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8分)
棋 道
匡莠废
棋村的前身晁村立于何年,为何人所立,其村人自何时始嗜棋,又自何时易的村名,如今既不见有只字记载,也不闻有片言口传,所以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完全可以确信,那便是棋村人自嗜棋始,就立有诸多不成文的规矩。如每年届时举行棋赛,夺魁者奉为棋王,且为村长。
是年届赛,夺魁者竟是一十三岁少年。十三岁少年为棋王犹可,做村长则显得过嫩。于是村中的长者们就聚会,议定复赛。而复赛结果,夺魁者还是少年。长者们就又议,曰:“事可再,不可三,两次复赛不能,自古立的规矩更不能改,就定少年为村长。但因少年年少,须有人辅佐,就公推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樊二叔为少年佐政。樊二叔几经推诿,终因众愿难违,就应了。
樊二叔就为少年佐政,但他名为佐政,实则大权独览。不过,这不能怪罪他,因为他不是那种专权之人,而是少年无心政事,一心只在棋上。
少年既痴迷于棋,气也盛。村中虽无敌手,但少年偶尔也有棋失一招之时。每逢此时,少年必定死缠住对手不放,宁肯饭不吃,觉不睡,也要与之厮杀。直杀得昏天黑地,杀得对手一败涂地,片甲不余,方肯罢休。
少年杀败村中对手,杀败慕名而来者,就打点行囊,远走他乡,遍寻天下象棋高手。少年即龚根宝。三年后,根宝归来,个子长高了,人老成了,棋艺自不必说,脾性变了,气也不再盛了。具体说,就是无论跟谁下棋,既不输棋,也不赢棋,一码和棋。甚至跟刚学棋步的孩子下棋,也是个和。一码的和,和,和……
村人一头雾水。
其时,村中出一个败类。此人袁姓,名霸,行二,村人叫他袁二。袁二人如其名,刁蛮霸气,棋路子也野,当时是村中棋坛霸主(根宝除外)。根宝回来,下一码的和棋,袁二为探根宝虚实,同根宝下棋时,有意以过头语言激根宝,根宝却不愠不恼,心平气和下棋。袁二看激不了根宝,竟然当众说根宝是臭棋篓子。这话是棋村的大忌。自古以来,棋村人弈棋时谁说了这话,对手必定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众人也群起而攻之。而根宝听了,像没有听见一般,依然下着和棋。事后,有人问根宝,那天袁二说你那话,你咋不跟他急?
根宝说:“棋戏,棋戏。棋者,戏也。”
问者如坠五里雾中。
届赛再来,袁二威风四起,一路杀败所有敌手。根宝上台,跟袁二对垒。三局三和。这在棋村也是史无前例。
长者们就又聚会,议定根宝当村长。袁二不服,跟长者们力争。根宝说:“别争,我还去遍游天下,领悟棋道。”
袁二当上村长。袁二上结权贵,下勾地痞,吃喝贪占,抢男霸女。村人恨之切齿,却也无奈。
又逢届赛,根宝回村。袁二得知消息,趁黑夜潜入根宝家,送雪花银一包。
开赛,袁二雄风再抖,所向披靡。最后,根宝上台。根宝先把雪花银一包丢给袁二。袁二见了,心头一紧,遂与根宝开局。
袁二脸色开始平静,继而绯红,转而涨红,最后紫红。
人们看时,执黑子的袁二,只剩一将;根宝却有一帅一兵,兵已坐袁二大堂。
二局,袁二稍有复原的脸色,由绯红而涨红,由涨红而紫红,最后黑红。
人们看时,袁二只剩一将;根宝却有半城兵马。
三局,袁二的脸色,从涨红到紫红,从紫红到黑红,最后惨白。
人们看时,袁二只剩一将;根宝还有满城兵马。
看袁二,只见他手执银包,口流涎水,头已栽在棋盘上。
(选自2006年第10期《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从根宝下棋的三个阶段,我们分别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或生活态度?请分点概括。(6分)
【小题2】小说安排“袁二看激不了根宝,竟然当众说根宝是臭棋篓子”这个情节有何作用?试作分析。(6分)
【小题3】有人说,袁二走上绝路,根宝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加以说明。(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浅阅读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而深度阅读则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是对文本蕴含的思想、知识、智慧、情感及其艺术韵致乃至语言品位进行体悟和摄取的审美进程,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之间的深入沟通,是激发想象和创造活力的情感活动。
“深度阅读”,它和浅俗化阅读相对,不仅阅读对象不同,而且使用的终端也不尽相同。阅读本如听歌、看画一样,怎样做是个人的自由。但在拥抱数字媒体,浅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阅读渐趋弥漫的当下,“深度阅读”关系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深度阅读的提倡,阅读习惯的培育和阅读体验的重建,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还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民族前途和国家未来。正如作家贾平凹所说:“现在,人们为了生计,整天忙忙碌碌,读书成了一种奢侈。如果人人都不爱读书,国家的发展就没后劲了。”
深度阅读通常意味着对书籍、期刊等纸媒的阅读,所包含的内容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菁华——宇宙的奥秘、历史的反复、世界各地文化差异的比较、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乃至小说诗歌等表现人性的文字……。有深度的、优质的文章,虽然读起来吃力,却使大脑处于一种安静的、思维高度集中的活跃状态,不仅可以丰富头脑、增强智慧,还能安宁地和自己相处,与灵魂对话,进行终身学习,为个人的精神成长和人生境界提升提供充分的养料。
我国古代有“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读书不向自家身心做功夫,虽读尽天下书无益也”之说,就是在说,浅俗化的阅读不能滋养身心、经世致用,往往会造成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教养的状况,同时窒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焕发。“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刻苦读书的优良传统,也警策人们努力抵御各种诱惑,用顽强的意志养成静心阅读的习惯。“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读书无源委,有如断港流,濡润涔蹄间,不能溉田畴”,是在告诫人们,断章取义、掐头去尾的读书,就像把河水截断,用牛蹄窟里装的水灌溉庄稼,怎么能滋润心田呢?
