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
王蒙
有些人总以自身为尺度。说来有趣,你所喜爱的,你以为旁人也喜爱;你所恐惧的,你以为旁人也恐惧;你最厌恶的,你以为对旁人也十分有害。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我曾经竭尽全力地把我年轻时候喜欢唱的歌、喜欢读的书推荐给我的孩子们,孩子们嘲笑我唱过的“胜利的旗帜,迎风飘扬”和“灿烂的太阳,升起在东方”之类的词。我感到奇怪,因为我觉得他们唱的歌的歌词才不成样子呢,直到过了很久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们有时会接受一点儿我的所爱,但是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所爱。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下面,不可能各方面都一致。
我发现人的这种以自己的好恶为尺度来判断事情的特点几乎可以上《笑话大全》。一个母亲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回来,就会张罗着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回家骑得满头大汗,就会急着给孩子脱衣服。父母饿了也劝孩子多吃一点儿,父母撑得难受了就痛斥孩子太贪吃。父母寂寞了责备孩子太老实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越发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讨厌,父母想读书了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打球了发现孩子不爱体育。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是看着孩子更不顺眼了。
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消极评价,究竟有多少是靠得住的?有多少是以己度量人度量出来的?反过来说,下一代人不是也以自身当标尺吗?当他们看到上一代人已经发胖、已经白发、已经少懂了许多新名词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失望啊。你怎么不想一想,老一代也大大地火过呢。英语里有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its own time.(每一条狗都有它自己的时代。)”上了年纪的人与年轻人之间,多么需要更多的相互了解。
我无意用简单的进化论观点来认定新的一代一定胜过上一代,但是至少,人们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生活方式直至价值观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你高兴,认为它越变越好,它会变化;你不高兴,断定它越变越坏了,它照旧变化。你给以很高的评价,它要变;你评价极差,认为是一代不如一代,全是败家子,它也要变。
这里我不想轻率地对这种变化做出价值判断,前人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继承需要珍惜的,后人的变化中在得到进步得到崭新的成果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好东西,付出一些也许是太高太过分了的代价。但是想让下一代人不发生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理解这些发展变化,才能占据历史的主动性,才能取得教育或影响下一代的主动权,也才能赢得下一代人的信赖和尊敬。同时年轻人也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
(选自《读者》2013年第6期)
【小题1】为何作者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简要说说理由。
【小题2】结合最后两段文字,说说年青人该如何应对社会的变化。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年轻人是否有继承前人的必要?请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1-03 11:0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为“定时炸弹”
【美】盖洛德•肖
一架直升飞机低低地飞过劳雷尔兰水库那片阴沉难看的沟谷,然后在一大堆泥水和岩石块上盘旋,两天之前这里还是一座拥有1亿加仑储水量的水库。
宾夕法尼亚州水坝安全工程师约瑟夫•埃拉姆在检查过现场后沮丧地说:“19年来我一直试图告诉人们这些地方到处都有定时炸弹,他们总是不信。”
埃拉姆讲的“定时炸弹”,是指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狭长的山山谷中星罗棋布的几十座老化的水坝——其中一些显然难以抵挡暴风风雨经常性的侵袭。
星期三凌晨,还在黑暗中,一场12英寸降水量的暴雨致使这座大约400英尺宽的大坝倒塌了三分之一,洪水奔泻而出,造成至少55人死亡,损失2.5亿美元。
建于60年前、为约翰斯敦供水的劳雷尔兰水坝一下子成为灾难的制造者。像埃拉姆这样的工程师多年来都知道,全国5万座大型水坝中有一些有巨大隐患。但政治家和官员们对他们的警告和建议充耳不闻,装聋作哑,而只有这些人才能通过法令拨款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当星期五埃拉姆乘坐直升机巡视了劳雷尔兰水坝和几英里外另一座也在星期三倒塌的小一点的水坝之后,神情沮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拥有8000万加仑储水量的这个第二座水坝就在另一座高70英尺的水坝上游不远处,那座水坝曾于1889年倒塌,那次倒塌中有2200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坝倒塌事故。“每年我都要在那里停一停,”他提起1889年的那场灾难时说,“这会使人头脑清醒清醒……”
劳雷尔兰水坝下游的谷地如今又为美国水坝史提供了新的使人头脑清醒的纪念物。这里一度是坦纳斯维尔社区,中等收入的钢铁工人、木匠和卡车司机的宁静家园,也是德拉戈维奇、费利克斯、帕斯科里奇以及托马斯家族的居住地。
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
