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太湖纪游(节选)
成仿吾
①现在在我们面前展开着的是一片一望茫茫的旷野。我们远望浑浊的层云,我们近看澄清的流水,我们看远树,看近村,看阡陌上的行人来往。
②到处只是一样的树木,一样的人家与一样的田亩,上海到无锡的旅程毋宁说是单调已极。在这样的单调之中,多少可以给人一点新的刺激的,只是昆山、天平山与苏州的城廓。然而以这点新的刺激来破这极端的单调,未免太微弱了,我们终于在这种单调之中到了无锡。
③我们在寄畅园与淮军昭忠祠走了一转,看了所谓天下第二泉之后,便直取向梅园的路走去。这条路说是梅园的主人荣某所修的,路的两旁差不多尽是一样高的桑树。间有勤劳的农夫在田中一根一根的丁宁处理。我常在路的两边行,便有媚人的小枝时常把我的衣袖牵住。我幻想到采桑的时节应当是如何明媚的一片风景。美妙的年轻的姑娘,艳阳的天气,含烟吐翠的桑园,欲绝还飞的低唱。我想大抵要这样才是真的江南的情景。
④路旁有一个私立的小学,虽然狭小,却很清洁。水径从这里右转。一池碧玉般的静水首先牵住了我们的视线。接着便是左右两条雪白的小桥,与对岸的一个两层的洁白的亭子。稍远处便是一栋矮而明洁的红漆的小屋。我们加了速度,看看左面的池水,又左右看看路旁的梅花,高兴得什么似的前进。有时梅花的香气飞来,我们也不禁为它暂时停止。桥旁的柳树下有三五个小儿在喧叫。我们轻轻地走上桥来,似乎把他们吓了一跳。小屋共三间,还没有人住。我们从阶下回头望远,隐隐有连山在那边的天际横卧着。亭子建在屋前的假山上,中有长椅,可以坐看这自然清艳的小天地。屋右的林中时有萧萧的风声在响。我们大家倾耳而听,大地顿如沉入了静默的深渊,只闻风声在天空之中消涨,世界在静默之中推移,我们好像超然物外,独立着的样子。
⑤理智命令我们离开了此处,也不管我们是怎样依依不舍。回到大路上来时,我们还是偷偷地频频回首,我们口里不断地说要移来,虽然心里明明知道世事鲜如人意,明朝的事谁也不能断定在先。
⑥湖水好像在绕着几个远岛右旋:不多远的路,便转到我们的脚底。我们弃车直下水滨,恰巧有只小船在等着。
⑦我们曾从车上望见有几片孤帆在远处的水天之间倾欹,但是湖边的水却很平静。湖中的鼋头渚在招引我们,犹如神怪小说中的仙岛。当我们离开湖边的时候,我们觉得好像是能够离开了这现在的世界,向着一个新的可惊异的世界在走;我们被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希望萦绕着,舟子的橹声是异常轻快而果敢。
⑧转瞬之间,我们已经发现了自己完全在一个水的世界,我们刚才所离开的岸与岸上的湖神庙已经远隔着浮在那边,我们是在水天之间徙倚。我环顾湖山,日本濑户内海的风景无端又显出在我的前面。那是七八年前的事。在一个春假中,我与爱牟曾在这湖一般的内海畅游过一次。那明媚的风光,至今还不时来入我的清梦。只是鲜明的程度一年不如一年了。我竭力想捕住当年的情景,然而在我眼中显出的,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幻象。清风徐来,把我眼中的幻象也吹得像湖水一样激荡不宁。
⑨隐忧一来,我眼前的世界忽然杳无痕迹了。一片茫漠的“虚无”逼近我来,我如一只小鸟在昏暗之中升沉,又如一片孤帆在荒海之上漂泊。一种突发的震动把我惊醒时,多谢舟子们,他们把我由荒海之上救到鼋头渚了。
