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20分)
废园
东方白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074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被罢相,次年起复,路过瓜洲渡口时,心情十分忐忑,写了这首《泊船瓜洲》,成就了瓜洲的千古绝唱。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过在早春时节去瓜洲古渡读诗怀古,但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去过瓜洲镇许多次,竟从来没有找到过古渡所在。在网上搜索,明明是有一个“古渡公园”的,并且立有一块古朴的石碑“瓜洲古渡”。但是当你在瓜洲镇上找一位耆老,问问“古渡公园”所在,对方往往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你,摇头走开。
这就奇怪了,难道网上的图片是虚构的?前不久认识一位瓜洲钓友,他告诉我,瓜洲人不肯说“古渡公园”在哪里,是羞于启齿,觉得外人看了不如不看,留下美好想象和一点遗憾,这就走吧。为什么竟至于“羞于启齿”?钓友说,不妨随我去一望。
在镇的南端,瓜洲船闸的门口,钓友指了指大门左上角的一小块铜牌,斑斑锈迹下面竟然有“古渡公园管理处”几个字,这样一来就明白了,瓜洲古渡原是从长江转入京杭运河的水道节点,肯定离水不远。只是近代运河废弛,瓜洲渡口的功能逐步被汽渡和润扬大桥替代,渐渐的被世人遗忘了。钓友笑道:“原来进去要买门票的,现在也不好意思卖了,没人来看。”进门后大道右边是参天大树,左侧有一面“古诗墙”,刻着古今有关扬州和瓜洲的诗词,风格仿古而不古,难以令人满意。以我看来,这堵墙挡住了旁边运河的风景,不如推倒拆净为好。
大道覆盖了一层落叶和泥土,银杏果子滚了一地,不像有人维护的样子。转过几个弯,一座破旧的食堂出现在右手边,食堂的玻璃门窗上有不完整的“瓜洲饭店”字样。钓友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个瓜洲饭店是瓜洲镇上最高档的饭店,周末还有舞会,许多年轻人以在瓜洲饭店举办婚礼为荣,他自己也是在这里结婚的。到了九十年代,更豪华的饭店兴起,瓜洲饭店就渐渐没落了。
沿着小道向南走,一路上杂草有半人高,路过之处惊起一群群蚊子。钓友笑道,这个时候来还可以一看,如果傍晚来,走不到十步就会落荒而逃,古渡公园现在是蚊子的乐园。
跨过一座水泥桥,我们来到了一座岛上。依次路过飘满落叶的游泳池,破败的游乐场,干涸的钓鱼池,整个古渡公园就像是末日题材电影里的场景一般,到处散布着破败的人工痕迹。终于到了岛的最南端,古渡渡口所在。渡口在一座小山前,码头有一座牌坊,上面有一副斑驳的对联:“浊浪排空势吞吴楚,渡头纵目气贯江淮”,是对旧日时光的注解;牌坊往上,在半山腰立着“瓜洲古渡”碑,我见过几次它的照片,没想到竟然深藏在废园之中;再往上,小山山顶,有一座凉亭正在修葺,但只见脚手架静立,却不见工人,像是时光停在了某一瞬间;牌坊西侧不远,有座用水泥建的“沉箱亭”,那是附会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
我站在码头,想象着王安石下了船,微蹙着双眉从身边走过,走到牌坊下,回头往故乡南京看了一眼。我激动地向他招手:“哎——”可是我和他之间相隔了九百三十九年。
【小题1】本文写瓜洲古渡公园,开头为什么从王安石《泊船瓜洲》起笔?(5分)
【小题2】概述古渡公园都有哪些情况导致瓜洲人“羞于启齿”。(5分)
【小题3】说说“可是我和他之间相隔了九百三十九年”这句话的含义。(5分)
【小题4】结合文本,探究怎样让古渡公园成为瓜洲人的骄傲。(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9: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⑴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⑵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⑶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⑷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⑸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⑼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⑽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⑾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⑿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⒀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从第⑴段到第⑸段,作者是怎样运用记叙、议论与抒情表现手法的?(6分)
【小题2】反问与反语是鲁迅杂文的常用的修辞方法,请在文中各举一例进行解说。(4分)
【小题3】第⑹段“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是一个过渡句。请问鲁迅下面还有哪些话要说?(4分)
【小题4】结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其
中“真的猛士”与“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小题1】从全文看,小说开头“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分析小说结尾在结构与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小题3】小说以《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为题有何妙处?
