烯的厚度只有0. 34纳米,具有完美的对称正六边形结构。
C.石墨烯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材料被发现后,有人称之为“改变21世纪的材料”。
D.石墨烯可以利用石墨片层与层之间作用力较弱的特点通过机械剥离获得。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石墨烯结构稳定,各个碳原子之间连接柔韧,即使受外力冲击也不会遭到破坏。
B.据测算,一块1平方米、仅重0.77毫克石墨烯吊床可以承受4公斤重的物品。
C.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线性电子能带结构,相比狄拉克费米子而言,其电阻率更小。
D.石墨烯的特性使之适合制造透明触控屏幕等,不久的将来将取代金刚石等材料。
【小题3】根据文意,在文章最后一段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卧   铺
阿 城
第一次坐火车的卧铺,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河南人。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都用上大衣了。”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开车铃声响了。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在膝上,脸红红地对我说:“学文化哩!”
我点起一支烟。姑娘用手挺快地在脸前挥了挥,眉头皱起来,侧身儿向里,仍旧看书。河南兵对我说:“你不抽烟不中?”我学着他的音儿:“中。”把烟熄了。
车开了。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闹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的人,上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那个结实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啥,没啥。俺们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娘才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铺儿?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沾个光,也来望望,回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说到这里,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兵赶忙说:“你小声儿说话不中?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结实兵这才发觉中铺躺着一个姑娘,笑着打了河南兵一拳:“你小子坐卧铺儿不说,还守着个姑娘,看美得你!”姑娘使劲动了一下。河南兵臊红了脸,说:“你不敢乱说!”结实兵很高兴地回去了。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像是看卧铺来的。
参观完了,河南兵显得挺累,叹一口气,从挎包里摸出一个果子,递给我说:“你吃。”我急忙也拿出一个果于说:“我有。”推让了一会儿,互相拿了对方的果子。有闲没盐地聊了半天,都说睡觉吧。河南兵扯出军大衣,问我:“你盖?”我说:“铺上有毯子。”
上了中铺,我看那边的姑娘已不再读书,蜷起身子睡着,瞄了瞄老者,正是香甜的时候。我头冲窗子躺下,后半夜,裹紧了毯子,真有点冷。
大清早,忽然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我连忙扭头去看。只见那个姑娘半撑着身子,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
车厢的人闻声过来好几个,睁着眼看那姑娘。那老者躺在下铺,立屈着腿说:“姑娘家说话好听点儿!半夜看你冷,替你盖了,怎么就脏了你?总比冻着强吧?”河南兵从底下冒出来,后脖子也是红的,说:“醒啦?大衣是俺的哩”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散回去。
“我下到下铺,只见河南兵叠他的大衣。放在枕头上,又抻,又抹。我笑着说:“你的大衣有什么味儿?”河南兵也不回头,说:“咋会来?许是他们借穿照相?那么一小会儿,不会串味儿来!”
我抬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低了头,僵坐在中铺。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
老者不说话,只用手轻轻拍着膝盖,噘起下嘴唇儿。
我呆不自在,就洗漱去了。回来一看,三个人还在那里。
我问河南兵:“你不洗洗?”河南兵这才抬起头来:“俺不洗了,到了家,痛痛快快用热水洗,娘高兴哩。”我说:“也不能叫老婆看个累赘相呀。”河南后说:“哪儿来老婆?”我说:“当了兵,还不是有姑娘想跟着?”河南兵说:“咋说哩!俺借钱坐卧铺儿,东西买少了,怕是人家不愿意哩!”老者笑着说:“将来当了军官,怕啥?”河南兵看了看姑娘:“军官得有文化哩。”
姑娘正慢慢下来,歪着腰提上鞋,拿了手巾、口缸去了。半天回来,低头坐在下铺,不再看书。老者问她到哪儿,她借答话,看了一眼河南兵,又低下头去。河南兵掏出果子让大家吃。我把到手的一个转给姑娘。姑娘接了,却放在手里并不吃。老者扭脸时姑娘说:“洗洗吃吧,不脏。”姑娘更埋了头,我赶忙把我的刀递过去。姑娘接了,拿在手里慢慢地削。削好,又切成几瓣儿,抬起头,朝大家笑一笑,慢慢地小口儿小口儿吃起来。
【小题1】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河南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对于河南兵对年轻姑娘的种种“呵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汉族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发展至周代时已经摆脱了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而成为一种强调青年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彬彬之礼。成年礼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至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仪礼·士冠礼》中周代士人阶层的成年礼,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之故没有记载。