⑩我遥瞰着太湖,徐徐吞吐新鲜的呼吸,觉得神清气爽,好像可以振翼飞去。这时候夕阳已将下山,好像一个将溺的人红着脸独在云海之中奋斗。东边的连山映在夕阳中,显出了他们的色彩的变化之丰富。和我同行的一位画家,便从衣袋中抽出一个小簿子来临写。我们一齐抬头仰看太阳的车骑在云海之中动摇;金鞭指处,一片灿烂的金光射来,暂时辉耀不已。
11渚的高处有亭,亭的那边尚有一座花神庙。我们匆匆跑过一遍时,渚下的舟子已经在招我们归去。我们同夕阳一步步往下行来,我们下得船来时,夕阳也已经沉下去了。
12连山与我们之间,渐渐垂下了一重重的帘幕;山洼岛上忽然吐出了一片片的青烟。天空越发低下来了。
13我们在沉默之中登了岸,又入岸上的古项王庙看了一回;庙中的人已经在吃晚饭,我们便匆匆出来了。车夫好像已经等得不耐,见我们出来,便一个个活跃起来了。
14我们在昏冥之中,还从车上不住回头远望。我们自恨没有更多的时间,我们同太湖诚恳地约了再会。太湖哟,永远的太湖哟!我们虽是乍见便要分离,我们是永远不能忘你!
15过梅园时,门前已经没有人影,我们入园约略跑了一遍,人为的风景总觉引不起我们的兴趣来。一堆堆绰约的梅花空在晚风之中把她们的清香徐吐。
16一路犬吠声把我们送出门来,四围已经打成了一片无缝的黑暗。我在车上不禁又想起了葛雷《暮畔哀歌》中的“把全盘的世界剩给我与黄昏”。
一九二四年三月九日
(本文摘自《传世文典》,团结出版社出版。)
注:成仿吾(1897-1984),湖南新化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革命家、文学家。1910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郁达夫等发起成立创造社。曾在广州大学任教,还曾兼任黄浦军校教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等职。
【小题1】第③段和⑦段画线句中有意蕴,试简要分析之。(6分)
(1)我常在路的两边行,便有媚人的小枝时常把我的衣袖牵住。(3分)
(2)我们觉得好像是能够离开了这现在的世界,向着一个新的可惊异的世界在走。(3分)
【小题2】第⑧段写日本濑户内海的风景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⑥-12段,作者以白描手法写太湖景观,请分析文章这几段的行踪以及各写了景致的什么特点。(5分)
【小题4】我国山水名胜多有一些人文建筑平添游人雅兴。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各种人文建筑,并选择其中的两种,体会它们的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0: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田埂上最后的守望
刘汉斌
(1)小麦地和玉米地毗邻,翠绿的麦苗像锥尖一样林立,喷洒过仲丁灵除草剂的玉米地,地面泛着淡淡的绿色,玉米种子正躺温热的土层里抽芽生根。父亲喜欢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背向麦田,面朝玉米坐在田埂上,远远地看,父亲就像是被谁钉在田埂上的一根褪了色的木桩。
(2)父亲一直深爱着他的土地,混凝土无时无刻地向着他深爱的土地逼近,他所深爱着的土地在一片接着一片地减缩。此刻,父亲就坐在田埂上,低头不语。我在猜想,父亲一定是想把自己像榍一样深深地扎进这田埂上,表达它对无度扩张的混凝的抵抗,用他的身体捍卫他深爱着的土地。
