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①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有关“和”字,《说文解字》口部书作“咊”,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关;龠部有“龢”字,解为“调也”,本是乐器的象征,皿部有“盉”字,解为“调味也”,原指调味器。“咊”、“龢”、“盉”三字,同音同源,字形虽异,却都以“禾”字为旁。“禾”乃是“和”的观念的基本喻象,这透露出农耕文明的历史特点。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②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③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此”,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之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彼(孔子)以乡愿为贼而讥之。夫一乡皆称愿人,此犹没身里巷,不求仕官者也。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孔子讥乡愿而不讥国愿,其湛心利禄又可知也。”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④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节选《光明日报》的《中国文化“和”的精神》)
【小题1】下列对“和”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从形而下至形而上的的演变过程。
B.“和”包括了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规定。
C.“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可以说,它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体现了“和”的精神诉求和思想观念。
【小题2】第③段中,关于古人对“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时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是为了说明和同之间有别。
B.在孔子看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C.章太炎认为,“乡愿”、“国愿”不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而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的汉字渊源自有,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现,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B.“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认识,现代人认为只要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并合理运用,中国的发展一定很美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4-18 05:3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永远的绝唱
一千三百年后,大唐遗韵犹存,那就是唐诗。回顾历史,唐诗像一道虹,跨越时空,璀璨依旧。一个中国人,对大唐盛世可以无知,但对唐诗无法陌生。自从牙牙学语,就可能手不离了看图识穿读本,那里边多半是朗朗上口的唐诗绝句。每从幼儿园墙外走过,常能听到唐诗朗诵:“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芋拔清波。”声音稚嫩而甜美。语文课本里,最无争议的,是唐诗。中国人可以不识字,可以不读书,可以不写诗,但不等于就不会顺口来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诗像一个幽灵,依附于方块汉字,寄生于言文本,寻常人等不留神,就有唐诗入眼、出口、悦耳。如果说中国人身上诗性尚存,那百分之百是唐诗。
诗,遏着唐了,真诗之幸甚也。国土一统,四海归心。诗圣杜甫歌颂当朝,热情洋溢:“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衣食无忧,闲来做什么?一边饮酒,一边吟诗,这就是唐人生活。政治宽松,社会开明,诗歌就像蝴蝶翩跹起舞,人才也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了。唐开科举,以诗取士,遂令学予一举成名。唐太宗带头写诗,君臣唱和就像家常便饭。上行下效,诗蔚然成风,仿佛是人,都会吟诗一首。唐太宗还特设“弘文馆”“文学馆”,眼看着天下文人竞相来投,便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那时的文人也好,英雄也好,都是写诗的行家里手。诗以抒怀,养浩然之气;诗以言志,解胸中块垒。思想不禁锢,灵魂得自由。人人解诗,人人能诗,人人都有了诗的情结和诗家情怀。祭祀大典,宴友小聚,吟诗作赋,几成惯例。诗歌模糊了贫富贵贱,又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诗甚至成了名片,拿一首诗就可以晋谒王公大人,不必担心吃闭门羹。唐僖宗时,宰相郑畋的女儿因为喜爱罗隐的诗,害相思病了。郑畋不但不嫌贫爱富,反而给女儿安排了一次窥视相面的机会,结果是相门千金嫌罗隐丑,此后连罗隐的诗都厌恶了。郎才女貌未成佳话,唐时风气却扑面而来。杜甫作《饮中八仙歌》,“八仙”中有王爷、宰相,也有布衣、和尚;有诗仙、草圣,也有名士、狂士。他们既是豪饮者,又是善歌者,都有诗篇佳作留世。李白本布衣,仅以诗名,便出入朝廷,“天子呼来不上船”,历朝历代除了大唐,再无第二例。唐开元年间,诗人祖咏赶赴首都长安应试。按照规定,他应该作一首五言排律,要求六韵十二句,他却一笔挥就两韵四句诗一首:“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罢走人。过后有人问故,他朗然答:“意尽矣!”或谓之轻狂,或谓之潇洒,要非生在唐朝,考生安敢如此放肆?唐诗多讽喻,皇帝老子都被娱乐、被开涮,《长,恨歌》就是一例。唐代揭露阴暗面的诗比比皆是,罕见有诗人吃不了兜着走的。唐诗人只要“郁郁不得志”,便要吟愤世嫉俗诗,结果是顶多不让做官,不会真有人兴师问罪。世人能背《长恨歌》,却鲜有人知杨贵妃也能作诗,<全唐诗》里就收有她的一首《赠张云容》,写得鲜活生动:“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美人如诗,诗如美人,读之,春心不荡漾,魂魄也悠悠。今人张口大唐,闭口大唐,不读唐诗,如何能理解大唐?
