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八千岁

汪曾祺

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賭,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件事轰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莱,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大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侉子只好苦笑。

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八千岁说:“你作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

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做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八舅大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啊?!”——“你没事过来瞧瞧。”

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

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做保”“僧道无缘”的字条刮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账桌上一拍,大声说:“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B.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他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凸显此人的无耻霸道,行为不堪。
C.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小题2】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简要分析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2 12:17: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风看云喝茶
三石
“人生最为淡雅的事,莫过于三五知己一起听风,看云,喝茶。”亚东是在陪我喝酒后说的这句话,当时他正端坐在办公桌前那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茶香缭绕。
我知道这句话不是亚东的原创,依稀记得应是出自洪如辉的散文《茶的画境》。我不好点破,但亚东显然没有侵犯洪如辉知识产权的意思,随即便对我说:“这是洪如辉书中所写,可如今对于我而言,却成了如此难以实现的心愿。”
我没有接腔,只是赶紧往亚东的杯里续上热气腾腾的水。
当然,我还是抽空去找了洪如辉,让他将请亚东喝酒改成喝茶。
我跟亚东是大学同学,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而洪如辉却是我多年的文友,虽然入仕多年,文章依然锦绣,只是仕途颇为不顺,一个文化局副局长当了十来年。此次局长空缺,洪如辉虽是文化人,却也是免不了俗,脱不掉凡心。恰巧亚东空降到县里担任要职,如此三角关系,我自然是责无旁贷。
喝茶的地点不用挑选,便是离城三五里地的采芝斋,洪如辉姐姐家的茶庄。
我对亚东说:“山野之外,满山茶的翠绿环抱之下,一间草棚,一张茶几,几张酸枝木的椅子,有风,有云,还有茶,只是不知道我和如辉兄算不算得上知己好友?”
亚东虽然没有正面回应我的话,但此刻他的心境肯定是极为轻松的,清瘦的脸上不时露出些许微笑,四下打量着说:“到底是老同学,一句平常话,便如此记在心上,让我如何不诚惶诚恐。”
三人围坐,洪如辉便秀起了他的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手法纯熟而老道,亚东不由得啧啧称赞。
都说品茶如品人生,这句话洪如辉自然是写过的,只不过是不是他的原创还得另当别论。三个可以说是事业多少有成的男人坐在一起,除了听风看云喝茶外,还得聊天。聊天过程中少不了感慨人生,除了人生,还有文学,就是没有提起洪如辉想担任文化局局长的事。
如此情景,以文化人自诩的我及洪如辉,自是觉得难以启齿。
不过,我多少清楚,有些事情也不见得就要说得那么明白的,以亚东在官场多年的经历,不应该参不透此次茶香之外的含意。
几壶清茶过后,已是晚饭时间。几样农家小菜,一只茶汤清炖的土鸡,没有酒,亚东却吃得斯文扫地。
其实我一直没有跟亚东明说洪如辉的事,但在这之后的不久,我便街道洪如辉的电话,告诉我他已经被提拔担任了文化局局长,并让我过去一趟,一并去谢谢亚东的帮忙。
原本准备约亚东再去采芝斋喝茶的,可亚东却让我们去他办公室,我跟洪如辉便赶了过去。
洪如辉自然对亚东的关照表示感谢,亚东微笑着摆摆手说:“不用谢我,我了解过,早就该给你挑重担了。只是——”说到这,亚东停顿了下来,眼睛盯着洪如辉,“我记得你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茶,注入无华的水,人的一生就可以在一杯茶里修行。有这句吗?”
洪如辉点点头。
亚东默默将边上的橱柜打开,拎出两盒茶叶来,轻轻摆在桌面上,接着说:“茶,是好茶,但如果没有干净的水,你说,这样的茶,能够让人修行一生吗?”
洪如辉的脸霎时便红透了。
而我,同样尴尬得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掩饰地端起面前的清茶,一连喝了几口。
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亚东端坐在一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写出亚东在同学面前舒适、惬意、闲适的神态。
B.第五段交代“我”与亚东、洪如辉之间的关系,为“我”在帮助洪如辉一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埋下了伏笔。
C.亚东两次引用洪如辉文章中的话,一次表达自己的愿望,一次批评洪如辉,后面一次引用表现出亚东对洪如辉的了解
D.小说结尾的那一句,照应了上文亚东批评洪如辉的话,含蓄隽永;也照应了开头与题目,使小说结构严谨。
【小题2】小说中的洪如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听风看云喝茶”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连 枷

李 锐

天很冷,心也很冷。炉子早灭了,屋里一股浓浓的膻腥气。学校原在村庙里,后来庙塌了,村里没钱盖新房子,就把羊圈用的通房隔出两间来做教室。青石涧小学成了羊圈小学。

尽管已看见可怜的结局,王光荣还是拍拍手,笑着说:“同学们,下午劳动课还打豆子,都有谁把连枷带来了?”