在严肃作家和学者眼中,数字化阅读危害极大。很多读者也渐渐认识到八卦、段子、社会新闻无法填补精神空洞,不能够提升自我,反而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慢慢地趋向于读一些有系统知识、有深度的文章和书籍,比较经典的著作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在今年举办的上海书展上,我们也看到了深度阅读的复苏迹象。由元史专家蔡美彪撰写的《中华史纲》,是一本比较偏学术的著作,不想发行量却达到5万册。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报纸纷纷转型创办网络版和手机版,而书籍的数字化趋势,也有助于在电子终端上拓展深度、冷静和理性的阅读。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头脑且精神高扬的国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浅薄和低级趣味的民众。因此,推进全民阅读,倡导深度阅读的好风气,是当前我们社会建设、国家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选自2013年09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浅阅读与深阅读有很大不同,浅阅读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深度阅读则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
B.深度阅读关系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培养阅读习惯,重建阅读体验,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还影响到
社会、民族和国家未来。
C.深度阅读是指对书籍、期刊等纸媒的阅读,是对人类文明的菁华进行体悟和摄取的过程,它可以为个人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精神养料。
D.在浅阅读弥漫、深阅读有所缺失的背景下,提倡深度阅读,认识其重要性,读起来,深下去,这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深阅读和浅阅读是相对而言的,这二者使用的终端不同,浅阅读是指数字媒体的网络化阅读,深阅读则是指报刊书本的纸媒化阅读。
B.在大脑处于一种安静的、思维高度集中的活跃状态下,阅读那些经典的、有深度的、优质的文章,既可增强智慧,又可与灵魂对话。
C.作者告诫人们,要努力抵御各种诱惑,养成静心阅读的良好习惯,务求于心而务去贪多,要读全本求源委而戒读节抄之书。
D.许多读者现已认识到那些流行一时的八卦、段子是不能提升自我的,慢慢地趋向于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和书籍,这是非常可喜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当你在看书时,感觉自己在走过一段精神之旅,感觉书本在完善自己一个残缺的灵魂时,才称之为阅读。”这里所说的阅读就是一种深度阅读。
B.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说,现在的学生“关于文化的、修养的、哲学思考的阅读明显少了,你从学生的谈吐中就可以感受到”,这正说明了提倡深阅读的迫切性。
C.深度阅读《鸿门宴》、《祝福》和《雷雨》,正确解读项羽、祥林嫂和周朴园这类有个性缺陷的人物形象,我们才能深刻认识人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D.各地火车、公交、快餐店等地方,对着手机“埋头苦读”的人比比皆是,碎片化阅读几乎达到饱和状态,这种有害无利的阅读,白白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人伦纲常是儒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儒学在三教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佛教在中国遭到最大的攻击就是它的“不忠不孝”,损害了纲常名教。为此,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提倡孝亲忠君,并且用以出家济世为“大孝”的理论来回应儒家的抨击。尽管如此,儒家仍然一直抓住佛教的“出世”思想和行为不放,对其进行批判。
程颐曾说,释氏之学无须同圣人之学进行比较,只从“迹”上就可以判其荒谬:佛氏逃父出家,便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对此,朱熹也表示赞同。但朱熹比其更进一层。朱熹指出,佛教的最高本体是“空”,是一切皆空,儒家的最高本体是“理”,是“万理咸备”;比较起来,佛教的本体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空无”之体,儒家则是体用兼备。在朱熹看来,儒家的“天理”中包含着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方面的内容,佛教不是没有见到“理”,而是见到了离开人伦日用的空理,所以是“空虚寂灭”。
佛教方面并不这样认为,唐代的圭峰宗密就认为儒家的“仁义之义”只是一孔之见,佛教见到的是“义理之义”,而非“仁义之义”。从佛教的立场看,“有义”或“无义”是看一个人在做事时候的心态:若是以觉悟之心去做,就是有义之事;若是以狂乱之心去做,就是无义之事。“仁义”只代表儒家对“义”的看法,但不是最终的“义理”,更不能把“仁义”说成是“天理”。对此,朱熹的意见是,宗密视“仁义”为世俗的“恩爱”,是情而不是义,因此,佛教是不讲“义理”的。但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则说: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它们本身都不是“性”,儒家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人”,是“为学”不“为道”,是有缺陷的。
