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窗花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好长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透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士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梭,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惟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从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塑的凡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丽更广大的,还有他们'- -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人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缀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更不相信和我一样的文化人,用善心对它的穿凿附会。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语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这里的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决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惟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言语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小题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小题4】探究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9: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东坡居士,
林语堂
在元丰三年(一0八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阴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
“余二月至黄……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谢。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像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因为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非兄仆岂发此?……看讫便火之。不知者以为垢病也。”
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他还没想到。他的两个小儿子适和过,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桌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此处本是驿亭,官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他对那栋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看见,就会废然失望的。后来,又在那栋房子一边加了一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由临皋苏东坡可以望长江对岸武昌的山色之美。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
在元丰三年(一O 八一),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情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一七0 )十月到的东坡,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他给武昌太守写过一封信,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文词好,而是内容好。英国十八世纪作家司维夫特曾向贵族推荐婴儿肉为美味,并说此举为大举杀害婴信的有力计策,即便是当讽刺话来说,我常常纳闷儿他何以竟说得出口?司维夫特是当笑话说的,但是这种恶劣玩笑,是苏东坡所不能领略的。苏东坡从本地一个读书人口中刚一听到这杀婴恶俗,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向富人捐钱,请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②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
(苏轼《论修养帖寄予子由》)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舞台是按苏轼被贬黄州,死里逃生的劫难,使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个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如何才能使心灵得到安宁,他最终皈依了佛教。
B.苏轼给李常的信中表示,他绝不摒弃道理与忠义,但凡有尊主利民之事,他依然舍身为之,这封信表明,在苏轼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记名安邦的儒家思想。
C.临高亭和学堂两处居所,风景优美,蛰居在这里的诗人亲自参加劳动,衣食自给,怡然自得,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D.本文选自长篇人物评传,选文,叙述了苏东坡到黄州后的生活状态,他在这里游山玩水,躬耕陇亩,宴会宾客,大书法家米芾,大诗人陆游都曾经是他的座上客。
【小题2】作为一篇评传,本文的叙与议是怎样有机的结合起来的?
【小题3】请仔细阅读选文,结合文本,说说儒、道、佛教思想苏轼的影响及其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成长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70万亿人民币。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我国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说,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它体现了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将营造一个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为中国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的大格局。
中国北疆与俄罗斯之间没有高山或海洋阻隔,因此,在以往的几百年里,我国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异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现阶段的中俄关系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中亚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认为是“破碎地带”、“缓冲地带”。今天,中俄两国共同维系了中亚地区的稳定。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具有巨大的政治利益及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我国从中亚地区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对那里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但中亚五国对我国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并不大。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是地缘关系的“稳定装置”。所以,如何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课题。
未来我国在印度洋将同时面对美国和印度两个大国。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较快,2013年印度的GDP为我国的20.3%,但其全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农村严重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在这些方面,我国却具有较大的经济技术优势。然而,印度对我国的贸易存在大量顺差,我国的商品、资本和产业难于进入印度。中印之间未来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中印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
中华民族在以往上千年时间里,与中东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代起源于中国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埃及的商贸走廊,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优质遗产,需要将其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巨大财富。从上世纪后期,我国就同时发展、保持了与阿拉伯各国及以色列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近十多年来,我国与阿拉伯世界各国经贸往来迅速增加。我国进口原油的60%于中东阿拉伯国家。我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商品出口和投资,涉及到铁路、公路、电讯等基础设施、资源勘探开发、水利工程、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深得当地人民和政府的赞扬。今后,通过经济走廊的建设,中阿经济合作可能大幅度增加。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但整体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非洲各国在历史上曾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二战后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非洲一些国家曾经接受过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附带条件的援助,而中国对非洲的合作和援助从不附加条件。2013年,我国对非洲的投资和贸易总额已经达到2000多亿美元,分别是美国和欧盟对非投资和贸易总额的3倍及1.5倍。未来中国需将重点置于扩大对非洲的投资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方面。