《礼记·曲礼上》中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即士人阶层男子二十岁时需加冠取字,以示成年。成年礼有一系列仪式化过程,先要占筮确定行礼日期、选择负责加冠的主宾和赞冠者。加冠当日,主人要在庙堂准备礼器、酒筵,并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仪式开始,由主宾和赞冠者为冠者行三加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后加爵弁,同时颂念不同的祝辞。冠礼毕,冠者要拜见母亲。回来后再由主宾为其命字,有了字后再出见乡邻与尊长。此时主人则以酒筵招待宾客,然后送宾,以后还要派人给主宾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成年礼。在这个庄重繁复的仪式中,冠者经过一系列显性的仪容改变和新的礼仪知识的习得;亲身感受到了成年所被赋予的诸多权利和责任,此后,冠者就有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物的资格。
女子笄礼在仪式上则要简略得多,并且甫一出现,就是与女子出嫁紧密相连的。《礼记·曲礼上》云“女子许嫁,笄而字”。许嫁的年龄一般为十五岁,仪式主要是结发戴簪和命字。女子从此不再被称呼以小名,而开启了“待字闺中”的人生新阶段。即使未许嫁,成年女子也要行笄礼,只不过仪式更简单一些,“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正因为笄礼与许嫁的结合,使其与冠礼相比在仪式上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而男子冠礼的某些仪式则随着社会结构改变和历史变迁发生了重大变异。
古代汉族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易服和命字。衣着发式的改变是成年的身体标识;命字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从此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而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
成年礼对于个人、家族和国家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于个人,成年礼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能促使一个人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是人的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于家族,成年礼的举行不仅意味着接纳一个新的事务参与者,同时也是接纳一个风险分担者和利益分配者。于国家,接纳一个能分得田地的成熟的新的社会成员以后,也多了一个各种赋税和杂役的承担者。可见,成年礼所蕴含的功能意义牵涉到社会的不同层面,因而在人类社会中至今犹存。
【小题1】下列对文中“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源自上古成丁礼的成年礼最初以考验为目的,到周代转变成一种以强调社会责任和赋予权利为目的的仪式。
B.成年礼是男子可以承担社会事务和女子可以出嫁的标志,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
C.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命字,取字之后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便以字相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D.成年礼是一个人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对于所在的家族和国家也有特定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对男子成年礼相当重视,会在男子二十岁时安排一系列繁复隆重的仪式,在这些仪式后,就有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物的资格。
B.加冠当日,主人在仪式前要准备礼器酒筵,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由主宾和赞冠者为冠者行三加冠之礼,冠者要拜见母亲、乡邻和尊长,再由主宾为其命字。
C.男子加冠取字、女子举行笄礼都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衣着发式的改变是成年的身体标识,命字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
D.女子成年礼称为笄礼,一般在十五岁时与许嫁同时举行,正因为笄礼与许嫁的结合,使笄礼与冠礼相比在仪式上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年礼能促使一个人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它所蕴含的功能意义关系到社会的不同层面。
B.成年礼是士人阶层和贵族阶层年轻人的礼仪,是男子可以承担社会事务和女子可以出嫁的标志。
C.女子成年礼跟男子的冠礼相比,仪式简略稳定得多,主要是结发戴簪及命字。人们可根据一个人的衣着发式来判断他是否成年。
D.一个人成年之后,既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担负起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当今社会依然如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小题1】请简要概括这两幅江南冬景图及其特点。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位基层新闻人的生命绽放

