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爸,你出过国吗?
蒋寒
“爸,您出过国吗?”儿子小脸憋红了,问。
黎国梁的脸也唰地红了,还火辣辣的。自己这样子,儿子看在眼里,根本不用问,一个补鞋匠,一家人生活勉强维持,哪有钱出国?
可儿子还是憋红了脸问了。儿子是个聪明孩子,从不乱提问的,一旦问了就有问的理由。
“儿子,是老师让你问的吗?”
“不,是同学。同学有的爸爸是所长,有的爸爸是处长,有的爸爸是院长,有的爸爸是老板,都出过国了!爸,您没出过国?”
儿子不再吭声,埋头做家庭作业。之后埋头吃晚饭,再之后埋头上学放学。黎国梁的心里再也不平静了,在鞋摊捶着残腿唉声叹气,每天起早贪黑埋头补鞋,目的是让儿子扬眉吐气上学。这下好了,儿子的头被同学按下了。
如今出国简单,几千元找个旅行社,邻居们都领着孩子去过新马泰了。可几千元对他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啊!人家的爸有权有钱……儿子可以不攀比,可毕竟在那个环境里成长,不能不面对啊。得让儿子的头抬起来。
有了!黎国梁收摊,回家翻箱捣柜,激动地捧出在老山前线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儿子一回来,他就给儿子打气:“儿子,你爸是战斗英雄!”
“哦。”儿子不以为然,埋头赶家庭作业。
“问问你们同学,哪个的爸上过前线?”
“爸,同学早知道了,同学说,战斗英雄有啥稀罕,还不是在大街上为别人补臭鞋。”
黎国梁一下泄气了。是啊,如今谁还在乎他是战斗英雄?谁还在乎他当年在猫耳洞吃过苦?
她,儿子他娘,肖一容在乎。可惜在乎他的人偏偏不在了。那时,正值老山防御战最残酷的阶段,是后方的慰问信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黎国梁意外地发现一封来自家乡的信。写信的就是肖一容,县丝绸厂的一朵花。
一次反偷袭中,黎国梁不幸踩到地雷。他很绝望,是肖一容的书信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可右脚失去的消息,他却没有勇气向肖一容透露。没想到,几年后肖一容毅然嫁给了他这个残腿战斗英雄。
黎国梁退伍后进了县弹簧厂看大门。肖一容鼓励的眼神,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肖一容的悉心呵护,让他感到无比幸福,令同事们羡慕。好景不长,儿子出生的第三年,肖一容暴病身亡。紧接着,弹簧厂垮了,他被无情地推向了社会。刚开始,黎国梁想把儿子丢给乡下的母亲,自己拖着残腿到外面闯出一条路来。母亲把父亲留下的补鞋担交给了他。
县城南门外,从此一个目光中透着不屈的补鞋匠出现在人们视野。都认出了他是战斗英雄,都来照顾他生意。特别是当年与肖一容一块儿向老山前线写慰问信的姐妹,专门订做了一把大伞和一个小帐篷,为他遮风挡雨。黎国梁当兵前跟父亲学过,补起鞋来得心应手,做工讲究,很快在县城家喻户晓。
日子好了,儿子也到上学年龄,黎国梁接儿子回城上学。顺便接母亲进城享福,可母亲在乡下还有一大堆儿孙,离不开。只好每月给些钱。酒鬼岳父得知他手头宽裕,三天两头来要钱,岳母又长期卧病,想到他们曾经反对肖一容嫁给他,他很无奈。
不知是厂家的鞋越做越好,还是人们越来越有钱了,反正补鞋的少了。但肖一容的那些丝姐们却是他的常客。有个潘大姐,总喜欢到他摊前坐坐,拉拉家常,每每让他心中豁然开朗。对,潘大姐!黎国梁在摊前等着潘大姐。手里忙着活儿,还左顾右盼呢。“哟,大兄弟,盼谁呢?”潘大姐快人快语。
“盼你呢,快来坐。”黎国梁忙递过凳子。
“是吗?”潘大姐一屁股坐下,递过手中的一袋鞋,哈哈笑道,“有啥好事啊?” 黎国梁一脸愁眉不展,一五一十把儿子的情况跟潘大姐细数了,接着就唉声叹气。
“嗨!”潘大姐一下乐了,一拍黎国梁的手说,“大兄弟,你出过国啊!”
