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音,建筑工地噪音,办公室内的设备噪音、人员噪音,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音、邻里噪音……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声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说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噪声源的声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计障碍阻隔噪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筑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少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这样的考虑可以使后续的许多工作得以简化。比如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成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其中dB(A)是一种A网络计权的噪声分贝数,模拟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如果是一幢乡村别墅,室外的背景噪声甚至可以低达40dB;但如果这是一幢闹市区临街的办公建筑,室外的背景噪声高达60~70分贝,就会给设计带来很多麻烦。比如,选择隔声性能良好的密闭窗户可以隔绝室外噪声,但显然自然通风就无法实现,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仍然是不舒适的。
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声屏障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美学( )和经济( )三个因素。生态建筑户外声屏障设计的要点往往在于和整体景观的协调及视觉通透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担心影响自然通风而选用镂空的围墙或单纯的绿化带隔音,实际上会达不到隔音效果。所以,如果建筑周围的背景噪声非常恶劣,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通风与隔声的协调,顾此失彼只会影响整体的环境效果。
外窗的设计也很重要,可供选用的形式有单层玻璃窗、双层玻璃窗以及双层窗。其中以双层窗的隔声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层玻璃间的耦合效应,两层玻璃最好选择不同的厚度,玻璃间的空气间隙应大于6毫米。另外,通风隔声窗的概念近年得到了推广。它采用一中特殊的双层窗构造,之间设置了类似声陷阱的结构。显然,这样的结构必然同时产生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目前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
【小题1】(小题1)本文重点介绍了解决生态建筑声环境问题的两条途径,即
【小题2】(小题2)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横线句“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美学()和经济()三个因素”括号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隔声性能与环境协调节约材料
B.有利环保与环境协调价格低廉
C.隔声性能大方而舒适价格低廉
D.有利环保大方而舒适节约材料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处的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
B.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如果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计户外声屏障。
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13 04:08: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春节更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
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 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
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
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要有效聚合春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传承,又能够让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精心打造春节文化,让它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就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以文化体系构建为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而这一切,既要有文化战略的高度,又要有文化理论的深度,更要有文化产业的维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重构。
(摘编自邢晨声《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充满了真诚祝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B.作为民俗节日和文化载体,春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作用。
C.春节具有文化基因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
D.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而应上升到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的高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如何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为核心话题,认为应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研究春节文化。
