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窗花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好长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透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士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梭,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惟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从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塑的凡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丽更广大的,还有他们'- -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人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缀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更不相信和我一样的文化人,用善心对它的穿凿附会。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语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这里的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决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惟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言语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小题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小题4】探究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9: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曼德拉:死后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
1990年2月11日,因为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监禁长达27年的曼德拉与妻子温妮手挽手走出监狱大门。
后来,曼德拉曾回忆起关押自己的牢房:“它的窗子面对着院子,高度与眼睛齐平。我三步就能从牢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当我躺下的时候.我的脚和头都能触及水泥墙。牢房的宽度大约有6英尺(1英尺约合0.3米),而墙的厚度却至少有2英尺。”狱中的生活更让他难忘: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打扫监狱、清洗马桶;早餐是“简直不是人吃的”玉米粥;隆冬时节还要在冰冷的院子里列队而坐,在看守的监视下将石头敲碎,一直干到中午,不能挪窝也不能和旁边的人说话;午餐吃完煮玉米后,还得劳动到下午4点,然后快速用冰冷的海水冲个澡;晚饭是玉米片粥,有时会有少量的胡萝卜、卷心菜,每隔一天会有一小块软骨肉;晚上,不能进行任何读书、学习活动,只能在一盏40瓦的灯下,躺在没有被褥的床上睡觉……
然而,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不仅没有打倒曼德拉,反而成就了他。狱中没有书籍,他就锻炼记忆力;他热衷于与人辩论,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监狱是南非的一个缩影,自己若要在其中生存下去,就得和各种群体和谐共处。于是,他努力寻找与其他党派囚犯的共识,他设法跟看守建立友好关系……长时间的狱中岁月,在曼德拉的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他的思想逐渐有了深度。
1994年2月12日,南非历史上首次不分种族的总统大选拉开帷幕,75岁的曼德拉参与大选。这次选举,他所属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获得新议会400个席位中的252个,曼德拉毫无悬念地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长达半个世纪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式宣告终结。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做出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他请来当年罗本岛监狱的3名看守,向他们致敬,感谢监狱生活对自己的磨砺。他说:“尊重过去的敌人,就是尊重今天的同胞。”
曼德拉就任总统后,没有增设任何打击报复白人的法令。要知道,自1652年欧洲人入侵算起,南非的土著居民被白人奴役长远350年。从1948年开始,南非白人统治当局开始推行种族隔离制度,他们禁止不同种族的男女结婚,禁止黑人与白人使用相同的盥洗室、候车室等设施,为黑人划出禁止居住区域,将1000余万黑人限制在12.5%的国土上……他的宽恕,让南非白人对他的恐惧一担而空。在他执政满100天时,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找不出一个愿意说他坏话的白人。
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在南非举行。白人统治时期,橄榄球是训练白人军队和警察的项目,被视为种族隔离的符号。每当南非橄榄球队“羚羊队”在国际比赛上输球,黑人就会欢庆。但这一次,曼德拉呼吁南非全国为“羚羊队”加油。决赛那天,曼德拉穿上“羚羊队”队长的6号球衣,亲赴比赛现场。南非终于第一次出现了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本国球队呐喊助威的景象,球队士气大振,最终一举夺魁。亲历了那一幕的人回忆说,正是经历了那次世界杯,曼德拉才真正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无论黑人还是白人。
