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被诗打败的人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是那种身披黑斗篷的学生诗人,同当时所有的诗人一样消瘦和缺乏营养。我刚刚出版了诗集《晚霞》,体重比一根黑羽毛还轻。
我同我的朋友们一起走进一家简陋的下等酒馆。那是探戈舞风靡和流氓横行的时代。跳舞突然停止,探戈舞曲就像酒杯砸在墙上似的突然中断。两个臭名昭著的流氓在舞池当中龇牙咧嘴地互相辱骂。当一个上前打对方时,对方就退却,桌子后边的一群音乐迷也随着向后躲闪。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
我没有多加考虑就走上前去,不顾自己又瘦又弱,责骂他们:“不要脸的坏蛋,狼心狗肺的家伙,下贱的渣滓,别吵大家了!大家是来跳舞的,可不是来看你们演闹剧的!”他们吃惊地对看一眼,好像不能相信他们听到的话。身材较矮的那个曾是拳击手,他朝我走来,想揍死我。若不是极准的一拳猛地把这个猩猩般的汉子打倒在地,他准能达到目的。是他的对手终于决定给他一拳。
当这个战败的斗士被人像搬麻袋似的抬出去时,当坐在桌旁的人向我们递来酒瓶时,当舞女们向我们投来热情的笑声时,那个打出致命一拳的大汉理所当然地想分享这次胜利的欢乐。但是,我严词责骂道:
“滚出去!你跟他是一路货!”
我的得意不久就结束了。我们穿过狭窄的过道之后,看见一个虎背熊腰的家伙堵住出口——那个被我呵斥的胜利者,他堵住我们的去路,等着进行报复。
“老子正等着你哪。”他对我说。
他轻轻一推,把我推往一扇门,这时我的朋友们都慌里慌张地跑了。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不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沉重的大理石桌面、铁椅子,我都举不起来。没有花瓶,连一根别人忘记带走的不值钱的手杖都没有。
“咱们谈谈。”那人说。
我明白,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我还想到,他大概像面对一只小鹿的美洲豹,在吞下我之前要打量我一番。我知道,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惧感。我回手也推他一下,但是动不了他一丝一毫。他简直是一堵石墙。
他忽然向后扬起头,他那双凶恶的眼睛换了一种神色。
“您是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吗?”他问。
“是的。”
他低下头,继续说道:“我太不幸了!我现在就在自己衷心钦佩的诗人面前,而当面骂我坏蛋的竟是他!”
他两手抱着头,悲痛地说:“我是个坏蛋,跟我打架的那个人是可卡因贩子。我们是世上最卑贱的人。可是,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样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我的未婚妻所给予的爱。巴勃罗,您看看她,您看看她的相片。我一定要告诉她,您亲手拿过这张相片。这事儿准会使她高兴。”
他把那张笑吟吟的少女的相片递给我。
“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
他没头没脑地朗诵起来:“一个像我一样悲伤的孩子,跪着从你眼睛深处看着我们……”这时候,门给撞开了。那是我的朋友们带着武装的援军回来了。我看见一张张惊讶的脸挤在门口。
我缓缓地走出门去。那人独自留下,连姿态都没变,继续朗诵道:“为了将要在她血管里燃烧的生命,我这双手不得不杀人。”
他被诗打败了。
【注】巴勃罗·聂鲁达( 1904-1973),智利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岁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晚霞》,20岁发表了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奠定了他在智利乃至世界诗坛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样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说明了爱情的力量要远胜于诗歌。
B.本文在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张弛有度,酒馆中的局面出现紧张——缓和——再次紧张——最后缓和的变化,引人人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不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惧感”,从中不难发现“我”的懦弱无助。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如“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生动地描绘出这两个蛮汉的荒唐可笑。
E. 本文是作者的一篇回忆性作品,却以浓烈的感情和丰富的形象,表现了诗歌对野蛮的胜利,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
【小题2】文章第1自然段看似与故事情节无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说说“被诗打败的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为什么拳击手竟会“被诗打败了”?试从人物与主旨两方面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7 07:5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鄱阳书房记
陈世旭
①鄱阳湖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青春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是属于它的。在鄱阳湖口的一个小沙洲上,我曾经生活了将近十年。我在这里播种希望,流了汗,还有血。生活,用巨大的,甚至是可怖的风暴和洪水,同时也用暖人的阳光和鼓动帆的风,粗暴而又温柔、无情而又宽厚地铸造了我的生命之舟。
②清晨,风在水上滑行,湖边的泊船轻轻地摇动,偶尔撞出亲昵的响声。一只水鸟在桅杆顶上打了个趔趄,翅膀散开来,拍了几下,终于站稳。然后就神气活现地站在那里,不时勾下头,啄一啄羽毛。
③大白天,天和水在很远的地方连接起来。天上一丝云也没有。水被天照出一片白亮,刺得眼睛生痛。不时有冒着浓烟的拖船拽着的驳船,和缀满了补丁的绛红色或土黄色的帆从那白亮上划过。
④到了夜晚,雾气一团一团在黑暗深处浮起,湖上的航标灯飘忽不定、时隐时现。然后,远处越来越清晰地现出一些起伏不定的轮廓,那是对岸的山峦。渐渐地,山峦上的光亮越来越广大,似乎有个人高挑着一盏雪亮的灯,正从容不迫地在山的那一面攀上来。那盏灯终于一点一点地从山脊露出,漫无边际地照亮了幽蓝的夜空。这是月亮。所有的星星都隐没了,而在默然里涌流的湖粼粼地闪起光来。湖边的蓼草静静地摆动,偶尔响起鱼跃的声音。几只水鸟被惊起,拍着翅膀从草尖上掠过,又消失在另一片草丛中间。