B.当前对春节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其民俗学范畴,而忽略了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C.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做大春节经济,是春节走向国际的路径。
D.从产业文化的角度看,当前春节文化产业存在碎片化、低端化、地域化制约等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春节文化,不仅要研究其生态学意义,还应研究其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B.春节应借助“一带一路”这条有形动脉,以更鲜明的特色和完整的体系而走向世界。
C.体现中华民族性格传承,又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主题,是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
D.春节要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应从构建文化体系入手,实现春节文化现代意义的重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杜甫《可惜》)古代文人的生活离不开诗与酒。诗与酒在某些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功能:打发时光,娱乐消遣。酒一是诗中的一大主题,不必详论,本文将讨论“遣兴”之诗。创作可能是痛苦的升华,但当写诗是为了应酬时,那就是一种闲适了。文人间的唱酬赠答,在通常情况下是具有闲适心态和游戏性质的。应酬诗以和韵、次韵最普遍;而最具有游戏性质的写作则是联句诗。前者是古代文人文字交往的常见形式,也最富文人特征。后者是这一类写作的特殊形式,也可以说是文人酬答之极端。
②次韵是按照他人的诗韵,写一首相同或不同情调的作品,这是一种受时空和形式限制的创作方式,它也是古代文人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推而广之,以诗歌来交际应酬,也成为文人诗酒生活的一部分。据笔者粗略统计,杜甫的1400余首诗中,赠、酬、和、答、寄、呈、送、别、简以及陪人游、宴、题诗的作品就超过了500首。在李白的900余首诗中,同类作品过半。沈佺期存诗160首,同类作品80余首。在孟郊的400余首诗中,同类作品210首。宋代苏轼存诗2700余首,次韵之作超过三分之一。中唐诗人李贺或许是一个例外,在共240余首诗中,同类作品仅占十分之一。李贺早夭,加之性格内向,因而唱和类的作品甚少。从这一现象也可以了解到李贺风格形式的外部原因之一:与外界联系不够。李贺更倾向主观世界的表现,他的鬼蜮诗写得阴冷恐怖,他的仙界诗光怪陆离,他沉浸在想象的世界,最终成为一个“主观诗人”。
③从唱和诗的大量存在,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及创作方式之一端。由这些诗可知,古代文人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娱乐性质的,这和今天大量职业文人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在今天,仍有为数不少的诗歌爱好者和写作者,当他们以文自娱而不是以文求进时,他们的写作便具有别一种意味。
④在次韵之作中,大量的作品是平庸的。道理很简单,这类写作近似于命题作文。它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要受形式的限制,尤其是韵部(包括用字)的限制,因而对自由地表达情感会起到阻碍作用。而文学创作最需要保护的就是思想的自由或思绪的自由。不过,应酬对于写作而言可能是一个创作契机,有时也会触动作者的感情,引发诗人的思绪,写出好的作品。在个别时候,一个天才诗人甚至完全可能在应酬过程中写出超过原韵的好作品。所以应酬(包括古代的应试和现代的高考及各种急就章)也完全可能是表现或检测天才的机会。成功例子是苏轼的《次韵子由渑池怀旧》。当弟弟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时,苏轼有感而发,次韵一首,将人生的一次经历和独特感受化为一首千古绝唱。与原作相比,可以肯定这是次韵之作中少有的“后来居上”的好作品。但这不能减轻次韵之作在形式上的游戏性质。因为苏诗之所以好,一个原因是这一次唱和,属于兄弟俩的异地唱和,在时间上似乎不那么紧迫,苏轼可以从容不迫地思考和琢磨,在原韵基础上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但其写作性质是唱和应酬,则是不必争论的。
(节选自刘明华《古代文人酬唱诗歌论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联句诗是应酬诗中的一种,是应酬诗中最具游戏性质的诗,也是最富文人特征的诗。
B.李贺极少写应酬诗作,因此他更倾向主观世界的表现,写出了一些或阴冷恐怖或光怪陆离的诗作,最终成为一个“主观诗人”。
C.次韵之作要受时间空间限制,还要受形式的限制,尤其是韵部的限制,因而会对思想的自由、思绪的自由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D.苏轼的《次韵子由渑池怀旧》是少有的超过原韵的作品,也是少有的不带游戏性质的次韵之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借杜甫的诗句,是为了将“诗”与“酒”联系,证明诗与酒都是古代文人生活中可以用来排解无聊、放松身心的东西。
B.文章第②段通过列举大量的数据,用唱和类诗歌在诗人们一生创作的诗歌中占的比例,充分证明了以诗歌来交际应酬是古代文人生活中较重要的一部分。
C.文章第④段举苏轼的例子,能够证明深刻的感悟、充实的时间、充分的思考对于诗歌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D.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古代酬唱诗歌的创作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韵之作可以与原韵的情调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必须遵照原韵之作的诗韵来写作。
B.酬唱诗歌在古代大量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使人们感受到当今职业文人的创作所不太可能拥有的意味。可以见它对中国诗歌整体发展,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C.古代的次韵之作与当今的高考作文是有相似性的,它们都属于应酬之作。但应酬对写作而言不一定只有产生限制,它也可以为天才提供契机和土壤。
D.诗人之间通过写诗来应酬,都是具有闲适心态和游戏性质的。因此,次韵之作是不太可能出精品的。