1999年6月14日,年近82岁的曼德拉卸任总统。“爬上一座大山后,你会发现有更多山要攀登。”用曼德拉的这句话采形容他的退体生活再恰当不过。他创办了非营利性的纳尔逊·曼德拉基金会,致力予艾滋病防治。2000年7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防治艾滋病大会上,曼德拉说:“我们需要下定决心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再次有机会保护我们的兄弟姐妹。”2005年,曼德拉亲自组织了一场为与艾滋病斗争的南非妇女募捐的慈善音乐会,并用自己在罗本岛监狱的编号“46664”为之命名,暗示着在和艾滋病的斗争中。他要将当年不屈不挠的精神延续下去。2008年,同样的音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46664张门票的收入全部捐献给慈善组织。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会在死后被人们记住,曼德拉是其中之一。
(摘编自《环球人物周刊》2013年第33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曼德拉认识到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艰难和繁重,把它看成是一场战争,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用自己的行为暗示要用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艾滋病作斗争。
A.曼德拉当年的牢狱生活非常艰苦,不但吃住条件极为恶劣,而且还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能读书学习,没有自由。
B.当选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后,曼德拉正式宣告,在南非实行长达半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彻底结束。
C.曼德拉担任南非总统,曾让不少白人心生恐惧,但在他执政满一百天的时候,几乎所有白人对他的政绩都感到满意。
D.在南非,橄榄球曾被黑人视为白人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符号而抵制,曼德拉却将它变成了团结黑人与白人的工具。
【小题2】为什么说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成就了曼德拉?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曼德拉的哪些做法让他逐步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曼德拉为什么是死后能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请结合材料,谈淡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在衣、食、住、用等领域里,出现了种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型。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不仅木作、漆作行业兴旺,而且出现了一批专做硬木家具的小木作行业。店铺内不仅生产出售各种硬木家具,店主还常常根据用户需求到家中加工制造。按不同的用材,明代家具可分为传统的漆饰家具和新颖的硬木家具,以及采用竹藤等制作的民间家具。
国内最早的漆饰家具是明宣德年间的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这种被称为雕漆的工艺,比单纯填漆家具更华丽.明中叶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黄花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材的復木家具。在另外的广大南方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尤以斑竹所制枝木家具最为贵重。明代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式家具品种丰富,用材多样,其中以黄花梨最佳.这种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富有弹性。由于木质坚硬且有弹性,所制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很小。因此,家具造型简练、挺拔。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充分显示木材本身质感。另外,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
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清代家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各种宫廷家具色彩鉤丽、纹饰华美。其中,最华贵富丽的雕漆家具以吉祥图案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離刻手法均严整细密,无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中国漆器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这些家具的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去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并逐步扩展成了 “清式”家具的主体风格。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体已趋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的雕饰破坏了整体感。但在民间,家具仍沿袭“明式”特色,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