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历史上,与诗歌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有唐朝。开元盛世,出了诗仙、诗圣。天宝往后,国走下坡路,诗也走下坡路了。唐中叶诗人白居易虽然与李、杜比肩,却毕竟不能同年而语,国运使然,不得不然也。如果说中国是诗国,那么只有唐代才配享此誉。然而,唐诗已成绝唱。李白、杜甫、白居易,古风、格律、叙事诗,都“绝”了。最“绝”的是“绝句”,五言、七言四句,常常令人拍案叫绝!“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不愧为诗圣,一首绝句,两副绝对,四幅让人拍案叫绝的图画。如果把诗比作山,唐诗就是山之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把诗比作树,唐诗就是参天大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如果把诗比作花,唐诗就是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代虽然富可比唐,但雄风不在,于诗之上先少了胸襟开阔的底气和霸气。元朝短命,汉民压抑,哪里还挺得起唐人的那种腰杆?哪里还有心情吟风弄月?明清以降,八股文取士,人的诗性非但不能培育,反而备受压抑摧残。文字狱无孔不入,诗是罹祸之首,谁还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呢?
咦!大唐去矣,唐诗也就当然成了永远的绝唱了。
【小题1】下列对“绝配”与“绝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政治宽松,社会开明,诗人以诗抒怀、借诗言志,解胸中块垒,给了唐诗充分生存发展的空间,诗歌创作达到最高的造诣。
B.唐朝以诗取士,唐太宗带头写诗,诗人地位提升,写作范围扩大,诗歌创作也就蔚然成风。
C.盛唐以降,雄风不再,唐诗就少了胸襟开阔的底气和霸气,诗歌创作已经很难达到盛唐时期的高度。
D.元朝短命,明清八股取士,人的诗性备受压抑摧残,使得后来的诗歌再也无法取得唐朝那样的成就。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唐诗太熟悉了,他们有些人可能不了解盛唐、不会写诗,但都能顺口来一首唐诗。
B.唐朝的诗歌模糊了贫富贵贱,又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诗甚至成了交际的名片。
C.诗可以抒怀、可以言志,加上人人解诗,人人能诗,人人都有了诗的情结和诗家情怀,唐朝写诗几乎是全民运动。
D.盛唐以降,雄风不在,百姓压抑,诗性备受摧残,诗成为罹祸之首,唐诗就成了永远的绝唱。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带头写诗,使诗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无形之中鼓励了文人从事诗歌的创作,促进唐诗的兴盛。
B.唐代有许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诗歌,但是诗人不会因诗歌而罢官,因此唐朝诗人只要内心不得志,愤世嫉俗,就写诗歌诉苦言志,却不会害怕有人兴师问罪。
C.国力的强盛、思想的解放、灵魂的自由、写作范围的扩大,使唐诗步入了一个空前鼎盛的黄金时代。
D.诗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写诗成为求取功名的途径,写诗蔚然成风,使唐代诗歌的成就空前突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从其诗歌创作的实践看,他也常能将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引入诗歌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人们习惯将他创作的这类诗称为“禅味诗”。
王维禅味诗一方面表现为“空寂”“无我”,另一方面表现为“敛势的空间体验”。
说其“空寂”“无我”,必须要了解一下王维奉佛的背景。其母崔氏、其弟王缙均曾师事大照禅师普寂,这就使得王维自幼便多少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另外,王维生活的时代,士人习佛风气兴盛,王维成为“习佛士”中一员不足为怪。加上王维早中进士,仕途顺利,很早就摆脱了一般人急功近利的政治、名誉追求,可以将精力转向比较抽象的精神和宗教问题,并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中,且进入其文学创作,为其“诗”“思”提供了不少的启示抑或“灵感”,从而也使得其诗作有了抹之难去的禅味。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林”,表现出了他对禅宗的理解。用诗中那渐行渐远的渔歌,烘托出自己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难以言说的独特感受。
王维禅味诗“敛势的空间体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他通过悟禅而将自己本可无限外化、无限扩大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这是他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如《归嵩山作》:“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一“归”一“闭”,即是空间意识上的两重内敛——它将人的精神情感与生命力量由外在的无限大、无穷远而消解在了人的一种心理之中,从而使人的生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顿、止泊。
王维禅味诗的这一特点,可从中国的人文精神上去探求原因。中国的人文精神可分为两种:一为刚性的,主要表现为一种向外的拓展与用力;另一种则是柔性的,主要表现为向人的内心深入,以求得一种让人能够调整心理精神失衡的东西。王维创作的禅味诗,体现出了柔性的人文精神特点。在其亦官亦隐的日子里,在让他深为不满却又深感无奈与无力的现实面前,他只得将其精神与注意力朝内转。凭借其奉了大半生佛的直觉与经验,在其内在的精神境界里,为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创造、建构出了一种存在意义,即在诗的王国与信仰的殿堂里安顿生命、净化灵魂。同时,王维之所以那样做,也是一位有文化良知与文化人格、有着高度正义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在竭力追求争保护其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在显现,是其感性与理性相互撞击、相互渗透并最终是理性居了上风的结果。