⑤然后,我与鄱阳湖一起,经历了伟大的历史巨变。上世纪八十年代,给予了中国社会获得重生的机遇。也让我走上了写作之路。
⑥鄱阳湖因鄱阳县得名。作为江西第一大县,建县两千多年间,曾经水运兴旺,商贾如流,樯帆林立。至近代,随着立体交通的逐渐普及,一度失去原有的繁荣。而如今,生态正成为鄱阳县的最大优势:湖泊数量和面积位列全国前茅,是中国湖泊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湖生态堪称全球之冠,是世界最大的白鹤和天鹅栖息地,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在生态文明时代,鄱阳依托其所辖之千湖,以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目标,正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地日益发展成长。
⑦美国作家梭罗在著名的《瓦尔登湖》中把湖称作“大地的眼睛”。千湖之县的鄱阳,有着一千只更澄澈、更明亮的“大地的眼睛”158平方公里的内珠湖。水质居然达到直接饮用标准。冬季是天鹅和白鹤的天堂。夏季是白鹭和灰鹭的王国。
⑧很多年前的同乡诗人陶渊明曾经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痛切诘问,而我今天想说,故乡纯净如斯,美好如斯,胡不归!
⑨我归来了,内青村热诚的乡亲容纳了我的“鄱阳书房”。像鄱阳湖上的无数岛屿一样,这是一个乡土社会的史书库,漂浮在蓝天一样明亮和广阔的湖面,正是我常常莫名地向往的岛屿,拥有着美丽、成熟、淳朴以及大自然超常宠爱的岛屿。它远不止是地理意义上的梦境,还同时是文学意义上的梦境,它就存在于现实中,还将存在于无数人的想象中。一百年前,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已预感到人类必将重返故里,重返童贞。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还乡就是返回人诗意地栖居的处所。人的内心,永远存在着一个“故乡情结”。那是一种温暖的情感的凝聚,是无尽的梦幻和永久的魅惑。整个人生就是一次精神之旅,每一步都在寻找最终的故乡,所有朝圣者的疲惫,都会被故乡的烟火镀亮。
⑩如果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生活体验。使得瓦尔登湖的光芒穿透了生命的意义,鄱阳湖同样会是一个精神生命的原点。
○11鄱阳湖是云、水、阳光孕育的诗篇,而我愿是鱼,是鸟,是水柳,是爬满岛屿的霸根草。我将为水的灵魂所吸引,依靠着帆在风云间行走,从路途到心灵,从喧闹到安静,张开双臂,去拥抱自然,去与乡亲交谈,去聆听最质朴也最灵动的语言,去享受最真实的美。是的,我们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
(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②~④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概述。(4分)
【小题2】在人生之旅中,人们为什么要去“寻找最终的故乡”?请结合语境加以概述。(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鄱阳书房”的内含。(4分)
【小题4】请从表达方面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梦(节选)

余秋雨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这里的热闹;再苦寂的,也要分享这里的一角秀色。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唤着繁密的脚印。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于湖滨安息,世代张扬着治国平天下的教义。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深奥的理义可以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游览方式,与感官玩乐溶成一体。这是真正的达观和“无执”,同时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极大的认真和着极大的不认真,最后都皈依于消耗性的感观天地。中国的原始宗教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上升为完整严密的人为宗教,而后来的人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于自然界,与自然宗教遥相呼应。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抑或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归之于非常实际,又非常含湖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义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对者们在理性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而中国宗教,不管是顺向还是逆向都激发不了这样的思维习惯。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但他如果真走到了西湖边上,定会被万千悠闲的游客看成是乞丐。也许正是为此,鲁迅劝阻郁达夫把家搬到杭州。他对西湖的口头评语乃是:“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如像袁才子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川岛:《忆鲁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游》)

然而,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修缮,修缮,再修缮。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苔。

【小题1】第二、四段各有一个画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①“繁密的脚印”_________________。
②“生命的湖泊”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第三段“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中国化了的宗教”的特点是什么?