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明清家具。西方一些著名设计师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摘编自王翔子《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明代家具业呈现不寻常的发展态势,所以促进了手工业、文艺领域的快速发展。
B.明式家具用材多样,常以黄花梨、斑竹等为材,以这些木料所制家具造型简练挺拔。
C.在制作过程中,明式家具的形体比例既有审美层面的追求,也有实用方面的考虑。
D.清代的家具最华贵富丽,在我国家具行业、漆器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概述了明代家具的发展背景,随后重点论述了漆饰家具与硬木家具的特征。
B.文章论述家具特色各有侧重,明式家具详述用材做工,清式家具则详述宫廷家具。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事例论证的论述方法,概括分析出了清代宫廷家具的主体风格特色。
D.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分述明清家具特色,是为了阐述明清家具对世界艺术的重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木作行业出现,不仅是硬木家具业新兴的标志,也是明代家具业发展特色之一。
B.如果明式家具木料的色泽纹理不美观,就会以施漆美饰,进而促进漆作行业兴旺。
C.用料、装饰、做工都会影响到家具整体感,因而制作中不能偏倚其一而有损整体。
D.继承创新不仅让家具业积极影响了文化艺术,也成为了家具业不断发展的生命动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说家的诚实与谦逊
徐鹏飞
当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后,小说家本人往往会陷入一种悖论式的处境:影视作品成功了,小说家应该分享多少荣誉?影视作品失败了,小说家应该承担多少责任?面对这些问题,小说家的态度既决定着小说家的“幸福指数”,也考验着小说家的价值观。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好莱坞,影视对小说的改编,最先触及的两个重要价值,就是名与利。改编深入人心的著名文学作品,是影视向文学借名;改编内容独特的当代作品,是影视作品有可能替小说家扬名。而改编之前,影视向小说家支付的改编权费用,则是影视的风险投资和小说家的“利”。如果有小说家拒绝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这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个人选择和权利;如果有小说家的许多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也同样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个人选择与权利。在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品格比较和道德批判,因为,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小说内容的选择和影视时尚的选择。但在这两者之下,却存在着另外一种需要批判的态度,就是那种对影视改编有可能带来的“名利”进行疯狂追逐的态度,这种情况大家所见甚多。
在影视作品成功之后,小说家“诚实且谦逊”的态度就显得很重要了。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许多人的智慧和劳作,需要每个参与者为这部作品添砖加瓦,还要在幸运地避开所有常规的风险和所有出乎意料的危机之后,这部作品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都是危机四伏的长途冒险,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功的影视作品非常稀少的主要原因。面对成功的影视作品,原创小说家自然而然会享受到一种特殊的荣耀,或者恭维——是小说这粒种子长成了影视作品这棵大树,没有种子就没有这棵大树。在这个时候,“诚实”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小说家坚持认为自己的小说原本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影视作品仅仅是树上的果实,这种态度就有可能是“资讯缺乏造成的认知失真”,或者是傲慢。当然,对古代名著荒唐的改编或对当代作品全无丰富和提高的拙劣改编,确实会糟蹋了原著,此时小说家有理由不满乃至愤怒。不过我相信,如果小说家了解到影视作品从改编、拍摄、后期制作,一直到公映或播出的全过程,他就有可能收敛怒火,开始尊重影视工作者所做的艰辛劳动。当然了,从另外一种角度讲,如果影视工作者故意贬低或忽略小说家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小说家努力维护个人权益,这也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因为此时,是影视工作者不诚实,或者是“资讯缺乏造成的认知失真”。毕竟只有编剧对原作最熟悉,许多导演和演员只读剧本,没时间看原著。
不论影视改编成功与否,小说家的诚实与谦逊都很重要。毕竟有许多读者,特别是其他的影视工作者在看过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之后,会对原著产生兴趣,开始购买并阅读小说家的原著和其他作品。即使影视作品改编很失败,但仍然会有影视工作者和读者为了工作需要,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也找来原著和小说家的其他作品阅读,这两种结果都是对小说家的褒奖和补偿。
【小题1】下列与原文内容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原著对影视改编有重要影响,小说家分享改编成功的部分荣誉或者自觉承担改编失败的部分责任,都在情理之中。