到处是断壁残垣,卡车和汽车被埋在土堆里,电线杆和其他碎片像牙签一样东倒西歪到处都是。一些人眼含泪水,一些人沉默不语,在寻找着亲人和朋友。
39岁的房屋维修工查尔斯•克雷默发现了渔业公司一个熟人的尸体埋在3棵连根拔起的树底下的泥土里。“大坝塌下来时,他的渔船被卷走,”克雷默说,“没有人知道他的妻子和孩子出了什么事。我知道至少有30人失踪。”
镇长约翰•贝尔茨拿着一张印有42名死者的名字的名单。他说,这些人都是在山谷中丧生的。他还说,本来有关部门应事先警告居民们大坝可能倒塌。
贝尔茨的邻居也同意他的话。他们对官方最初的说法很愤慨。官方说,大坝并未带来损失——只是因为雨量过大,在短期内引起洪水泛滥。
看管水坝的蒂摩西•伦茨告诉记者说,水库的水急涨,泄洪水道根本应付不了巨大的水流,水坝突然倒塌。洪水涌上了42英尺高的大坝,这座土质结构的大坝迅速崩溃。伦茨说:“我听见比雷还要响的轰隆隆的声音……我还以为是山的一侧塌下来了……”
埃拉姆认为水库泄洪能力不足可能是水库溢水和大坝倒塌的原因。他说,这个州其他的900座水坝中有许多都存在这类问题。
“这些水坝都是50.60或70年前建起来的,”埃拉姆说,“那时的技术与今天大不相同,但我们对这些旧水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时报》今天一早就报道过全国只有一半的州有水坝安全计划,国内36000座大型水坝从未被州或联邦的工程师视察过。
许多专家认为,虽然财力、人力有限,但宾夕法尼亚州的水坝安全计划仍是全国最好的10个计划之一。
埃拉姆说,他们办公室曾对劳雷尔兰水坝进行过考察,发现保养得很好,看起来很不错。
除了对两座倒塌的水坝进行视察外,埃拉姆还紧急察看了约翰斯敦附近10座“有问题水坝”。他是由一个工程检查团的专家斯图尔特•朗陪同的。“它们看起来比昨天情况要好得多——都很好,”埃拉姆谈起这10座水坝时说,“我可以放心了。感谢上帝,雨不下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劳雷尔兰水库现在的样子与两天前它蓄水的情况对比,详细地描述了水坝坍塌后的景景象,揭示新闻主体并引出下文对水坝坍塌造成的后果的描述。
B.“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这句话语调悲凉、情感压抑,十分客观、克制地写出因为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造成的惨状,让人触目惊心。
C.新闻在描述灾难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局者的愤怒之情,比如埃拉姆提到的政治家和官员对警告、建议的充耳不闻以及官方对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的最初说法等。
D.新闻引用房屋维修工克雷默、镇长贝尔茨的话的作用有:一方面体现作者采访的对象是不同的,他们的意见代表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也体现新闻的绝对真实性。
E.文章结尾详细介绍了灾难过后埃拉姆以及同事的做法,比如对劳雷尔兰水坝和约翰斯墩附近10座“有问题水坝”进行现场考察并发现这些水坝比昨天情况要好的现实。
【小题2】约翰斯敦诸水坝被称为“定时炸弹”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新闻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试从新闻体裁的角度探究其获奖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及链接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①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字,早期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只有汉字在象形文字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成熟的文字体系,是唯一“活着”的表意文字。汉字不是由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构成的图形,而是记录着宇的音、义和造字时的文化信息的符号。比如,“家”是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是国,上面是“^”(midn).像古代房屋的屋顶,“^”部文字多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的“采”意思是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②认识汉字,不仅要清楚地了解字的膏、形,还要知道它的涵叉厦其演变。比如,“臣”的甲骨文字形是e。古时下人臣服,低头跪于君主面前,k侧面看下人的眼睛是竖着的,这就是造“臣”字的依据。“臣”的意思是瞪大眼睛。从前的君主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事都做了,要派不同的人睁大眼睛去管理不同的事情,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一辅佐帝王的臣僚。把“臣”的涵义厦演变了解清楚了,才算真正认识了“臣”这个字。
③提倡认字,是因为汉字是“有道理”的,有文化内涵的,有些汉字甚至是文化活化石。仍以“家”字为例,远古时代的婚姻习俗是男子入赘士子家,男子到士子宰是“家”,女子到男子家是“嫁”。“末”字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母系制,我们的祖先曾经以这种方式生活过,这一文化现象,通过文字保存了下来。
④“认字”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比如,前进的“进”,繁体字是“追”,甲骨文字形是两,上面的“隹”是一只鸟,下面的“止”是脚趾。为什么一只鸟一个脚趾就是前进的“进”?因为垲太多数动物都能进能退,人也如此,只有鸟不能倒退,只能前进,因此鸟的运动最能表示“进”的意思。这个字能造出来,靠的是古人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归纳。
⑤汉字无论是字形的演变,还是其中的文化意蕴,都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就像阳光、水、空气一样重要。“认字”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继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取材于流沙河《发现和发扬汉字之蔓》)