严格地说,朱熹的理事关系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程颢说:“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论今与后,己与人。”朱熹强调的是程颢的理事无二、道不离日用,亦即程颐所说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与佛教的“空虚寂灭”并非同一层次的问题。朱熹批评佛教的“空”是“见地”出了问题,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所以他又说:“释氏合下见得一个道理空虚不实,故要得超脱,尽去物累,方是无漏为佛地位”。但是,佛教见空,是为超越物累,解脱成佛。从这个意义说,它的空是“心”空而“事”不空,是以心为体,以事为用,而非儒家的理事不二。儒家“以理为本”,释家“以心为本”,佛教讲的“心空”是为了“去累”,而儒家讲的“理实”是为了“纲常”。因此,朱熹的“理”是存在论的理,不是形而上的理。
(选自《哲学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进行了一些变革,如提倡孝亲忠君,并以出家济世为“大孝”,以此来应对中国纲常名教的攻击与批判。
B.文中的“儒学”即儒教,为中国三教之一,在三教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核心价值在于人伦纲常的道德要求与行为准则。
C.儒学代表人物程颐对佛氏逃父出家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行为是荒谬的,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的行为。
D.朱熹认为,儒家讲究“天理”,如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佛教却没有见到“理”,而是一切皆空,“空虚寂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的圭峰宗密认为佛教讲的是“义理之义”,而儒家讲的“仁义”只代表其对“义”的看法,而并非最终的“义理”。
B.文章作者认为,朱熹对佛教的“空”的批评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作者完全赞同朱熹对佛教“空虚寂灭”的判断。
C.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认为,儒家的“五常”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人”。
D.朱熹认为,宗密把“仁义”看作世俗的“恩爱”,把“仁义”视为情而非义,因此佛教是不讲究“义理”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由于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地教派,在传入中国后必然会遭到儒家、道家等各种纲常名教的抵制与批评。
B.儒家的“义”是“仁义之义”,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要求,佛教的“义”之有无是看做事时的心态。
C.朱熹强调理事无二,意即伦理纲常的原则与日常的为人处事是不可分割的,他批评佛教之“空”是理事相背离。
D.朱熹之所谓“理”即“天理”,它强调与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即程颢说的道不离日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否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有大智慧。从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人要谦虚,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是反是,“不知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至于是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中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得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想到拿破仑仓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上迷药的事实。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

(小题1)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自知”,就是先知人,然后知己,是建立在“知人”基础上的“知己”。
B.所谓“自知”,就是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要知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哪个占主要地位。
C.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了解,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了解,而主
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及不能承受某些赞誉的清醒的认知。
D.所谓“自知”,就是崇尚“知不知”,拥弃“不知知”,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把名利让给别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得出的‘人责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出自《老子》一书,说明人真正认识自己很不容易,人应该用这句话来对照和检查自己。
C.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否做到“自知之明”应该是每个人经常面对并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