(节选自刘建琼《论王维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王维禅味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因王维在诗歌创作时引入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而得名。
B.它是王维为丰富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等而创作的诗歌。
C.它的“空寂”“无我”特点在《酬张少府》诗中得到体现。
D.它“敛势的空间体验”特点主要表现为将自己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
【小题2】“王维禅味诗”的形成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家人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王维成为一名“习佛士”,这就使得他的诗作有了抹之难去的禅味。
B.王维早中进士,仕途顺利,有精力研究抽象的精神和宗教问题,从而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启示或灵感。
C.王维对当时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只能借助奉佛的直觉与经验,写诗来寄托信仰,抒发不满情绪。
D.王维有文化良知与人格,有高度正义感与使命感,禅味诗是他追求和保护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在显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之名,主要是因为他的诗作常能体现“禅味”,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
B.王维将精神与注意力朝内转的做法,是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了他柔性的人文精神特点。
C.“君问穷通理,渔歌人浦林”借渐行渐远的渔歌,表现出王维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的感受。
D.“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中“归”“闭”二字,体现出诗人用外在情感的无穷大来消解自己心理的失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诸子论“富”
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管仲曾任齐国宰相,曾提出许多治国主张,这种“治国必先富民”的见解,也许是他为宰相亲身经历的感受或经验之总结。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荀子·富国》)。这是说,要使国家富足的根本方法,在于节省国家行政费用,而使人民富裕起来。国家要把节省的费用,用来改善民生。西汉政论家贾谊则说:“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新书·大政上》)。这是说,统治者要把人民富裕安乐作为治国的功绩,把使人民贫困痛苦作为为政的罪过。贾谊提出过许多治国主张,这里所说的是为政治国的标准。为政治国,千头万绪,功过难评,但能否先使人民富裕安乐,这是检验为政者功过最重要的标准。管仲、荀子、贾谊提出的“富民”思想主张,都强调了治国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民富”与“国富”是不能分开的统一体。不能“民富”而“国穷”,也不能“民贫”而“国富”;既要“民富”,又要“国富”。在这方面,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有精辟的见解。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都说:“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淮南子·主术训》)。这是说,国家没有几年的积蓄,是说不上富国裕民的。但是,治理国家,却不能出现国富民穷的局面。正如荀子所说:“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这是说,田野荒芜而官仓粮足,百姓贫困而官仓财盈,这真正才是国家快垮了。简言之,如果国富民穷,那么国家政权就要被人民推翻。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也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篇》)。即是说,老百姓富足,国君谁能不富足?老百姓不富足,国君谁能富足?这里所说的“君”,虽是指国君而不是国家,但孔子同样是强调了富民的重要性。只有民富,君才能富;同样的道理,只有民富,才能国富。
至于如何使民富而国也富呢?战国时期思想家慎子说:“善为国者,移谋身之心而谋国,移富国之术而富民”(《慎子·逸文》)。这是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把谋私利之心放到为国家谋利上,把使国家富足的方法用在使百姓富足上。这样就可以做到“国富”和“民富”。荀子、孔子、慎子等对于“民富”与“国富”的关系,都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
治理国家,要使人民先富起来,这样还不够,还要使国家也富起来,只有民富国富,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同样,也只有社会和谐、安定,才能民富国富。管仲说:“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管子·治国》)。这是说,安定的国家常常富足,而动乱的国家必定贫穷。管仲不愧为著名的政治家,他强调富民的同时,也强调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社会安定、和谐呢?