没有应声

“都有谁把连枷带来了?”

还是没人应声。

他把眼睛转到刘开放身上。刘开放低下头,搓着两只乌黑的手,说:“王老师,我爸叫我甭来学校劳动,我爸说,功课都考不及格,再来就拧断我胳膊……”

王光荣很寒心。他心想:我真是名誉扫地呀。可他脸上却放出爽朗的笑容:“哈哈,行呀!那就算了吧。我还说给同学们上最后一课,那就不用啦。反正联校校长来考过试了,反正咱们一到四年级没一个及格的,反正咱们青石涧羊圈小学过了今天就正式解散了,我这个民办教师就下岗啦,最后一课不上就不上吧!我往后再想种黑豆,回家种去啦。同学们,放学吧!”

说着,他一阵一阵心酸,就使劲拍手,使劲碱,“行啦行啦,放学吧!放学吧!”

一至四年级一共十五个学生,大学纷纷背上书包站起来。然后,纷纷仰起脸规规矩矩喊“老——师——再——见!”

王光荣说了两声再见,忽然觉得眼泪要下来了,赶紧转身擦黑板,其实上面一个字也没有。

等他转身时,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一个人。

他问:“馍妮儿,你为啥还不走?没见同学们都放学了?”

馍妮儿从座位底下抽出一把连枷来,说:“老师,我带连枷了,我想和你打豆子,上最后一课。”

他眼泪一下子哗哗地流出来。

看见老师哭,馍妮儿也哭,说:“老师,你别哭,他们都走了,他们都没良心!我不走,我跟你打豆子……”

王光荣很不好意思地抹干眼泪,说:“馍妮儿,不是同学们没良心,是老师没良心,尽叫你们打豆子,没教好你们,一个及格的也没有……”

这么说着,他眼泪又下来了。

师生二人在教室里哭了一阵,鼻子里都是呛人的膻腥味儿。馍妮儿固执地拿起连枷,说:“老师,打豆子吧。”

于是,二人来到羊圈前空场上。馍妮儿把场上新鲜的羊粪蛋扫干净,王光荣从教室后面把晒干的黑豆秧抱出摊在平地上。然后,两人就挥起连枷。劈劈啪啪的敲打,紧闭的豆荚爆裂开来,豆子像黑珠子一样蹦来蹦去。

他边打边问:“馍妮儿,你知道老师为啥种黑豆吗?”

馍妮儿挥着连枷不抬头:“知道。城里人现在要吃绿色食品,黑豆营养高,能卖高价,卖了高价老师就能多挣钱。”

他木然地笑笑。这个问题他给学生讲过无数次了。乱流河乡联合学校每月只给自己八十块工资,另外六十块村里补。村里穷,常年拖欠那应补的六十块。乡政府给了政策:工资不够,老师可以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一番斟酌之后,他决定开荒种黑豆。事实证明,这决定是英明的,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准确预判了价格前景。第一年,他的黑豆就卖了好价钱。第二年他决定增加投资,扩大种植规模。扩大之后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给学生和自己增加了劳动课时,二是学生成绩普遍下降,乃至联校统考他的学生没一个及格。最终导致学校被解散,自己被解雇。

翻来覆去敲打一阵之后,他们把打过的豆秧抖一抖抱到一边,再把落地上的豆子和豆荚扫成一堆,把豆荚和豆梗簸干净。很快装满半袋子,看着收获的果实,他来了兴致,替学生抹抹额上的汗珠,说:“馍妮儿,我教你背首古诗吧,课本上没有的。”

“啥古诗?”

“写连枷的。”

“老师,干活儿的家具也能写诗?”

“能写。馍妮儿,你听,‘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声歌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老师,这都说的是啥呀?”

“新做成的场院镜一样平,家家都趁下霜的晴天打稻子,一边劳动一边又笑又唱,天边响起打雷声,大家就用连枷赶紧打,直到天亮。可惜,题目我忘了,作者好像是宋朝一个姓范的人……”说到这儿,他愧疚地笑起来,“咳,馍妮儿,老师到底是个半吊子,到底是个民办教师,啥都记不住。”

馍妮儿笑笑,说:“老师,他胡说。”

“谁胡说?”

“就是你说的这个姓范的。”

“咋胡说啦?”

她又笑笑,“老师,我跟我爸打过一宿连枷,胳膊都肿了,把人累死!我就没唱歌儿!”