同类题3

汉字美学

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里的“俯仰”“观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

汉字美学的蕴涵,不妨说是无尽的。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

(选自《文史知识》《汉字蕴涵的美学》)

(注)①文:许慎《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②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许慎的“六书”说对汉字的造字原理作出了经典阐释,不需要进行进一步归纳和补正。
B.汉字在对字音字形的分析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史内容,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西方文字中。
C.汉字内在的美学谱系与其观照世界的方式间的关联,是其能长久灵活地承担表达任务的原因。
D.汉字美学具有独特性,可自成一体,它虽然只是“汉语美学”的一部分,却是其基础所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举“甲骨文”和“六书”两个事例,对比鲜明地论证了研究汉字构造原则是探索汉字美学的开端。
B.作者以许慎包羲氏治理天下的话为论据,论述了汉字与世界建立深刻关联的过程。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汉字中的文化精神,彰显了作者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
D.全文围绕对汉字构造美学原则的探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其在汉字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无穷无尽蕴涵的汉字美学,能够相当充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蕴涵。
B.深入探讨汉字蕴涵的美学、汉字体现的文化精神需要从汉字造字原理、原则切入,因为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息息相关的。
C.传统的小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教人识字,也包含审美感悟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很重要。
D.只要深入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及蕴含的中华文化,就抓住了汉字美学的核心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们应当怎样传播经典文化?

王呈伟

①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②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选择什么的问题,是继承有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

③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百家研读,百花齐放,有的结出些老百姓能吃的瓜果,有的只开些花儿让百姓看,有的只长刺;批评家们像蜜蜂飞旋在花丛中,忙着采蜜,传粉,当然也有只会嗡嗡地叫来吸引人们视线的,春光乍现一片喧闹而繁忙的景象。不过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   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一小部分, 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因此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须作答的问题。

④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传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的经典特别注重把道理的深意融化成生活的小事,而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尽量接近大众的生活,让百姓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经典中蕴涵的道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播的内容应当是重叙事而非强化理论的,重感悟而非强调灌输的,重生活而非学术表达的,重朴素而非刻意诗化的,重远播而非画地为牢的。而我们因为历史的厚重则使文化越来越深重,如此下去恐怕民族飞翔的翅膀就有承载不动的那一天,使民族文化经典终会沉寂成书馆的摆设。当文化滤去了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体现出一种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⑤目前,电视上读经典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那种生动而非刻板的,生活而非学术的,平民而非精英的,普及而非个体的讲述方式,终使文化经典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歌其食”、“劳其事”。其实大众的需求就是讲者把藏在书阁中的藏品以一种趣味性而非陈列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⑥话说回来,目前的文化传播还只停留在热烈地回味民族文化经典的层面,要激发出人们关注现实的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智慧,把解决现实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还须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普世教育家的情怀和本色。

【小题1】“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是指   
【小题2】文章②③段分别从文化经典传播的_____ 和_______两个角度提出其存在的社会问题。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    也
B.因为    所以
C.如果    就
D.虽然    却
【小题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中作者对于于丹传播文化经典《论语》这一现象,从文化普及层面上给予了恰当而中肯的评价。
B.为维护社会规范秩序,历朝历代的儒学学者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的。
C.第③中作者把批评家比作蜜蜂,是为了表达对那些批评家勤奋于文化经典传播的崇敬与肯定。
D.“歌其食”、“劳其事”原指《诗经》内容,在文中则表达作者希望文化经典能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愿望。
【小题6】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播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应做哪些改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滋养的力量正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产物。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如果书法本身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了解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特性。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一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完成这一切的根本。

书法回归艺术传统是为了艺术审美的纯化,这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既要对历史的技法层面诸如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等基本要素有全面体会和熟练掌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在审美上以古代经典文论、法帖为理想,通过研习、临摹和吸纳,体现对于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无论帖学与碑学,它们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范畴和审美规范。书法是用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去表现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作者的精神人格。这种审美的纯化有利于书法作者感情的凝结和表达,塑造自己的风格特色。没有情感的注入,书法只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不管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是颜真卿的《条侄文稿》,抑或是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无不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当然也就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摘编自《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以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的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B.熊秉明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书法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因此,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C.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入中国。
D.沈鹏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书法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是全文的引子,指出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B.文章认为,书法艺术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传统。
C.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论述,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中心论点。
D.文章第6段运用例证法阐述了审美的纯化对书法作者的有利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回归艺术传统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审美上体现对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
B.当今社会,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书法创新,是缺失文化传统的表现,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它文化、艺术的传统。
C.线条对于书法极其重要,线条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可以传达书法作者的精神人格,表现其对万物的情思。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注入了书法作者浓烈的情感,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