拉丁美洲由于其特殊的开发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时间被作为美国的“后院”。二-战后,拉美的矿产资源、水土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较高,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财富已有了长期的积累,拉美在全球事务的影响力也在明显增长,其经济发展的潜力正在发挥出来。拉美的资源、经济结构等与我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与我国的政治关系普遍较好。发展经济合作、文化及人员交流的潜力巨大。拉美是“一带一路”战略涵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多年来,中国与欧盟的经济技术合作有了大幅度增加,这种合作对于中国工业发展及其技术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也成为了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对象国。中国从欧盟的大规模进口成为欧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加强与欧盟特别是其中的法、德及一部分中东欧国家的大规模深度合作,在未来创造历史的某个时刻,有可能为我国带来重要的地缘政治利益。
由前述可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创新未来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的重要理念和构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如果能得到顺利实施,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就能逐步实现了。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10月)
【小题1】对文章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于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后,符合我国的全面对外开放方针。
B.“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会营造一个经贸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为我国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大格局。
C.“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已经构建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政治体系,创建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经济体系。
D.“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战略构想,是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的体现,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
【小题2】(小题2)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目前对中亚五国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大于中亚五国对我国的依赖程度,因此还需要加强与中亚五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B.我国与印度之间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印度政治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两国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程度。
C.我国的原油进口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我国对阿拉伯世界有多项出口和投资,中阿经济合作可能大幅度增加。
D.拉美国家的资源、经济结构等与我国具有互补性,与我国发展经济合作、文化及人员交流的潜力巨大。
【小题3】(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根据不同的地区与我国关系的亲疏程度,经济合作的不同发展阶段,将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B 中亚、印度及拉美地区对我国经济的依赖程度都不大,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我国要加强与其合作的地区。B.近年来,我国对中东阿拉伯世界、非洲等地区的出口及投资都很多,但实施“一带一路”还需要加大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合作。
C.“丝绸之路”其本质是一条源于中国的商贸走廊,“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要将这份优质遗产转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巨大财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学曾经被人称作感觉学。在我们中国人的感觉中,一切美的东西似乎都可以用一个“和”字来加以统摄。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等,举凡视、味、听、嗅、触诸觉,皆以和为美。“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无论艺术鉴赏,抑或居家行旅,皆追求“和”与“谐”的境界。
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着以“和”为美的观念。那真可说是一个和美的音乐的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伯牙、师旷、师涓都出现在那个年代。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孔子所在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以致季札赏乐成为艺术史上的盛事。那一年,孔夫子年方八岁。在那种弥漫着音乐气氛的环境中,老子、孔子都必然受到艺术的熏染。所以,老子的著作中会有“音声相和”的提法,孔子更不用说,他称得上是一位音乐家。据史书记载,孔子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的深厚,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孔子所处的时代对于音乐的观念,一直强调着“和”。如《左传》和《国语》都详细记载了公元前521年左右周景王准备铸造无射之钟的故事。是时,周景王向乐官州鸠询问关于铸钟之事。州鸠回答说,“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这位乐官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皆从“耳之察,和也”的观点出发,不赞成铸造“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的大钟。可周景王就是不听劝阻,依然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
由乐和,渐渐而伸延为政和、民和、人和,一直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伦关系的理想,不能不说明,我们的艺术哲学的观念与生命哲学的观念是多么的紧相契合。“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尧典》)。既和且谐,我们的艺术美学的旗帜,就是我们人民心灵的旗帜,这是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   
(选自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中和篇》)
【小题1】下列关于“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体现在人的视、味、听、嗅、触各种感觉之中,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
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都给人以美感。
B.“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的 “外适内
和,体宁心恬”,是居家行旅的“和”。
C.以“和”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这一时期出现了伯牙、
师旷等著名的音乐家及和美的音乐。
D.为了体现“和”这一音乐理念,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孔子所在
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特别的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是以“和”为美,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中的鉴赏诗句“予
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也不例外。
B.孔子懂音乐,他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深厚,
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并一直强调“和”的音乐观念。
C.《国语》中记载的乐官州鸠回答周景王询问关于铸钟之事时说的“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
乐,律以平声”,将音乐的“和”与政治联系到了一起。
D.“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是从音乐的角度讲“和”;“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
则是从“和”可以产生的心理作用的角度讲“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这就为
孔子等人受到艺术的熏染提供了客观条件。
B.周景王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正说明了乐官州鸠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耳之
察,和也”的观点,认为周景王不适合铸钟。
C.人们对“和”的认识,由乐和,到政和、民和、人和,再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
伦关系的理想,是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的。
D.既和且谐,作为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可以说从《尚书·尧典》“声依咏,律和声,八
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话语中就有所体现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谁解其中味