【小题3】第四段中“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文章最后连续三次使用“再也……,只……”的句式,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送我的雨
纳兰妙珠
下雨,如老友来访。
云晓得天,不了解地。河行遍了地,没见识过天。雨上天入地,见闻最广。亿万只晶莹的触手,从高广的云深处伸出来,抚触大地。雨让普通的事变得神妙。汪曾祺说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作画,雨负责的就是把世界涂成个黑底子,什么情绪都显得鲜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没有前面的凄风苦雨,后面喜的味道就没那么甜了
于我,平常的日子大多记不清,最终记得的都是雨天。
下雨的时候,你总兴致高昂地说,走,走,出去看雨。
为什么喜欢雨?
你答,因为雨有趣啊。不下雨,多么枯燥乏味!
趣自何来?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想。下雨了,像一出节目开演:最开始,雨点先是试探着落,噼,啪,噼,啪,像主持人调试话筒,喂,喂喂。接着,平时矜默的老天就压低声音开腔了,一开腔就容易收不住,遂潇潇簌簌淅淅沥沥,继而哗啦啦啦啦……伞则是玩耍用的道具,让人跟雨捉迷藏。雨扑到伞顶,什么也没抓住,从伞边溜下来时,这才看到人,一边往下掉一边抓紧说,嘿,原来你在这儿。隔岸观火,隔伞观雨,居安思危,人在雨中又不在雨中,世界都湿答答的,伞下自成一个干燥空间。雨像一种温存的、并不伤人的危险,站在险境边缘。
两人同行久了,单人伞嫌挤,就买了一把巨大的双人伞。伞柄粗壮如老芹菜杆,撑起来有一个大圆桌桌面那么大,走在雨里像移动的小凉亭,又像无形的城堡,敌军万箭齐发,都不能近身。
雨天,在窗口等你回来,没一会儿就忘了是在等,专心看雨。看得正呆,见一人持伞刺穿雨幕而来,模糊里有个轮廓,像从雾烟里走出,珠箔飘灯,遥遥一笑。一瞬间暗叹,这人笑得真温柔,真好看……这才认出是你,心头猛地一惊。雨幕被刺破的瞬间,又自己缝补起来。
每个城,每个季节,雨的体嗅都不同。
或有春雨忽然飞起,王士祯:“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雨轻得像马上要融化在空气里。没带伞,头发也并不湿,只是渐渐潮黏,头皮上感到凉意。小雨里的树,草,花,都特别好看,枝叶低垂,像在做梦,时而微颤,如婴儿闭目吮乳时唇角抿动。
深秋的雨已有了雪气,投在一个小城的客栈,早早并肩在雨声里躺下。忽听到几声梆子,叫卖声:米酒,米酒嘞……商量犹豫要不要披衣买酒的当儿,叫卖声已远了。
在巴黎拉雪兹公墓,遇雨,两人仅有一片巴掌大的“铅笔伞”。很多墓上都盖起一座微缩教堂似的小建筑,尖顶彩窗,里面供奉耶稣十字架,有门,都虚掩着。一对洋青年钻进去搂抱着避雨。我说,咱们也找一间,避一会儿。你坚持不去,宁愿淋着。说,那下面有棺椁的呀,踩在别人头上,多不敬……最后还是听你的,尊重亡者,淋雨离开。
我本来怕雨。因为小时住平房,盛夏,雨持续两小时以上,屋里就要浸水了;又怕冷,又怕弄湿鞋,而无论怎么像偷珠宝的女盗一样小心地左跳右闪,躲开大小水坑的机关陷阱,最后球鞋仍要神奇地湿掉,双足浸水,遂整日不悦。但是,你欢喜雨。所以我也慢慢敢于打开门,让雨水飞进来,跑进来,手拉着手,踮着它们伶俐的、光滑的脚尖。
春雨微腥,是各种植物奋力萌发的腥,近似荷尔蒙旺盛的少年体嗅。夏雨像酒,淋雨犹如痛饮,不久辄醺然。秋雨生寒,像某高傲人儿冰冷的手指,与他把臂同行,款款倾谈,方知他内里别有深情。
这些雨,都是你引荐给我的,是你送我的,是你的雨,因此我愿承认它们美不胜收。
雨本是你的友人,你不在,它们时或前来,陪我絮语,倚熟卖熟地,把心思一一说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吸人眼球,“你送我的雨”,不是自然界的原生态的雨,而是“老友来访”时下的雨。接着是对雨的描写,细致生动,有个性,有思考。
B.为什么喜欢雨?一句提问,破空而来,引入深思。面对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是作者的答案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原因是“试着从你的角度想”。
C.主体部分写“雨中与你同行”,在雨幕中行走的过程中,雨不仅给“我”带来了清新的感觉,而且给“我”带来了美好的记忆,这个部分时空转换,写得妙趣横生。
D.结尾点题,点得巧妙,点得灵动,尤其是最后一句,构思又有了新境界,雨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即使你不在身边,“我”依然自得其乐。
【小题2】作品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这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昂贵的哨子
富兰克林
有次度假,朋友们把我的口袋塞满了铜板。那时,我还是一个七岁的小孩,拿着钱就朝一家专售儿童玩具的商店跑去。忽然,一阵哨音把我给迷住了——一个男孩手里拿着只哨子正在吹呢。于是,我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也买了一只。回到家里,我洋洋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乱窜,一家人给我吵得个鸡犬不宁!但我一说出哨价时,哥哥姐姐,还有堂兄堂姐们全都嘲笑我是个十足的傻瓜,糊里糊涂被骗了四倍的价钱,如果用多付的钱,又可以买许多好东西了!我觉得很委屈,伤心地哭了。羞耻之,甚至于超过了哨子带给我的乐趣!