D.作者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是人们根据老子的说法而总结出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可以用这句名言来对照和检查自己。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通透明澈。在“知人”和“自知”方面,本文作者更强调的是“自知”。
B.作者认为,在名利前面,是需要“自知”的时候,此时,如果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既“自爱不自贵”,又“自知不自见”,那就是具有大智慧。
C.作者指出,世上“知不知”的人太少,而“不知知”的人太多,知人而不自知的人更多;只知人而不自知,如果遇到挫折或伤害,就不能客观地理性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D.文章说拿破仑是知人的,但用老子的标准来衡量他,拿破仑并不自知;我们认为拿破仑是伟人,但用老子的观点来评价他,拿破仑并不是伟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被诗打败的人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是那种身披黑斗篷的学生诗人,同当时所有的诗人一样消瘦和缺乏营养。我刚刚出版了诗集《晚霞》,体重比一根黑羽毛还轻。
我同我的朋友们一起走进一家简陋的下等酒馆。那是探戈舞风靡和流氓横行的时代。跳舞突然停止,探戈舞曲就像酒杯砸在墙上似的突然中断。两个臭名昭著的流氓在舞池当中龇牙咧嘴地互相辱骂。当一个上前打对方时,对方就退却,桌子后边的一群音乐迷也随着向后躲闪。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
我没有多加考虑就走上前去,不顾自己又瘦又弱,责骂他们:“不要脸的坏蛋,狼心狗肺的家伙,下贱的渣滓,别吵大家了!大家是来跳舞的,可不是来看你们演闹剧的!”他们吃惊地对看一眼,好像不能相信他们听到的话。身材较矮的那个曾是拳击手,他朝我走来,想揍死我。若不是极准的一拳猛地把这个猩猩般的汉子打倒在地,他准能达到目的。是他的对手终于决定给他一拳。
当这个战败的斗士被人像搬麻袋似的抬出去时,当坐在桌旁的人向我们递来酒瓶时,当舞女们向我们投来热情的笑声时,那个打出致命一拳的大汉理所当然地想分享这次胜利的欢乐。但是,我严词责骂道:
“滚出去!你跟他是一路货!”
我的得意不久就结束了。我们穿过狭窄的过道之后,看见一个虎背熊腰的家伙堵住出口——那个被我呵斥的胜利者,他堵住我们的去路,等着进行报复。
“老子正等着你哪。”他对我说。
他轻轻一推,把我推往一扇门,这时我的朋友们都慌里慌张地跑了。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不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沉重的大理石桌面、铁椅子,我都举不起来。没有花瓶,连一根别人忘记带走的不值钱的手杖都没有。
“咱们谈谈。”那人说。
我明白,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我还想到,他大概像面对一只小鹿的美洲豹,在吞下我之前要打量我一番。我知道,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惧感。我回手也推他一下,但是动不了他一丝一毫。他简直是一堵石墙。
他忽然向后扬起头,他那双凶恶的眼睛换了一种神色。
“您是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吗?”他问。
“是的。”
他低下头,继续说道:“我太不幸了!我现在就在自己衷心钦佩的诗人面前,而当面骂我坏蛋的竟是他!”
他两手抱着头,悲痛地说:“我是个坏蛋,跟我打架的那个人是可卡因贩子。我们是世上最卑贱的人。可是,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样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我的未婚妻所给予的爱。巴勃罗,您看看她,您看看她的相片。我一定要告诉她,您亲手拿过这张相片。这事儿准会使她高兴。”
他把那张笑吟吟的少女的相片递给我。
“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
他没头没脑地朗诵起来:“一个像我一样悲伤的孩子,跪着从你眼睛深处看着我们……”这时候,门给撞开了。那是我的朋友们带着武装的援军回来了。我看见一张张惊讶的脸挤在门口。
我缓缓地走出门去。那人独自留下,连姿态都没变,继续朗诵道:“为了将要在她血管里燃烧的生命,我这双手不得不杀人。”
他被诗打败了。
【注】巴勃罗·聂鲁达( 1904-1973),智利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岁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晚霞》,20岁发表了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奠定了他在智利乃至世界诗坛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样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说明了爱情的力量要远胜于诗歌。
B.本文在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张弛有度,酒馆中的局面出现紧张——缓和——再次紧张——最后缓和的变化,引人人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不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惧感”,从中不难发现“我”的懦弱无助。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如“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生动地描绘出这两个蛮汉的荒唐可笑。
E. 本文是作者的一篇回忆性作品,却以浓烈的感情和丰富的形象,表现了诗歌对野蛮的胜利,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
【小题2】文章第1自然段看似与故事情节无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说说“被诗打败的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为什么拳击手竟会“被诗打败了”?试从人物与主旨两方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