王光荣笑着收起连枷,说;“馍妮儿,咱们今天就下课吧,我可不想把你的胳膊累肿喽!”

老师笑,学生也笑,刚才的不愉快忘得干干净净。

吕梁山干冷的暮色又透彻,又凝重,清晰地勾勒出西山高耸的山顶。

(有删改)

(注)连枷;一种农具,用来拍打谷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要叙写天气、人物心情、教室环境,突出青石涧小学的破落,渲染了黯淡、阴郁的氛围,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B.小说反复使用“反正”“使劲”等词语,写出王光荣面临学校解散和自己被解雇的际遇时心寒、不舍、无奈、痛苦等复杂微妙的感情。
C.馍妮儿对老师教背的古诗直言不讳的质疑,显示了现实的苦涩与诗人笔下的美丽的巨大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结尾一段写吕梁山的暮色、山顶,暗示主人公在陷入艰难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暖色。
【小题2】小说中的王光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改用“最后一课”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头发(有删节)

这个夏天热得有些早了。 

在我还没怎么喘过气来时,公司就宣布破产了。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苦撑了半多,终于还是支持不下去了,老板已经看不到了,追债的人天天在公司门口堵他。 

财务面无表情地走向我们,喊了我的名字,然后递给我一叠薄薄的纸币。我知道,这是老板破产后力所能及拿的最后一点钱了。我数也没数,把钱揉成一团,就离开了那里。 

迎接我的,将会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旅程。街上有点热,我的头发上都是汗水,我都不想去擦。我回到了我的出租屋,我是这个城市的外来人,没有根基,如同一团浮萍一样,肆意地漂流。我猛地擦了把汗。离房租到期还有一个星期了。身上的钱是远远不够交租金的。 

我拿出了一大叠最新的报纸,我翻找着上面的招聘启示,我很仔细地看着报纸的每一个字眼,甚至于中缝位置那小小的地方我也不放过。可看下来,似乎并没有适合我的工作。这次金融危机对这个城市的影响比我想像中的大得多。往日一整版一整版的应聘启示,而今只剩零零星星一小块一小块了。我有些热,我的头发确实长了点,把我的头遮得严严实实。早在一个多月前就该去理发了,可我没钱。公司早在3个月前就不发工资了,每月只给了点最基本的生活费。 

电风扇开着,吹出来也是阵阵的热风,让我更觉得热。我出了门。坐以待毙不是我的性格。我跑了很多路,希望能在大街上找到适合我的工作。可跑了一条又一条的马路,除了在火辣辣地太阳下跑出满头满脸的汗,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连着跑了三天。我花掉了身上那叠薄薄的钱的一半,那点钱根本不够我在这个城市的生活。回到出租屋时,我有些绝望了。我不知道,我的下一步该干什么。 

夏日的夜依然异常燥热,一丝风也没有。我从出租屋往楼下看时,就远远看到那一间杂货店,店门口人头攒动着。我知道那店,店主的经营很有一套,生意一直很不错。 

一个念头忽然跳了出来。于是我下了楼,径直跑了过去。店主是个50多岁的老头子。这家店一直要开到很晚,晚到街上已经没有了行人。我在杂货店转了一圈。第二天,我又转了一圈。连着转了两天,那家店在什么位置放什么东西,我早已了然于胸。我的心里慢慢有底了。 

那个晚上,我看好了时间下去。我已经整理好我所有的包袱。我随时都可以离开这个城市。我下楼时,老头正准备着打烊,见我来了,居然笑着告诉我,正想找你呢。你可就来了。我愣了。手甚至有些颤抖。他知道我会来?那……我忙看向门外,没警察啊。我的手不自觉地按到腰间那冰凉的物体上。 

老头却自顾自地说,其实啊,我这几天看你都闲着没事,整天在这里那里地瞎转悠。你看啊,我老了,这里生意又不错,一个人还真忙不过来。所以,我想请你来这里干活,你看……

我彻底蒙了,找我干活?我一吃惊,腰间那刺眼的光亮在一声刺耳的咣当声中轻轻滑落在地。老头却没看见般,只是问我,你看,我一个月给你二千,每天工作10小时。每星期给你一天加班,明天就开始上班,你看行吗?

那,我问,那你能先预支给我500块钱吗?