——追记广西在新县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

时间,定格在2011年9月30日。

那个总在为挖掘报道家乡建设成就和身边感人事迹而不倦奔走的身躯,终于有时间躺下歇息了,永远地歇息了!

广西大新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宣传文化工作者、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因积劳成疾,罹患肝癌,永远地离开了他视同生命的新闻宣传事业和无限眷爱的父老乡亲。

生命的绝唱:“新闻宣传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我愿为它贡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脉。活着,如山一般伟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黄土一抔扑向钟爱的青山,供后起的山人世代耕耘。”——《山里人》农曾伟

“我还能活多久?”2011年4月28日,在县里组织的体检中,农曾伟被诊断为晚期肝癌,并已扩散至肺部。

“啥都别想,回家安心养病吧。”医生的安慰含着无奈。

回忆起获悉噩耗的那一刻,农曾伟的妻子潘彩莲难忍伤悲。“像晴天响雷,我们在医院走廊上呆呆地站了好久。是他先镇定下来,把化验单放进口袋,帮我擦干眼泪,说:‘没事的,你先去送你的报纸,我去一下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这个以新闻为业的壮家汉子,一个人静静地呆坐着,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沉思良久,他打开电脑,点击《今日大新》的稿件,编审、修改、校对……

大新县新闻中心珍藏着的一期报纸大样,是农曾伟生命不息、拼搏不止的见证。这是农曾伟生前修改审定的最后一期《今日大新》大样,上面用红笔改正的大大小小13处错误,是农曾伟审改大样的最后遗笔。

“版样是9月27日要付印的,考虑到他身体已极度虚弱,又经我们反复修改,便决定不送他看了。”同事黄艳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泣不成声,“谁知道,9月26日10点多,农哥在女儿的搀扶下,强撑着病体爬上三楼的办公室,说不看看这期大样,心里不踏实。”

9月28日晚,农曾伟开始大量吐血和便血。

29日凌晨3点,吐血便血不止的农曾伟,被妻子和亲戚“强行”送进医院。

9月30日下午4时16分,农曾伟的心脏停止搏动。

从发现病情到离开人世的150多个日夜里,农曾伟把“死亡通知单”藏在身上,一直在工作中燃烧着生命。正如他在获奖诗作《心系大山》中所写:“做一棵树,根植于这片红土,把我的生命,打磨得金光四射!”

不息地奔走:“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新闻”

“我曾以沾满泥土的诗章,为乡亲们唱过颂歌。颂扬他们水一样温柔缠绵,山一样朴实憨厚以及对土地的那份虔诚和热望……”——《山里的土地》·农曾伟

为把《今日大新》办到读者心坎里,农曾伟认定:“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新闻。”

农曾伟每年“深入”采访都超过200天,用同事的话说,他几乎天天都在“走转改”。他既有鲜活的新闻素材,也有宝贵的人生体验和思想升华。

2010年8月的一天,他听到一个线索:宝圩乡山弄里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金花茶被盗挖盗采。农曾伟立即翻山越岭赶往路途崎岖人迹罕至的现场,面对3000多亩被盗采得几近光秃的残茶,农曾伟痛心不已。

回到办公室,农曾伟立刻伏案写作,一篇题为《救救金花茶》的通讯,很快刊发在《今日大新》上,引起乡、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有效地保住了这片国家金花茶。

农曾伟在清贫中坚守和追求的不竭动力,从何而来?熟知他的人说:这个大山的儿子,对自己家乡太热爱了!渴望让大山里的乡亲走出大山,如同他在《山歌》中所写那样: “不停的唱啊,为的是埋葬昨天的观望徘徊和闭关自守,走向明日未来的波澜壮阔。”