B.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好莱坞,影视对小说的改编,最先触及的两个重要价值就是名和利,即谁给谁带来名,谁给谁带来利。
C.如果有小说家拒绝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表明他对改编这种追名逐利的行为反感,这样的小说家是值得肯定的。
D.如果有小说家的许多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既可能是小说家本人的选择,也可能是小说内容的选择和影视时尚的选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影视作品的成功失败,小说家的态度决定着小说家的“幸福指数”,也考验着小说家的价值观。
B.改编深入人心的著名文学作品,是影视向文学借名;改编内容独特的当代作品,是影视作品替小说家扬名。
C.小说改编之前,影视向小说家支付的改编权费用,就是影视改编者可能带来的“利”,所以小说家疯狂追逐。
D.面对成功的影视作品,小说家会获得一种特殊的荣耀,并自豪地说没有小说这粒种子就没有影视作品这棵大树。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有许多人为作品添砖加瓦,并幸运地避开所有常规的风险和危机,这部作品的改编就一定能成功。
B.因为每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都是危机四伏的长途冒险,所以,大多数小说家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
C.即使影视工作者糟蹋了原著,对作品全无丰富和提高地进行改编,小说家也应该有诚实和谦虚的态度,不应该不满乃至愤怒。
D.影视作品上映或播出之后,会给小说家带来阅读补偿,所以,无论影视改编成功与否,小说家都应有诚实与谦虚的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花旦
胡炎
花旦正在和女儿包饺子。花旦的饺子包得像兰花。花旦的丈夫在厨房里烧菜,香味飘满了小小的斗室,这时,电话响了。
电话是叫花旦去演出的。
女儿怅怅的,丈夫怅怅的,花旦也怅怅的。
丈夫说,今晚是除夕呢。
花旦眼圈红了,说,等我回来接着过。
大厅里,摆满了一桌桌酒席,很高档。酒席旁,坐满了好多单位的人,大大小小,都有头有脸。
舞台很小,酒席很近。文化局长对演员说,都卖力点,拿绝活出来,要让各路神仙高兴。局长说话时,有意无意地瞟着花旦。花旦侧过脸,看一面屏风。 
演出开始了。先是一个相声,拜大年,颂政绩。花旦听到了台下的掌声。再之后,花旦就听到了猜拳声、嬉笑声。
花旦想女儿,想丈夫,想那些兰花一样的饺子,热腾腾出锅后,盛在盘子里,该多么晶润如玉……
导演说,快快,还愣什么神呢,该你了。
花旦如梦方醒,哦了声,恍恍惚惚走上前台。
掌声四起,像油锅里沸出的声音。花旦看到了一双双眼睛,很亮。花旦的脸很俏,就像一杆杆火柴,会把人的眼睛点燃。花旦静静气,唱她的传统段子。花旦看到文化局长在给人敬酒,局长的脸从来没有这么灿烂,那是酒精烧的,笑容像菊花一样开得层层叠叠。花旦看到局长的腿有点站不稳了,发飘。花旦也有点晕,酒气太浓,让她的嗓子也有些发飘。
花旦唱完了,就想谢幕,但是下不了台。再来一段。台下的人喊,甚至有人吹口哨。花旦没想到,这些平常很严肃的脸,竟然会吹出如此嘹亮的口哨。那口哨像一枚薄薄的刀片,在花旦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了一下。
花旦调整了一下气息,又唱了一段。她听到了叫好声。花旦突然想起旧时的堂会。戏子们唱得煽情,演得风骚,那样可以多得赏银。但她不是,她是在工作。她就想着工作结束,赶快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吃着饺子,过一个暖融融的除夕
花旦又唱完了。花旦无论如何要谢幕了。局长冲她招招手,她不明所以,过去了。局长要她给几个领导敬酒。花旦没拒绝,端起酒杯给领导敬酒。领导要和她碰,花旦说我不会喝酒。领导不信,领导说,哪有红演员不会喝酒的,不给面子不是?花旦拗不过,只好碰了一杯,腹中便热辣起来,像烧了一锅开水。领导还不依,非要喝个交杯酒。花旦不从,局长说不就是做个戏嘛,领导看得起你,明年你的政协委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花旦愣了愣,坚决地摇摇头。场面就有些尴尬。局长打圆场,算了算了,别难为我们的花旦了。领导一把拉住了花旦的手,说走,咱们一起唱个《夫妻双双把家还》。花旦的脸白了,花旦说我不舒服,不扫领导的兴了,你们玩好。说着,就想抽身。领导显然是多喝了几杯,很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说,今天我非要和你唱一段不可。老的不行,就来现代的,《纤夫的爱》,行不?花旦捂着胃,用力把手抽出来,什么也没说,大步离开了酒场。局长说你给我回来。花旦没有回头。局长给领导赔笑,这女人是不好意思了。领导摔了一个酒杯,说,呸,不识抬举!
花旦和丈夫、女儿吃起了饺子。饺子的味道很好。饺子吃完,剧团的团长来了。团长的脸色很不好看。团长说你怎么能这样,你一个人坏了一盘棋。花旦说这么重的话,我承受不了。团长说你把局长的面子捋了,我这个团长的位子怕也坐不稳了。花旦说,我不就是个小小的花旦吗?团长说你还当你是个什么人物。咱就是个戏子,能捧红你,也能压死你。花旦脸青了,一句话也没说。团长咬着牙说,过完年再说,这事儿到不了底!话落,拂袖而去。
年后,花旦递了一份辞呈。团长傻了。团长的气一下泄完了,转过头来留花旦,到底留不住。花旦成立了个业余戏班子,农村厂矿串着演,竟也很红火。
团里又来了个小花旦,是戏校毕业的,年轻漂亮,戏功不错,很会说话。没过一年就红了。据说在领导那里说话很有分量。花旦听了,浅笑一下,仍和姐妹们一块,站在野外的土戏台上,唱得声情并茂,字正腔圆。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花旦一家人包饺子、烧菜准备过除夕,表现出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引出下文的演出、敬酒场景,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文化局长让演员亮绝活卖力演,让花旦给领导敬酒,给领导敬酒时笑容像菊花一样层层叠叠,因为演员地位低,能被捧红,也能被压死。
C.领导非要和花旦碰杯喝酒,要喝交杯酒,非要和花旦一起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甚至唱《纤夫的爱》,表现出一种以势压人的强横。