可以啊。老头说话间就打开了那熟悉的钱柜,点了500块钱就递给我。 

我想不到老头这么爽快,看着那钱,我竟不知道该不该去接了。 

老头突然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人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了自由丢了命啊。老头的话有些意味深长。 

我猛然一惊,半天没回过神。老头看了看墙上挂的钟,说小伙子,赶紧拿着吧。拿完,帮我一起拉外面的闸门。我老了,有时候真是拉不动了。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帮老头一起拉下了那重重的闸门。 

我回了出租屋。 

就在刚才,我向老头请了半天的假。 

明天一早,我要去理一个发。

【小题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的画线语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题文)五、《红楼梦》导读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走了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问:“下雪了么?”地下老婆们说:“下了这半日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黛玉便笑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宝玉道:“我何曾说要去?不过拿来预备着。”
……
薛姨妈便命人灌了上等酒来。李嬷嬷便出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央道:“好妈妈,我只喝一盅。”李妈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喝一坛呢!不是那日我眼错不见,不知那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喜欢,给了你一口酒喝,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 薛姨妈笑道:“老货!只管放心喝你的去罢!我也不许他喝多了。就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妈听如此说,只得且和众人吃酒去。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小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 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理他。
……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了。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个心甜意洽之时,又兼姐妹们说说笑笑,那里肯不吃?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杯就不吃了。”李嬷嬷道: “你可仔细,今儿老爷在家,提防着问你的书!”
宝玉听了此话,便心中大不悦,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忙说道:“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只说姨妈这里留住你。这妈妈,他又该拿我们来醒脾了!” 一面悄悄的推宝玉, 叫他赌赌气;一面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妈也素知黛玉的为人,说道:“林姐儿,你别助着他了!你要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想来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吃,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 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的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也不是。”薛姨妈一面笑着,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到这里,没好的给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 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有我呢!……”因命:“再烫些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选自《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有删节)
【小题1】(小题1)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小题2】(小题2)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但三人劝宝玉的用意也是不同的,她们的用意各是什么呢?
(1)薛姨妈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宝钗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嬷嬷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题3)写出下面判词中对应的人物
(1)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小说《断魂枪》节选,完成各题,

断魂枪(节选)

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抹了一鼻子茶叶末色的鼻烟,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把场子打大一些。放下鞭,没向四围作揖,叉着腰念了两句:“脚踢天下好又,拳打五路英雄!”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玩艺儿会几套,西北路上走过镖,会过绿林中的朋友。现在闲着没事,拉个场子陪诸位玩玩。有爱练的尽管下来,王三胜以武会友,有赏脸的,我陪着。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诸位,有愿下来的没有?”他看着,准知道没人敢下来。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

王三胜,大个子,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看着四围。大家不出声。他脱了小褂,紧了紧深月白色的“腰里硬”,把肚子杀进去。给手心一口唾沫,抄起大刀来:

“诸位,王三胜先练趟瞧瞧。不白练,练完了,带着的扔几个;没钱,给喊个好,助助威。这儿没生意口。好,上眼!”

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紧绷,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的说,可是大家全听见了。

“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儿答了话。

“啊?”王三胜好似没听明白。

“我说:——————!”老头儿的语气很不得人心。

放下大刀,王三胜随着大家的头往西北看。谁也没看重这个老人: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王三胜可是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王三胜不怕:他看得出别人有功夫没有,可更相信自己的本事,他是沙子龙手下的大将。

“下来玩玩,大叔!”王三胜说得很得体。

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外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地往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病。蹭到场中,把大衫扔在地上,一点没理会四围怎样笑他。

“神枪沙子龙的徒弟,你说?好,让你使枪吧;我呢?”老头子非常地干脆,很像就想动手。

人们全回来了,邻场耍狗熊的无论怎么敲锣也不中用了。

“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

老头儿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

王三胜努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

老头儿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王三胜忽然觉得不舒服,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为躲那对眼睛,王三胜耍了个枪花。老头儿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儿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场外叫了好。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一个花子,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老头儿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下把掩裆,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拍,枪又落在地上。

【小题1】结合《断魂枪》全文,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三胜在土地庙展示武功前的一番话,表面上说自己不是卖艺的。其实还是希望看客们能多给钱。
B.“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一句语意双关,意在表明如果有人发出挑战,王三胜的钢鞭绝不留情。
C.老头儿准备下场与王胜比武时,走路资势像是想患过瘫痪病,引得众人哄笑,此举意在麻痹对手。
D.老头儿与王三胜比武,一方面有借徒弟试探沙子龙武功之意,另一方面有打败徒弟激出师傅之意。
【小题2】结合文意,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粗词句的含意。
(1)王三胜以武会友,有赏脸的,我陪着。
(2)“我说,——————!”老头子的语气很不得人心。
【小题3】这段小说节选中,王三胜与孙老者的武功各有什么特点?请一个词语概括。
【小题4】对比《断魂枪》与《林冲棒打洪教头》两篇小说对双方比武的描写有相似之处,请提炼其相似之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材料链接

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人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撤了棒,扑地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