链接材料:汉字的表意性有利于读者建立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也使汉字成为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字。因此,今天的中国人,仍能诵读2500年前的《诗经》。而英文是表音性文字系统,除了专术能读懂三四百年前的英文,其他人已经很难认读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不是由简单的笔画随意构成的图形,而是音形义结合的符号。
B.汉字的演变主要是字形和字义的演变,字义随字形的变化而变化。
C.古人造“进”字时以“隹”作为部首,证明古人具有进取精神。
D.古人的生存状态、思维习惯、思想情感等都可通过汉字表现出来。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判断下列关于“认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形义关系来理解汉字的涵义,是认字的重要方法。
B.一些汉字字义的演变过程,能让我们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
C.了解优秀文化传统,汲取民族智慧,是认字的重要内容。
D.汉字具有跨越时空的优越性,因此比英文容易认读。
【小题3】请根据文意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收束文段。(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之路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
爱玲,便是后者。
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
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4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
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
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
1942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
(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其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摘自《搜狗百科》)
②张爱玲的教育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虽然她日后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凭的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但她的家除了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外,还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是科举出身,她的父亲有旧式的文化教养,她母亲则是“知识女性”。
(摘自余斌《张爱玲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爱玲能够成为上海最璀璨的文学新星,并在文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既有她本身勤奋的因素,也有她父母对她的影响。
B.张爱玲在港大没有毕业,回到了上海,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
C.张爱玲投奔自己的姑姑,生活阔绰的姑姑却因为投资股票而破产,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
D.文章写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非常关心姐姐张爱玲,并引用了一些张子静的话语,这样写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
E.张爱玲的父亲对女儿的出走耿耿于怀,当儿子说出姐姐张爱玲的窘境后,张父因为疼钱而沉默,最终还是答应给张爱玲学费。
【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辍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析。
【小题4】为了生计辍学而走上写作道路,你从中对张爱玲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4分)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摘录)
(法国)雨果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过去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迫害、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的自命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
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
【小题1】在第一段划线句中,“过去”和“未来”分别象征什么?(2分)
【小题2】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5字)(4分)
【小题3】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分析简要回答。(6分)
【小题4】“一个新的纪元”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纪元。(不超过15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