(3)在土地上劳作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没有比深爱着土地更博大的胸襟,也没有比把土地当生命一样更伟大的举措,他只想一辈子就这样在自己深爱着的土地上劳作着,慢慢老去,然后永远地与大地结为一体。父亲总是无法接受没有土地可供劳作而闲散的活着的现实。我每天都看到父亲的上衣兜里揣着玉米种子,背抄着双手,躬身查看玉米的出苗情况,并时不时俯身下去,将断垄的土地用双手刨开,然后将玉米种子撒进土壤中,覆上土,用脚踩实了,他的心里才会踏实。
(4)父亲从山外面请了阴阳先生,沿着可供他耕种的土地走过一圈,然后阴阳先生就在玉米地里划下一个方块。父亲对我说,那一方土地以后就是他的坟地。父亲直言不讳,让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的,父亲已然年过花甲,身体每况日下,可是我不忍心在父亲的面前提及这未知的事情。父亲倒反过来安慰我,他说,农民的一生在土地上播种、收获,到最后都是把根留在土地上,然后把自己种进了土地里,这是所有农民的宿命,没有人能逃脱,既然逃不掉,不如趁有生之年为自己选下一块称心如意的土地。我欲言,却无语。
(5)一直为担心混凝土侵占耕地而无法释怀的父亲,面对生命最终的归宿,却是如此看得开,我真的没有想到。父亲的豁达,反倒让我内心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了解我的父亲吗?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孝敬父亲的,可是我却并不了解我的父亲,我不了解父亲为什么会常常坐在田埂上低头不语,我更不了解父亲会亲手为自己选下坟地的想法。
(6)年过花甲的父亲,想法开始趋于简单,往往是我,误解着父亲的真实用意而将我对父亲的孝敬之心表达的过于繁杂,在土地上劳作了大半辈子的父亲,他最后的心愿就是与它深爱着的土地永远的结为一体。父亲所担心的是,无度扩张的混凝土一旦侵占了他所中意的那片土地,在他的有生之年,庄稼的种子就没有了可供扎根的土壤,而在他的生命无法再提供可氧化的血肉的时候,他就无法与自己中意的那片土地融为一体。
(7)我时常看到父亲坐在田埂上的时候那双忧郁的眼睛,这是他可坦然面对生死,却无法确定自己可否能如愿以偿的复杂心境。
(8)我是在不断地解读父亲那双忧郁的眼睛的岁月里真正成长起来的,而今,父亲的身体依然硬朗,我不知道这是否与背着父亲而对他的祈祷有关,我只知道,在我虔诚的祈祷中,我在不断地加深着对父亲的了解,并真正为父亲内心的需求尽心尽力。一切生命都充满着矛盾,总想延缓生命的衰老,总是渴望成熟。我的所有祈祷本身也是矛盾的,然而,为了父亲,我宁愿相信,我的祈祷会延缓父亲的衰老,更会让我在祈祷中变得成熟起来,这并不矛盾。
(9)父亲一直以为他是田埂上最后的守望者,我不愿意,如果可能,我尽力争取是自己,我知道,如果我的孩子现已省事,他也不愿意,如果可能,他也会尽力争取。
(10)世间,因此而美好。
(《散文选刊》2012年第3期上半月)
【小题1】文章第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3段画线句子描写了父亲补种玉米的情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为什么会常常坐在田埂上低头不语”的含意?
【小题4】探究文本“守望者”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八千岁