【小题4】你如何看待李茂这一人物形象,试分析。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一(4)题。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B.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和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因各种原因存留下来的作品不多,而这其中有些作品可能还不是她本人之作。
C.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D.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E.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李词的成就、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2)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6分)
(3)前人对李清照诗文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有许多评价,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
(4)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家米铺
赵长春
(1)三教九流,各有其道。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2)赵家米铺,也不过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甚至啊哟——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冲。
(3)赵家米铺前店后仓。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袁店河。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看着这些,赵掌柜也想背上一两包米。
(4)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人们对他有份敬,讲说“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5)对此,赵掌柜笑笑,在心里。
(6)对于如袁店河急水流淌的日子,赵掌柜也是笑笑。他有一句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
(7)这句口头禅有深意,是赵掌柜人生经历中的一件总结。那年,他还不是掌柜,还在街头摆摊售米。进了腊月,快小年了,他从南阳贩了一车好米回来,想趁着年关,赚些钱。车是骡拉的,两匹大骡,悬了铜铃,咣咣地响。风急雪猛,过丰山脚下的袁店河老桥时,天色已晚,雪野茫茫。桥头,一老人团卧雪中。他恻隐之心顿起,扶起老人,安放在米车上,绕道去了药铺,给老人看了病,喂了饭。如此一耽误,晚上就歇在了药铺,陪护老人。
(8)也巧,就在当晚,罗汉山上的“红枪会”早已通过骡夫对他下了眼线,准备在袁店河的沙湾里劫他的米车!见他心好,所雇的骡夫对他说了这一心事。骡夫说,“掌柜的,您心好,救人一命啊,也救了您自己……”
(9)赵掌柜就握紧了骡夫的手,“以后,我就雇定你了!”
(10)米铺卖米。大米、小米、香米、糯米、米分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量米用升,斗。量时,吆喝,报数。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即可。薄利就多销。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不少人家成了常客。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这也是本事。
(11)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腊八粥、粽子。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二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做生意。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包括罗汉山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赵掌柜一视同仁。人人都说好。
(12)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13)——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解放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站出来,特别是有的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一巴掌,“你吃饱了撑的!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你爹早就饿死了!”
(14)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其实,已经好几年不用了,那锅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袁店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瘤篱疙瘩着,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15)有景就得有名儿:锅槐。
(16)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瞎扯的。
(17)依我说,赵槐。合适。
【小题1】概括第(2)段赵家米铺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2】理解(5)(6)两段加横线的两个“笑笑”的不同含义。
【小题3】简析(12)段如何塑造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小题5】小说另一版本删除了(17)段,以“瞎扯的”为结尾。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好?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超   人
冰心
何彬是这样一位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住的那一座大楼上,同住的人很多,他却不理人家,也不和人家在一间食堂里吃饭,偶然出入遇见了,轻易也不招呼。邮差来的时候,许多青年欢喜跳跃着去接他们的信;何彬却永远得不着一封信。他除了每天在局里办事,和同事们说几句公事上的话;以及房东程姥姥替他端饭的时候,也说几句照例的应酬话,此外就不开口了。