春秋时期思想家晏子说:“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这是说,为政者,治理国家的时候,要调节(权衡)富有者和不富者,要平均贫富。以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要拉大贫富差距,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中也说:“公则天下平(太平)。”《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又说:“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这里所说的“务本”,于今天来说,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是“务本”。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才能民富国富。
(选自2011年1月19日《广州日报》,沈沧源)
【小题1】下列对“诸子论‘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引经据典,引用了管仲、荀子等诸子的言论,论证了发家治富的理想和方法。
B.本文先由诸子论“富”的各种言论谈起,然后又论述了如何才能让社会安定、和谐。
C.管仲、荀子、贾谊这些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来“论富”,但都强调了治国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D.荀子在治国上有独到的见解,他以为要使国家富足,就要节省国家的行政费用,使人民富裕起来。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民富”与“国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民富”与“国富”的关系上,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有精辟的见解,对后人很有启发。
B.“民富”与“国富”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不能“民富”而“国穷”,也不能“民贫”而“国富”。
C.淮南王刘安强调了“国富”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没有几年的积蓄,是说不上富国裕民的。
D.用孔子“只有民富,君才能富”的观点推而广之,可得到“只有民富,才能国富”的哲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治理国家,只要使人民先富起来,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B.同时做到“国富”和“民富”并不是难事,我们只要按照思想家慎子说的去做就可以了。
C.管仲以为安定的国家常常富足,而动乱的国家必定贫穷,强调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性。
D.社会要安定、和谐,不仅要“权有无,均贫富”,还要“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文学理论创新是中国当下文艺学建设中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话题。在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中,不少学者都谈到了中西汇通的问题。而我们进行创新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哪里?我们的创新应该立足于中国还是立足于西方?是立足于中国的当下现实还是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我们进行文学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中国或人类的问题还是为了确立中国文化身份?