汪曾祺

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賭,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件事轰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莱,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大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侉子只好苦笑。

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八千岁说:“你作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

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做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八舅大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啊?!”——“你没事过来瞧瞧。”

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

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做保”“僧道无缘”的字条刮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账桌上一拍,大声说:“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B.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他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凸显此人的无耻霸道,行为不堪。
C.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小题2】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简要分析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12分)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样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 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一株草,还有这充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节)
【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
A.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
B.第④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第⑦段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小题2】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3】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驼 背
谢志强
赵主任上任的头一天,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单位工作人员,除两位副职之外,皆弓着脊背。起初,他认为是对他的到来表示和善、友好,他一一握手之后说:大家不必客气,从今天开始,我们都要一起共事,我的性格大家逐渐会了解。
可是,大家仍旧弓着脊背,呈典型的“C”状。赵主任很快从两位副职的口中得知,这是前几任主任留下的传统,由此,导致了单位这种恭敬、谦虚、谨慎的风气。赵主任似乎自嘲地摇头笑笑。
于是,赵主任发起一项“挺直腰杆”的活动。并且,他将这项活动提高到单位形象的高度。果然,办公室全体人员雷厉风行,生硬地挺起了胸膛,使赵主任想起了电影中的异国军人“海依”的姿势。他感慨万千,说了许多话,渐渐地,他看到大家脸颊沁出汗水。他体谅地说:“放松放松,我也清楚,非一朝一夕所能改正,关键要坚持。”
随着话音,大家的背部又恢复了弓形,甚至响起轻松的叹息。之后,他走过各办公室,所到之处,本来驼着的背,皆如接受命令那样艰难地挺胸昂头。他稍稍地观察,发现他不在场,大家的背又驼起来。甚至,个别人员,碰见他,习惯性地准备哈腰,却又立即改为挺胸——他意识中仿佛听见了强作挺胸的动作而引起脊椎咯嘎作响。他想,总不能我一个人监督这项活动的实施吧?
他叫来办公室钱主任,要求钱主任拟个考核办法,将“挺直腰杆”活动,与单位奖金挂钩。考核办法一出台,大家着了慌似的挺起胸膛,不过,苦了那几位年龄稍大的同志,他们开始寻门路,欲“跳槽”,而别的单位一听是他们,纷纷打了回票,拒绝接纳。
考核办法具体由钱主任实施,而钱主任的背弓得尤其明显。赵主任不会管得那么具体了,否则,岂不是有失身份。他每月过目钱主任汇总的统计表。统计表分日统计,其中有“挺直率”“挺直次数”“抽查情况”之类栏目。赵主任看了月度“挺直腰杆”活动统计表,感慨道:“初见成效啦!”
这天,开了会回来,他突发兴致,到各个办公室巡视。他的脸慢慢阴沉下来。他没有批评,因为,他看见大家惊慌尴尬的表情。
“你提供的数据是不是掺了水分?”赵主任严肃地说。
钱主任立即弓起腰,红了脸:“赵主任,我也十分为难。”
“为难?你看看你!”
钱主任猛地一挺胸,随即,豆大的汗珠扑刷刷地滴落,面色刷白。
赵主任赶紧上前扶起,说:“你哪里不舒服?”
“赵主任,我刚才用力过头,伤了脊梁骨,”他惭愧地站立起来,“赵主任,大家都养成了习惯了,一下子要照你那样做,都不习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赵主任朝走廊喊:“快派车,送医院。”
(摘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人物,能够点面结合,既写单位人员普遍“驼背”的群象,又特别突出钱主任个人形象。
B.小说先从语言、行动等多个描写角度写钱主任,为了强化个性突出主题,作者甚至采用了荒诞、夸张手法。
C.赵主任既是作者安排的叙述点,也是小说的人物,这样给读者真实的感觉,让读者相信结尾钱主任“伤了脊梁骨”真有其事。
D.小说中的赵主任,也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因为他一到单位尽是折腾“驼背”这样无关大局的事,弄得人人自危,甚至有人要“跳槽”。
E.小说选取普通的生活现象“驼背”入文,讽刺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习惯,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形象健美。
【小题2】结合小说具体描写,简要分析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6分)
  
  
【小题3】简要分析钱主任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试联系小说具体内容,探究“驼背”难改的原因。(8分)
  
  

同类题5

①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有关“和”字,《说文解字》口部书作“咊”,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关;龠部有“龢”字,解为“调也”,本是乐器的象征,皿部有“盉”字,解为“调味也”,原指调味器。“咊”、“龢”、“盉”三字,同音同源,字形虽异,却都以“禾”字为旁。“禾”乃是“和”的观念的基本喻象,这透露出农耕文明的历史特点。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②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③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此”,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之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彼(孔子)以乡愿为贼而讥之。夫一乡皆称愿人,此犹没身里巷,不求仕官者也。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孔子讥乡愿而不讥国愿,其湛心利禄又可知也。”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④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节选《光明日报》的《中国文化“和”的精神》)
【小题1】下列对“和”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从形而下至形而上的的演变过程。
B.“和”包括了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规定。
C.“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可以说,它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体现了“和”的精神诉求和思想观念。
【小题2】第③段中,关于古人对“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时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是为了说明和同之间有别。
B.在孔子看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C.章太炎认为,“乡愿”、“国愿”不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而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的汉字渊源自有,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现,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B.“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认识,现代人认为只要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并合理运用,中国的发展一定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