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冷阴阴的如同山洞一般。
程姥姥总算是他另眼看待的一个人;她端进饭去,有时便站在一边,絮絮叨叨的和他说话,也问他为何这样孤零。她问上几十句,何彬偶然答应几句说,“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这一夜他忽然醒了。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着,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月光如水,从窗纱泻将进来,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
第二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素日他勤勤恳恳极疼人的……”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自己走到门边。程姥姥也住了口,端起碗来,刚要出门,何彬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递给程姥姥说:“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过了几天,呻吟的声音住了,夜色依旧沉寂着,何彬依旧“人无梦”睡着。
程姥姥带着禄儿几次来叩他的门,要跟他道谢,他好像忘记了似的,冷冷的抬起头来看了一看,又摇了摇头,仍去看他的书。
这一天晚饭的时候,何彬告诉程姥姥说他要调到别的局里去了,后天早晨便要起身,请她将房租饭钱,都清算一下。
之后他觉得很疲倦,一会儿便睡下了。——忽然听得自己的门钮动了几下,接着又听见似乎有人用手推的样子。他不言不动,只静静的卧着,一会儿也便渺无声息。
星光中间,缓缓的走进一个白衣的妇女,右手撩着裙子,左手按着额前。走近了,清香随将过来;渐渐的俯下身来看着,静穆不动的看着,——目光里充满了爱。
十几年来隐藏起来的爱的神情,又呈露在何彬的脸上;他大声喊着母亲,母亲,十几年来不见点滴的泪儿,也珍珠般散落了下来。
清香还在,白衣的人儿还在。微微的睁开眼,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屋角的几堆黑影上,送过清香来。——刚动了一动,忽然觉得有一个小人儿,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临到门口,还回过小脸儿来,望了一望,他是深夜的病人——是禄儿。
何彬竭力的坐起来。那边捆好了的书籍上面,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他穿着单衣走了过去,花篮底下还压着一张纸,上面大字纵横,借着微光看时,上面是:
我在先生门口看了几次,桌子上都没有摆着花儿。这花虽是野花,倒是香得很,我最爱它。我想先生也必是爱它。我早就要送给先生了,但是总没有机会。昨天听见先生要走了,所以赶紧送来。
我想先生一定是不要的。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禄儿叩上
何彬看完了,捧着花儿,回来床前,什么定力都尽了,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
早晨,屋里空洞洞的,床上却放着一纸,写着:
小朋友禄儿:
我先要深深的向你谢罪,我的恩德,就是我的罪恶。你说你要报答我,我还不知道我应当怎样的报答你呢! 你深夜的呻吟,使人想起了许多的往事。头一件就是我的母亲,她的爱可以使我止水似的感情,重要荡漾起来。我这十几年来,错认了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德。我给你那医药费,里面不含着丝毫的爱和怜悯,不过是拒绝你的呻吟,拒绝我的母亲,拒绝了宇宙和人生,拒绝了爱和怜悯。上帝啊!这是什么念头呵!
我再深深的感谢你从天真里指示我的那几句话。小朋友呵!不错的,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
我要用一缕柔丝,将泪珠儿穿起,系在弦月的两端,摘下满天的星儿来盛在弦月的圆凹里,不也是一篮金黄色的花儿么?他的香气,就是悔罪的人呼吁的言词,请你收了罢。只有这一篮花配送给你!
何彬草
“他送给我的那一篮花儿呢?”禄儿仰着胖的脸儿,呆呆的望着天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小说写于五四运动低潮期后。“人生究竟是什么?”人们陷入了空前的迷茫当中。当时很多青年深受尼采“超人”哲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在尼采看来,正如人类道德在堕落,必须呼唤出一路“超人”来挽救人类自身可悲的退化。
②“超人”至少有这样的特征:超人是最孤傲的,是绝对自由、自足而又自私的。他们傲视一切,远离群众,没有任何朋友。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从痛苦中崛起。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程姥姥和禄儿在文中同属次要人物,没有程姥姥的出现,禄儿的出场就显得突兀,所以说,程姥姥在小说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不可忽略。
B.禄儿给何彬写信缘于真心的感谢,信写得情真意切,体现了一个孩子的真诚与感激,而何彬的回信则显得被动、伪饰、矫情。
C.作者不事情节的铺排,而以何彬思想的转化为线索,集中笔墨揭示何彬的内心冲突,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D.禄儿最后根本就没有得到何彬的的花篮,禄儿仰着胖的脸儿,呆呆的望着天上,表现了极其失望的心理。
E. 何彬的形象,在当时富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他实际上是位时代病的患者,是冰心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典型,是对当时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艺术结晶。
【小题2】小说开篇用很多笔墨写何彬日常生活的细节,用意何在?
【小题3】《超人》是冰心“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的文学实践的力作,小说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爱的哲学”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作者以“超人”为题目,有些读者读后表示读不懂,认为换成“病人”会更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