   ——关于《随想录》的随想

丹 晨

巴金的《随想录》是在1978年底开始写作,发表在香港《大公报》的。刚开始时不过是应编者老朋友潘际垌之约而写,并无长远的写作计划。只是稍后发现在该地该报发文章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因为他在经历“文革”以及前几十年的惨痛经验以后,渴望独立思考,再也不要“奴在心者”。他觉得写这样的随想,可以比较及时表达自己的思考、认识和探索;那时他又正觉得有满腔的话要说,有感情要宣泄,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汹涌而出。于是,渐渐地他有了一个想法:写五本这样的随想录。后来,主要因为疾病缠身,多次住院治疗,直到1986年才完成,历时近8年。

巴老总结几十年中国政治文化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教训,坚持不懈地大声疾呼“讲真话”。

他清醒地认识到:“说真话,做到言行一致,我知道即使在今天这也还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他也清醒地看到此事的意义重大:“讲真话”——独立思考——言论自由——人权——道德理想的重建和人文精神的提升,这是一条现代精神文明链,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实在太重要了。他在给萧乾信中就曾说:“这些年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想到这,我就悔,我就恨,不过我总算留下一部《随想录》,让后人知道我的经历,我的感情;我还指出了一条路:讲真话。”

终于,随着《随想录》五卷的出版,巴老的思想在内地也开始广为流传。巴老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自我的严苛拷问,呼唤“讲真话”的巨大现实意义……渐渐为人们所理解、呼应和支持。想到20年后的今天,开始提倡“诚信”、“求真务实”,企望用来治疗、改造被谎言和欺骗渗透在各个角落的社会顽疾。这不能不说是对巴老“讲真话”的积极认知,也说明我们的社会车轮正在向前转动。

随着历史的进展,《随想录》的思想文化内涵,也许会更加深刻显示出来。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人类,其影响将是深远的。这使我想起我曾接触到的海外的一些反应。例如,日本石上韶翻译《随想录》,几乎是每一卷都与香港出版的中文版“同步”,比中国内地出版得早。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巴老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固然是由于巴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更是因为他在《随想录》中表现的深厚的人文情怀。

1986年10月,中国部分作家接待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一行,举行座谈。说着说着,水上勉说到了巴老,非常动感情。他说:“他是我极尊重的前辈。巴金的《随想录》在日本拥有很多的读者。巴老在《随想录》中说:一个人不应该在人家痛苦面前盘腿而坐。我每每读到这里,总是含着热泪。我相信这样的话也激动着日本青年读者。”