D.剧团的团长来到花旦的家,责备花旦说一个人坏了一盘棋,而且他不依不饶,原因是怕因局长的面子被捋而使自己团长的位子不保。
E.花旦辞职成立了一个戏班子,演出很红火;团里新来的年轻漂亮的小花旦,很快就红了。两个人不同的做法表现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小题2】小说在刻画花旦时,突出她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画线部分的心理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的人物的姓名均未出现,而是以其身份代替,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栀子花,旧庭院
许冬林
喜欢一些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像茉莉、木槿、栀子……开起花来,一朵朵都是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在南方,在乡下,一个女孩子,几乎都有一棵栀子花树伴她长大。五六月的初夏天气,乡村沉陷在疯长的绿色里,是一朵朵淡雅的栀子花来打捞乡村了。女孩子的日月过得都有仙气,是开门见花,闭户则花香缭绕。依花长大的女孩,长得也像栀子花一样素洁婉丽。
童年时,我家有一棵单瓣栀子,大伯家是一棵重瓣栀子,都是姑姑在出嫁前栽的。花树大了,开花了,我和堂姐刚好到了戴花的年龄。
那时候,还没起床,母亲已经将带露盛开的栀子花掐回来,就等我起床给梳辫子戴花。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殷勤待我的情意。我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背着小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都好美。觉得自己是一只白色的蝴蝶,幻作了人形,来人间游览,处处都有新奇和感动。多少年过去,我一直觉得那一段时光最有人间的美意。
后来,母亲一时贪念,将家中的那棵栀子花卖给了村干部,移栽在新建的村办公楼的大院里,令我号啕。好在,南方水乡的女孩子,天生都是种花好手,我很快就从同学家里移栽了一根插枝。夏天的黄昏,一放下书包就去给花浇水,没几年,也开花了,而且是硕大的重瓣栀子。夏日,不论黄昏还是晨晓,看着一朵一朵的白花盛开,就觉得内心甜美。伴有栀子花的庭院,那才是世上一处端庄秀美的人家啊。
少年时读过一首古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读过就喜欢得要命,好像是算命,被人一桩一桩算得准,即使有过崎岖有过黯然,那一刻也是感慨欢喜。微雨的初夏,忙碌的母亲和奶奶们,还有依旧在庭院里不慌不忙吐露芬芳的栀子花,那就是我们的乡村我们的生活啊。
成家后,住公寓楼,住在楼上,养花不易。幸运的是住一楼的邻居家有个庭院,院子里栽有栀子花。我就有福气了,时常傍在阳台边,享受那摇荡蓬勃的花香,领受那饱满甜蜜的情意。后来,又贪心,终于抱回一大盆的栀子花,养在家里,一养多年。每出门,不担心家财被盗,其实也无甚家财,只是担心那栀子花无人照料。养花养到后来,就像养了一个女儿,一边欢喜,一边念念放不下。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或藏或现,或豪放或婉约地开。我们枕着花香入睡,浮游在花香里饮食起居,世事悠然,无哀无忧。
有一年,在北京的一处广场边,看到人卖花,其中就有栀子花。北京的栀子花是从花棚里移出来的,枝叶稀疏,花开胆怯,眉目之间甚是楚楚可怜。可能还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养得不够丰润有神采。我彼时离家已有些日子,再见栀子花,如遇流落在此的故人,又感动又心酸。身边是一位西北长大的朋友,我问他,知道那是什么花吗?他一脸懵懂茫然。他说他们那边没有栀子花,也没有莲藕,没有芦苇,没有菱角……我听了,替她遗憾半天。我一直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有栀子花,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栀子花。人总要在水气和花气里长大。
在苏州,在南京,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南江北,初夏路过人家的院子前,一路是栀子花的香气相迎相送,让人觉得,这尘世美好得每一分每一秒里都充盈着爱意。
我奶奶青年时守寡,中年时又失去了我的大伯,她自觉自己是个不幸的人,自此穿衣再不穿艳色,连从前的绣花鞋子也摁进了箱底。但是,却一辈子保持着戴栀子花的习惯。初夏的浓荫下,坐着一位身穿藏青色斜襟褂子的老人,他头发绕在脑后,绕成一个扁圆的髻,髻边斜插一朵栀子花。她颤颤走动在树荫下,一阵一阵的香气软软袭来。戴花的奶奶,有着观音一样的慈悲温和的美。
栀子花,开在南方多雨的庭院里,开在简洁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它多像一个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她只以一种温婉清美的姿态,将一种小格局的生活撑得格外饱满,撑得别具情味。
——摘编自《散文》2015年8月刊
【小题1】下列队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列举茉莉、木槿等一些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是为了反衬栀子花,突出作者对栀子花情有独钟。
B.作者回忆童年生活,表现了栀子花伴随自己成长,带给自己的温馨和感动。
C.文章写戴花的往事,写庭院人家,写有栀子花的古诗,写成年养花、遇花的经历,形散神聚,借栀子花表达作者对南方乡村生活的怀念。
D.文中写到了回忆中的姑姑、堂姐、母亲、奶奶,都是为了表现我对栀子花的深厚情谊。
E.栀子花贯穿全文,与之相关的人情世故,读来让人感受到宁静美好,虽其中也夹杂了一丝淡淡的忧伤,最终仍给人以温和的美感。
【小题2】“我彼时离家已有些日子,再见栀子花,如遇流落在此的故人,又感动又心酸”中,为什么“我”会有“感动”和“心酸”?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的栀子花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条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