这件事,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对我日后的生活起了不小的作用。常常,当有人怂恿我去买那些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时,我提醒自己:“可不要为一只‘哨子’就出大价钱呀!”因为我已懂得了节省开支。
当我成年进入社会后,通过人们的言行,我看见了形形色色为了他们的“哨子”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人!
那些a的小人,为了求得王室垂青,百般钻营,甚至丢掉了贞操和美德,弄得众叛亲离!
那些b的政客,不惜一切代价卷入政治风云,却贻误正事而落败破产!
那些c的守财奴,为了发财致富,变得嗜钱如命,放弃了同胞的尊重,好友的友谊,以及人类行善的德行!
那些d的庸人,只顾寻欢作乐,最后成了弱不禁风之病夫!
那些华而不实的花花公子,每天沉溺在精美的服饰、堂皇的的住宅、昂贵的马车中,不顾财力不接,以致债台高筑!
“真是好可怜啊!”我忍不住叹息,“为了一只‘哨子’,你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得不偿失,真是愚不可及啊!”
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大凡人世间的苦楚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出错误的估计,导致自己盲目行事而造成的!(选文有改动)
【小题1】文章开头写“把我的口袋塞满了铜板”,请指出这句话的作用。
(1)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2)在内容上的作用是
【小题2】给文中a、b、c、d空缺处依次各选一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投机钻营 欺世盗名 克勤克俭 华而不实
B.投机钻营 沽名钓誉 光宗耀祖 好逸恶劳
C.趋炎附势 沽名钓誉 一毛不拔 碌碌无为
D.趋炎附势 欺世盗名 挥金如土 好逸恶劳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哨子”的含义。
(1)我提醒自己:“可不要为一只‘哨子’就出大价钱呀!”
(2)我看见了形形色色为了他们的“哨子”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人!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讲故事的人·母亲

莫言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她的骨灰,于l994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掮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予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一些很有文化的人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很敬重。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很快的,我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的听众,也不仅是我的母亲了。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有时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后来,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书中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摘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演讲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莫言讲故事常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开篇讲述母亲的骨殖已与泥土混为一体,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B.这篇演讲,并非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所讲故事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C.母不嫌儿丑,在母亲看来,我的鼻眼不缺,四肢健全就是美的了。母亲如此开导我去平和地面对艰难岁月。
D.对我的成长,母亲深陷矛盾中,她不愿我将来靠耍贫嘴吃饭,却又支持我看书,甚至听任我去集上听书。
【小题2】母亲为什么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母亲泪流满面,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