“我出过国?”
“你在老山前线作战时,没出国界线?”
“那也算啊?”
“当然啊,出国嘛,走出去嘛。”
哈哈,我竟然出过国!儿子放学回来, 黎国梁一下把儿子揽入怀中,激动地说:“儿子,爸爸郑重地告诉你,爸爸出过国!”
“真的?”儿子仰起小脸,双眸放晴。
“爸爸在老山前线的时候,隔三差五就出国……”
“呵,我爸出过国呵!我爸出过国呵!”儿子挣脱他,小鸟儿一样欢跳起来。
目睹儿子扬眉吐气去上学,黎国梁心中的一轮太阳缓缓升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叙说了参加老山防御战的黎国梁腿残后的平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节虽然简单,却以小见大,折射出众多战斗英雄在退伍后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
B.儿子得知爸爸没有出过国后,心中十分失落,以“埋头”来抗议爸爸的没出息。
C.肖一容作为线索人物,虽然没有正面刻画,但是她反衬了黎国梁的英勇与善良。
D.潘大姐的激情点拨使黎国梁茅塞顿开,他为能够平复儿子幼稚天真的童心而高兴,他心中缓缓升起的太阳,其实是对生活充满的信心。
E.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限思考。
【小题2】小说以儿子的追问开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小说中的“爸爸”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结合情节具体分析。(6分)
【小题4】结合全文,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2016年7月27日)
材料二 :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的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年7月26日)
材料三 :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2017年1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B.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C.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三则材料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视。
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D.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近两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说明在全球经济动荡之下,“一带一路”投资前景堪忧。
E. 三则材料的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儿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不得了。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我”的“奇遇”是走夜路时遇见了鬼,不过,这是一位好鬼。因此,“我”发现“鬼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第二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突出了高密乡村的自然特征,渲染了清冷沉寂的气氛,为“我”一个人走夜路时带来各种恐惧的联想做了铺垫。
“我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是通过触觉感受效果来衬托人物心理,写出了“我”此时此刻的恐惧。
“我”儿时听过许许多多的鬼故事,此时“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使“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这些心理和动作描写为三大爷的出场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沉寂恐怖的环境中没有遇到鬼,日出后,一片宁静之时却遇到了鬼。此次经历让“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鬼不只是出现在阴森寂静的环境里。
【小题2】已成为鬼的赵家三大爷有什么特点?试做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情节在前文早已埋下伏笔,请找出相应的内容,结合文章进行简要说明。(6分)
【小题4】结尾处,作者说“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结合文本和现实,具体说说你的理由。(8分)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 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小题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 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1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 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 13.5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曰01版)
附图:

材料二: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囯的7本……更有论者恨铁不成钢,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其实,不必过于焦虑。中国人的阅读率正在上升,比如,去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25本,较2012年上升了0.51本。今天的阅读率一定超过古代,在遍地文盲的时代,特别是印刷技术落后的时代,阅读率怎么可能高?至于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工具阅读,更是经不起推敲。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试想,那些喜欢龟壳书的人有理由嘲笑竹简书吗?而习惯于竹简书的读者又有理由嘲笑纸质书吗?载体变了,书犹在,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栽体不同?
(摘自2014年4月23曰《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2014年4月25日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段材料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 “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 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来,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如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
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年10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摘编自凤凰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近代,中华学人对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雄辩地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C.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D.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设计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B.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并提到了八股文。
C.伯顿在著作中指出: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D.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丁韪良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用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D.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