当我想到这些外国作家怀着这样的深情,有这样的眼光,相比之下,我感到汗颜。显然,我们对巴老的认知和理解,还是少了一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文题“谁解其中味”中的“味”主要指巴金在文革中饱受的肉体、精神上的磨难和对大量宝贵时光被浪费的悔恨。
B.本文既能“入乎其中”,深深体味巴金《随想录》中的真话,真心,真情;又能“出乎其外”,对《随想录》博大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蕴作精当的总体把握。
C.作者在对《随想录》的评述中,不仅能用一种纵深的历史眼光阐述其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能用一种阔大的世界视野观照其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
D.本文中,作者在严谨翔实的思想和文化透视之外,为了增强其趣味性,还穿插了一些有关外国作家谈论巴金的动人场景。
E.文末说“我们对巴老的认知和理解,还是少了一些”,不仅流露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而且也是对广大读者的一种警策和期望
【小题2】章第一段中的“再也不要‘奴在心者’”的含义是什么 (3分)
【小题3】本著名作家水上勉说到巴老时,引用了巴老在《随想录》中说的“一个人不应该在人家痛苦面前盘腿而坐”这句话,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小题4】全文来看,《随想录》在海内外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有那些?请分条作答.(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森林艺人帕齐
彭蒂·哈恩帕
荒山野岭,杳无人迹,只有原始森林发出悲哀的叹息。在这个远离尘世之地,人们很容易产生厌倦、忧郁。乃至虚度年华的念头。伐树、剥皮、修整原木;伐木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枯燥无味。有时,碰上连日阴雨,你也只好躲进伐木场的小屋栖身。坐落在密林深处的这些低矮的小屋,阴森恐怖;在这里,你看到的是熟悉、呆滞的面孔,听到的是粗野无聊的对话。……然而就在这时,帕齐来了。人称“疯子”的帕齐,经过数日徒步跋涉,穿过密林,从人烟稠密的地方来到这里。当然,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很了解这个身材矮小的男人,从来也没有人把他当作傻瓜……“想吃点什么吗?”有人会问他。
“如果有的话……”各个小屋之间相隔甚远,伐木工人的粮食有限,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是帕齐是不会忘记那句老话的:民以食为天。当你亲眼目睹了柏齐是怎样饮海吞山的话,你很快就会知道世界上的确有这样的大肚汉。面包、黄油、烤肉,顷刻之间就会被他扫荡无余。等到他吃饱喝足,再打上几个饱嗝儿才开口说道:“现在,轮到我给你们逗逗乐了。”
帕齐是一位艺术家,一个真正的喜剧大师;尤其是他的面部表演,堪称一绝。他的面皮和头皮灵活得似乎与整个骨头互不粘结。两耳能自由地动;鼻子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随意变形;嘴巴既撅得出,又收得进,忽而斜扭,忽而前伸,好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帕齐惊人的演技尤令初次领略的人们惊服。当你睁大眼睛,坐在那里目睹他的表演时,往往会感觉到眼前的奇景令人难以置信……帕齐带着他的“绝技”从一个小屋来到另一个小屋。你或许要问,他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对一个孤苦伶仃的伐木工人来说,在这片与世界隔绝的原始森林里,遭受艰苦生活的煎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这张能随意扭动的脸,这些奇形怪状的面部表演,有时,的的确确能给他寂寞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是啊,这就是人,人生即此——十足的傻瓜。
“疯子帕齐”是一位艺术家,像那些周游世界的传教士一样,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糊口谋生。伐木工人都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口粮同他一起分享,有时还给他一两个铜板。于是,帕齐马上就会报答他们:“现在,轮到我给你们逗逗乐啦。”
帕齐在他的旅途中可谓饱经风霜了。一次,他和另外两个人同行来到一个偏远的林区。他们是第一次到这儿来,所以,这里的伐木工人从未听说过“疯子帕齐”——鼎鼎大名的森林艺人。抵达时,天已黑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两个同伴倒头酣然入睡,第二天清晨,其中一人醒来,发现他的背包软瘪瘪地吊在树枝上,已经空了。他大声喊道:“这是怎么搞的,昨天晚上这只背包还是满满的,装着足够我吃上一个星期的食物,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难道还会有贼吗?”听了这话,倚在一旁的帕齐打着饱嗝儿走过来,懒洋洋地对他说:“这是什么话,什么贼不贼的,你背包里的东西是我吃的。”经过协商,伐木工人们决定,由他们每人捐出一些食物,弥补那个“倒霉蛋”的损失。不过,也要对帕齐进行处罚,让他为这个林区不讨人喜欢的工头表演他的“绝技”。那个新来的工头对帕齐一无所知,当这个从来也没有人把他当成傻瓜的矮小的男人出现在门口时,工头冷冷地望了他一眼。
“你是来找活儿干的?”
“不,”帕齐说,“我是来给您逗乐的。”
说着,他开始表演自己的绝技。两耳前后飞动,鼻子拧作一团,嘴巴由左耳咧到右耳,然后转了一圈,又从下颏咧到前额,工头看呆了,瞪圆了眼睛,半晌说不出话来。但是,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遭受愚弄,而且是被这么一个流浪汉愚弄——好大的胆子呀!
工头暴跳如雷,一阵拳打脚踢,把帕齐赶了出去。受到如此虐待,帕齐十分痛心,这样的“绝技”竟然得不到工头的赏识,他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帕齐没有向任何人辞行,独自一人,愤愤离去,重新开始他的流浪生活,去寻找知音,哪怕走到天涯海角……那些孤独的伐木工人,在与世隅绝的原始森林里,遭受艰苦生活的煎熬,日复一日,年夏一年,当他们看到帕齐那惊人的面孔,绝妙的表演,也许有人会突然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声惊呼;唉,的的确确,这就是人的生活——十足的傻瓜!
【小题1】小说中的帕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小说称帕齐是“疯子”,文章中哪些地方说明了帕齐是“疯子”?(6分)
【小题3】小说两次出现“是啊,这就是人,人生即此——十足的傻瓜”,说帕齐和工人都是傻瓜,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伐木工人的生活非常艰苦,环境恶劣,枯燥乏味,没有生活目标,越来越粗野无聊,只是因为顽强的意志力,才坚持了下来。
B.帕齐被称为“疯子”,但他并不是真疯,他的生活并不好,但是他能够利用自己的表演给伐术工人们带来一些欢乐。
C.帕齐的表演非常生动,这些生动的表演得到伐木工人的认可,大家都愿意将自己的口粮同他一起分享,有时还给他点小钱,帕齐也借此可以维持他的—些生活。
D.小说以帕齐的遭遇为主线,通过几个生活片段,概括了帕齐用扭曲人格的艺术表演来谋生的故事,帕齐成为了一个森林怪人的代表。
E.帕齐是个艺术家,虽然有时得不到赏识,但是他并不灰心,为了自己的表演艺术,他不断地流浪,不断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