深深地眷恋:“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这棵桃树就等于看见了我,有心里话就对它说,我能感应得到的。”

“我是你去年冬天弦琴上被俘的音符,歌唱过的季节,已被满山落叶埋葬,我的一生将怀抱着你的黑发微笑地感激,走向涅槃和崇高……”——《莲》·农曾伟

妻子潘彩莲说,当年,农曾伟以近200首情诗情书打动了她的心。他曾许诺:“今生今世,一定守候在你身旁,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回忆起1998年结婚以来的点点滴滴,潘彩莲脸上有泪水,眼里有光芒。

2010年9月,妻子患病住院动手术,农曾伟只陪了2个小时。手术一结束,他就把妻妹叫来,自己又跑回单位赶稿了。妻子出院前,农曾伟带来笔记本,在病房里写稿到深夜,破天荒“陪”了一个晚上。

有一年妻子过生日,农曾伟好不容易逮了个空,但囊中羞涩,便买来一个2元钱的小蛋糕,在家里夫妻深情相对,互敬互喂,极尽浪漫。

农曾伟工龄31年,每月工资只有1300多元钱。他抽5元一包的“红河”,最责的衣服是83元一件的御寒服。妻子高中毕业,每天投送2000份《左江日报》,忙碌近10个小时只能赚20元钱。农曾伟常有与县领导在一起的机会,但他从未以这种便利为妻子谋求体面的工作。

深爱妻子的农曾伟平时绝少时间陪妻子上街散步,去年8月,自知来日不多的农曾伟,主动约妻子散步。他们相挽来到县城最热闹的德天广场,找到当年他亲手种下的那棵桃树,农曾伟久久地抚摸着生命力旺盛的树干对妻子说:“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这棵桃树,就等于看见我。你心里有话就对桃树说,我能感应得到。”

激荡的回响:“农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灯”

“山间的唢呐,凝固着历史的大音希声,蕴含着生命的呼啸、大山的气度、江河的沸腾……”(农曾伟《山间唢呐》)

在同事眼里,他是言传身教、知冷知热的领导和兄长;在很多通讯员看来,他是甘为人梯、助人育人的良师。

大新这样的偏远山区,缺文化,更缺人才!农曾伟深知,基层文化要发展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他尽心尽力发现和培养通讯员,培育基层新闻文化工作队伍。10多年间,经农曾伟培养的新闻、文学等基层宣传文化骨干超过200人。

“农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灯!”黄艳娇,这位农曾伟之后继任《今日大新》主编的青年党员,每当说起她的“农哥”,必泪如泉涌。作为农曾伟的助手、学生、同事,历时7年多,在农曾伟的言传身教下,黄艳娇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菜鸟”,成长为每年能在市级以上媒体发稿100多篇的新秀。

恩城乡党委宣传委员许翠兰,4年前在硕龙镇中学任英语老师。“农哥一直鼓励指引我发奋笔耕,2008年暑假他亲自到学校,约请我去县新闻中心跟班学习。”得益于农曾伟的悉心栽培,许翠兰写作报道成绩不断提升。去年2月,农曾伟又鼓励她参加崇左市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公开招考,并顺利考取。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脉。活着,如山一般伟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黄土一抔扑向钟爱的青山,供后起的山人世代耕耘。”农曾伟在组诗《山之韵》中的吟唱,难道不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吗?

【小题1】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本篇通讯分别在哪些方面叙写了农曾伟的事迹?请予以概括。
【小题3】通讯主体的四个部分,在结构上有着相似的特点,试简要概括并说明其好处。
【小题4】作者多处引用了农曾伟的诗文作品,这样写是否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请阐释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年猪肥了
骆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咐我一定要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需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号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受到乡人的敬佩)。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得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手艺好,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⑨我们围坐在火塘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可口的腊肉了。
⑩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⑪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的目的是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后文写杀年猪做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 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小题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小题4】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