②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或许会有不同的回答。中国文学理论的创新应该立足于中国当下的现实,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的问题。身份的确立是学术创新的连带后果,但它并非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如果中国文学理论家能原创性地提出问题,能原创性地思考或解决问题,中国文学理论家的身份会自然确立,用不着我们对它过分焦虑。因此要想进行文学理论创新,我们首先应该多一点问题意识。其实不只是文学理论创新如此,任何学术创新的不竭之源都在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现实中有了新问题,就需要有人来解决,如果谁的研究最先或比较早地关注甚至解决了新问题,谁的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原创性。因此能不能进行学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否及时发现甚至预见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③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包含几个层次:一是生活世界的现实;二是文学活动的现实;三是文学理论自身的现实。前一者属于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层次,后两者则属于“话语”的层次。但无论是属于“事物”的层次还是属于“话语”的层次,都是文学理论研究据以展开的基础和前提,也都是文学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现实”。在这三个层次的“现实”中,生活世界是最基础的现实。如果一位文学理论研究者能率先关注这一层面的现实问题,并力图做出解答,做出的学问不仅可能使他成为一位具有开创性的文学理论家,而且还可能使他成为一位原创性的哲学家、思想家。但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研究“话语”层面的现实,而不是生活世界层面上的现实。
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不是因为生活现实中不存在问题,而是因为生活现实中的问题过于芜杂,过于沉重。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这些问题,文学理论研究者至少应该思考我们的研究能否为促进它的解决或改善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如果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者具有这样的现实关怀,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有许多理论和批评问题或许应该由中国学者而不是西方学者率先提出。
⑤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的变革导致文学实践活动的变化。这些变化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向我们已有的文学理论发出了挑战。如果中国文学理论家对这种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他就不得不变革、创新现有的文学理论。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来看,中国文学理论家的确也在随着这些变化不断地调整、变革原有文论,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成果。但总的来看,我们的创新和问题的召唤还很不相称。
(节选自赵奎英《文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
【小题1】下列关丁“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艺理论创新是当下文艺学的关注热点,而中西汇通则是部分学者的共识,但对立足点的探讨则关注不够。
B.中同文艺理论创新的首要州题并不是身份的确立,它只是学术创新的连带后果,身份确立问题无需我们过分焦虑。
C.中国文艺理论创新和文艺理论家的问题意识及对现实关注等方面关系紧密,大多数人在研究现实层面上存在锗误。
D.中国文艺理论创新要求文艺理论研究者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变革创新现有的文艺理论,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段从当下文艺学建设的大背景写起,连用五个问句追问中国文艺创新的立足点问题,内容上涵盖了下文的重点论述。
B.②紧承上段内容,对创新立足点深入展开分析,进而指出学术创新的不竭之源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的关系十分紧密。
C.③段着重对“现实”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并指出当下的不足之处,④段与前一段形成因果关系,进一步进行分析阐释。
D.⑤段首先总述新时期文艺实践活动的变化,在前文对“立足点”阐释的基础上,全面肯定中国文艺理论创新取得的成绩。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应该是中国当下的现实,其直接原因是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的问题。
B.拥有问题意识就能进行文艺理论创新,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问题意识也涉及、影响学术创新的问题。
C.生活世界的现实是最基础的现实,属于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层次,它是“话语”层次的基础和前提。
D.中国文艺理论创新受主客砚条什的影响,我国学者应该在这方面有积极的表现,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思吗?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①本性为“无明”②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世界,还有什么人生呢?又像那耶稣教说:人类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后仍旧变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从上帝的,灵魂升天;不信上帝的,便魂归地狱,永无超生的希望。第二是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什么道德。又像那德国人尼采也是主张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的天才,成为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被叫作寻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什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说法。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死后物质分散,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联续的记忆和知觉。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呢?我想佛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不是真实存在吗?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无明”呢?既然有了“无明”,众生的 “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无明”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才是。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上帝能造人类,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了。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决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自然是快活得很。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不如野蛮社会;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科学家说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这几句话倒难以驳他。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摘自陈独秀《人生的真义》,有删改)
注 ①真如: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②无明:“烦恼”之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小题1】
A.我们应该思考人生的真义,不能糊糊涂涂地虚度一生。
B.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生真义的看法各不相同。
C.所有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回答人生真义。
D.人生要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后人以至延续无穷。
【小题2】
A.佛教家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虚幻的,人的生灭只是“真如”本性为“无明”所迷产生的幻象。
B.孔、孟认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真义,人要为自己而生,更应为他人而生。
C.尼采主张人不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尊重自我意志,发挥个人的才能,努力使自己成为“超人”。
D.科学家将人类视作一种物质,生死只是物质形态变化,苦乐善恶都由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
【小题3】
A.宗教家认为世界是个幻象,人生生灭无常。应顺从上帝。作者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这话太迂阔。
B.相比较孔孟、老庄、墨子、杨朱、尼采,作者对老庄、杨朱和尼采的否定明显超过对孔孟与墨子。
C.科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物质,没有灵魂,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世,因而也不存在人生真义。
D.作者分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